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歷史3地理位置

歷史3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3 23:54:59

Ⅰ 桂陽歷史地理位置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桂陽縣置,治所在今湖南省桂陽縣。屬衡州府。轄境相當今湖南省桂陽、臨武、藍山、嘉禾等縣地。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升為桂陽直隸州,屬湖南省。1913年廢州改為桂陽縣。


橋市鄉下轄以下地區:

游水村、架珊村、珠溪村、天堂村、橋市村、友好村、大富村、楓樹村、輝山村、野鹿村、大灘村、桐林村、吉沖村。


六合鄉原屬湖南省桂陽縣下轄鄉,2012年4月撤銷。六合鄉與原四里鄉成建制合並設立四里鎮。六合鄉撤銷前行政區劃代碼431021216;2011年末下轄六合村、陽家村、石龍村、源頭村、岩龍村、龍源村、白田村、油井村、西汾村、立新村、饒家村、芹溪村、田心村、復成村、河田村共計15行政村



湖南省桂陽縣


歷史

桂陽縣 民國2年自桂陽直隸州改名

桂陽直隸州 清雍正十年自桂陽州更名

平陽縣 晉建武元年自郴縣析設

行政區劃

鄉鎮區劃(2012) 3個街道、15鎮和8鄉




湘江上游,騎田北麓,芙蓉鋒,座落著一座美麗的山城,這就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桂陽城。桂陽縣現在轄39個鄉鎮,人口80萬,面積2973平方公里,是今郴州市人口最多,版圖最大的縣。


桂陽這方山水鍾靈毓秀,自古有名,歷史上素有"千年古郡"、"楚南名區"之譽,自秦末漢初置桂陽郡至今,一直是郡、監、軍、路、府、州、縣的重要地方治所,是與郴州、永州平級的介於二者之間的湘南又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始皇50萬大軍出桂陽戍五嶺,舂陵江悠長的漢家故事,蔡倫造紙的故園情結,三國蜀將趙子友智取桂陽的戰事風雲,太平天國反清的狂飆義舉,共產黨紅六軍團的長征涉水,英雄歐陽海的故園親情構成了一幅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桂陽山水之盛名,歷史文化之深遠,顯示出無窮的魅力與歷史輝煌。


一、桂陽是個古老的名字,歷史悠久,史稱"千年古郡"、"楚南名區"。在桂陽上龍泉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椎骨,至今是湖南發現最早的人類遺址,這說明早在18000多年前桂陽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這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年代相符,補譽為龍泉文化。到公元前26世紀,中華民族農耕文化之始祖神農帝揮舞圖騰幡離開中原南遷,抵達湘南,作耒於郴,教民耕種,足跡遍布今郴州、桂陽、耒陽、嘉禾、安仁、茶陵等地。桂陽的嘉禾(今嘉禾縣)史書譽為禾倉堡。現郴州有萬花岩《勸農碑》,桂陽正和羅坦坪十八岩洞史書有"神田占歲"的記載。《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十一年,秦拔我桂陽城。"意說趙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88年)秦國攻佔了趙國的桂陽城。這里指的是北方的桂陽,後桂陽改成"梗陽",北方的桂陽不復存焉。隨著秦滅趙,北方桂陽之消失,南方楚地的"桂陽"不斷叫響。我料記載"游騰為公仲畫策曰:請中封以桂陽為小令尹,則有楚。"可見南方之"桂陽"與楚國的開成與興旺同齡。至秦末漢初祖劉邦(公元前202年)置湖南地一國四郡始置桂陽郡治郴,用以抵禦南越,從此桂陽之名更加響亮,延續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西漢在桂陽設鐵官,屬全國41處之一,唐代桂陽設監,專事冶煉鑄錢。漢唐以來桂陽一直是監、軍、路、府、州、縣的治地,是南方重要的地方治所。明清以來,史書記載桂陽乃"千年古郡"、"楚南名區"。故今縣城一直演繹著歷代衙門治地的輝煌。城牆歷朝歷代的賢吏無不倍加珍修,東西南北四扇大門無不金碧輝煌,東門曰朝陽門,門扁題刻"楚南名區",西門曰聚寶門,題刻"千年古郡",南門曰迎薰門,題刻"控引交廣",北門曰拱極門,題刻"襟帶湖湘",城門氣勢之雄偉,大郡宏都之輝煌,是為湘南一絕。


