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湖南鄉土地理知識提綱

湖南鄉土地理知識提綱

發布時間: 2021-02-23 18:39:47

① 岳陽鄉土地理資料

岳陽古稱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湖南省內東北部,與湖北容、江西兩省相鄰,是一個富(資源豐富)、優(區位優越)、美(風景優美)的地方。現轄2個縣級市、4個縣、3個城市區和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湖風景區、屈原管理區,總面積15019.2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其中市區面積82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5萬,綜合經濟實力僅次於省會長沙,居湖南第二位。岳陽先後被國家批准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岳陽是湖南唯一的臨江城市。地處一湖(洞庭湖)兩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贛)四水(湘江、資江、沅水、澧水)五線(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長江)的多元交匯點上,是長江中游僅次於武漢的又一個「金十字架」,特別是洞庭湖大橋的通車,構成了「承東聯西」「南北貫通」的便捷交通網。1992年,岳陽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沿岸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城陵磯港早在清朝時期就是湖南對外開放設立海關的唯一口岸,1996年,長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的城陵磯港經全國人大批准,正式對外輪開放。

② 求湖南鄉土地理的地圖

您好,看到您復的問題將要被新提制的問題從問題列表中擠出,問題無人回答過期後會被扣分並且懸賞分也將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您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或者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多認識一些知識豐富的網友,和曾經為你解答過問題的網友經常保持聯系,遇到問題時可以直接向這些好友詢問,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 三,該自己做的事還是必須由自己來做的,有的事還是須由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的,別人不可能代勞!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別人只能給你提供指導和建議,最終靠自己。 您可以不採納我的答案,但請你一定採納我的建議哦! 雖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問問哦~~~!

③ 參觀三峽博物館,將你所看到的與地理有關的知識整理成筆記或提綱幫幫忙,寫一下啊

經過幾十億年的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在「晉寧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瑪拉雅運動」等地質運動的作用下,造就了長江三峽地區奇特的地貌景觀和山川形勝。

三峽由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灘多水急的西陵峽組成,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止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這里四季分明,冬稍冷,夏炎熱,氣候垂直分帶明顯。動植物種類繁多,三峽庫區列入國家保護植物名錄的物種有150種、珍稀瀕危植物5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4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67種,探明儲量的有54種,開發利用的有39種。已探明16種礦產資源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

長江和三峽的形成

長江

我國第一大河。長度居世界第三位。源於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流經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至湖北宜昌河段稱川江,揚州以下稱揚子江。流經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在上海市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

長江三峽的形成是漫長的地質演變的結果。8億年前,我國南方發生了「晉寧運動」,使這片露出海面的揚子古陸普遍發生褶皺、變質,大規模的岩漿活動,形成以花崗岩為主的堅硬侵入岩,這就為建築三峽大壩提供了優良的壩基基礎。

大約在古生代時期(開始於距今5.7億年,結束於距今2.3億年),三峽地區主要為海洋環境。中生代三疊紀末期(距今約1.9億年)的 「印支運動」使三峽地區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轉為陸地。

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動力與太平洋殼自東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峽地區現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東皺褶帶、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長江順著山間低凹地帶向東流去。

喜馬拉雅運動形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古長江河源水系,匯聚起四川盆地內巨大的水量,沿著古代長江流路向東流去。當它流經泥岩、頁岩和砂岩出露較多的向斜地段時,由於岩性松軟,便形成寬敞的河谷;流經以石灰岩為主的背斜山地時,因岩性緻密堅硬,抗蝕力強,江水順著較發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蝕,兩岸谷坡岩層失去支撐而崩塌,形成幽深險峻、峭壁臨江的峽谷。經過漫長歲月的雕飾,天地間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個馳名中外的奇峽——長江三峽。

關於三峽的起源和時代問題,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先成河、順向河、迭置河和襲奪河等四種假說。至於三峽形成的時代,有學者認為在侏羅紀或白堊紀,也有學者認為在第三紀以後。三峽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謎,還需進一步研究,待後人揭開謎底。

