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長江9個知識點

地理長江9個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2-23 21:51:22

『壹』 地理知識點總結,要全。

高中地理690個知識點匯總
1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2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
質。
3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5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
6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
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
液態水。
9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10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11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
的主要能源。
12
太陽活動
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5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11年。
1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7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18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19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
驗飛船。
20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
21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徑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長
4萬千米
24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
劃分
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經線和經度
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26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27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28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23°26′和66°34′緯線
29
本初子午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斷
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1
東西方向的判斷
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
向西。
32
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3
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4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5
地球自轉的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
24小時。
36
地球自轉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7
地球公轉的軌道
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38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
地球公轉的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
小時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轉的速度
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1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2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
返移動
43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
過渡為昏線。
44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45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
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46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47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48
世界時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49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0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59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
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
極。
60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1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
前後推算。
62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5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
四季。
66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67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69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70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1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2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
作用;成雲致雨
74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5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76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
的關系最密切
77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78
大氣上界
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79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80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輻射定律
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
之越長。
82
地面輻射
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3
大氣逆輻射
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4
大氣的保溫效應
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
收能力很強。
85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87
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88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89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
力越大。
90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
是有個交角。
92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畫出合力
93
小氣候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4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5
大氣環流的意義
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
風、極地高壓
97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
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
壓(大西洋)
99
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0
季風的成因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

101
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
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
風)。
102
鋒面的分類與天氣
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
103
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
鋒)春季的沙塵暴
104
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
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
針。
105
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

