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九所鎮境湖村地理位置

九所鎮境湖村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4 01:50:46

A. 觀巢鎮的地理位置

觀巢鎮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區所在地。東界樟樹、新干,專南連峽江屬、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區,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緯 27°50',東經114°58'。
觀巢鎮位於渝水區西部,轄觀巢、社頭、茂山、湖陂、上汾、塂背、漢泉、上沂、南布、荊橋、共青、楊家、洋潭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觀巢。境內屬丘陵地帶,西南高,向東傾斜。仰天崗環繞東南,有山溢口,名為吉閘,孔目江穿越鎮間。新歐公路穿境。

B. 鑒洋湖的地理位置

台州依山面海,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境內地貌多樣,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灣、島嶼均有分布。西北山脈連綿,千米峰巒迭起,山地丘陵占陸域面積的2/3。東南丘陵緩延,平原灘塗寬廣,河道縱橫,沿海海岸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
黃岩區的地貌結構可概括為「七山一水兩分田」。東部屬於溫黃平原,為豐饒的魚米之鄉;西部為丘陵山地,主要山脈有括蒼山支脈和北雁盪山余脈。在新地質構造喜馬拉雅期運動之後,黃岩區形成西升東降。西部山區呈年輕山地特徵,東部為下降區,有100多米疏鬆第四紀(約二三百萬年前)沉積物,形成海積平原,約佔全區面積三分之一,是重要農業區。院橋鎮為五六千年的老海積區,成陸前經湖沼變遷,1米剖面有腐泥層,沼鐵礦層、青泥層,稱古淺育體。
鑒洋湖位於院橋鎮東南部,位於水網平原區,屬於溫黃平原的一部分,以濕地、水網、農耕地為主。湖區四面環山,其中北部有獅子山、雞籠山、馬山、西林嶺(老鷹山),南部則是連綿的溫嶺天皇山。周邊山地森林覆蓋率接近超過60%,生態環境良好。 台州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有兩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鑒洋湖屬金清水系,總面積1.25平方千米,為黃岩區最大內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內陸濕地。與湖體相連的主要河流有東南中涇、西南中涇和山水涇。南中涇寬15~22米,長12千米,為黃岩區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涇寬21~30米,長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區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鑒洋橋以下至路橋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洩不暢,兩岸地勢低窪,澇災頻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資源的儲量分為富水區、較富水區、貧水區和極貧水區四大類,其中鑒洋湖所處區域為貧水區。 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為終霜期,11月29日為初霜期,平均無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氣流影響,多晴朗寒冷,冷空氣南下時常出現劇烈降溫和西北大風。春季冷暖氣團交鋒頻繁,時冷時熱。初夏,因北方冷空氣與南來暖濕氣流相遇,勢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氣。進入7月盛夏後,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除局部雷陣雨天氣外,多晴日天氣,溫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溫較快,中秋後天高氣爽,俗稱「小陽春」。
