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的地理環境
1. 楊三寨的地理環境
楊三寨位於皖西霍山東南邊陲的東西溪鄉境內,地處舒城、岳西、霍山、回金安區交答界處,東南與萬佛山、萬佛湖相連,北與東石筍相通,南距105國道5公里,北距318省道22公里。
楊三寨風景區面積約35平方千米,屬秦嶺褶皺系地質構造,海拔在500-800米間,為大別山余脈。山峰奇特多樣,各種戶外愛好者均可找到享樂所在,主峰據說有72個洞,山腳下還有一無底洞深不可測,適合專業探洞人士探險,另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可供宿營;周邊有一50多年的老水庫,遊人可游泳、釣魚,寨子里有大大小小的池塘,可以摘菱角、摸河蚌。寨旁有一叫道人沿的寺廟,常年香火不斷,四里八鄉的人們逢年過節均去該地祈福還願。近年來,隨著旅遊開發的升溫,美麗、奇特、神活的楊三寨漸漸為外人所知,春季賞花、夏季納涼、秋季摘果、冬季觀雪,每年有不少遊人慕名而來,戀戀不舍而返。
2. 【姜堰】姜堰的地理位置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抄部,南北分屬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挾江襟淮,東臨滄海,眾水來匯,奔涌旋流,又稱三水、羅塘。北宋年間,鹽商姜仁惠、姜諤父子率眾聚資,築堰抗洪,家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境內寧靖鹽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8國道、寧啟鐵路和在建中的江海高速橫穿東西,市鎮等級公路全部聯網;新老通揚運河、中干河、姜溱河、東西姜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從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過2.5小時車程。
3. 姜堰市屬於哪個市
姜堰市已於2012年設立為區,隸屬於泰州市。
泰州市姜堰區位於江蘇省中部、江淮之間,北緯°20′—32°42′、東經119°48′—120°18′,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通揚運河貫穿其中部。
南部地面程高4.5—6.5米,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北部地面程高2.5米,屬江淮湖窪平原。全區總面積927.52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0.89%,其中平原面積751.7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水網密布,水面面積175.82平方千米,約佔全區土地面積19%。
(3)姜堰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姜堰區的歷史沿革:
姜堰由水而生,古時,長江、淮河、黃海三水在姜堰匯聚,故稱「三水」。近代考古證實,6800年前姜堰地區就有人類活動了。
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於海安建立。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2012年12月,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准,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2019年10月,華港鎮劃歸泰州市海陵區管轄。
4. 一個江蘇中部地級市市轄區泰州市姜堰區,它的城建最終目的是什麼,是高樓林立嗎還是園林城市
姜堰的城建是全國搞的最好的,在建成區不擴大的基礎上做精做細,空氣清新自然環境爽專,其實仔細一看城區沒擴大多屬少,滿眼高樓大廈公園園林,最重要城區太小,騎個自行車就可以游遍全城,生活異常方便快捷舒適,馬路上汽車少安全,城市太小大部分人家覺得沒必要買車,這里人又一大特徵保守,養生之城!
5. 泰州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西南、南部隔江與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四市相望,東臨南通,西接揚州,東北部、北部與鹽城、淮安毗鄰,是蘇中入江達海5條航道的交匯處,是沿海與長江「T」型產業帶的結合部。
泰州市在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季風性特徵。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具有無霜期長,熱量充裕,降水豐沛,雨熱同期等特點。
泰州市的氣溫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在14.4℃—15.1℃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為113天,但受季風的影響,降水變率較大,且南北地域之間亦存在著差異。泰州市地區的溫度帶屬亞熱帶、干濕區屬濕潤區。
6. 姜堰區的環境
姜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 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於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於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7. 海陵區的地理環境
海陵區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78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6.9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221.39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228.45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2:48.47:50.01。
2015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6億元,同比增長7.1%;固定資產投資230.5億元,同比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5億元,同比增長10% 。 2012年,海陵區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33.98億元,同比增長16.52%。海陵區2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7.91億元,同比增長15.46%;實現利稅總額73.61億元,同比增長22.63%,其中:利潤34.38億元,同比增長30.27%。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61%。海陵區有19個工業產品列入國家統計目錄。
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420.56億元,同比增長12.66%,占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5.03%,比去年同期高6.57個百分點。 2012年,海陵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0億元,同比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零售額138.0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8.8億元,同比增長18.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09.1億元,同比增長9.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7.0億元,同比增長22.8%,其中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3億元,同比增長10.6%,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7億元,同比增長24.7%。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年末共有各類交易市場41個,其中,生產資料市場7個,消費品市場34個。個體工商戶27394戶,個體從業人員50333人。