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
針。
106
鋒面氣旋
鋒前鋒後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
107
氣候要素
氣溫、降水量。
108
氣候形成因子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109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
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110
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
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
(一種)
111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112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
布規律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受季風影響;大陸
東岸20-35°
113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
制。30-40西岸
114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
規律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季風。40-60°大陸東
岸。
115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
布規律
冬暖夏涼,降水均勻。終年盛行西風。40-60°大陸西
岸。
116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
布規律
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
控制。溫帶內陸
117
氣候的變化
地質時期、歷史時期、19世紀末以來。
118
氣候資源的特點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有較大的變率
119
氣候資源與農業
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120
氣候資源與建築
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
121
風與城市規劃
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居住區布局在盛
行風的上風向
122
氣候資源與交通
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
雲霧、地勢等)
123
台風(颶風)
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的大旋渦。
124
熱帶氣旋強度等級
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
125
台風的監測與預報
利用氣象衛星確定台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
移動方向和速度。
126
暴雨形成條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
127
洪澇災害的防禦
提高預報的准確率,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
乾旱的危害
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
會安定。
129
乾旱的防禦
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
作制度等。
130
寒潮的危害
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
大。
131
寒潮的防禦
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132
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
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133
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134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135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
破壞。
136
臭氧層的保護
①研製新型製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
137
酸雨的成因
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
酸性氣體。
138
我國酸雨區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139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
④危及人體健康
140
酸雨的防治
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
資源綜合利用。
141
大氣環境保護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142
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
的71%。
143
海岸帶
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
144
海岸帶與人類活動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千米的范
圍內。
145
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
①很少干預②開始干預③海岸開發④海岸管理
146
海水熱量的收入
太陽輻射
147
海水熱量的支出
海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
148
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
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
149
海水溫度的空間變化規律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150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較大,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
151
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
152
海水中主要鹽類物質
氯化鈉、氯化鎂。
153
鹽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
154
海洋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155
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發量、洋流、河流淡水匯入(徑流量)。
156
鹽度最高的海區和最低的海區
紅海(亞非交界)、波羅的海(北歐附近)
157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波浪(風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58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
動。
159
洋流的成因分類
風海流、補償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羅陀
海峽)。
160
風海流的成因
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
16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緯)
反氣旋型。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反時針
流動。
162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緯)
北半球中高緯是氣旋型大洋環流,呈反時針方向流
動。
163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規律
冬逆夏順。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東流。
164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
亞寒流。
165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
流。
166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
亞寒流。
167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
利寒流。
168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哥拉寒流。
169
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
規律判斷寒暖流
170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氣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171
海洋資源的分類
化學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能源。
172
各類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海洋化工;養殖、增殖;深海錳結核;潮汐和波浪
發電。
173
漁業資源的形成因素
大陸架、河流帶來營養物質、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
補償流。
174
世界主要漁業國
中國、日本。
175
世界漁場分布
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東北大西洋、
東南大西洋
176
海洋油、氣開發
利用地震波尋找。海上鑽井平台、裝油站、海底管
道。
177
海洋空間利用的特點
復雜性和特殊性(海洋氣象多變、深海環境差、海
水腐蝕性等)
178
海洋空間利用的方式
交通運輸、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
樂。
179
著名海峽
馬六甲、霍爾木茲、直布羅陀、英吉利、麥哲倫、
白令、曼德等。
180
著名運河和港口
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鹿特丹
181
腹地
港口的服務區域。
182
海洋貨物運輸條件
港口、集裝箱船、無線電導航、全球定位技術、最
佳航線服務。
183
世界圍海造陸的典型地區
荷蘭、日本、澳門。
184
海洋環境問題
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
185
海洋污染的產生原因
陸地上的生產過程(廢棄物、冷卻水、殺蟲劑、石
油滲漏)
186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187
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設、圍海造田、過度捕撈、自然環境變化。
188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189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領海寬度、國際海底
資源。
190
領海、專屬經濟區
12海里,200海里。
191
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
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192
礦物的概念
單質或天然化合物。
193
岩石的概念
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
194
礦產的概念
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
用的要求。
195
造岩礦物
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196
岩石成因分類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變質岩。
197
常見岩石
玄武岩、花崗岩;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大
理岩、板岩。
198
地殼物質循環規律
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
-熔化→岩漿
199
地質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
200
地質作用的分類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201
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202
地殼運動的兩種類型及其影響
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升降運動(海陸
變遷)。
203
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板塊交界地殼活動。板塊運
動形成地貌。
204
六大板塊的名稱
亞歐、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板塊。
205
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貌
張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溝、島弧鏈、海岸或
褶皺山脈)
206
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
海嶺和斷層(大多在洋底)、海溝和造山帶(大多在
陸地邊緣)
207
地質構造的概念
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
208
地質構造類型
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下沉岩塊)
209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積
物,成為山嶺。
210
斷層構造分布的實例
東非大裂谷;華山、廬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
谷地。
211
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隧道、水庫)。
212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
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
成岩作用。
213
流水與風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類型
黃土高原、瀑布、峽谷、沖積扇、三角洲;風蝕窪
地、沙丘等。
214
水資源的概念
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15
陸地水的分類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16
陸地水的基本來源
大氣降水。
217
靜態水資源
冰川冰、內陸湖泊水、深層地下水
218
動態水資源
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219
潛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個隔水層之上的地下水。
220
承壓水
埋藏在兩個隔水層之間承受一定壓力的地下水。
221
我國東部河流的徑流變化
河流徑量變化與降水量變化相一致。
222
我國西北河流的徑流變化
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
223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的相
互補給
高水位補給給低水位。
224
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
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225
水循環的意義
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資源③聯系四大圈層④物質遷
移⑤能量交換
226
氣候對生物分布的影響
光(喜光植物、喜陰植物)、熱、水(森林、草原、
荒漠)
227
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蓮(水生)、駱駝刺(旱生)、矮牽牛(二氧化硫)、
樹(風向)
228
光合作用的意義
把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糖類),
並釋放出氧氣
229
生物循環的作用
①物質遷移②能量流動③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
230
原始大氣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氫、氨和水汽。
231
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
①改造大氣②改變陸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創造生
物物質⑤環保
232
土壤的概念
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33
土壤的作用
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234
土壤的組成
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235
土壤的肥力特徵
供應和調節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
氣和熱量的能力
236
理想土壤成分的體積分數
礦物質(45)、有機質(5)、水分(20-30)和空氣
(20-30)。
237
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
238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導作用
改造成土母質(有機質的積累、養分元素的富集)
239
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0
陸地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整體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241
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
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硬葉林)、溫帶、
寒帶
242
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沿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熱量為基礎)。
243
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從沿海向內陸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分為基礎)。
244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從山麓到山頂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熱狀況)
245
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
作用
①開發自然資源②生產與消費產品③排放廢棄物④
改造陸地環境
246
陸地自然資源的分類
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
247
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和規律
①總量有限②潛力無限③分布的規律性④組成的整
體性
248
能源資源的分類
常規能源、新能源(太陽能、地熱能、核能)
249
陸地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250
能源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作