植物資源 鑒洋湖植物資源豐富,根據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主要包括維管束植物139科389屬538種(包括種下等級),其中蕨類植物17科22屬33種,種子植物122科367屬505種(裸子植物9科17屬21種,被子植物113科350屬484種)。野生植物352種,栽培植物186種。含10種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種),菊科(41種),豆科(29種),薔薇科(23種),百合科(14種),莎草科(13種),蓼科(12種),大戟科(12種),茜草科(12種)。同時,鑒洋湖共擁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4中,主要有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櫚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有1種,即花櫚木。
鑒洋湖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草叢、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個植被型組,暖性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叢、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園、苗圃、作物田9個植被型,以及23個群系組、28個群叢。
動物資源 鑒洋湖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蘆葦、淡竹、楊柳遍布,野生鷺鳥、白鷗飛翔於煙波,人稱「黃岩的沙家浜」。據生物多樣性調查統計,鑒洋湖地區已知動物包括鳥類,獸類,爬行類等共計114種。其中鳥類42種,占浙東南地區鳥類分布總種類的10.1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種一種,國家二級保護種2種,省級重點保護10種;獸類11種,國家二級保護的2種,省重點保護1種;爬行及兩棲類共7種,國家二級保護1種,省重點保護2種;魚類、軟體類共16種;甲殼類共4種;昆蟲類共34種。
鑒洋湖是距今約2000年的古海灣演變而成的瀉湖,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清《光緒黃岩縣志》引《山水記》:「鑒洋湖,在三十九都雞籠山下,修廣二千畝許,縱一里、橫五里,為東南巨浸。中有沙洲蘆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際。水多銀魚,長寸存,如小薤葉,色如白銀,味最美。擊楫中流,恍如剡中風味」。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縣人御史楊晨與尤濤、南舜譜等發展實業,在這里主持圍湖築堤,種桑養蠶,並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別墅,以陶淵明《歸去來辭》中「依南窗外寄傲」意為「寄傲軒」。「寄傲軒」四周植以名花異木,並於南側構成一座玲瓏剔透的湖心亭。「門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這樣形容「寄傲軒」。進士楊晨晚年曾歸隱於此,著書、垂釣於湖畔。每年三月三佳節,楊晨、舉人南舜譜等「九老會」在此吟詩作賦。文人雅士常游吟詩,有「橋橫群誰合,山斷夕陽疏」之句。
建國以後填湖之風更勝,鑒洋湖先後作為勞改農場和魚種場,不斷的圍堤挖塘使得上下兩湖河港逐漸相連,湖面逐漸縮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東西長約2500米,湖面已演變為寬數米到數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積僅約0.7平方公里(約合1000畝)。 鑒洋湖有著2000多年的演化和發展歷史,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規劃區內現有資源主要包括歷史遺跡和鄉土景觀兩大類。
歷史遺跡方面主要包括古橋、古廟,以及古遺址等,其中最有價值的是鑒洋橋。鑒洋橋由鎮鎖、洚洋2石橋組成,鎮鎖橋位於下湖,分南北兩座,長135米,寬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兩座之間與南北引橋略呈弧形,造型獨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現已申報省級文保單位;洚洋橋位於上湖,長60米,寬2.5米,3孔。兩橋均為鑒洋湖南北交通樞紐,鎮鎖橋更是溫黃古驛道必經之路,與峻峭挺拔雞籠山形成湖光山色飛橋景觀。此外,位於雞籠山的楊府廟、半山廟、山城寨遺址,以及業已消失的寄傲軒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區域影響力。