硅化木

硅化木也稱木化石,侏羅紀古老樹木死亡後的莖桿被埋藏在地層中,莖桿周圍的化學物質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到樹木的次生木質部的細胞中,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保留了樹木的形態,經過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稱為硅化木。

長江三峽

瞿塘峽 一稱夔峽。長江三峽之一。包括風箱峽和錯門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寧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間為狹窄谷地;長8公里,為三峽中最短的峽。兩岸懸崖壁立,江面最狹處只有百餘米,江流湍急,山勢峻險,號稱「天塹「。西口稱夔門。大溪至大寧河口為大寧寬谷,長25公里。

巫峽 因巫山得名,一稱大峽。長江三峽之一。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約40公里為狹窄形谷地。長江橫切巫山主脈的石灰岩層,峽谷特別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並列江邊,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

西陵峽 長江三峽之一。西起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20公里。分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間為香溪寬谷(長約45公里);狹窄形谷地;香溪至廟河間為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狹窄形谷地。廟河至南沱間為廟南寬谷(長約33公里),開闊谷地。南沱至南津關間為燈影峽及黃貓峽。峽谷段合長42公里,狹窄形谷地。兩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馬肺峽最險。

三峽氣候

唐代詩人元稹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三峽雲的形成有科學道理。三峽地區雲霧受海拔高度、山脈地形(山脈的走向、坡向、坡度、山谷、山頂、隘口等的差異)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在季節、氣溫、光照、氣流、水份的綜合作用下,呈現出姿態各異的綺麗景觀,有的雲霧圍繞著山峰盤旋飄動,忽而離散,忽而聚合;有的雲霧直接從水面上緩緩上升,斷斷續續,若即若離,而且離地面很近,彷彿伸手就能觸摸到;雲霧姿態多變,且不在同一平面,最高的在山蜂頂上,最低卻在水面上,升騰變化,令人產生無盡的睱想。

三峽動物

三峽地區有動物73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0種,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

鳥類33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3種: 黑鸛、金雕、白肩雕。二級保護的有36種: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白琵鷺等。

獸類10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4種: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虎二級保護動物的有16: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獼猴等。

金雕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海拔多為1500-4000米的中高山,草原或針葉林山區,冬季大多到平原或農田、林地上空活動。山地營巢於懸崖峭壁上的平台或凹處,在林地可營巢於樹齡較長的高大喬木上。窩卵數二枚,偶見三枚。捕食能力強,捕食對象主要以體型稍大的鳥獸為主,如野兔、雉類等,在有些地區繁殖期甚至以當地數量很多的刺蝟為主要食物。巫山、巫溪、興山縣等地有發現。

魚類27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3種:中華鱘、達氏鱘、白鱘。二級保護的有1種:胭脂魚。

兩棲類3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種:大鯢。

爬行類35種:烏龜、中華鱉、烙鐵頭等

三峽植物

三峽地區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極高,三峽地區的管束植物有6088種,其中包括種以下等級(亞種、變種、變型)1100多個,分屬於208科,1428屬,約佔全國植物總數的20%,其中種子植物佔全國種子植物總數的22%。

代表性植物:紅豆杉、珙桐、古銀杏、桫欏樹、黃桷樹、羅漢松、大茶樹、中華蚊母、疏花水柏枝、方竹、楠木、崖柏等。

疏花水柏枝

為三峽庫區特有植物,主要分布於巫山、巴東、秭歸三縣沿江兩岸水位消漲帶內的較平坦沙灘地,其土壤為沖積土,且常與石塊混雜在一起,少數情況下,也分布於海拔高度為80-130M之間帶內較平坦的石塊縫中。作為河灘植被類型,其生境單一,且在長江汛期常被洪水淹沒,因而群落物種構成簡單。

陰沉木

陰沉木又稱烏木、炭化木,有"東方神木"之稱。陰沉木多為杉木,是數千年乃至上萬前的古樹沉入江河、沼澤淤泥中,經河水、泥沙及碳化環境的長年侵蝕、滲透,其木質結構逐漸被碳化而變得質地堅硬細密,古樸沉重,表面光滑怪異,具有鐵的質感的一種「沉積木」。近年來,在重慶的三峽庫區多有發現。