①柴草時代②煤炭時代③石油時代④新能源時代
251
地震的構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線
252
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53
地震震級的大小
三級以下為微震、五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每增一
級能量增大30倍
254
火山的分類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55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
動面整體下滑。
256
泥石流的成因
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飽含泥沙、石塊、礫石等。
257
原發性地質災害誘發其他災害
地震誘發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等。
258
人類活動誘發地質災害
破壞植被誘發滑坡、泥石流等。
259
地質災害的防禦措施
①建立監測預警系統②加強管理③實施預防措施④
開展宣傳教育
260
農業生產的特點
①地域性②季節性和周期性
261
農業的投入因素
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262
農業按生產對象分類
農、林、牧、副、漁(混合農業)
263
農業按投入分類
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264
農業按產品用途分類
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265
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氣候(光、熱、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
性)、水源
266
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市場(郊區農業)、交通運輸(地域擴展)、政策(商
品基地)
267
人類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①培育良種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溫室④修築梯田
⑤噴灌
268
市場、交通及技術的發展對農業區
位的影響
①供求關系②保鮮冷藏技術③區域專業化生產
269
世界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分布地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
雨林區
270
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
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
大⑤科技水平
271
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地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272
大牧場放牧業的形成條件分析(潘
帕斯)
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
距海港近
273
阿根廷促進牧牛業的主要措施
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274
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275
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分布地
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

276
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實例分析
(美國)
①自然條件②交通運輸③地廣人稀④工業基礎⑤科

277
世界主要的混合農業生產方式
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
278
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漁塘
甘蔗、果樹、桑蠶、魚
279
混合農業的分布地
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280
混合農業的發展優勢及實例分析
(澳大利亞)
①生態農業②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活③市場適應性