鄉土景觀方面主要包括體現鑒洋湖地方特色的養殖塘、圩田、果園、民居,以及展現鑒洋湖自然風光的河湖濕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濕地景觀甚至被當地人給予了傳說和寓意,如後繼娘墳、水牛背、十畝圍、圍珠等。 鑒洋湖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不僅反映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更反映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主要包括歷史傳說、詩詞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習俗等。
歷史傳說方面幾乎涵蓋了鑒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橋一木。其中以鑒洋湖、雞籠山和鑒洋橋的傳說居多,並且版本多樣,娓娓動聽,反映了鑒洋湖文化的多樣性。
詩詞文學方面,以清光緒楊晨最為著名。楊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號「月河漁隱」。由楊晨、南舜譜組建的「寄傲軒」文人團體——「九老會」,每逢農歷三月三,九月九,諸會員聚集於此,吟詩作賦,交流作品,編纂成冊,並有《湖墅昌和集》與《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錄詩文365首,今已遺失。僅部分詩篇傳於民間,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間作為代表的農業耕作方式,以舞獅為代表的民間舞蹈,以泥塑為代表的民間手工藝,以楊業誕辰日為代表的民間廟會,以及各村定期舉辦的集會和戲曲演出,都是鑒洋湖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體現,是「活」的文化遺產。 雞籠山與鑒洋湖
雞籠山,坐落於距市區20公里的鑒湖北岸,海拔164米,頂部高聳,相傳古時有鳳凰(錦雞)飛入山上岩洞不復出而得名雞籠山。
雞籠山東南山崗上有一塊平地,人稱「四鼓坪頭」,地面開闊,坡外陡峭,宋代馬方曾在此設寨,古代有義軍的石牌坊、古城和台門、大廳等建築。
雞籠山的山頂和山腰都有一座楊府廟,祀北宋名將楊業父子,每逢五月十八楊老令公壽誕,水陸兩路香客絡繹不絕。
山北有始建於三國·吳·孫權赤烏年間建的寶輪寺,寺前一石碧色,如逢其潤澤有光,則天必雨。正是古人講的「礎潤而雨」。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縣人御史楊晨與尤濤、南舜譜等發展實業,在這里主持圍湖築堤,種桑養蠶,並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別墅,以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意命湖墅為「寄傲軒」。四周植以名花異木,並於南側構有一座玲瓏剔透的湖心亭。「門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楊晨晚年曾歸隱於此,著書、垂釣於湖畔。每年三月三佳節,進士楊晨、舉人南舜譜等「九老會」在此吟詩作賦。
鑒洋湖原有水面2000餘畝,隨著時間的推移,湖面逐漸縮小,現今水面尚有1000餘畝,湖上還留有建於明末清初的兩座古橋。鎮鎖橋和洚洋橋。兩橋為縣西南交通樞紐,與峻峭挺拔雞籠山形成湖光山色飛橋景觀。
洚洋橋
洚洋橋,在湖西端,長60米,寬2.5米。兩座石橋,與長堤相接,古色古香,造型奇特,結構別致,為古老的鑒洋湖增添了秀麗的色彩。
鎮鎖橋(又名鑒洋橋)
鎮鎖橋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雞籠山東北的寶輪寺僧人募化重建。
全長138米,由三座不同體量石樑橋及引橋堤壩構成。堤壩式連體石樑橋橫跨鑒洋湖,呈東西走向。子橋分別位於主橋東西向轉彎處。主橋——三孔石樑橋,長16.5米,寬2.1米。主孔跨度4.70米。橋面由長條石呈縱向並列鋪砌。至六層呈疊澀出檐狀作縱橫承托橋面條石。橋面南北側由望柱,欄板相連,望柱柱頭雕刻獅子,猴子,以及仰蓮及覆蓮。橋面欄板刻有楷體「鎮鎖橋」三字。由主橋向東西向拓展的引橋堤及二座子橋——石樑橋。隨橋堤坡度向前延伸。子橋建築形制與主橋類同。堤壩型石樑橋,以其新穎的藝術造型構思,把橋與長堤有機地融為一體。同時,它又是一座集歷史、人文、鄉土風情間的古橋梁。鑒洋湖,素有湖面六千畝之稱,湖面寬廣邁闊,湖水清澈。數百年來,為有效遏制水災,在此構築一道堤壩型石樑橋,即能攔截太湖之水,又能關注這一帶的「風水」,體現出古人造橋工藝與風俗完美結合的神韻。

