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的地理位置
⑴ 龍虎山在江西什麼地方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專煉丹,屬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 ,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
⑵ 龍虎山逍遙城在哪地理位置怎麼樣
逍遙城項目就在龍虎山景區遊客中心,景區游覽車上下站點就設在項目內部。可以專說雄踞在整個龍虎山屬景區游覽的大門,將是遊客必經之地。逍遙城是龍虎山景區唯一規劃的商業配套地塊,商業輻射龍虎山731平方公里范圍。同時,逍遙城距離鷹潭市中心只有16公里,車程20分鍾。將成為市區及周邊地區居民的日常消費基地。
⑶ 關於龍虎山的資料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郊二十公里處,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自古以「神仙所都」、「人間福地」而名聞天下。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把她描繪得出神入化。
龍虎山是我國丹霞地貌發育程度最好的地區之一,在形態上有:石寨、石牆、石樑、石崖、石柱、石峰、峰叢、峰林、一線天、單面山、豬背山、蜂窩狀洞穴、豎狀洞穴、天生橋、石門等,並有各種擬人似物優美絕倫的造型地貌。由於本區丹霞地貌類型典型多樣,分布集中並有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及典型地層剖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審美旅遊觀賞價值。
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和活動中心之一,也是一處古崖墓群遺跡所在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最早由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創建,初名叫「五斗米教」,張道陵從四川到龍虎山肇基煉九天神丹,創立道教,龍虎山也成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享有「中國道教第一山」的美名。道教由此而登上中國歷史舞台。在宋元明時期,張道陵被敕封一品,龍虎山統領江南道教,成為中國道教傳播發展中心;天師世家世代相襲,顯赫一方,與孔子世家並受朝廷重視,故有「南張北孔」之說。
龍虎山風光迷人,移步即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龍虎山景點雕琢得惟妙惟肖,許多道教的故事和景點結合在一起引人入勝,為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人文景觀。
⑷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的地理環境
龍虎山風景區植物區系屬中國東南部濕潤森林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帶,武夷山西麓常綠栲楠林松杉林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著豐富的植物資源。據統計,區域內植物達100科、250屬、460種以上。
森林類型主要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其中:闊葉林主要分布於海拔300~800米處,上清、耳口、冷水等地為其集中連片的主要分布地,是多層次林帶。上層以栲、櫟、櫧、柯及楓香、木荷等大喬木為主,中層以黃端木、楊桐、山蒼子等亞喬木及部分大喬木伐蔸萌條為主,下層以瑩任木、烏葯、杜鵑、牛鼻栓、衛矛、烏飯等百餘種小灌木居多。其中,還有大面積毛竹林,主要分布在耳口、冷水等地。在闊葉林帶中,海拔愈高樹種愈少。海拔700~800米處,只有殼斗科與木蘭種中的少數樹種,其中部分山區散生著小面積黃山松。海拔300-610米處,則有100多種科屬,400多種類的闊葉樹林 。
龍虎山景區土地總面積23218公頃,森林面積14300公頃,森林覆蓋率62%,活立木蓄積量50餘萬立方米,活毛竹170萬余株。龍虎山景區地處亞熱帶濕潤地區,生物多樣,植被豐富,森林植被分布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植物區系接近於福建的武夷山,具有典型丹霞地貌區動植物分布群落。生態環境多樣,植物物種豐富,為多類昆蟲、鳥類和獸類的繁殖與棲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龍虎山的植物區系接近於福建的武夷山。由於海拔較高,山勢陡峭,因此植被垂直分布明顯,主要的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山頂矮林等。 龍虎山植物分布:海拔1200~1300米處,有猴頭杜鵑、雲錦杜鵑、梗越桔、箭竹、黃山杜鵑、高山黃楊、黃山松、滿山紅、馬銀花、燈籠花、扁拔越桔、夾迷、合竹夾迷、山礬、紫丁杜鵑、柃木、水越花秋、毫豬刺、石耳等。 從海拔1000~1200米處的天門山一帶,上層喬木以黃山松為主,木荷、山玉蘭、華東黃杉伴生,樹高從7米至20米之間,生長良好。下層喬木有燈籠樹、山茶、山櫻、映山紅、紅花油茶、白豆杉、三尖杉、小檗、猴頭杜鵑、雲錦杜鵑、江南山柳、豬耳刺、三椏烏葯、黃山柃木、扁枝越桔、天女花、箭竹、苦竹、水竹、福建柏等,使這一帶景區松濤長翠,繁花萬朵 。 龍虎山風景區據調查統計有獸類40多種,占江西省106種的40%左右。
風景區鳥類資源有170餘種,佔全省鳥類420種的40%以上。龍虎山國家森林公園上清播箕灣段的瀘溪河畔中華秋沙鴨,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風景區巳知爬行類動物,主要是蛇類,約佔全省蛇類種類的五分之一。
在兩棲類中,大鯢(娃娃魚)最為珍稀。另有有尾兩棲類肥螈和蠑螈;無尾兩棲類風景區盛產者,主要有青蛙、黑斑蛙、金錢蛙、沼蛙、澤蛙、岩蛙、雨蛙、刺胸蛙(石雞)和虎紋蛙等 。
⑸ 龍虎山在哪個位置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專陵曾在此煉丹,傳說屬"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
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並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⑹ 「龍虎山」位於我國哪裡
