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德國的地理位置試什麼意思

德國的地理位置試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23 22:48:47

① 德國什麼位置,地形,氣候,人種

地理環境


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地形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北部低地的特徵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方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窪地。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

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氣候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於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水文

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

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Km²。


自然資源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佔2.4%。

2012年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賴進口,政府政策為促進節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德國能源來源

(2010)

石油 煤及褐煤 天然氣 核能 水力及風能 其他可再生能源

能源比例 33.7% 22.9% 21.8% 10.8% 2.9% 7.9%

德國履行京都議定書及其他條約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資源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並支持全球性的永續發展。


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耳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德國總人口8110萬 ,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26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德國人(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人。通用德語。 另外有721.4萬名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2011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居民中29.2%(2389.6萬人)信奉新教,30.2%(2465.1萬人)信奉羅馬天主教(2012年底數據)。

② 簡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2)德國的地理位置試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③ 詳細的德國地理

有人說,德國是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的轉車站;也有人說,德國是通向中歐和東歐各國的橋梁。本圖冊以政區為主,重點表示政區、交通、旅遊等內容,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德國的諸多方面。讀罷此圖,對德國或許讀者會有自己的認識。
語言:德語為官方用語和通用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是世界上1億多人的母語。除德國以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和盧森堡沿德國邊境的地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合並,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8180萬,民族以德意志為主,官方語言為德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新首都為柏林。大城市有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埃森、多特蒙德、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不來梅等。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南北直線距離為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 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 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
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第一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
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第二帝國」。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歐洲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了分區佔領。西方佔領軍建立了一個西德政權,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久以後,蘇聯在它的佔領區內建立了一個德國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89年東部德國發生巨變,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了統一,仍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旅遊景點:
德國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旅遊之國。它為旅遊者提供了罕有的豐富多彩的值得游覽的城市與風光;吸引著人們來了解漫長而豐富的歷史以及現代生活的各種形式。引人入勝的旅遊目的地比比皆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岸邊和島嶼上,海洋性氣候溫和宜人。荷爾斯泰因和梅克倫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連忘返。中等山脈地區和阿爾卑斯山是徒步旅遊者涉足為快的目的地。萊茵河、美因河、摩澤爾河、內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薩勒河的河谷充滿了浪漫色彩。遠離交通干線的大約100多條旅遊之路,例如「德國童話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國葡萄園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風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園詩般的古老城市和村莊。
教育制度:
德國約有300餘所高等學校(一般都接受外國學生),其中約有90所國立大學。整個高等學校的結構為:
(1)大學:大學不僅是教學中心,而且還是獨立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大學通常有權授予文學士、理學士和博士學位。各大學開設的專業通常包括:醫學、自然科學、工程學、人文學、法律、神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農業和林業學。大學崇尚「純科學」,期望造就具有科學觀念和素養的大學生。
(2)工業大學:教學和科研主要面向工業。然而,許多年以來,工業大學也發展成具有綜合性傾向的大學。如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古典哲學、音樂、教育;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當然,工業大學的重點主要在於工程學和自然科學。
(3)教育學院:主要為小學和中學低年級培養師資,個別教育學院也培養中學高年級師資。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州還獨立設有教育學院,大部分州的教育學院於70年代並入了大學。
(4)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是在綜合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有時還包括藝術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性大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其它高等院校,包括設在漢諾威的醫學和獸醫學高等學校;設在呂貝克的醫科大學;設在科隆的德國體育大學;以及設在施佩耶爾的管理學院。
非國立大學,這些大學的經濟資助主要來自非政府渠道,如一些教會學校。另有少數的私立大學,專業偏重於經濟學和醫學。但她們通常需要收取學費。 學位體系如下: 理學士(Diplom) 專業為自然科學,工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大學畢業生將獲得理學士。理學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學習8個學期,並要達到規定的學習要求。理學士的獲得需要撰寫有深度的,獨立的學位論文(Diplomarbeit),及通過相應的筆試和口試。 文學士(Magister Artium) 人文科學,通常也包括一些社會科學的大學畢業生通常將獲得文學士。與理學士的學位考試相比,文學士的學位考試包括兩門主要學科,或一門主科和兩門副科。考試的要求因學科和大學而相異,但通常都需要撰寫學位論文和通過口試。 博士(Doctorate) 原則上說,德國大學的任何一個專業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資格取決於優異的大學學習成績。在德國之外獲得學位的學生是否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通常決定於大學的學院或系。此外,你必須要找到一位願意指導你學業的教授(德國人稱博士之父,Doktorvater)。博士導師可能會給你一個做博士論文的課題,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課題。在德國攻讀博士一般意味著同時也參與研究。除了博士論文的撰寫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參加博士生討論會(Doktorandenkolloquien),與其它博士生討論和交流 課題的研究進展。博士學位的獲得需要提交博士論文,並且要通過主科和相關副科的口試。
生活文化:
德國住宅設備先進,面積寬敞,環境幽雅,故國際上有「吃在中國,穿在法國,住在德國」的說法。德國的工業發達,其生產的汽車等均以質量上乘聞名。德國的狂歡節以時間長、內容豐富而具特色。每年人們都要從2月的第二個星期四開始,慶祝為期一周的狂歡節。節日里,人們隨心所欲,演習婦女執政典禮,把城市鑰匙交給愚人會議,舉行化妝遊行及盛大的假面舞會等。每年9月最後一星期到10月第一星期的慕尼黑啤酒節,柏林電影節都是國際盛會。德國人送禮時更注重禮品的裝潢,而對裝潢內的東西是否滿意卻不太看重。由於玫瑰花象徵著浪漫的愛情,是專為情人准備的,因此,人們從來不隨意把鮮花當作禮品送人。德國人在稱謂上重視職務、學銜及學位。在與德國人交談中,不要議論打壘球、籃球或美國式的橄欖球等,而最好談談德國的原野、個人的業余愛好和足球之類的體育項目。按德國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④ 德國的地理位置

