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武漢長江大橋地理位置

武漢長江大橋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3 15:32:54

❶ 武漢長江大橋觀景台具體在哪 附近能哪能停車

能觀看長江大橋全景的位置有一個地方,你開車在進入 龜山北路,路的中專部有龜山的後門屬,可以開車上山,沿著指示路標到達龜山電視塔,那裡有停車場,正在塔下,在停車場你可以俯瞰整個龜山和蛇山、及長江、漢水、長江大橋、蓮花湖、古琴台、晴川閣、彩虹橋,非常美麗壯觀。
另外如果你不願意交門票,也可從龜山北路徑直開到漢陽的江灘,也就是長江大橋的下面,離晴川閣和鐵門關只有100米,在晴川飯店的邊上停車,步行進入大禹神話園,是免費的,有觀景平台,可以平實大橋全貌

❷ 有關武漢長江大橋的資料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內。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橋。1955年9月1日興建,武漢長江大橋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全長1670米,正橋部分為1156術,兩岸引橋共514米。上層公路路面寬達18米,可以並行行使六輛汽車、兩側設有人行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在長江大橋的建設中,工程技術人員第一次採用大型管柱基礎和管柱鑽孔施工方法,是我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為以後各地大橋採用大型管徑的管柱基礎提供廠寶貴經驗。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從晴川閣、龜山、大橋到蓮花湖、蛇山、黃鶴樓,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橋梁名稱:武漢長江大橋橋梁位置:龜山、蛇山
全橋總長:1670米正橋長度:1156米
橋梁跨度:每孔128米橋梁寬度:18+2x2.5米
跨越河流:長江橋梁類型:鋼桁架三孔連續梁
建成時間:1957年10月15日設計單位: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施工單位: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建設單位:武漢大橋工程局
管理單位:鄭州鐵路局長江大橋橋工處
武漢市建設局
武漢長江大橋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並通車,它是連接長江南北的第一座大橋。大橋分兩層,上層公路,面寬18米,4車道;下層鐵路,全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1156米,漢陽岸引橋長303米,武昌岸引橋長211米,正橋有2座橋台,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
大橋於1955年9月動工,建成通車僅用了兩年零一個月,比計劃將近提前了兩年時間。設計總投資1.38億元,由於採用管柱鑽孔法先進技術,以及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不僅縮短了工期,而且節約投資近40%。
在大橋建設中曾得到了前蘇聯技術專家的大力協助和支持,首創了新型的管柱基礎結構施工技術,使水下的橋墩修建工作全部改在水面進行,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增加了施工時間,加快了工程進度,節約了工程造價。武漢長江大橋,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建築特徵。武昌、漢陽兩均建有離地面35米高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七層,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個大橋異常雄偉瑰麗。堡亭高出公路橋面8米,兩層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在橋頭堡內的地面大廳里,有大型雕塑。橋面兩側,齊胸的鑄鐵鏤空欄桿上,鑄有各種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大橋兩側各有143塊花板對稱排列,花板內容取材於我國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引人入勝。站在大橋橋面,可俯視滔滔江水東流去,一艘艘輪船來來往往;湖北廣播電視塔聳立於漢陽邊的龜山之巔,而「江南第一樓」-黃鶴樓則屹立在武昌側蛇山上,林立的高樓一座座拔地而起,使人不禁感嘆武漢這座大都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長江,自古被稱為不可逾越的天塹,而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則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❸ 武漢大橋它的具體資料給一份/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龜蛇二山之間,1957年10月大橋的貫通,使人們數千年盼望長江「天塹變通途」 的夢想成為現實,也使長期分割的武漢三鎮連為一體,從此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廣線,是中國人民第一次跨越長江天塹的偉大勝利。

武漢長江大橋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全長1670米,正橋部分為1156術,兩岸引橋共514米。上層公路路面寬達18米,可以並行行使六輛汽車、兩側設有人行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在長江大橋的建設中,工程技術人員第一次採用大型管柱基礎和管柱鑽孔施工方法,是我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為以後各地大橋採用大型管徑的管柱基礎提供廠寶貴經驗。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 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從晴川閣、龜山、大橋到蓮花湖、蛇山、黃鶴樓,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橋梁名稱:武漢長江大橋 橋梁位置:龜蛇山
全橋總長:1670米 正橋長度:1156米
橋梁跨度:每孔128米 橋梁寬度:18+2X2.5米
跨越河流:長江
建成時間:1957年10月15日
參考資料:

❹ 武漢長江大橋簡介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伊始即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於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上層為公路(107國道),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復線鐵路(京廣鐵路)。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西北岸引橋303米,東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8個橋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中國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武漢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大橋將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連為一體,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廣鐵路,對促進中國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中題寫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對武漢長江大橋溝通中國南北交通這一重要作用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成就,大橋圖案入選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成為新中國國家建設的重要標志。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漢長江大橋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武漢位居中國腹地、長江中游,漢水由此匯入長江,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曾被孫中山譽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時期,武昌為湖北省會,漢口為商埠,漢陽也發展了一定的工業基礎。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而粵漢鐵路也在修建當中,建橋跨越長江、漢水連接京漢、粵漢兩路的構思即為各方所注。

據歷史檔案顯示,在武漢建第一座長江大橋的設想最早由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用以溝通南北鐵路。1912年5月,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為粵漢鐵路會辦。詹天佑在進行粵漢鐵路復勘定線的過程中,考慮到將來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會跨江接軌,為此在規劃武昌火車站(通湘門車站)時也預留與京漢鐵路接軌出岔的位置。
經國務院批准後,武漢長江大橋於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動工。武漢長江大橋全部工程除了大橋本身以外,還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漢水鐵路橋、大橋聯絡線、由丹水池站經江岸西站至漢水鐵路橋頭的漢口迂迴線(今京廣鐵路正線)、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聯絡線、江岸西編組站、漢西站、漢陽站等設施,其中漢水鐵路橋和長江大橋正橋和引橋工程由鐵道部武漢大橋局負責施工,其餘鐵路及跨線橋工程由鐵道兵施工。

1957年3月16日,大橋橋墩工程全部竣工。長江大橋採用3聯9孔的等跨間支梁進行安裝,使用平衡懸臂拼裝架設法,從武昌、漢陽兩岸分別同時向江中同時推進,全部鋼梁均由山海關、沈陽橋梁廠製造,鋼材由鞍山鋼鐵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橋鋼梁順利合攏,同日舉行了慶祝大會。武漢長江大橋(連同配套工程)總投資預算1.72億元人民幣,實際只用了1.384億元;大橋本身造價預算7250萬元,實際只用了6581萬元。

201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迎來60周歲生日。在這60年中,大橋歷經7次較大洪水、77次輪船撞擊考驗。從最近一次的「體檢報告」來看,全橋無變位下沉,橋墩可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禦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沖撞,24805噸鋼梁、8個橋墩無一裂紋,無彎曲變形,百萬顆鉚釘沒發現松動,全橋無重大病害。武漢長江大橋建橋時的設計壽命是100年,已經過去了60年,通過科學養護,大橋使用壽命或延長到150年。

❺ 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具體是哪些蘇聯的乾的

最著名的是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蘇聯專家組組長
西林一生都以參加武漢長江回大橋建設為答榮,回國後在很多不同場合表示,長江大橋不僅僅是一座大橋,更是中蘇友好的象徵。盡管有一段時間,中蘇關系惡化,但是西林仍收到很多來自中國的信件和明信片,足足存了兩大盒子。
西林在中國期間,參與搶修、建設了20多座橋梁。但是對武漢長江大橋感情非常深厚。西林把長江大橋視為他最偉大的作品,在莫斯科西林的墓碑上,背面便刻著武漢長江大橋圖案

❻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中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於1955年9月1日開工建設,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在當時得到了前蘇聯政府的幫助。2011年6月6日,一艘萬噸級油輪撞上長江大橋的7號橋墩,此次是10餘年來,長江大橋發生的最大一起橋墩遭撞擊事件。

武漢長江大橋(The 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橋梁,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上層為公路,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復線鐵路。

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西北岸引橋303米,東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為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望大江東去,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盡收眼底,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歷史背景
武漢三鎮位居中國腹地、長江中游,漢水由此匯入長江,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曾被孫中山譽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時期,武昌為湖北省會,漢口為商埠,漢陽也發展了一定的工業基礎。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而粵漢鐵路也在修建當中,建橋跨越長江、漢水連接京漢、粵漢兩路的構思即為各方所注。[2]據歷史檔案顯示,在武漢建第一座長江大橋的設想最早由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用以溝通南北鐵路。[3]1912年5月,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為粵漢鐵路會辦。詹天佑[4]在進行粵漢鐵路復勘定線的過程中,考慮到將來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會跨江接軌,為此在規劃武昌火車站(通湘門車站)時也預留與京漢鐵路接軌出岔的位置。http://ke..com/view/16154.htm

