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蒙古族地理環境對體質

蒙古族地理環境對體質

發布時間: 2021-02-23 15:55:05

❶ 蒙古族有什麼特點

提到葛爾丹這個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康熙平定葛爾丹,康熙帝捍衛了大清國的領土完整,但是從蒙古族乃至客觀的角度上來看葛爾丹確實為英雄,自元朝滅亡後,蒙古族便一直被打壓,分為三個部落,直到葛爾丹繼位才逐漸穩定各部落,葛爾丹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我蒙古的土地,佛求也不給」,這不僅僅是葛爾丹的狂妄,更是准格爾汗國實力的體現。

其實葛爾丹並不弱,只是生不逢時,碰到了比他技高一籌的康熙皇帝!自古以來歷史便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若是葛爾丹是勝利者,那麼悲情英雄恐怕要改名易主了吧!

❷ 蒙族生存的地理位置的環境是什麼

位置: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草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人口:2362萬(1999年底),佔全國總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內蒙古有49個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
行政區劃: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省級自治區。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4個省轄市;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巴彥淖爾、阿拉善8個盟;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❸ 蒙古族說他們的體質和漢族不一樣。他們不能多吃菜。這是真的嗎

舉個熊貓的例子吧:以前看過,熊貓800萬年前是食肉,300萬年前變成雜版食,200萬年前變成了食草權為主,所以同一物種通過進化大幅度改變飲食結構,所需時間差不多是上百萬年。。。反觀所謂蒙古人、漢人之間基於現代民族劃分而來的差異和分水,且不說一直在互相來往甚至通婚,就時間長度上看,恐怕都不到一萬年;要說影響肯定有,但也就是諸如四川人在四川能吃辣,跑到北方時間長了能力退化之類的差別,應該不至於有什麼根本性的體質差異吧

❹ 匈奴與蒙古族

匈奴抄
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著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匈奴人曾經是蒙古人的祖先。

❺ 蒙古族的地理環境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國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西伯利亞為鄰,最西點到哈薩克共和國最東端只有38千米。邊境線總長8219千米,其中中蒙邊境線長4676.8千米,蒙俄邊境線長3543千米。蒙古國東西最長處2368千米,南北最寬處1260千米,幅員面積156.65萬平方千米。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5)蒙古族地理環境對體質擴展閱讀:

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冬季長,常有大風雪;夏季短,晝夜溫差大;春、秋兩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為大陸高氣壓籠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為亞洲季風氣候區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

無霜期大約為6—9月,約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許多高峰終年積雪。

蒙古國地質結構復雜,山脈多系火山岩構成,土層較厚,基岩裸露,土壤種類以栗鈣土和鹽鹹土為主,北部有凍土層,從北至南大體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帶。


❻ 蒙古族飲食特點,以及與其生活的地理環境的關聯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❼ 蒙古人體質比漢族人好嗎

有20%是天生的優勢!
有50%是成長環境的原因!
有30%是後來努力的結果!

人家都是草原上的哦.

❽ 蒙古人的習俗與當地自然特徵有什麼關系

一、內蒙古自然地理環境概述
蒙古族廣泛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該自治區位於我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
(一)氣候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
(二)地貌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全區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族服飾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氣候變化較大,冷熱溫差也大。長期以來,蒙古族游獵放牧在這片土地上,服飾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服飾的產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適應的結果。
由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構成的蒙古民族服飾的著裝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和草原的馬背游牧生活的影響,服飾形制具有對這種自然環境的適應性。
袍子的結構具有明顯的禦寒功能。袍子的長度一般較長,蒙古袍袍子長及腳背,騎在馬上可護住膝蓋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長,長長的袖子既可以護住雙手,又可以舉起護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於騎馬時護膝防寒,夜裡安歇時,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氣進入。腰部是人體上下通氣的中樞區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帶能夠防止冷空氣的上下對流,在寒冷的天氣里擋風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體上部的熱量,提高人體對環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於上馬、涉草,宜於行走;還可以防濕、防蟲蛇;冬季在靴子裡面套上毛氈襪套,還可以抵禦寒冷和潮濕。
自然環境不僅決定著人們衣著形制的繁簡、寬窄、長短等,而且也制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衣飾材料的選用。北方草原的氣候條件是冬季較長,春夏秋季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長年風吹日曬、草長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實耐用的服裝才比較適合。所以蒙古族服飾所運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織物或者比較厚實的織錦、綢緞為主。遼闊無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帶,其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於放牧牲畜,因此他們的服飾多用畜皮直接縫制,或將畜毛搓捻成線織成布或碾軋成氈製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對色彩的理解和解釋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與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關聯,但也離不開其生成地域自然環境的熏染。人煙稀少、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人與人之間的行動距離相當大,鮮艷的色彩為人們提供視覺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較大的距離范圍內辨別對方的年齡、身份、性別等等。當草原上出現白災」和「�災」等主要的自然災害時,在暴風雪中,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枚關的視覺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顏色以紅、藍、綠、粉、白、青、紫等較為鮮艷的色彩為主。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響
居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之一。民居習俗的類型、分布、形成與發展,都深深地打著環境的烙印,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內蒙古自治區冬長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無定所,這時的住所都是隨時拆搭的帳幕,這種帳幕文獻中稱之為「穹廬」「氈帳」等,它一般為圓形,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易拆易裝,便於移動。氈帳外圍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氣候的變化和其他的需要,揭開或蓋上這種建築形式極適於游牧民族的習俗,既方便又經濟,從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圓形為主,這是對抗草原上惡劣氣候及環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為粗壯的圓柱形,上部為圓錐形,這種流線形特點的形狀,迎風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難被大風颳倒,抗風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節里,蒙古包的圓形錐頂,不積雪也不會存水,避免了屋頂滲漏,借其坡度還有助於快速排水。
從構成和建築材料來說,蒙古包主體構架由「哈那」(圍牆)、「陶敖」(天窗)和「烏乃」(穹頂)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頂氈、蓋氈、系繩及地氈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風採光和排煙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決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圓形。「哈那」是支撐整個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韌的紅柳條編成的活動網片,能夠伸縮,因此可以根據不同要求調整牆的高度,十分靈活。「烏乃」是連接陶腦和圍牆的木桿,起著檁、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撐穹頂,向下依託圍牆。烏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長並打小眼,用以插進陶敖周圍的烏乃窟隆中並用毛皮繩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與哈那的交叉處穿繩作套固定,使陶敖與哈那形成一個整體。烏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堅固的柏木和榆木製成。蒙古包門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減緩寒風大量湧入,且其朝向大多是東南方向,可以躲避從西北方呼嘯而來的風雨。圍氈、頂氈、蓋氈等氈制部分用羊毛趕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涼和防潮作用,用來包裹圍牆、覆蓋穹頂。系繩用馬鬃、駝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編制。從材質上來說,蒙古包採用就地取材的原則,與草原真正地融為一體。搬遷的時候,將哈那折疊起來,可當做牛車的車板或護圍,車上放烏乃、陶敖、圍氈和包門等,並以毛繩捆牢,十分方便。
從顏色來說,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傳統愛好的表現,有著深層的寓意和內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雲的顏色,它含有神聖,純潔、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與白色的雲,白色的羊群,藍色的天,碧綠的草原融為一體,使人感覺到空間十分遼闊,與草原環境相適應。
(三)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飲食民俗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也深刻表現在蒙古族的飲食習慣上。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包括其飲食特點與習慣,這些特點與習慣又從不同角度反映著這個民族的血統、經濟歷史、生存環境,成為民族傳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飲食內容上看,蒙古族的飲食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烏蘭依德根(肉食)與查干依德根(奶食)。烏蘭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乾、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馬奶子、酸奶、乳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這與草原上的游牧經濟相協調,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體壯,從而使牛、羊、馬肉和牛、羊、馬奶等牧業產品成為蒙古族傳統食物構成的主要內容。草原上氣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飲用奶茶的習慣,它不僅供應方便,又可以增加熱量以抵禦嚴寒。