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為357042平方公里。和德國接壤的國家有:東邊有波蘭和捷克;南邊有奧地利和瑞士;西南邊為法國;西邊為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北邊為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在北海,德國擁有東弗里西亞群島、赫耳果蘭島和北弗里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在波羅的海,德國擁有費馬恩島、呂根島和烏澤多姆島的大部分。海岸線長1300多公里。南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為冰川平原。河流以萊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為主。
氣候:德國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夏季涼爽,秋季溫和。向東及東南,逐漸由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平均溫度為9度,最冷的月份(1月)年平均溫度1.5度(低地)和-6度(山區)。盛夏最熱的月份(7月)北德低地為17-18度,萊茵河谷和屏障的山谷上升至20度。東部和南部地勢逐漸升高,地形復雜。氣候差異較大,屬大陸性氣候,最冷時氣溫達-10度,最熱時氣溫接近30度,南部山多地高,大陸性氣候特點更加明顯。德國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每年的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12月至來年的3月,高原地區普遍降雪,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冬季幾乎沒有嚴寒。

⑤ 德國的地理位置的定位

德國法蘭福克位於50°N 10°E

⑥ 德國的海陸位置和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分別簡稱西德和東德),是位於歐洲中部回的聯邦議會共和答制國家,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北鄰丹麥,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的是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北部瀕臨亞德里亞海和北海與北歐隔海相望。德國的海岸線並不連貫被日德蘭半島從中間分為東西兩側,海岸線加起來的總長度據教育文庫資料顯示僅僅只有2389公里,位列世界各國海岸線排名第53位。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亞德里亞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國地圖(網路圖片僅供學習)

⑦ 德國的地理位置,貨幣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回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答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1],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2],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3]

  •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曾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2]。

