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位置分析
㈠ 黑龍江省地理位置有那些特點
黑龍江省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
西起121°11′E,東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2個熱量帶;東西跨14個經度,3個濕潤區。
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北部和東部與俄羅斯相鄰,邊境線長3045千米,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遠東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西部與南部分別與內蒙古和吉林省相鄰,東部近日本海。
(1)東北地理位置分析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黑龍江省地貌特徵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
興安山地與東部山地的山前為台地,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包括興凱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黑龍江省山地海拔高度大多在300—1000米之間,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8%。
台地海拔高度在200—350米之間,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4%;平原海拔高度在50—200米之間,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8%。
二、氣候特徵
黑龍江省屬於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從南向北,依溫度指標可分為中溫帶和寒溫帶。從東向西,依乾燥度指標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
全省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春季低溫乾旱,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易澇早霜,冬季寒冷漫長,無霜期短,氣候地域性差異大。黑龍江省的降水表現出明顯的季風性特徵。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充沛,冬季在乾冷西北風控制下,乾燥少雨。
㈡ 東北地區地理分析(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
東北可分為幾部分,所處的狀況並不一樣1、遼寧東部沿海一帶,經濟發達,人口密集,以大連為代表,是整個遼寧經濟的主要支柱,觀念超前,外來人口多,外資引進順暢,已經是東北的驕傲了,應繼續保持的同時再創佳績2、遼寧的中部和北部也在崛起中,路修的在東北算最好的,有的地方農作物可以種兩季,很快就富了3、遼寧的西部和內蒙古臨近,交通不通暢、人們觀念也較後之。改變的辦法就是政策上關照,找農村的特色建設,但主要還是看百姓的認知和行動4、吉林的東北部,朝鮮族聚集,可以說是民族特色嚴重,論發展也不算是滯後,但不富裕。應對方式就是增加對韓、朝兩國開放力度,引進外資,在增進民族團結和貿易發展上做文章5、吉林的中西部,以農業發展為主,一直以來,特色不突出,但百姓吃苦耐勞。如要解決問題就是國家對農民好,政策多,實惠多6、黑龍江北面,以旅遊為主,冬夏生意都好,但取暖期過長,嚴重影響出行更別說經濟發展,政府做的就算再多也無法和大自然去對抗,旅遊是個好辦法7、黑龍江東部是平原,種地全是機械化,但運輸糧食主要靠鐵路,應加大整個黑龍江省的交通網路建設和管理,以後那邊會更好的,個人超看好那裡8、黑龍江中西部仍以種糧為主,但長長的冬季嚴重製約著發展,取暖期長對農民就是農閑時間長,收入低,生活水平上不去。對工廠企業就是成本高利潤低,這是個惡性循環的經濟模式。冬季旅遊的利潤也越來越低,政府和百姓要齊心協力讓世界認識黑龍江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㈢ 東北的地理位置
(一)軍隊實力對比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東北戰場是全國五大戰場中我正規軍數量超過國民黨正規軍數量並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第一個戰場。因此,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制訂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規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毛澤東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集中了12個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連同各獨立師共53個師,70餘萬人,發起遼沈戰役。
(二)軍事戰略作用
解放戰爭初期,軍工事業比抗戰時大有發展。邯鄲、臨沂、煙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軍通過沒收敵偽工廠,建起一批軍工廠,能生產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但離作戰需求還有很大缺口。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東北,那裡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資源、企業、技術力量樣樣都有。
1945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原來打算通過蘇軍的幫助獲得日軍的武器裝備。誰知事與願違,蘇軍借口與國民黨政府有協定,東北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對八路軍的行動加以限制。蘇軍佔領東北期間,把東北主要的工廠設備、日軍投降時上繳的武器和大量財物,通通當作「戰利品」運回蘇聯,我軍的願望基本落空。當時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當時各部隊自己想辦法,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在此期間,僅朱瑞領導的炮校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65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葯,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武器彈葯的主要來源。