C. 九寨溝景區什麼時候開放

規劃》明確,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在安全評估基礎上回力爭早日實現答景區開放:

2017年底完成城鄉住房維修加固和交通(不含景區)、通信、電力等受損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既有功能恢復;

2018年汛期前基本完成地質災害排查和應急處置;

年底前完成城鄉住房重建,全面開工學校、醫院、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

2019年基本完成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全面完成公共服務設施重建;

2020年基本完成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在安全評估基礎上力爭早日實現景區開放。

D. 普順迎風湖渡假村的具體地址在哪

名勝墊江以生態和休閑為典型特徵。華夏牡丹花海生態旅遊區、楠竹山景區(墊江太平)、油菜花大觀園(墊江武安)、墊江卧龍鹽浴度假區、明月山、三合水庫、雙河水庫、迎風湖生態旅遊度假區等景點在墊江都有較高知 名度。每年3月,墊江都會舉辦隆重的牡丹節, 屆時太平牡丹園內綿延數里皆為花海,各色牡丹競相爭艷,登高望遠、攬風入懷,再配以當地農家樂,實為踏青賞春之首選。同時,作為千年古縣的墊江也有許多文物古跡,如鍾嘴寨、石寶寨、報恩寺等。坪山、鶴游一帶的古城牆總長度超過了如今排名第一的南京古城牆。依山而建的石頭砌成的山中古堡不得不是古建築的一個標志。 迎鳳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水面開闊,交通便利,水生動植物和鳥類豐富,獨具特色,具有較好的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2010年初,被國家林業局列入了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成後的迎鳳湖濕地公園將是我縣一流的觀賞景區,更是向社會展示和宣傳濕地濕地文化的科普基地。景點墊江屬典型的淺丘地帶,享有「巴國糧倉」的美譽,農業資源豐富,鄉村旅遊資源殷實,尤其以「四花」旅遊為重:牡丹花、油菜花、李子花、白柚花。墊江牡丹西南少有,重慶獨有,種植歷史悠久,迄今有上萬畝種植面積;花開時節,油菜花一片金黃,一望無垠;白柚花、李子花競相開放,蔚為壯觀。「牡丹紅、菜花黃、柚花香」,鄉村旅遊成為墊江的特色。卧龍鹽浴、明月溫泉「泉」資源、明月山和寶鼎山森林的「山」資源、湖濱、迎風湖、雙河水庫、三河水庫的「水」資源,亟待開發。全縣有旅遊公路48公里,旅遊便道136公里,有旅行社2家、旅行社門市部8家、旅遊星級飯店4家,旅遊商品企業5家,旅遊開發公司3家,旅遊星級農家樂14家。自首屆牡丹節舉辦以來,旅遊觀光的遊客迅猛增長,接待遊客從6.8萬人次增至60.7萬人次,年均增長39.5%。華夏牡丹花海華夏牡丹花海位於墊江縣太平鎮,距縣城9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盛產牡丹而蜚聲市內外,亦稱「牡丹故里」。景區山、水、嵐、石、花、竹融為一體,天然古樸,幽雅宜人。牡丹花型大,花姿美,花期長,花色有大紅、玫瑰紅、粉紅和白色等,有大平紅、千層香、悠山艷、龍華春、鼠姑仙、長康樂等60多個品種。景區有太平湖、牡丹精品園、牡丹文化廣場、百靈山牡丹藝術園、愷之峰牡丹文化園、雙乳峰、公主嶺、太平寺、金山谷等景點。