❼ 武漢市的橋介紹

武漢長江大橋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內,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也就是唱說的龜蛇鎖大江。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編輯本段大橋特色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我國第一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後,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長江大橋建於1955年9月1日,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後,蘇聯政府就全部撤走了專家,最後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橋建成之後,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從全國的宏觀角度來看,大橋的建成意義更是在於將京廣鐵路連接起來,使得長江南北的鐵路運輸通暢起來。毛澤東的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的氣勢和重要作用。大橋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結構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八個橋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我國橋梁工作者所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大橋像一道飛架的彩虹,在長江天塹上鋪成了一條坦途。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由此實現了連接(兩線也因此而改稱為京廣線),南北交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促進了 武漢市鐵路樞紐建設進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市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大橋通車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僅通車的頭5年,通過的運輸量就達8000多萬噸,縮短火車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節約的貨運費超過了整個工程造價。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橋的通過量也不斷增加,直接間接的經濟效益更難以計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002年八九月間,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首次大修。中科院專家測評,該橋的壽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如今武漢的長江江面上已經屹立著六座大橋,分別是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軍山長江大橋、陽邏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二七長江大橋在建)
編輯本段橋梁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築設計,極富中國民族建築的特徵,在橋面兩側,是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齊胸欄桿;大橋的兩側是對稱的花板,內容多取材於我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極具民族氣息;在大橋兩端是高約35米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七層,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與武漢長江大橋一並落成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和觀景平台,他們與武漢長江大橋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餘噸,南面鐫有毛澤東同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觀景平台則是遊人賞長江、看大橋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大橋從晴川閣、龜山、蓮花湖、龜山電視塔、古琴台到蛇山、黃鶴樓、首義園、彭劉楊路,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武漢長江大橋
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澤東,用短短11個字,銘記了這座橋的偉岸。今天,這座橋橫跨的風華,依然美妙絕倫。沒有一座橋,有武漢長江大橋如此厚重,承載了如此多的光榮與夢想。50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負著每分鍾60多輛汽車、每6分鍾一列火車通過的荷載,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伋然雄風不減、傲立於濤濤江水之上。為了修這座橋,周恩來總理親定大橋建設藍圖,責成國家八部委調集全國力量,為長江大橋建設服務。
編輯本段橋梁數據
全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度:1156米
跨度:每孔128米
橋墩數量:8個
公路橋寬度:18+2×2.25米
橋梁類型:鋼桁架三孔連續梁
設計單位: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建設單位:武漢大橋工程局
施工單位:鐵路部大橋工程局
編輯本段幕後故事
50年前,「一條飽含著喜悅的電波歡快地跳躍著飛向大江南北: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了!數千年來長江天塹有舟無橋的歷史,隨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而結束了。」
50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立在大江之上,肩負著每分鍾60多輛汽車、每6分鍾一列火車通過的荷載,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
專家最近檢測得出的結論是:大橋的橋墩、鋼梁等主體結構可使用100年以上。
「集全國優秀人才,建長江第一大橋」
在武漢修建一座長江大橋是多少代人的夢想。清朝就曾有過設想,在孫中山先生的《治國方略》中有規劃,但限於當時國力薄弱,未能實施。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背景下,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凸現,建造大橋跨越長江天塹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將武漢長江大橋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工程項目。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鐵道部著手籌備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並成立「武漢大橋測量鑽探隊」,開始大橋的籌建工作。曾參與武漢長江大橋設計施工的橋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秦漢回憶說,當時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召集了當時最優秀的專家,調動了當時全國最先進的設備。
在「集全國優秀人才,建長江第一大橋」的動員令下,各地優秀橋梁專家、技術人員匯聚武漢。他們有的來自鐵道部北京橋梁事務所,有的來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國橋梁公司;有的來自南方的廣州鐵路局,有的來自東北的哈爾濱鐵路局……1955年2月成立的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委員包括羅英、陶述曾、李國豪、張維、梁思成等。
建橋所需的鋼材等材料和設備,靠全國人民支援。
參戰人員忘我工作,不計報酬,不講條件,大家把工地當成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
為了修好這座橋,鐵道部還請前蘇聯橋梁專家、蘇聯科學院院士西林等人組成一個28人的專家組,提供技術指導。
編輯本段入選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貳角券上的武漢長江大橋圖案
因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提升了中國橋梁建設水平,同時,對全國人民正滿懷豪情地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展建設新中國的高潮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武漢長江大橋的圖案入選1958年開始設計,1962年4月開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作為反映當時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一個重要標志。