陰沉木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產物,對於研究歷古地史時期的地理、氣候、環境以及對當時植物物種發展與演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冶鋅遺址

關於我國古代煉鋅的起源時間問題,一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課題。明末的宋應星在其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對鋅(當時稱「倭鉛」)的冶煉做過記載,但由於過於簡略,使後人難以明了當時的關鍵技術過程。豐都縣境內煉鋅遺址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古代大規模的煉鋅遺址群,在全國乃至世界考古中實屬罕見。通過對該遺址群的綜合考察,為研究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起源、發展和進步過程,提供了極為豐富、完整、系統、科學的考古資料,使豐都乃至重慶地區成為我國古代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極大地推進了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研究進程。

豐都縣境內三峽淹沒區現存煉鋅遺址多處,主要分布在長久沿岸的一級階地上。窯爐選擇多在台地臨江及小沖溝兩旁的邊坡地帶。這一選擇主要有4個原因。1、少佔良田2、利用坡地自然抽風,增加窯爐的燃燒性;3、坡地便於傾倒爐渣;4、便於原料及產品的運輸。

長江三峽是中華文明最璀璨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來,三峽人與山水為伴,世代耕耘,辛勤勞作。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三峽人大山一樣寬厚堅忍的性格,大江一樣豪放曠達的氣度。那些延伸在峽江絕壁上的棧道,勒在峭壁上的纖痕,留在峽江兩岸岩石上的纖道,纖夫在急流險灘中高亢昂奮的號子,都真實記錄了三峽人的生存狀態,見證了三峽人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在與山水的撞擊中,三峽人傳承歷史、創造文明,形成了獨特的三峽文化。

三峽民居

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民居選址大多背依青山,面臨流水,自然質朴,隨形造式,充滿了強烈的山地意識,形成極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觀。民居建築多以穿逗式、干欄式為主;其建築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災的功用觀,人地和諧、鄉土特色的審美觀,崇拜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觀,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民居建築文化。

木刻《石柱縣向氏族譜敘考》(1936年刻)

該木刻縱3.1米,橫5.35米。3300餘字,楷書。「敘考」文字敘述了居住在重慶石柱縣橋頭鄉向氏家族的源流、支脈情況。元代戰亂,向氏的一支避亂入蜀;明洪武年間(1368-1398),又一支「奉旨」入蜀(即明初的「湖廣填四川」)。其後裔廣居萬州、豐都、忠州、石柱等地。該木刻文字是研究橋頭鄉向氏家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中國百姓的族譜,其載體一般為紙本書籍,而此「敘考」為木刻,實屬罕見。

背篼、背莢、打杵子

三峽庫區丘陵、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5.7%,由於山高坡陡,道路陡峭、狹窄;因此人力運輸多以背負為主,背篼、背莢成為當地主要運輸工具。打杵子成為人力運輸休息時負重的一種工具。

三峽纖夫

歷史上對三峽纖夫拉纖有生動描述。

清代的著名學者陳明申在《夔行記》中記載:「大船用纖夫五六十人,小亦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遇灘合三四船之纖夫百餘人,共拉一船」。古代三峽的拉纖,最為驚險壯觀!纖夫裸露著脊背,古銅色的膚色,凸起的筋骨,大汗淋漓的額頭,輪廓分明的臉寫滿了大山的風骨,肩胛上勒出深深的發紅的印痕,一雙粗壯的大手拽著纖繩,逆流而上攀爬在峭壁與險灘之間,拼盡全力牽引大船。拉纖的夥掌頭在不時的高喊注意前方的道路,船上的蒿工點蒿不斷,纖夫的號子聲、喊聲響成一片!纖夫拉纖的纖繩,是用竹篾和麻繩紐編而成的,一般長約百丈,用之前要放到石灰水裡煮以增加韌性。因此,在唐代稱之為「百丈」,清以後稱「纖繩」,沿用至今。每船備有大中小三根,大的稱「坐藤」,重載船過凶灘時用;中者稱「二行」過一般險灘時用;小者稱「飛子」,空駛或過緩流時用。