281
工業的投入因素
土地、水源、勞動力、資金、能源、原料、科技
282
工業的產出
產品和三廢
283
工業投入要素與工業發展類型的關

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

284

『貳』 八年級上地理長江黃河的知識點全的

別說我應付啊,在網路搜黃河和長江,絕對可以包含八年級的知識點,而且還可以知道更多的信息。

『叄』 中國地理重要知識點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
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編輯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編輯本段](三)地 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編輯本段](四)氣 候
l.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於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兩大主要特徵。主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於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季風和季風的形成: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海陸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習慣上把我國境內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非季風區。其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地區為季風區。
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風。位置,指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季風,指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
5.氣候的優缺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氣候的主要優點是:復雜多樣的氣候,有利於多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季風氣候區廣大,雨熱同期對農作物、樹木、牧草的生長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溫,擴大了喜溫作物生長的北界,我國是水稻生長北界最北的國家。我國氣候的主要缺點是:受季風強度的影響,各地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易產生水早害;寒潮、霜凍和台風引起的災害性天氣,危害農作物的收成。
[編輯本段](五)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叫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西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編輯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編輯本段](七)交通運輸和旅遊業
1.主要鐵路干線
現在我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鐵路。南北干線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滬線、焦枝一枝柳線、寶成一成昆線,和1996年9月1日通車的京九線C。東西干線有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我國最西部邊疆城市喀什幣,是我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線和港口
我國已有100多個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北方沿海線以大連、上海為中心包括通往秦皇島、天津、青島、煙台、連雲港的許多航線。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灣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國的重要港口。
3.主要內河航線
長江航線、珠江航線、京杭運河航線、松花江航線等。
4.主要航空線
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來,民航可通往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線
全國縣一級地區已全部通了汽車。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線、廣州一深圳線、沈陽一大連線、廈門一福州線、上海一南京線、成都一重慶線、濟南一青島線等。
6.主要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主要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已建成和正建設中主要管道運輸線有:大慶—大連、大連一秦皇島一北京、任丘一北京、勝利油田一青島等,全長400多千米。從陝北向北京和從新疆到上海輸氣的管道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7.我國主要的旅遊資源
1 自然風光: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風光最為重要。如五嶽名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絕的黃山、廬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長江三峽等;杭州西湖美景、無錫太湖風光、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雲南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和台灣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聞名的旅遊勝地。
2.人文旅遊景觀
(l)古代文化藝術寶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北京)、幾十個歷史文化名城;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北京的故宮和皇家陵園,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蘇州的園林建築,承德的避暑山莊,洛陽的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畫等,都舉世聞名。
(2)革命紀念地: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延安、遵義、井岡山等。
(3)民族風情和地方風俗: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風采各異、各有特色的風情習俗和民間節日。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等。
此外,我國著名的現代工程建築,豐富多彩的地方土特產、工業品,神奇的中醫和養生之道,名揚世界的中國菜等,對中外遊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編輯本段](八)東北三省
1.位置
東北區包括黑、吉、遼三省,位於我國東北部,與朝鮮和俄羅斯兩國接壤,大部分處在中溫帶。
2.地形和氣候 山環水繞、平原遼闊的地形特徵。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季大面積分布的積雪和凍土改變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熱量條件不足,早霜冷害影響農業收
成。
3.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麥,雜糧,春小麥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亞麻,東北甜菜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遼東半島是國內外著名的蘋果產地。東北平原西部的防護林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防護林,長達800千米,被譽為「綠色長城」。東北山地有『凍北林海」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森林採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紅松林區。林區出產的貂皮、鹿茸、人參素稱東北「三寶」。
4.豐富的石油、煤、鐵資源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東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化學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6.稠密的鐵路網 主要鐵路干線有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大連港是東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東北最主要的內河航線。現在已建成我國最長的沈陽至大連的高速公路。
[編輯本段](九)黃河中下游四省二市
1.范圍和位置
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陝、晉、比魯、冀、京、津五省二市,地處曖溫帶和中原樞紐位置。
2.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
本區地形除北部的燕山和南部的秦嶺、大別山外,主要有黃土高原和由海河平原、黃淮平原、魯西北平原組成的華北平原及山東丘陵。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區。
3.暖溫帶季風氣候與農業生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氣候分界線。該區多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農作物多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對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熱量充足,夏季高溫多雨,水熱同期,作物種類豐富;不利條件是,水分不足,降水集中,易產生洪澇旱鹼災害。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七、八兩月,春季和初夏降水往往不足,所以春旱威脅農業生產是比較普遍的問題。
4.全國雜糧、小麥、棉花的重要產區
華北地區是
雜糧、小麥、棉花的重要產區。棉紡織工業發達,棉紡織工業中心有北京、天津、青島、石家莊、邯鄲、鄭州、洛陽、西安、咸陽,主要沿京廣和隴海鐵路線分布。
5.豐富的煤炭、石油、海鹽資源
開灤、大同、陽泉、平頂山、京西是全國著名的煤礦。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素有「煤海」之稱D華北平原和渤海海域的石油資源很豐富,重要的油田有:勝利、華北、中原。渤海海灘匕鹽場很多,總稱長蘆鹽區,海鹽產量高,是我國最大的鹽場。
6.京津唐工業區
本工業區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市和廊坊地區,是黃河中下游區重要的經濟核心帶,是全國的鋼鐵工業基地、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基地、燃料動力基地、機械工業基地、無線電電子工業基地和輕紡工業基地。工業集中分布在京津二市。
7.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運輸網
以北京為起點的鐵路線主要有京廣線、京滬線、京包線、京哈線等。我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雙線電氣化鐵路——大秦線,被譽為中國鐵路第一線。京九線的貫通,加強了首都北深圳、香港的聯系,溝通南北物資交流的同時,也對沿途地區特別一些欠發展的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8.大城市和港口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天津是我國沿海地區綜合性的工業基地;天津港由天津、塘沽、新港三部分構成;西安是著名的古都;青島是重要的海港;秦皇島正在建設為現代化的煤炭出口港。
[編輯本段](十)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范圍和位置
該區由湘、鄂、贛、皖、蘇、浙、滬六省一市組成,大部分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和南嶺以北地區,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東臨東海和黃海。
2.地形與重要農業區
本區以平原、丘陵、低山為主。地勢低平,河湖眾多,河網密布,水熱資源充足,號稱「魚米之鄉」,是我國稻米、棉花、油菜和蠶絲的重要產區。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

『肆』 黃河長江的地理知識點

黃河:
1.上中來下游的分界點:
2.水電站自、水利樞紐;
3.中游的水土流失(原因,措施);
4.下游的「地上河」(原因,措施);
5.支流:
長江:
1.支流;
2.洪澇災害;
3.荊江的治理;
4.沿江經濟;
5.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6.上游的水能資源

『伍』 長江三角洲地理知識點

地形屬於平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地表面河湖密布,水網稠密;水中生物種類豐富,可以發展水稻種植,養魚等產業。

『陸』 初中地理長江黃河的知識點

長江
(1)源自唐古拉山,是我國第一長河,是世界第三長河,注入東海.上中下游分界點:--宜昌--湖口--
(2)流經的地形區: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通常是與黃河比較,如兩河都流經的地形區是?,出選擇或填空)
(3)地區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降水充沛
(4)上游特點: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中游特點:地勢低平,重點:"九曲回腸"
下游特點:地勢更低平,江面開闊,水網如織,湖泊多
(5)總括特點:支流多,流量大
(6)有"黃金水道"之稱的原因:貨運量佔全國內河貨運量的60%
(7)最長的支流是漢江
(8)鄱陽湖是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湖泊,它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黃河
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源自巴顏喀拉山
1 流經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上中下游分界點:--河口--舊孟津
2 主要支流,汾河 渭河
3 上游特點:(1)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2)出青銅峽後,河床平坦,水流緩慢,兩岸有平原
中游特點:水位落差大
下游特點: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形成原因;7,8月雨季沖刷黃土高原,使其水土流失,人為破壞