二、桂陽是個英雄的名字,這里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一方英雄演繹地熱土。桂陽山水靈秀,自古享譽盛名,縣城三面環山,南向龍渡峰"山有游雲勢若飛,翠峰千疊映奇空";城西芙蓉峰上芙蓉開,千朵萬朵紅壓枝;城東鹿峰含笑,東塔如筆。《桂陽州志》對桂陽縣城的絕美風光這樣描述:"寶氣夜騰西嶺,霞光映照東峰,四周水繞香稻,花開萬朵芙蓉。"桂陽又有"泉城"之美譽。有詩曰:"月光褶褶照蒙泉,波光潾潾映泉城。"縣城海拔380米,底下礦藏書豐富,城中掘地三尺便有泉流,故有"四十八井不出城"之美。


舂陵江是桂陽人民的母親河,史料記載漢景帝的兒子劉發乃奴婢所生,有朝中看不起之間,所以封王時封為長沙國定王,劉發的兒子劉買封為舂陵侯,故城在今道縣。舂陵侯休恤民情,為民做了很多好事,後來淹死在這條江里,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江取名為舂陵江。劉發劉買父子當時屬貶官,他們這一脈直到後來的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才揚眉吐氣。劉秀即劉買的第5代孫,他帶領舂陵弟子組成的綠林軍推翻了王莽政權,成為東漢的開朝皇帝。古詩曰:"王已分封受漢恩,長沙終不及中原。後來爭得三分氣,已是東都六代孫"。劉秀起義是在湖北的南陽,為什麼他帶領的軍隊叫舂陵弟子或舂陵軍呢?只因舂陵江水漲頻繁,常淹及侯城,幫在劉買的第二代孫才把侯城遷到湖北南陽。


一方沙土養一方人,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桂陽孕育了一代代名垂青史的傑出英才和英雄兒女。東漢蔡倫發明新的造紙技術,成為中國古四大發明之一;三國名將趙子龍計以桂陽並任桂陽太守,不為色動,不為利誘,世界各地令後人敬仰;漢末兵部尚書胡騰"義列師門",世代佳傳;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捨身救列車,用血肉之軀鑄就不朽豐碑,精神代代傳頌。可謂"四大發明有桂陽,四大名著有桂陽,現分英雄有桂陽"。


三、桂陽是個富有的名字,礦產豐富,是享譽全國的"八寶之地"和"烤煙王國"。桂陽上於礦產資源豐富,早在漢代設金官,唐代設桂陽監,專事冶煉,列為冶金、鑄錢、牧馬之重地。"掌二十八銅礦以鑄錢,其背用'桂'字。""全國冶鑄在湖南,桂陽居十分之三"。故桂陽素有"八寶之地"、"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桂陽自然條件優越,溫、光、水、土十分合適種植烤煙,煙草種植始於明萬曆年間,1594年由菲律賓傳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今年全縣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補譽為"烤煙王國"。如今"桂陽金葉"品牌更是叫響全國,質量全國第一,數量全國第二,形成了品牌規模與氣勢。


四、桂陽是個開放的名字,交通發達,自古譽為"三湘之屏藩,兩廣之管匙"。桂陽位於騎田嶺北麓,湘江上游,毗鄰兩廣,歷史上一直是湖湘一粵的通瞿要道,素有"三湘之屏藩,兩廣之管匙"之稱。桂陽自古轄寧遠、藍山、臨武、嘉禾等縣,是眾縣北上長沙,南下兩廣的咽喉,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都。


五、桂陽是個值得歌唱的名字,歷代文人騷客無不縱情歌詠桂陽。唐宋大詩人李白、高適、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戴淑倫、皮日休、蘇東波等都不吝詞色,大加贊譽,唐宋詩詞中歌詠桂陽的佳作俯拾皆是。

Ⅱ 地理,政治,歷史,3科哪一科比較難學

本人選來的是文科!本人覺得政治自的話要記憶的尤其是死記的比較多,不過哲學那部分需要理解!解題比較負責有時候一個題目涉及很多知識點,很難寫全,真正考試時候很難取得高分!我不喜歡學死的知識!個人比較喜歡歷史我是男生小時候很喜歡看與歷史有關的書籍所以學起來比較輕松,不過對於不怎麼了解歷史的人就只好硬記了,什麼年代呀事件呀意義呀!地理嘛,個人覺得比較容易,地圖啦什麼的,對看圖能力要求比較高點,我們學校的地理每次都考得很好!個人覺得地理比較好學,歷史我學的比較好,不知你感興趣哪門,其實感興趣的話學起來比較好!