地理位置:江西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區西南20公里處,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內,國家重點風景名容勝區。景區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淵源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構成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語句來描述這里的景色。
⑺ 龍虎山在哪具體位置!!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區南郊二十公里處,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級重點風景專名勝區。龍虎山屬地理位置優越,鷹潭為中國南方交通樞紐,鷹廈、皖贛、浙贛鐵路和320、206國道及龔(店)資(溪)公路貫穿而過。每日接送始發列車80多趟,為往來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離南昌飛機場僅兩個小時的汽車路程,登機可直通內陸各地和香港等海外地區。龍虎山東鄰武夷山、北接黃山、廬山和瓷都景德鎮,南下可去廈門海濱,西連井崗山、韶山、可作數日連游。近幾年來,海內外游覽者絡繹不絕。
⑻ 龍虎山觀日落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你去了自然就有人告訴你在哪個地方看日落。
⑼ 龍虎山在哪裡
龍虎山在江西省鷹潭市南郊十六公里處,可以從鷹潭乘K2公交車到龍虎山來;還有鷹潭至上清的線路車也可以坐,在遊客中心下車就可以了。
⑽ 龍虎山的地理環境
地貌形態
龍虎山、龜峰包含了中國亞熱帶濕潤區丹霞單體與群體的重要形態類型,形態類型的多樣性造就了丹霞峰林地貌組合和象形丹霞景觀的獨特性。龍虎山、龜峰地區的丹霞單體地貌幾乎涵蓋了亞熱帶濕潤區的所有種類。龍虎山、龜峰地區的丹霞群體形態類型以侵蝕殘余的平頂型和圓頂型峰叢;瀘溪河近岸帶和龜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為標志,是寬谷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的模式地。
地貌成因
依據丹霞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方式,地貌成因可大致劃分為:雨水侵蝕型、流水(河流)侵蝕型、崩塌殘余型、崩塌堆積型和溶蝕溶洞型等5個類型。 河流
信江位於龍虎山北部外圍,流經鷹潭市區,由東向西並在市區折向北西經余江、余干兩縣後流入鄱陽湖。信江平均坡降0.44‰,平均年徑流量3721億立方米,水面寬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噸機帆船。
上清河(瀘溪)龍虎山景區內的一條骨架水流,區內長約43公里,從南東至北西流貫全區,平均年流速O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其下游在余江縣境內稱白塔河並流入信江;其上游源於資溪縣高阜山,名瀘溪。
湖泊
湖泊、水庫景區北端有兩個較大的水庫型湖泊,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常統稱洪五湖,庫容量分別為1326萬立方米和2240萬立方米,水面最大時分別可達4000畝和7110畝。
小型水庫共有21座,其中小型3座,即龍虎山鎮的橋頭嶺、源里和上清鎮的歷山水庫刊。大型18座,其中屬龍虎山鎮的為峨眉峰、何家壩、楊井山、王嶺、十分塘、里興塘、何益寺、烏龜塘、東塘、馬尾窩、洪橋、鍾鼓岩、泗源13座,屬上清鎮的為小笠源、銅錢嶺、清塘、饒冢、五四5厘。
應天山東部(景區外)的彭灣鄉白廟水庫為中型水庫,並有小型電站。
瀑布
天門山瀑布群首先是三疊姊妹瀑,每疊落差約4米,寬亦4米,分別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峽谷里去就見青雲瀑。依婆井聖井山陽源坑石澗泉水直沖而下,形成20餘米高的瀑布。此外尚有雲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爐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地下水
龍虎山地下水資源豐富,尤其山區植被發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較深,地下水循環條件好,地下水沿山坡運移不遠便瀉人溪澗、河谷。山區到河谷,地下水礦化度明顯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軟到微硬水,礦化度0.02g/L~0.704g/L,總硬度0.22~1.084德國度,pH值52~78,且無色、無味、無臭、透明,極少懸浮物,水溫常在17℃~20℃之間。
龍虎山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9℃),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
四季劃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之間至5月下旬為春季,約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之日至9月下旬為夏季,約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22℃之日至11月下旬為秋季,約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為冬季,約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長短變化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故本區南部山區與北部丘陵平原氣溫有一定差異,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兩季始日相對推遲2~4天,秋、冬兩季始日則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數減少64天,冬季天數增加42天,春季天數增加22天,秋季天數變化不大,山區有特殊的小氣候環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