峽江灘多水急,拉纖人的生活極為艱難! 「可憐牽船人,水濕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 」。在前行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掉下懸崖成為祭祀江流的亡靈。年復一年,三峽纖夫用生命和勇氣,拉動著急流中的舟船和三峽兩岸的經濟發展。隨著三峽工程的完工,纖夫拉纖已成為過去,在與凶灘惡水搏鬥中喊出的船工號子已成為江上絕唱!三峽兩岸崖壁上,那些千百年來,纖夫用纖繩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溝痕和凹槽的纖夫石,它們(纖痕)一起見證了三峽人堅韌頑強的生命意志,見證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蘊含著深刻而悲壯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來,三峽人因河制宜,創造了適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勢行駛的各式船隻。據了解:往來於川江上游的船隻,有上百種之多,最常見的也有數十種。其種類之多,造型之獨特,在全國實屬罕見。

這些船是我們在三峽地區徵集的。 有蓬的是峽江上最常見的打漁船,這艘船身狹長,船底較平,船頭船尾兩頭上翹,長約10米,寬約1米的船名為辰駁子。因形如柳葉,當地人又稱之為「柳葉舟」。主要航行在大寧河和神農溪、馬渡河等江流上。它們是三峽人重要的生產和生活用具。

這些造型各異的三峽木船,對溝通東西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內河航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川江舟楫文化。

宏偉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不僅有三峽百萬移民的無私奉獻,也是中國人民勇氣和智慧的體現,更是綜合運用當今世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結晶。三峽樞紐工程竣工以後,將徹底改變長江的面貌,瑰麗三峽與雄偉的大壩建築珠聯璧合,讓你不由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現代科技改天換地的神奇。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武漢視察工作期間,寫下了《水調歌頭•游泳》的詩作,表達了修築三峽水庫的宏偉設想。《水調歌頭·游泳》手跡

三峽尋夢

千百年來,峽江地區以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著三峽人的生產生活、思想文化,利用三峽,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人民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1919年孫中山在上海創辦了《建設》雜志,遂將《實業計劃》發表。就在《實業計劃》之「改良現有水路及運河」一節中,除闡述整治長江口至重慶間的航道,建設沿江港埠等航業問題外,便是長江上游的水利開發。後在演講《民生主義》時明確提出利用三峽水力發電的設想。

1924年8月17日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演講《民生主義》,就明確說明是在三峽建壩發電。

「象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比現在各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製造大宗的肥料」。

孫中山《民生主義》

毛澤東在1 9 5 3 年1 2 月第一次考察長江時,把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一山請進自己的船艙,詳細地詢問了長江流域的治理規劃,探討了治水大計。

1958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南寧會議上委託周恩來親自抓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同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通過了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正式決定興建三峽工程。「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一個徹底征服長江的宏偉藍圖在這位偉人胸中誕生了。

三峽移民精神

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

庫區百萬移民,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義為最高道義,自覺舍棄家庭利益和個人利益,顧全大局、舍家報國。

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

廣大移民幹部為了庫區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執政為民的要求,以移民為先、以移民為重,舍己為公、無私奉獻。

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有關省市、中央部門在三峽庫區建設和移民工作中,相互理解、傾力支持,萬眾一心、團結協作。

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廣大移民和移民幹部,在三峽庫區建設和「重建家園」的實踐中,不畏艱險、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奮發有為。

2002年末—2003年初,中央電視台舉辦了《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以「感動中國」為主題,評選出了10位年度人物和一個特別貢獻獎。候選人來自各個領域,但他們共同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動了整個中國。三峽百萬移民因為「舍小家為大家」榮獲特別大獎。「讓三峽博物館代表移民收藏這段歷史,讓三峽博物館成為移民的精神家園。」2003年7月3日,三峽百萬移民獲得的「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特別貢獻獎的獎杯和證書正式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