Ⅲ 求中國歷史上王朝國都的地理位置,四周環境,以及優劣勢。

這個太多了,很多國家只佔領一部分中國,看具體情況,一般平原地帶,靠水內周圍有險要地形,盡量位於容統治中心,交通方便,物資供應和政令下達都充足,像初唐西安為都城考慮的是政治原因(南北朝隋朝留下的政治問題世家門閥),北宋汴京(開封)北方有騷擾,南宋到了南京,北方被佔領,北京是元朝後變為都城,北京是元以後為都城,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等問題。古時信風水,實際上就是對建都城生活便利但周圍有顯要地形防守,潼關山海關等等,手打望採納

Ⅳ 我想知道東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氣候 變化 歷史 政治 經濟 科教

東北,古稱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以山海關和烏蘭察布盟市為分界,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部(即「東四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土地面積為1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2004年GDP總量1.6萬億元,佔全國的11.76%,人口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9.18%,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自然地理單元完整、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歷史近似、經濟聯系密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東北一詞源於近代。辛亥革命後,特別是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華民國開始用東北來取代清朝發祥地的原有名稱。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國一般用東北或者東三省、東北三省來稱呼滿洲地區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後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東四盟市)也屬於東北地區。
東北和遼東、關東、關外、滿洲具有前後相繼的承接關系,只不過具體所指的地域范圍有很大差別。春秋時期燕國在東北建有遼東郡、遼西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燕國故土建立遼東郡,大體范圍即今天遼寧省和吉林東南部,秦代長城東起點即為遼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徐達修建山海關,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關東、關外來指代。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既是族稱,也是地理概念,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滿洲稱謂。站在歷史學角度來看,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東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大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遼東是東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東北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狹義的東北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地理及氣候
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東北資源
煤礦、石油、金剛石、金礦
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淡水及海水魚類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東北主要姓氏
漢族
殷、劉、張、王、李、趙、周、吳、鄭、矯、肇、金、羅、 佟 德、洪、依、沈、楊、海、關、白、汪、鮑 徐、舒、萬、宋、那、南、姚、董、何、郝、叢、葆、范、蘇、陶、龍、郭、白、葉、謝、陳、辛、門、曾、益、常、千、梁、閻、倪、韓、孟、恆、秀、黃、鄂、朱、葛、盧、胡(依蘭舊名「三姓」,就是葛盧胡三個姓氏)、林、耿、申、熊、喬、尹、尚、夏、哈、曹、曲、皇、於、時、項、代、蔡、卜、梅、錢、冮、魏、敖、安、聶、賈、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孫、龔、單、石、羅、費、奚、毛、馮、俞 、包、顧、穆、呂、程、祥、榮、廣、章、聞、任、塔、丁、鄧、房、產、彥、兆、譚、祁、賀、禮、英、公、崔、年、翁、業、商、車、韻、竇、庄、果、邊、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蘭、蒼、鍾、滿、井、刑、孔、湯、柳、向、詹、霍、許、蔣、武、溫、鞠、龐、阿、岳、官、毋、雙、黨、潘、興、里、巴、衡、明、秦、西、樊、鄔、侯、供、苑、敦、鄒、鮑、柏、戚、喜、老、管
少數民族
完顏、愛新覺羅、葉赫那拉、赫舍里、耶律、愛新覺羅(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趙)、佟佳(佟)、瓜爾嘉(關、白、汪、鮑)、馬佳(麻、馬)、盛佳(沈)、兀扎喇(吳、烏)、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羅(索)、納喇(那、南)、寧古塔(寧、劉)、赫葉勒(何、赫)、尼瑪察(楊)、良嘉(粱)、果爾勒斯(高)、舒穆祿(舒、宿)、鈕咕嚕(紐、郎)、齊佳(齊)、喜塔拉(祖、圖、希)、他塔喇(唐)、完顏(汪、王、完)、西林覺羅(鄂)、鄂佳(鄂)、扎庫塔(張)、庫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賈)、薩科達(倉)、徒薩(徒)、宏佳(宏)、鎖吉(鎖)、鄂托(曹)、沙垃(沙)、庫奔(庫)、惠何(惠)、英佳(英)、洪額奇(洪)、伊喇厘(李)、墨爾迪勒(孟)、白額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約特(高、巴)、萬琉哈(萬)、朱舍狸(朱)、郭洛奔(郭)、烏蘇里(武)、伊圖瑪(伊)、余乎魯(余)、尼瑪哈(於、俞)

Ⅳ 介紹簡單介紹鄭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內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容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

Ⅵ 請你介紹一下祖國的寶島-台灣。 1、地理位置: 2、自然概況: 3、風土人情: 4、歷史文化

1、地理位置: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2、自然概況: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3、風土人情:

台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少數民族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台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4、歷史文化: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6)歷史3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台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Ⅶ 悅般的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過程