8. 江南的地理環境
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江南地域廣闊,狹義多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岸等地區。其中包括江蘇長江以南地區,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上海市,浙江省錢塘江以北地區。
廣義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長江以南地區。與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貴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面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范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范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與太湖、廬山贛江與鄱陽湖、衡山湘江與洞庭湖,這三處山江湖流域分別是吳文化、贛鄱文化、湖湘文化的發祥地。 大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初時期江南省,即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市的統稱江南,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時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時期江西省境內的饒州府、九江府、南昌府 和安徽省境內的池州府、太平府、寧國府、徽州府等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區。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和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泰伯開泊瀆、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
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古人是這樣去描繪的: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最傑出的寫景小品之一,其對自富陽至桐廬的自然風光的描寫,頗能反映出江南自然風光的秀美: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更是將江南地區譽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世說新語·言語篇》亦載:「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而到了唐代,隨著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文人游歷江南者進一步增多,詩歌中對江南山水風物發表現就更為充分了:
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江天詩境好,回日莫令賒。(張籍《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顧渚山邊郡,溪將罨畫通。遠看城郭里,全在水雲中。(鄭谷《寄獻湖州從叔員外》)
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杜牧《潤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則認為:「江浙皆《禹貢》揚州之域,所謂天下財富奧區也。其地形,蘇則有南北之殊,而皆瀕海貫江,山水平遠,湖沼縈回;浙則山水清幽,鄰贛閩者,亦復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曠靈秀之美。
江南丘陵
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江人民的母親河。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江南地區:長江至南嶺間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蘇、上海、和福建北部(從南嶺向東延伸)等地。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江南地區:南北向基本浙贛和湘黔兩條鐵路線為界分為南部和北部,東西向基本以江西省東北部與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線和江西與湖南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江南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是個很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和人生存的區域。雖然歷史上江南區域的氣候也並非一成不變,如有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發展的突然中斷,實際上是與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發的特大自然洪災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不少良渚文化遺址如吳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層上都普遍覆蓋著一層泥炭層,說明此地曾被洪水覆蓋過。另外,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國的氣候也有著從暖濕逐步變得冷乾的總趨勢。但總體上,江南區域的氣候變化幅度要較其他區域小。黃今言主編的《秦漢江南經濟述略》一書認為秦漢時期江南的氣候條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氣溫高,日平均溫度大於0℃的農耕期、大於5℃的生長期、大於10℃的植物活躍生長期、大於15℃的喜溫作物水稻的適宜生長期長;二是降水豐富,長江、錢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1600毫米,長江丘陵地區大於1600毫米,為各種作物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且雨熱同季。秦漢之後的江南地區,雖然在具體的氣候指數上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的特點變化並不大。相比北方的乾冷,嶺南的濕熱,人體在江南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是非常舒適度的。
9. 溱潼鎮的地理環境
溱潼鎮區共有5條主河道:北夾河、中夾河、南夾河、金鉤釣魚河和西夾河。在外圍,溱潼鎮四面環水,泰東河流經鎮北,姜興河橫貫鎮東,鎮南有著濕地景區喜鵲湖。
北夾河東自現今的食品站流經太平庵、北禪院,迂迴東西芳塘,入丁家溝,出營房口(岳飛帶兵駐扎的地方,今煤球廠門北)。
中夾河是溱潼的主要河道,東自沈氏臨街牌坊(今紡機廠門口)入口,橫貫鎮東西,出鹿鳴橋。
南夾河東自八仙橋(今醬廠門前)入口,經李氏支祠、古戲台、朱氏紅樓、東芳塘、古渡船口(普濟庵前)、西芳塘,向西從永東橋(今紗廠門前,殘碑還在)出口,到朱氏旺記垛,入溱湖。
金鉤釣月河在溱潼南郊,原與古壽聖寺隔河相望。
西夾河南自水都市場經鹿鳴橋、砂輪廠(原鴨蛋垛)向北到供銷社門口入泰東河。
10. 泰州的地理環境
泰州市在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季風性特徵。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具有無霜期長,熱量充裕,降水豐沛,雨熱同期等特點。
泰州市的氣溫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在14.4℃—15.1℃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為113天,但受季風的影響,降水變率較大,且南北地域之間亦存在著差異。泰州市地區的溫度帶屬亞熱帶、干濕區屬濕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