三峽工程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中國對三峽工程連續進行了40多年的的地質勘測工作,最終確定三斗坪作為三峽工程壩址。三峽全長192千米,從工程地質學角度看,只有廟河至蓮沱,長31千米,為火成岩——閃雲斜長花崗岩,三斗坪壩址就位於這一江段。壩址的花崗岩,由地殼深處的花崗岩岩漿冷凝結晶而成。岩性均一,岩體完整,力學強度高;岩體透水性微弱;壩址屬於一個穩定性較高的剛性地塊。是適於建設混凝土高壩的壩址。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這項投資超過2000億,工期達17年的跨世紀工程終於獲得了「出生證」。為了充分發揮重慶市作為特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並且有利於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的統—規劃、安置,中央決定設立重慶直轄市。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提請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

按照我國水利水電行業標准,三峽工程永久樞紐建築物均為一級建築物,要求按千年一遇洪水標准進行設計(洪水流量為98800立方米/秒),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的標准進行校校(洪水流量為124300立方米/秒)。抗震標准按比壩址區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提高1度設防,即按Ⅶ度設防。

④ 衡陽鄉土地理

記載衡陽、衡來山。耒源陽、常寧、安仁、酃縣、臨武、藍山及桂陽州(今桂陽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史料。卷首載衡...是志據清末統一頒發例目寫成,程式與府州廳縣志略同,文字淺顯,是較好的鄉土地理教科書。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
www.library.hn.cn/difangwx/jiu/hengyan ... 40K 2004-10-22

⑤ 誰給我提供一些湖南鄉土教材的資料

湖南地理環境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處於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湖南氣候屬大陸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萬公頃。有林地957.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2.8%。林木蓄積量3.06億立方米。有淡水面積135.38萬公頃。天然水資源總量1640.4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532.45萬千瓦,為南方各省之冠。
動、植物資源豐富,覆蓋面廣。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40多種;植物70多種。特別是尚存世界罕見的植物「活化石」—銀杉、水杉、水松、銀杏和珙桐。
礦產資源種類甚多。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藏中,湖南有140多種。其中鎢、銻儲量居全國之首。鉍、鋅、鉛、錫及瑩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儲量也在全國前列。故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之鄉」美稱。
http://www.chncr.com/geography/show.asp?nid=119

湖 南 省 概 況
地理位置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全省土地面積 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歷史文化
湖南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 8000多年前。在唐末五代時曾由馬殷建立的楚國是以湖南為中心所建立的國家政權。經濟發展,文化昌明,在歷史條件下,湖南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人物:蔡倫、歐陽詢、周敦頤、王夫之、曾國藩、齊白石、譚嗣同、黃興、田漢、毛澤東、劉少奇和彭德懷等等。
湖南的文化生活相當豐富,年末全省藝術表演團體 88個,文化館124個,群眾藝術館15個,博物館、紀念館68個,公共圖書館115個,檔案館199個。

行政區劃
1949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當年設置長沙、衡陽2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專區。此後行政區劃多次調整變更,至2001年末,全省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2個縣、16個縣級市和34個市轄區。
省會為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湘江下游,具有 3000多年歷史,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區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有愛晚亭、嶽麓書院、開福寺、桔子洲等名勝古跡。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著重調整經濟結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2003年,全省GDP為4633.73億元,比上年增長9.6%,為1998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人口民族
湖南是我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總人口6595.85萬人,在全國31個省市中,僅低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全國 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14個市州,但多數在湘西、湘南一帶,呈小聚居、大分散態勢。

旅遊資源
湖南是我國旅遊大省之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旅遊勝地星羅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岳陽、鳳凰;省歷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陽、郴州等6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武陵源、岳陽—洞庭湖、韶山、嶽麓山、崀山6處;省風景名勝區桃花源、蘇仙嶺、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處。
國家森林公園莽山、雲山、九疑山等22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濕地〕、壺瓶山、八大公山等6處;省自然保護區洛塔、大圍山、八面山等17處。
全國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絕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銅官窯、張谷英村、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彭德懷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築,古遺址及近現代重要史跡200多處。
http://tvtour.avl.com.cn/mudidi_hunan/about.htm