治理和利用
上游:梯級開發,建立水電站
中游:治理__植樹種草,減少水土流失
下游:加修堤壩,引水灌溉

『柒』 初二地理上的 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的知識點

黃河
上游:荒漠化 凌汛 原因:氣候乾旱 草地退化 受緯度位置影響 初春時上遊河段先解版凍 河水挾冰塊而權下 水勢兇猛 導致水位猛漲 可採取措施:多植樹造林等
中游:水土流失嚴重 原因:人為 自然原因(如果有書,見p49第二段) 可採取措施:保持水土 植樹造林
下游:地上河 原因:書p49最後一段 可採取措施:疏通河道 修建大壩等

長江
宜昌到江西湖口的中游段,河道彎曲 湖泊多 支流多 特別是荊江段 多淺灘和沙洲 水位高於兩岸陸地,加上曲流發達 地勢低窪 水流不暢 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新中國以來 重點治理了灘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腸的荊江 疏通長江航道 加強沿江港口建設 提高了長江運輸能力

簡單打了一些,因時間問題,有些不全

『捌』 高中區域地理中國地理重點知識點

高中區域地理中國地理重點知識點:
一、中國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跨緯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 南北相距5500千米;
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處 跨經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爾高原 相差5個時區相距5000千米;
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帶位置: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北回歸線穿過台、粵、桂、雲四省區;
優 越 性:緯度位置和南北氣候差異,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條件;
(3)瀕臨的海洋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
領海:海岸基線至12海里的海域,領土的一部分——約300萬Km²
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
大陸海岸線長18000千米,從鴨綠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侖河口(中越界河);
台灣島、海地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6000多個;
海陸位置的優越性:東部深受季風影響,有利農業生產,沿海便於發展海洋事業同海外各國交往,西部陸上交通可同中亞、西亞和歐洲直接往來;
(4)陸界和鄰國
陸界:長2萬千米;
東:朝鮮;
北:俄羅期、蒙古;
西北: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塔吉克;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爾、不丹;
南:緬甸、寮國、越南;
東:韓國、日本;
東南:菲律賓;
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二、行政區劃
(1)三級行政區
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鄉(鎮);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附1:我國鄰國記憶
十五鄰國陸上環, 朝鮮俄國和蒙古, 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緬老南 ,隔海六國要記全, 印尼馬文菲日韓。
附2:我國省級行政中心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國省級行政區歌訣
東北三省黑吉遼,最東最北緯度高;華北山西內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華東六省上海市,三江魯皖閩台島;中南五省加一區,兩湖兩廣南到;
西南三省一區市,川雲貴藏添重慶;西北三省加二區,陝甘寧青新疆好.
三、我國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2000年我國總人口:12.95億,平均人口密度:135人/ Km²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東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線:黑龍江的黑河至雲南的騰沖一線.人口密度線東南——面積佔43%,人口佔94%;
(3)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
城市發展政策: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建設新型鄉鎮,大小城市有機結合,城鄉人口合理布局.;
(4)華僑(中國國籍或雙重國籍)與華人;
僑鄉 :廣東、福建;
(5)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四、我國的民族
(1)分布:我國的民族分布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
(2)分布特點:小聚居,大雜居;
(3)人口最多少數民族:壯族;
400萬人口以上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等8個.;
(4)少數民族節日:
傣族——潑水節、孔雀舞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摔跤;
五、地形
1.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三級階梯的情況:
海拔(米) 主要地形類型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 原
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①關註:階梯交界處的水電站
②德國地形的三級階梯:由南向北——阿爾卑斯山脈、巴伐利亞高原、北德平原
③我國沿不同經緯度的地形剖面圖:
沿經線作剖面:30°N、38°N、45°N
沿緯線作剖面:90°E、100°E、110°E
大陸架的分布:黃海、渤海全部、東海大部(最寬廣)、南海一部分;
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地形成降水;
使許多大河東流、溝通東西交通;
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地段,產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地形齊全:為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佔三分之二不利於發展種植業,在林、牧、礦、旅遊等方面有優勢;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脈——構成地形骨架,成為地形區之間的分界線