悅般是北魏時一個西域國家,最初在龜茲以北游牧,最早出現在《魏書》,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魏書》及取材自的《魏書》的《北史》載有少量悅般的資料,之後悅般再沒有出現在任何史籍上。國內外學者對悅般的起源看法不一。日本學者松田壽男在《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提出悅般應是嚈噠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余太山在著作《嚈噠史研究》指出悅般可能屬於北匈奴其中一個部落。亦有中國學者認為悅般是被嚈噠滅國後四處流徙的貴霜人[2]。悅段被認為與黑汗王朝中的樣磨有關。
柔然在五世紀上半葉入主漠北,繼而攻打西域諸國。位於柔然西面的悅般曾經與柔然結好[3],並可能合作逐走烏孫[4]。烏孫西遷後,兩國瓜分烏孫的土地,悅般遷入烏孫故土,位於烏孫西北[5]。後來柔然與悅般反目,屢次交戰,時間在柔然大檀可汗(414年-429年)在位期間。北魏太武帝希望聯合悅般夾擊柔然,太廷三年(437年)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期間可能曾經會晤悅般王[6]。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悅般遺使北魏求援,希望東西合擊柔然。柔然處可汗吐賀真(444年-464年)因此喪失了鄯善、焉耆,其後的反攻卻成功奪回焉耆,繼而滅高昌沮渠氏政權,以十分忠於柔然的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成了柔然的傀儡政權。柔然沒有停止侵擾悅般,悅般隨後西遷歐洲[6],估計是被柔然迫走[1]。
根據《魏書·西域傳·悅般傳》的記載,悅般在西域活動的時間應該不長[2]。有關悅般的記載始於北魏太武帝太廷三年(437年),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最後的記載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前後大約12年。西方學者 E. H. Parker 分析悅般及阿瓦爾的族名,認為兩者有所聯系[7]。哈薩克人認為大玉茲中的阿勒班是悅般後代

Ⅷ 歷史上地理大發現包括哪三件大事

。「地理大發現」主要指以下幾大事件:
(1)「新航路的發現」。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2)「新大陸的發現」。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義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3)「第一次環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應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也有重大影響。

Ⅸ 高中3+3當中歷史和地理到底選哪一門

地理是文科裡面的理科,靠的也是思維,光背沒用。而歷史靠的是背跟理解,看回你適合什麼,答如果實在不喜歡背書就別選歷史。
由於地理學科在高一就完成了學業水平考試,比其它學科提前一年率先實行等級性考試,這讓地理學科占據了時間上的優勢,選地理的學生到高三時只需選擇另外2門學科參加等級性考試,相對而言高三的學習壓力小一些,可以在語文、數學、英語的學習上贏得更多學習時間。 這種情況讓許多學生在「3+3」科目的選擇上趨向於選擇地理學科。

Ⅹ 地理和歷史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來都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但因為地理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地理學科被搞得最沒有文化味。不管是學校,還是師生都認為地理學好學差無所謂,與其學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正因為這種偏見,部分地理教師帶著學校不重視,學生沒興起,敷衍塞責,上完了事的態度。地理學科也不安排正規考試,任課教師隨意為之。地理教育在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中無形之中被淡化和漠視。

地理是講述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這一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派生出許多新學科,又綜合了其他許多學科的內容,使其成為兼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學科。這個特點就決定了它和文、理兩類的各個學科存在著密切關系。弄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有助於同學們端正各學科的學習態度,,既促進地理學科的學習,也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1、地理與語文。自然界千姿百態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為語文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既有源於地理方面的成語,如「涇渭分明」,又有描繪地理景觀的詩詞,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可見地理知識解詩意。反之,語文水平的提高,會使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

2、地理與政治。地理課所揭示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也是政治學科用以論證的素材。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這就從根本上糾正了種種唯心主義的認識,反過來,政治課的理論不僅指導人們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而且政治課的內容也大量出現在地理課中,既有顯露的成分,也有潛在的內容。如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生產方式,試想,我們若不了解什麼是社會生產方式,又怎麼能認識它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呢?

3、地理與歷史。在地理課中有大量的地名知識和分布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習歷史有很大幫助,如歷史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需與歷史地圖相配合。反之,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掌握我國一些省區的簡稱,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國名或地名;認識一些發展中國家單一產品經濟及我國天津、青島、上海棉紡工業的分布,都要考慮歷史發展這一極為重要的因素。

4、地理與數學、物理。地理學科涉及天體系統、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地理知識,又有物理知識,也有數學知識,對啟發我們學習物理、數學有積極的作用。反之,掌握了萬有引力、曲線運動等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

5、地理與化學。化學知識在地理學科中亦較為常見,如岩石的風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鹼性以及各種有用礦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對學習地理大有好處。反之,掌握這些地理知識,對學習化學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6、地理與生物。地理課要經常學到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這種環境知識,對於學習生物甚為重要。反之,掌握了各種植物和作物的生長條件後,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如了解了植物的生理機制,就會更深刻地認識營造防護林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由此可見,地理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整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