湖南出版社地理頻道/湘教地理
http://www.hahszx.com:6666/dl/images/xiang.htm

2006年中考地理復習提綱
http://dili.hneph.com/UploadFiles/20064392816161.doc

⑥ 怎樣編寫鄉土地理教材

一、鄉土地理抄的重要性 《全襲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 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 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增強愛國

⑦ 能將中考湖南鄉土地理提綱給我一份嗎,我覺得你回答他人的問題很耐心,很努力,希望也能幫我找到,謝謝

現在沒空能將中考湖南鄉土地理提綱給我一份嗎,我覺得你回答他人的問題很耐心,很努力,希望也能幫我找到,謝謝 檢舉|2012-06-04 20:33 提問者: 張錦峰zjf |瀏覽次數:9次

⑧ 湖南鄉土歷史資料

湖南地理環境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處於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湖南氣候屬大陸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萬公頃。有林地957.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2.8%。林木蓄積量3.06億立方米。有淡水面積135.38萬公頃。天然水資源總量1640.4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532.45萬千瓦,為南方各省之冠。
動、植物資源豐富,覆蓋面廣。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40多種;植物70多種。特別是尚存世界罕見的植物「活化石」—銀杉、水杉、水松、銀杏和珙桐。
礦產資源種類甚多。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藏中,湖南有140多種。其中鎢、銻儲量居全國之首。鉍、鋅、鉛、錫及瑩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儲量也在全國前列。故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之鄉」美稱。
http://www.chncr.com/geography/show.asp?nid=119

湖 南 省 概 況
地理位置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全省土地面積 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歷史文化
湖南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 8000多年前。在唐末五代時曾由馬殷建立的楚國是以湖南為中心所建立的國家政權。經濟發展,文化昌明,在歷史條件下,湖南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人物:蔡倫、歐陽詢、周敦頤、王夫之、曾國藩、齊白石、譚嗣同、黃興、田漢、毛澤東、劉少奇和彭德懷等等。
湖南的文化生活相當豐富,年末全省藝術表演團體 88個,文化館124個,群眾藝術館15個,博物館、紀念館68個,公共圖書館115個,檔案館199個。

行政區劃
1949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當年設置長沙、衡陽2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專區。此後行政區劃多次調整變更,至2001年末,全省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2個縣、16個縣級市和34個市轄區。
省會為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湘江下游,具有 3000多年歷史,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區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有愛晚亭、嶽麓書院、開福寺、桔子洲等名勝古跡。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著重調整經濟結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2003年,全省GDP為4633.73億元,比上年增長9.6%,為1998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人口民族
湖南是我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總人口6595.85萬人,在全國31個省市中,僅低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全國 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14個市州,但多數在湘西、湘南一帶,呈小聚居、大分散態勢。

旅遊資源
湖南是我國旅遊大省之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旅遊勝地星羅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岳陽、鳳凰;省歷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陽、郴州等6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武陵源、岳陽—洞庭湖、韶山、嶽麓山、崀山6處;省風景名勝區桃花源、蘇仙嶺、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處。
國家森林公園莽山、雲山、九疑山等22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濕地〕、壺瓶山、八大公山等6處;省自然保護區洛塔、大圍山、八面山等17處。
全國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絕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銅官窯、張谷英村、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彭德懷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築,古遺址及近現代重要史跡200多處。
http://tvtour.avl.com.cn/mudidi_hunan/about.htm

湖南出版社地理頻道/湘教地理
http://www.hahszx.com:6666/dl/images/xiang.htm

2006年中考地理復習提綱
http://dili.hneph.com/UploadFiles/20064392816161.doc

⑨ 求一份鄉土教材編寫提綱!!!!謝謝!!!!

一、教學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會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襟飄帶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聽歌曲引入:

1.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說說歌曲中描繪的是哪裡的景色。聽著歌曲,在你頭腦中呈現了怎樣的景象?出示課題。

2.聯系生活實際及見聞說說草原的美麗景象。

3、今天我們將在老舍先生優美文字的引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