東西走向:北:天山—陰山;中:昆侖山—秦嶺;南: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東:台灣山;中:長白山—武夷山;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世界最雄偉,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邊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
注意:跨三級階梯的山脈——秦嶺;位於第三級階梯的山脈:長白山、南嶺、武夷山、台灣山脈.;
省區界線附近的山脈:太行山(山西、河北)、賀蘭山(內蒙古、寧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嶺(湖南、廣東)、大巴山(四川、陝西)、巫山(重慶、湖北)、祁連山(甘肅、青海);
流域界線:巴顏喀拉山(黃河、長江)、南嶺(珠江、長江)、岡底斯山(雅魯藏布江、怒江)、唐古拉山(怒江與瀾滄江、長江);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區名稱 分 布 特 點;
青藏高原 我國西南部
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對高度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頭、多湖泊;
內蒙古高原 我國北部
祁連山麓——大興安嶺 ①我國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盪
黃土高原 祁連山東端——太行山
長城——秦嶺之間 ①世界上最廣的黃土分布區
②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雲貴高原 雲南東部、貴州大部 ①地勢西高東低
②石灰岩廣布
③地面崎嶇,有許多「壩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爾盆地 新疆境內天山南北 ①周圍高山環繞
②內部平坦、沙漠廣布,邊緣多綠洲
柴達木盆地 青藏高原東北部 ①典型的內陸高原荒漠盆地
②東部多沼澤、鹽湖
四川盆地 四川省東部 ①周圍山嶺、高原環繞
②內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注意:塔克拉馬干沙漠是我國最大沙漠,世界最大流動沙漠.吐魯番盆地我國大陸最低-155米.察爾汗鹽湖——柴達木盆地;內蒙古自治區黃河幾字灣內部分仍屬於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以東地區屬於東北平原.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名 稱 分 布 特 點
東北平原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
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 ①我國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坦盪
③黑土廣布、低地多沼澤
華北平原
(黃淮海平原) 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黃海之間 ①我國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
長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東到海濱 ①我國第三大平原,東西呈狹長型
②地勢低平,典型的水鄉和「魚米之鄉」
主要丘陵:與平原交錯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主要有遼東、山東和東南丘陵
關註: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②各地形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③泥石流:多發生在青藏高原邊緣雲南、四川等西部山區.東部低山丘陵與平原交界處也會出現.
六、氣候
1.衛星雲圖
藍色——海洋;綠色——陸地;白色——雲雨區.白色愈濃,表明雲層愈厚,雨愈大.
2.氣溫分布與溫度帶
(1)特點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原因:①南北太陽高度;②晝長時間;③地形阻擋冬季風南下,南方降溫小(東北溫低與西北風順大興安嶺地勢而下,冬季風風力大有關);④距冬季風源地遠近.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青藏高原和天山、大興安嶺除外).
讀一月等溫線圖注意:
①0°C等溫線——秦嶺—淮河
②等溫線的疏密(與7月等溫線比)
③幾處等溫線拐彎處:
橫斷山山河相間處:山谷等溫線向北凸,山嶺等溫線向南凸;
雅魯藏布江谷地:等溫線向上游凸
蘭州附近河谷
④地形對冬季風的影響: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海南島、台灣難以受冬季風影響.
⑤最低溫處——漠河
讀七月等溫線圖注意:
①汾河、渭河、黃河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等溫線彎曲原因
②吐魯番盆地高溫、閉合原因
③台灣島、海南島等溫線閉合原因
(2)比較我國冬、夏季風的區別:
分類
內容 冬季風 夏季風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太平洋、印度洋
風向 偏北風 東南季風、西南季風
性質 寒冷乾燥 溫暖溫潤
影響范圍 除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台灣和海南島以外的廣大地區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
活動規律 每年9,10月至第二年4、5月,爆發式活動,快速南下 由南向北推進.5月到南部沿海,6月到長江流域,7、8月到華北、東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陸
對氣候的影響 使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 到達地區降水增多
(3)各溫度帶的積溫和作物熟制
溫度帶 范圍 ≥10℃積溫 作物熟制
寒溫帶 黑龍江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 8000℃ 水稻一年三熟.甘蔗.
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甘肅
比較秦嶺、淮河南北的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秦嶺、淮河以南 秦嶺、淮河以北
溫度帶 熱帶、亞熱帶 暖溫帶、中溫帶
一月均溫 大於0℃ 小於0℃
干濕狀況 濕潤地區 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年降水量 大於800毫米 小於800毫米
河流結冰否 冬季河流不結冰 冬季河流結冰
植被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耕地類型 水田 旱地