油菜花大觀園油菜花大觀園位於渝巫路東側,距墊江縣城11公里,面積6.7平方公里,是最大的優質油菜制種基地。園區內,水泥便道四通八達,建有近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有能容納200餘人的醉花榭觀景台,有集餐飲、娛樂、住宿於一體的近二十戶星級農家樂。大觀園溪流縱橫,花海茫茫,村落密布,桃李點綴,群蜂飛舞,流金溢彩。迎鳳湖度假村迎風湖度假村位於墊江、梁平和忠縣三縣交界的普順鎮,是墊江北部最大的生態旅遊景區。 風景區距縣城33公里,距梁平縣城25公里,有長萬高速路相連,30公鍾內便可到達。景區水域面積876萬方,湖面開闊,依山傍水,島嶼眾多,果樹成林,瓜果飄香。中心島上,按照二星級標准建有賓館,可容180人食宿。有露天游泳池、釣魚池、羽毛球場、乒乓球場、歌舞廳等娛樂健身設施,並向遊人提供快艇、遊船服務。東印茶山東印茶山位於沙坪鎮,地處墊(江)大(竹)路旁,距縣城18公里,種植茶樹5000餘畝,生產的東印綠茶、碧螺春、毛峰等茶葉遠近聞名。景區漫山遍野是茶樹,波濤起伏,彷彿滾滾而來的大海,一望無垠,蔚為壯觀。倘徉於景區之間,體驗種茶、觀茶、品茶的快樂,到避暑山莊享受大自然贈予的天然氧吧,何嘗不是一件幸事。過去涪陵監獄在這里遺留下來的監舍,則成了警示教育的絕佳素材。湖島之鄉蒼莽的黃草山,浩淼的長壽湖,造就了美麗湖濱的千島湖風光。湖島之鄉位於白家鎮境內東南側,長壽湖的尾端。島嶼密布,青山相依,綠水環繞,古寨相映。又盛產柑橘、「三瓜」(西瓜、冬瓜、南瓜)。集奇山碧水於一體,熔花果瓜豆於一爐,聚茂林修竹於一身,蘊古堡寨卡於一方。一個天然鄉村旅遊絕佳場所。景區有桂花島、月芽灣和江濱度假村,每天可供近500人在這里食宿、休閑和垂釣,忘情於山水之間。明月山風景區明月山風景區位於墊江西北部邊緣,東起西山大堰,西至明月山分水嶺,與四川大竹、鄰水接壤,南至五洞鎮,北與沙坪鎮接壤。景區涉及太平、五洞、桂溪、新民四個鄉鎮,東西長28公里,南北寬4公里。景區分為明月湖風景區、鍾嘴寨風景區、牡丹花海風景區、生態農業園區和卧龍鹽浴風景區。明月湖風景區以湖泊、峰石為主體景觀,以明月湖的「秀」和「峰頂山」、「石人山」的「幽」而著稱,兼有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鍾嘴寨以奇峰險崖、叢林古寨為主體景觀,有鍾嘴寨、黃龍洞、鹽溪古碑、江華山等景點。太平牡丹花海景區以牡丹為主體景觀。兼有瀑布、峰崖、溪湖等自然景觀,有牡丹花海、太平湖、楠竹山、感應寺等景點。卧龍鹽浴風景區以溶洞、古寨等自然、人文景觀為主,有枇杷洞、帽合寨、十里竹廊等景點。生態農業區位於渝巫路和渝萬高速路區域,有油菜花大觀園、三合水庫渡假村等主體景觀。寶鼎山寶鼎山位於高安鎮與沙河鄉交界處,距縣城30多公里。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撥1063米,系大巴山支脈。主峰同周諸峰環繞、林木蒼翠、風光幽遂。唐代及明清修建的光祖寺、八角亭、大殿、普賢殿、老君殿、送子殿、大佛殿、十二殿、大雄寶殿等,全系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八角亭是寶鼎山的最高處,登臨可望豐都、梁平、長壽等縣境。東側——懸崖,名捨身虛,可觀日出。下有小洞,相傳為雷祖禪師「羽化登仙」之地。遠處有南京塘,塘水清冽刺骨,四季不漲不沽。寶鼎山森林公園,避暑消夏的好去處。墊江牡丹墊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合牡丹種植,滿山遍野都是牡丹。牡丹在這里不僅可以作為觀賞植物銷售,而且還可以葯用。墊江被譽為全國丹皮之鄉