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解放軍日益壯大,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搜集的彈葯是不夠用了。當年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國民黨軍隊在陳明仁指揮下拚死抵抗。解放軍集中了七個主力師,上百門火炮,攻了半個月沒拿下來。後來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發炮彈,火力沒有佔到優勢。為此,6月25日,林彪以個人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請求將紅軍繳獲的現存在遠東的日本武器彈葯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的武器彈葯盡量撥給我們。不久,斯大林指示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解放軍。這批武器的數量,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按照當時的編制,每團以1500人計算,估計蘇聯給的武器有3萬多支步槍、幾百挺機槍和20門山炮。當時為了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東北野戰軍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在信中向斯大林請求更多的武器支援,但是斯大林沒有答復。
(三)地理戰略地位
東北地區,交通便利,北倚前蘇聯,東鄰朝鮮,西接外蒙,南面的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擁有大連、旅順、營口、安東(今丹東)等優良港口,更有燕山山脈以居高臨下之勢,直趨華北大平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四)戰略物資地位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工業發達,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工業基地之一。素有「北大倉」之稱。煤、鐵、及森林、漁業、林業發達。戰時可是一個後勤補給基地,戰後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
㈣ 東北地區地理概況
東北地區的范圍相當於我國的寒溫帶和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以冷濕的森林和草甸草原景觀為主。東北地區的界線,北面與東面以國界為界;西界大致從大興安嶺西側的根河口開始,沿大興安嶺西麓的丘陵台地邊緣,向南延伸至阿爾山附近,然後向東沿洮兒河谷地跨越大興安嶺至烏蘭浩特以東,再沿大興安嶺東麓南下,經突泉、至白音胡碩,然後沿松遼分水嶺南緣,經瞻榆、保康,以下沿新開河、西遼河至東西遼河匯口處。這條界線相當於乾燥度1.25的等值線和黑鈣土在平地上分布的西界。界線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大興安嶺南段與西遼河平原屬溫帶半乾旱草原景觀,劃歸內蒙古地區。東北地區的南界,即與華北地區的分界,大致從彰武經康平、昌圖折向南,再經鐵嶺、撫順、寬甸抵鴨綠江畔。它相當於≥10℃活動積溫3200℃等值線。界線以南的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屬暖溫帶夏綠林景觀,劃入華北地區。
根據上述區界,東北地區南起遼寧省寬甸縣境,北至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長約1300千米;西起大興安嶺西坡阿爾山附近,東至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合流點,寬約1000千米。包括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和松嫩平原等自然單元。同習慣上所稱的東北(遼、吉、黑三省)有不同的范圍和含義。
東北地區在自然景觀上表現出冷濕的特徵,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冬季寒冷,高緯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關位置也有明顯作用。它北面與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所在的東西伯利亞為鄰,從北冰洋來的寒潮,經常侵入,致使氣溫驟降。西面是高達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勢,直襲東北地區。因而本區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大陸低10℃以上。東北面與素稱「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遠,春夏季節從這里發源的東北季風常沿黑龍江下游谷地進入東北,使東北地區夏溫不高,北部及較高山地甚至無夏。本區是我國經度位置最偏東地區,並顯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臨近渤海、黃海,東面臨近日本海。從小笠原群島(高壓)發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東南季風,可以直奔東北。至於經華中、華北而來的變性很深的熱帶海洋氣團,亦可因經渤、黃海補充濕氣後進入東北,給東北帶來較多雨量和較長的雨季。由於氣溫較低,蒸發微弱,降水量雖不十分豐富,但濕度仍較高。從而使東北地區在氣候上具有冷濕的特徵。東北地區有著大面積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廣泛分布的凍土和沼澤等自然景觀,都與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有關。
㈤ 東北區的地理位置
中國動物地理區系: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
㈥ 東北平原的地理位置
東北平原,中國最大平原,又稱松遼平原。位於東北地區中部,介於北緯40°25′~專48°40′,東經屬118°40′~128°。南北長1000多公里,東西寬300~400公里,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平原東西兩側為長白山地和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地,南端瀕遼東灣。
㈦ 描述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 描述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答好!
以下的答案請您採納
經緯度位置:北緯40---50的中緯度地區(兩個端點)
海陸位置:位於渤海北部
相對位置:中國東北部,北部和東部分別與俄羅斯和朝鮮相鄰
㈧ 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等)
國防戰略的角度來看,專東北是華北的門戶,屬向外可以輻射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向內可以作為防禦華北的屏障, 戰略位置十分顯要
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農業發達,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基地
工業發達,擁有遼中南等工業基地
㈨ 東北三省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東北三省地處我國東北部,既有鄰國,又有臨海,可以發展邊境貿易和海上貿易。
㈩ 從地理位置個地形方面分析地理環境對東北區域發展的影響
地理位置來說東北毗鄰俄羅斯、朝鮮。區位優勢明顯,可以和鄰近國家內進行資源上的容互補,因東北有大面積的沖擊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業的工業化生產。同時松花江等河流提供了水資源和航運優勢,區域內交通便利,這些都是東北自身區域發展的良好自然基礎。外加上處於東北亞的核心區域,對外溝通的良好區位基礎,都是東北的良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