糧食作物 水稻 小麥、玉米、高粱
經濟作物 甘蔗、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棉花
1.降水
(1)地區分布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800mm等降水量線.
讀降水量分布圖注意:
①東北800mm年降水量——長白山以東
②新疆西部迎風坡
③雅魯藏布江谷地
④湟水谷地
⑤東南部濕潤區的山地迎風坡
⑥台灣島、海南島東西部降水差異
⑦降水最多——台灣火燒寮年均6558mm.原因:地形、夏季風
降水最少——吐魯番的托克遜年均5.9mm,原因:地形、內陸
⑧降水與建築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3)時間分配規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多集中在5—9月.一般來說,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雨帶的推移規律:
5月中旬:華南一帶.注意南嶺對雨帶的影響
6月中旬:長江中下游.梅雨季節.注意湟水谷地.江淮准靜止鋒: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7月中旬、八月: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伏旱.注意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
9月:退至長江以南.昆明准靜止鋒、天山准靜止鋒:華南、西南和天山北側——冬半年——地形影響——鋒面坡度小,降水面廣,強度小.
10月:夏季風在大陸消失.
(4)年際變化:南方小,北方大
(5)干濕區——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
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①東北濕潤區面積比800mm降水量范圍大的原因:蒸發量小
②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400mm降水量區面積大,但半濕潤區面積小、半乾旱區面積大,新疆西北部地區400mm、800mm降水量區均為半乾旱區的原因:蒸發量大.
③海南島西側的半濕潤區原因:降水少,蒸發量大.
④跨干濕區最多的省區:甘肅、西藏、陝西、內蒙古
4.氣候特徵
(1)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同緯度地區多沙漠的原因.
(2)雨熱同期.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水稻、棉花種植界限偏北.
(3)氣候復雜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動植物生長.
七、河流湖泊概況
1.內流區和外流區
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額爾齊斯河)
內流河: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與200mm等降水量線接近.
內、外流區
區 域 范圍 佔全國面積 佔全國總水量
內流區 內流河的流域 1/3 不到5%
外流區 外流河的流域 2/3 95%以上
注意:黃河幾字灣內的內流區;黑龍江省松花江與黑龍江之間內流區;阿爾泰山南側的外流區.
2.水系形態
(1)影響水系形態的主導因素:地貌
黃土高原河網密度、樹枝狀水系與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
橫斷山區南北狀排列河流與平行狀山脈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平行水系與冰川侵蝕地貌
(2)與自然災害
扇形水系:水流匯集、易成洪澇
正常年份:可錯開洪峰
南北對稱狀水系(長江)
異常年份:同時到達,易成洪峰
東西對稱水系(黃河中游):易成洪澇
東西不對稱水系(淮河):北部支流眾多,南部支流較少,易成洪澇.
3.水文特徵
(1)河流水文特徵的含義:從水位、流量、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來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徵及成因:
時間 水量 水位 結冰期
夏季風盛行時 大 上漲、形成汛期 無
冬季風盛行時 小 下降、形成枯水期 秦嶺—淮河以北普遍有
(3)外流河水文特徵差異及原因
地區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無結冰期
東北 黑龍江、松花江 水量豐富(流經濕潤半濕潤區) 汛期較短(有春汛、夏汛) 少(森林茂密) 長(緯度高,位於寒溫帶、中溫帶)
秦嶺—淮河以北 遼河、海河、黃河 水量較小(流經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 短(位於暖溫帶)
秦嶺—淮河以南 長江、珠江 水量豐富(降水量大,流經濕潤地區) 汛期長(雨季長) 小(流域內植被好) 無(亞熱帶,冬季均溫0°C以上)
(4)內流河水文特徵
①分布地區:西北內陸
水源補給: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徵 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期,其他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
流程:不長(蒸發、下滲、灌溉用水多)
③ 塔里木河:7~9月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態環境問題:
下遊河段來水量銳減,河道乾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嚴重沙化,生態環境惡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區不斷開墾土地,農業用水急增,加之溫室效應,蒸發加強,導致下遊河流水量減少甚至乾涸.
塔里木盆地的坎兒井:
附:坎兒井的神奇
中國古代是科技大國,而位於中國西部地區的新疆、四川一帶,其古老的科技成就更是名不虛傳.坎兒井,《史記•河渠書》稱為「井渠」.它是維吾爾等族人民利用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坎兒井主要流行於新疆吐魯番、哈密一帶乾旱地區.其流程樣式如圖所示:
坎兒井的開鑿程序是:從山地水源挖一渠道,長度不一,最長可達20~30公里.每隔20~30米有一通地面的豎井,各個豎井的深度,沿山坡往下逐漸減小.暗渠水流近田莊處始經明渠流出地面,灌溉農田.勤勞智慧的維吾爾族人民發明創造了坎兒井技術後,又通過絲綢之路將它傳入中亞和西南亞等國家.王國維的《西域井渠考》敘述了這一傳播的概況.
開鑿坎兒井的工程相當浩大,往往耗時好幾年.要使坎兒並經久耐用,還要常年修理保養,要在暗溝清除淤泥,支撐樑柱,甚至還要加掘上游暗溝,以增加水源,工程極為艱巨.古代中國人民為獲得水源,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同大自然作斗爭的成就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觀.