E. 瀘州地理位置

瀘州位於四川省東南,東與重慶市和貴州省接壤,南與貴州省連界,西與雲南省和四川省宜賓市、自貢市相連,北接四川省內江市和重慶市。

瀘州全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永寧河、赤水河,沱江與長江交匯處。地理座標介於北緯27°39′-29°20′,東經105°8′-106°28′。南北長184.84公里,東西寬121.64公里;東到重慶221公里,北到成都318公里。 全市轄區面積12232.34平方公里。


(5)九所鎮境湖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1、瀘州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瀘州市下轄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和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共有12個鄉、110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在12個鄉中,少數民族鄉8個,其中苗族鄉6個、彝族鄉2個。

2、瀘州地形地貌

瀘州市地表形態面貌的基本輪廓,以高起的低山(海拔5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1902米)地貌為主,是一典型的山地面積占總幅員面積56.14%的山地市。

3、瀘州氣候條件

瀘州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瀘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為連綿陰雨天氣,多輕霧天氣, 而全年少有大風,多為0-2米/秒的微風。

4、瀘州飲食文化

瀘菜,是現代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2018年6月,瀘州市發布豆瓣坨魚、干燒鯉魚、瀘州泡海椒、瀘州泡姜4道《瀘菜》地方標准,標志著瀘州市《瀘菜》有了自己的標准。

5、瀘州紅色文化

瀘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朱德、劉伯承、吳玉章、惲代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瀘州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留下了許多革命史實、傳說和文物古跡。

如護國討袁戰爭遺址——棉花坡古戰場遺址及指揮部、護國岩摩崖石刻、況場朱德舊居、東華詩社舊址——朱家山、川南師范學堂、龍透關、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等文物點。

6、瀘州風景名勝

瀘州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富集,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長江文化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遊資源。

截至2016年底,區域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敘永縣畫稿溪自然保護區、長江合江—雷波段珍惜魚類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合江縣佛寶森林公園。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個:瀘州市瀘順起義舊址、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敘永縣雞鳴三省石廂子會議舊址。

省級旅遊度假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8個,國家A級景區28個(其中,AAAA級9個、AAA級8個、AAA級11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瀘州