從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節人們將過剩的肉割成細條、撒上鹽、放在通風處晾乾,做成風干肉,或者加工成肉鬆,這些生肉經干制後,不但減小體積,而且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和保存。人們將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離成奶和油。奶經加工製成奶干、奶豆腐,乳酪等干制食品。油則熬製成黃油,灌入牛胃或羊胃製成的皮囊中,然後,讓其在通風處凝固風干,也是為便於攜帶。牧民「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這種生活方式要求他們盡量減少不便攜帶的物品,而對於食物,他們則採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攜帶。當冬春季草場枯萎時,人們可以將風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乳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備用。說到底,蒙古族飲食與內蒙古地區寒冷的氣候和廣闊無邊毫無遮攔的地理環境相適應,游牧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創造了這些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歌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音域寬廣而聞名。這是因為遼闊的草原地廣人稀,在長期的環境適應中,人們養成了說話聲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調特別高的習慣。
蒙古族民歌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詞內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環境和風土人情為主。
蒙古族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長調的音樂特徵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氣息悠長、旋律起伏跌宕,氣勢恢弘或蒼涼凄楚。這與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全適應。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動放牧,在遼闊的草原上,牧民眼界開闊,胸襟寬宏,情感激盪,這種悠閑自在的游牧生產方式使牧民可以抒發情感,無拘無束的歌唱,為悠長舒展、節奏自由的長調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和時間條件。從地理分布上看,長調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舊從事傳統的畜牧業生產勞動,過著流動的游牧生活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草原牧區。
大凡曲調短小、節奏較快,不同於長調民歌的歌曲,統稱為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奏整齊,結構緊湊,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徵。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和東部農業地區。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蒙古族的一切都與草原環境有著生生相惜的親密關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在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自然地理環境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❾ 蒙古族服裝 地理環境

遠古時代,蒙古族圍以護腰兒,後以狍皮為服。七世紀時獸皮、牲畜的皮毛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此後,隨著活動區域的擴大,與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接觸日益增多,紡織品開始傳入,以氈、皮毛、皮革製作服飾的單一局面被打破。式樣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圓領長抱、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於牧獵的裝束特點。到十三世紀、又改北方民族服裝上「左衽」的鮮明特點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飾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飾主更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戲上飄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卷檐、圓頂或尖頂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敷以朱英,帽之前綴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據說這種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後察必夫人設計的。當時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內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獵,察必皇後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陽光,騎馬時又能臧少阻力。從此習傳民間、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瑪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銀等裝飾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飾更加富貴華麗。
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須,一旦出嫁,腰帶便被緊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漢、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各種靴子靴身都比較寬大,裡面可襯皮、襯氈,可以套穿棉襪、氈襪。穿著靴子,除和長袍協調外,還便於騎馬護膝,冬可禦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傑出創造。

❿ 蒙古族的身體素質要好於我大漢族么

蒙古族在中國、蒙古、俄羅斯都有分布的。每一個地區的蒙古族人身體素質都受專所在環境的影響,比屬如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社會地位等等。所以你不能說得那麼籠統。就你們「大漢族」也沒有一個身體素質的標准數據。比如,你們有高大健碩的姚明,也有南方地區的那些瘦小的矮子吧?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