3.湖泊
分類(按湖泊所在流域特點)內流湖→內流區→基本上是鹹水湖
外流湖→外流區→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區: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區,占我國湖泊面積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東南部,是我國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區,我國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都分布在這一地區
各湖泊所在省區:
青海湖——青海省 鄱陽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洪澤湖、太湖——江蘇 巢湖——安徽
4.主要河流——長江、黃河
5.珠江
南方最大河流,由西江、北江、東江匯合而成,西江是主幹.各大河流中汛期最長,水量僅次於長江,水能豐富,主要集中在南、北盤江和紅水河,開發後形成「西電東送」南部通道.水運發達,內河年貨運量僅次於長江,西江梧州以下航運條件較好,珠江三角洲航運最為發達.
長度:1800千米
概況 流經省市:京津冀魯蘇浙
6.京杭運河 溝通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歷史上:溝通南北
現 在:蘇浙境內仍是重要的運輸線
7.紅水河梯級開發
(1)區位優勢:亞熱帶季風區,流經雲貴喀斯特地形區,流量、落差較大,水能豐富;加之鄰近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具有廣闊開發前景.同時資源豐富,人口稀少是大規模開發的保障。
(2)開發現狀:將建成西電東輸南通道的能源基地;天生橋(黔桂交界)、岩灘、大化(桂)水電站建成發電。
附:都江堰的魅力
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灌縣西北岷江中游的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孕育了古代蜀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古代朗江水源旺盛,自山區轉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淤易決,水災特別嚴重.公元前251年,秦國蜀太守李冰及其兒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制定了「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原則,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針.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了都江堰的排洪、泄沙、引水工程體系.都江堰控制岷江激流,使水勢轉為平緩,既免除水災,又灌溉田地,於是四川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世號陸海」,「都江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李霍芬的贊美之詞道出了都江堰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豐碑」的特殊地位.都江堰的興建,一去兩千餘年,她像一座歷史的豐碑,傲然屹立在祖國的西南四川盆地之中,隨著開發西部宏偉戰略的實施,這顆水利工程史上的燦爛明珠,將放射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魅力無比的都江堰帶來了四川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它永久性地灌溉了天府之國,也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玖』 八年級上冊地理(地質版)長江、黃河上、中、下游所涉及的知識點

一、黃河: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 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幾」字形.
2. 發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 注入——渤海
3. 上游、中游分界點——河口(內蒙古) 中游、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由西往東依次經過9個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和豫魯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與渭河(陝西)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門峽、小浪底
5.黃河的開發與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6.黃河的憂患上游:荒漠化嚴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斷流、水污染
二、長江: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第一大河 V+W形
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 注入——東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 中游、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11個省區:青藏川雲渝,鄂湘贛,皖蘇滬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個沿江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長江有航運價值高,有「黃金水道」之稱。水能資源豐富,被稱為「水能寶庫」。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包括從源頭到宜賓和三峽河段。三峽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6.治理川江(灘多流急)與荊江(荊江河段從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 「九曲回腸」)。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江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拾』 地理初二下冊的長江的一個知識點,鐵路的……

我來幫你吧,下面都是中考可能涉及到的鐵路。
1。上游攀枝花那裡有成昆線;
2。重慶市內那裡有成渝—渝黔容線;
3。湖北枝城那裡有焦柳線;
4。武漢那裡有京廣線;
5。江西九江那裡有京九線;
6。南京和上海那裡都是京滬線。

仔細看,上面提到了長江沿江地帶重要城市,回答問題時注意想到水陸聯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