⑧ 關於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國 [Germany]
正式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德國國旗歐洲中北部國家。面積:,021平方千米。人口:約82,386,000(2001)。首都:柏林。人口中大多數是德國人。語言:德語(官方語言)。宗教:信義宗、天主教。貨幣:歐元。地形上,北部多為平原,東北部及中部多丘陵,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中部和西部地區主要屬萊茵河流域,其他重要的河流還有易北河、多瑙河和奧得河。德國屬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以服務業和製造業為主;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出口包括汽車和鋼鐵製品。國家元首是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聯邦的權力集中於兩院制的國會。日耳曼部族在公元前2世紀末進入德國,趕走了凱爾特人。羅馬人征服該地區,遭失敗。9世紀加洛林王朝解體,該地區僅為一政治實體。君主政權的統治軟弱,權力遂落入貴族之手,於是組成了封建邦國。10世紀在撒克遜人的統治下恢復了君主政權的權威,重振神聖羅馬帝國。其領土集中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北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天主教教皇之間的持續矛盾削弱了皇室的權力。1517年路德對教會的批評加速了帝國的分裂,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達頂點,使德意志分裂,歐洲最後分為基督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德意志的人口和疆域逐漸減少。德意志的眾多封建諸侯取得了實際上的完全主權。1862年俾斯麥逐漸控制普魯士,在以後的十年內統一了德意志帝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帝國被瓦解;被迫割讓諸多領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希特勒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並建立獨裁的第三帝國,受納粹黨控制。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後,德國被同盟國分成4個佔領區。由於這些佔領區的重新統一問題未能與蘇聯取得一致,促使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成立。德國前首都柏林仍分為兩個區域。西德成為一個繁榮的議會制民主國家。東德成為在蘇聯控制下的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1989年東德共產黨政府以和平的方式被推翻。1990年東、西德復歸統一。在慶祝統一之際,西德在政治和經濟上尋求合並前東德,導致較富裕的西德人民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然而,由於德國為歐洲聯盟會員之一,該國與西歐就更深一層的政治和經濟持續進行結合。

⑨ 關於德國的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以來,這個中心地理位置變得更為突出。它是東西歐之間和斯堪的納維亞與地中海之間的交通樞紐,其間水、陸、空道路條條通過德國。作為歐盟和北約的一員,德國被稱為「歐洲的走廊」。 德國的國土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最外的邊境點是:北部是濟耳特島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塞爾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亞州的奧伯斯特道夫,東部是薩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國的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按面積計算,德國小於法國和西班牙。 復雜多樣的地形 德國的地形異常多樣,從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遼闊寬廣的平原。從北到南劃為5大地形區: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以及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整個地勢南高北低。 溫和的氣候 德國處於涼爽的溫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夏季不太熱,冬季多數不冷。東部和東南部隨地勢的升高,氣候差異加大,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的特徵逐漸顯著,最冷時氣溫可達-10度,最熱時接近30度。 平穩溫和是德國氣候的總體特徵,冬季平均溫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區)之間。7月份平原地區的平均溫度為18度,在南方山谷地區為20度左右。一般認為4月是德國氣候變化無常的月份,暴雨、洪水、颶風、大雪交替而至,因此在這個月出門的德國人一般都帶傘。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國人從事各種交流活動的好時節,各種活動一般都安排在這五個月內進行。7月、8月是德國人休假的季節。

⑩ 德國的地理位置怎樣有什麼河流

德國-地理位置
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為357042平方公里。和德國接壤的國家有:東邊有波蘭和捷克;南邊有奧地利和瑞士;西南邊為法國;西邊為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北邊為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在北海,德國擁有東弗里西亞群島、赫耳果蘭島和北弗里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在波羅的海,德國擁有費馬恩島、呂根島和烏澤多姆島的大部分。海岸線長1300多公里。南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為冰川平原。河流以萊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為主。
氣候:德國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夏季涼爽,秋季溫和。向東及東南,逐漸由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平均溫度為9度,最冷的月份(1月)年平均溫度1.5度(低地)和-6度(山區)。盛夏最熱的月份(7月)北德低地為17-18度,萊茵河谷和屏障的山谷上升至20度。東部和南部地勢逐漸升高,地形復雜。氣候差異較大,屬大陸性氣候,最冷時氣溫達-10度,最熱時氣溫接近30度,南部山多地高,大陸性氣候特點更加明顯。德國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每年的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12月至來年的3月,高原地區普遍降雪,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冬季幾乎沒有嚴寒。
由於近期乾冷空氣的流入,德國大部分河流的洪水情況有所緩解。不過,目前很多近岸地區仍被洪水淹沒。

昨天上午萊茵蘭地區萊茵河水位以每小時1-2厘米的速度回落。科隆的水位4日夜間曾一度達到9.71米,處於科隆老城區警戒水位(10米)以下。目前多瑙河、美因河、 納卡河以及萊茵河水位大都有所回落,洪水形勢得到緩解。

筆者昨日赴科隆了解水情,傍晚時分攝得的萊茵河科隆段的照片,表明大水對科隆老城區的威脅還未解除。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