F. 幫忙描寫以下蜀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

蜀山地理及建築
蜀山一共有包括無惘峰、無嗔峰、無憂峰、無量峰等在內的十二座山峰,但主要的學習、休息之地都集中在上述四座山峰之中,其餘山峰人跡罕至,多有妖物出沒。
青石階:山峰之中有青石鋪成的道路,謂之「青石階」,上有蜀山開山祖師墮天所施保護結界,妖物不敢侵犯。
幻海森林:位於無憂峰和無惘峰之間,是自天地初始便有的存在,裡面精氣旺盛,適宜任何東西生長。因有妖草保護,白天便會消失不見,晚上妖草退去力量,這林子則顯現出來,因此千百年來幾乎沒受什麼干擾。穿過幻海森林便是無憂峰的山腳,再走不遠就可以到御劍堂。
幻海森林的外部有作為保護的一片草地。妖草白日里會以幻術掩蓋住幻海,那時,幻海里會彌漫著妖草的妖霧,這妖霧對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甚至妖物都沒有影響,因為它們心智都很低。但人若吸入這種妖霧,輕者墜入迷夢不醒,重者會出現幻覺,狀若痴呆。月下的幻海森林,被稱為天地間獨一無二的美景。
御劍堂:位於蜀山腳下,一入大門便是演武場,其後為正殿,既是平日劍童們的早會之處,也是一個藏著重大秘密的地方。
五大殿:在御劍堂後按照五行方位修造的五座大殿,即東方仁木殿、南方禮火殿、西方義金殿、北方智水殿和居中的信土殿。是各級劍童修習的地方,按等級從低到高分為仁木殿、禮火殿、義金殿、智水殿、信土殿(五殿之名在已連載的文中一些地方有出入,上面所列出的名稱是作者夏生的最後修訂案,詳見09年12月上的創作談)
松苑和梅苑:位於五大殿之後的東首,是劍童們居住的地方,松苑是男生宿舍,梅苑則為女生宿舍。兩苑之間有一條夾道,一直向北通往食堂和浴池。與松梅兩苑相對的西邊是殿監和殿判們的居所,都是一個個獨門獨戶的小院,住房條件那是相當的不錯。
葯堂:位於蜀山無憂峰,隸屬術宗,既是醫院、葯房,又是劍童上草葯課之地。
地宮:位於御劍堂地下,乃是先人遺跡,規模宏大,其中有很多地方人不曾至。與青石階一樣,墮天把御劍堂下面這一塊用術法保護起來,再在牆上鑲螢石照明。地宮中無數房間,用來作為倉庫。開啟地宮和其中部分房間的鑰匙只有蜀山掌門蕭無極與御劍堂殿監穆顯兩人分別持有,但之後唐謐偶然得到第三把。
劍室:位於御劍堂正殿下的地宮之中。所謂劍室,其實並不是小小一間屋室,而是一座差不多半個御劍堂正殿大小的石屋,石屋中間有一個巨大的方形深坑,這一室的光亮都是由這坑中所發。深坑的四壁被鑿出了一個個整齊排列的凹槽,每個槽中都安靜地卧著一柄隱隱生光的寶劍,而這些微弱的光匯聚在一處,使整個坑中看起來仿若隱藏了一枚巨大的寶石一般,靈光瑩瑩。每一面的坑壁邊緣都有一道陡峭的狹窄石梯向下延伸,坑中有一漂浮的金色蓮花座,用來運載劍童下坑選劍。
藏書閣:位於御劍堂,是一棟二層的樓閣,藏書浩如煙海。內有無數機關,如樓梯、門等等。藏書閣中存在一處巨大倉庫,倉庫的菱花格子門使用了世上最堅硬的鐵黃檀木,而門軸門插均是萬年隕鐵製成。藏書閣司庫祝寧的大弟子歐陽羽曾說:「沒有穆殿監那樣的武功,千萬莫要與它過不去。」而術宗宗主顧青城則說倉庫里「什麼都有」。
玄天閣:位於蜀山十二峰中的第二高峰無惘峰峰頂,乃是蜀山劍宗所在之地。其西側有演武場,是劍童修習御劍術課程之處。
青虹閣:位於蜀山無嗔峰,乃是蜀山氣宗所在之地。
長明閣:位於蜀山無憂峰,乃是蜀山術宗所在之地。如藏書閣和其他術宗在無憂峰上的建築一樣,精巧繁復,機關重重。
重陽殿:位於蜀山無量峰,乃是蜀山掌門居所。
黑霧峽谷:蜀山深處的一條細長峽谷,其中彌漫著濃濃的黑色有毒霧氣,兩側寸草不生,而谷底的黑色濃霧之中卻有一種皮上布滿白色斑塊,幾乎沒有葉片,高大粗壯而又枝杈細密且生有無數尖刺的奇怪樹木生長其中。山風掠過,黑霧翻滾,霧中的不知名樹木隨之伸展搖擺,顯得妖異非常。在谷中有著御劍堂殿監穆顯所豢養的惡獸窮奇,以及一座用青白石塊壘成的小石屋(其實是魔王華璇的衣冠冢,裡面有其生前身穿的烏金鎧甲)。

採納吧!!我好辛苦的說!O(∩_∩)O謝謝

G. 鹽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地名探究
[編輯本段]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H. 無錫的具體地理位置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鄰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臨長江,中抱太湖,全市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萬,其中市區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現轄江陰、宜興兩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七個區。
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 小時左右,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的市樹香樟,市花梅花、杜鵑,市歌《太湖美》。

無錫是江南歷史名城
無錫,別稱梁溪,是中國八大古文化區之一,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南奔,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鎮),建「勾吳」國。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封於吳,都邑設無錫。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正式設無錫縣。1951年,分設無錫市和無錫縣,無錫市由江蘇省轄,無錫縣屬蘇州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江陰、無錫、宜興三縣。2001年,錫山市(原無錫縣)撤市建錫山、惠山兩區。無錫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巨匠,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唐代大詩人李紳、元代大畫家倪瓚、明代旅遊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有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國學大師錢鍾書,美術大師徐悲鴻,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等。目前無錫籍兩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無錫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大市目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人的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今後幾年,無錫將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全市文化綜合實力居於全省前列。

無錫是經濟中心城市
19世紀中期無錫已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絲市」、「布碼頭」。20世紀初,無錫誕生了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巨子,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獲得了「小上海」的美稱。七十年代初,無錫的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改革開放後,無錫的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成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和13個較大城市之一。目前,無錫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6%的經濟總量。
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900億元,同比增長15%,人均生產總值超過5200美元,躍上了工業化進程的一個新台階;財政收入265億元,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93億元,增長66%;其中工業投入520億元,增長91%。近年來,私營個體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3年私營個體經濟完成增加值593.1億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到31.2%。無錫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高檔紡織、特色冶金、機電、汽車零部件等為重點的五大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在工業總量中的比重超過50%;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等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總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形成了以無錫小天鵝、錫柴、陽光、威孚、紅豆等為重點的規模企業。上市公司已達21家,全市上市公司總數和融資總額均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形成了以小天鵝洗衣機、協新呢絨、紅豆服裝等為重點的名牌產品,全市41隻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0%以上。

無錫是對外開放的先行區
1985年無錫就被批准為沿海開放城市,對外開放起步早、進展快,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錫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無錫投資興業。 「日資高地」、「韓資板塊」、 「台資團隊」、「港資群體」競相涌現。2003年,全市協議注冊外資50億美元,到位注冊外資27億美元,新批超億美元項目15個,城市建設、服務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倍以上。外貿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43億美元,增長47.6%,其中出口73.2億美元,增長42.4%,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占出口總額的59.8%和33.9%。全市已形成3個國家級開發區和5個省級開發區,利用外資約佔全市總量的3/4以上,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據權威機構認定,無錫是「中國投資環境最優城市」、「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城市之一。

無錫是著名旅遊勝地
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集江、河、湖、泉、洞之美於一體,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薈萃,是全國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近年來,無錫加快構築大旅遊格局,努力打響「太湖」品牌。目前無錫、江陰、宜興都進入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有5個四A級景區和2個三A級景區。2003年全市接待境內外遊客1809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43.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180億元。
無錫猶如太湖之濱一顆璀燦的明珠,著名的旅遊勝地美不勝收。碧波盪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運河,太湖佳絕、人文薈萃,濃縮成「無錫旅遊十八景」: 黿渚春濤、寄暢清韻、靈山勝境、錫山晴雲、中視影城、運河古風、二泉映月、泰伯遺跡、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煙綠、鵝鼻攬江、梅園香雪、宜興竹海、薛家花園、太湖仙島、東林書院、龍頭馬跡等。
2003年,無錫獲「國家園林城市」光榮稱號。

無錫是區域性交通樞紐
境內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是上海到成都、黑龍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節點。京杭大運河在無錫穿城而過。江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重要換裝港之一。隨著無錫機場的通航,寧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無錫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更為明顯。近年來,無錫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思路,加大了城市化推進力度,全市城市化水平2003年已超過60%。自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重點發展的特大城市之後,無錫市迅速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潮。2001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了錫山市,進行了城區行政區劃調整,擴大了城區面積,並構畫了由主城、副城、衛星城組成的開放型、組團式城市發展規劃,提出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奮斗目標,力爭三年內投入200億元資金,實施十大建設工程,使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形成現代化特大城市、山水城市、湖濱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形象風貌。

無錫的明天更美好
新世紀初,是無錫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時期,無錫市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和示範區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實施步驟已經明確。主要設想是,到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凈增1000億元,達到2600億元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00美元左右;財政收入翻一番,達400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0%和6%以上。到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富裕程度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省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無錫建設成為一個「大而強、富而美」的現代化城市。

I. 江境鎮所屬的市、縣,它所管轄區的鄉村

江鏡鎮歸屬福來清市源 江鏡鎮下轄26個村,分別是:前華村、陳厝村、南城村、江鏡村、後地村、雁湖村、酒店村、城坂村、謝塘村、玉桂村、張厝村、玉侖村、塘沁村、北陳村、鶴潭村、南宵村、南華村、北翁村、前張村、塘邊村、文房村、蒼溪村、林厝村、柯嶼村、吳塘村、岸斗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