編輯本段贊美詩
1
水 調 歌 頭 游 泳 1956.06 毛澤東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
2
徒步武漢長江大橋
劉開添作
萬里長江第一橋 兩岸融雲天際消
龜蛇對望長虹色 茫茫人海任逍遙
孤身徒步如仙夢 萬馬奔騰似戰巢
長江滾滾東流去 鐵龍高駕傲今朝
巨輪不畏高水浪 火車何懼空折腰
漢口江灘無限美 驚濤拍岸競比高
深思秦漢商賈客 乘舟危渡骨晃搖
橋頭橫卧武昌鎮 橋尾棲身漢陽濱
人到橋心疑是岸 人臨橋岸以為心
夜色照人譏亦飽 武昌漢口漢陽情
覽盡長江看漢江 一波一浪盡水兵
黃鶴飛過長江頂 誰道大橋非雄鷹
千年無鷹立江上 一九五七誕生情
中華兒女多壯志 熱血渾渾滿江城
晚齋時刻早過時 不堪回首心何悲
高嘆高呼高喝嘯 流下多少風塵淚
真欲夜宿橋桿側 只是無閑需暫歇
此生曾做逍遙子 不立雄心誓不回
濫竽充數幾詞句 化作颶風壯我威
浩浩長江觀不盡 挺挺大橋吟不得
編輯本段關於武漢的橋
關於武漢的橋,無論是武漢人還是外地人,都會有很深刻的記憶和感受。很多人對武漢的認識,最早其實就是從第一座長江大橋開始的。生活在武漢,除了眼前隨處可見的大橋、小橋,還有以橋命名的眾多商標和商品,名字中帶橋的人名,廣告宣傳中的橋姿……對「橋」的驕傲和情結,已成為武漢城市文化的一大組成部分,也成為個性武漢的魅力之一。
誰曾想過,在江城武漢三鎮阻隔的歷史上,橋曾經包含著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如今千橋傲立,橋已成為這座城市最耀眼的一道道風景。
橋,把武漢市區從內環推向中環、外環,不僅加速了市內交通、縮短了人們的出行時間,而且聯通著大武漢與周邊省市,凸現出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地理優勢。
1957年10月,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連起京漢、粵漢鐵路,打通京廣鐵路大動脈,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38年之後的1995年,歷時4年建成的武漢長江二橋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改變了武漢三鎮一線牽的交通格局,使被長江、漢水分割開的漢口、武昌、漢陽三鎮首次形成28公里長的交通內環線。
由白沙洲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漢江長豐橋構成的中環線,全長88公里,目前西環已通車,南、北環也已經陸續開通,據說東環預計明年也可以建成通車。
2000年9月8日通車的白沙洲長江大橋,它向北連接武黃高速公路和滬蓉國道主幹線,向南連接107、316國道。正在緊張建設中的天興洲長江大橋,將是鐵路在武漢的第二過江通道,也是即將建設的京廣高速客運專線的重要通道。
2001年12月,作為京珠高速公路跨超長江天塹「咽喉」的武漢軍山長江公路大橋開通,至此,由軍山、陽邏長江大橋和蔡甸漢江大橋三座橋構成全長188公里的大外環,除陽邏長江大橋外,已經全部建成通車。正在緊張建設施工的陽邏長江公路大橋是武漢繞城公路東北段的控制性工程,它與軍山大橋同為京珠、滬蓉國道主幹線武漢繞城公路的跨江通道,對提高京珠、滬蓉國道主幹線的通過能力,加強武漢市作為全國重要交通樞紐地位都有著重要意義。
橋,從水面到路上,再到地下,實現了武漢交通從平面到立體的跨越。
在漢口輕軌一期線路(永清至宗關)運行一年多之後,2005年12月15日,總投資44億元的武漢輕軌二期工程西段正式動工,該段從漢口宗關站開始向西延伸到東吳大道終點。工程預計2009年完工。屆時,一條空中長橋,將從漢口最西端的東西湖,一直延伸到最東端的堤角。
另外一條特殊的地下橋梁——過江隧道也已在武漢開工,無疑將再創長江建設第一。
除此之外,武漢廣場、武漢劇院前的地下通道,香港路立交橋,岳家嘴立交橋等等,每年以數十座人行天橋、近十座公路立交橋的速度,近年來江城立起了大量的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立架橋和高架橋,真正實現了由平面交通向立體交通的跨越。
據說武漢有1300餘座橋梁,包括人行天橋、立交橋、過江公路橋、公路鐵路兩用橋、農用橋等;涵蓋斜拉橋、系桿橋、雙曲橋、鋼結構、預應力鋼筋砼、鋼筋砼等多種結構形式。
橋,不僅是武漢市民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也是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觀。
精美國畫護欄的武漢長江大橋,鑽石型結構的白沙洲長江大橋,「H」型花瓶般的軍山長江大橋,巨型豎琴一樣的陽邏長江大橋,彩虹乍現的晴川橋,飛雁展翅般的江漢五橋……真的是一橋一景。
不僅是大江大河之上,在江城的大小公園、廣場和居民生活區內,還有大量純粹為造景而建的景觀橋。
著名的東湖23孔景橋,新建的楚文化味道濃郁的清河橋,中山公園的龍橋,堤角公園的廊橋……在百湖之城武漢,沒有橋裝飾的公園是不可想像的

❽ 武漢的基本自然地理特點如地理位置 地形和氣候特點等

果說大,的確武漢很大,中國的城市中能夠超過武漢規模的最多不超過3個;武漢最早被作為都城是在三國時期,當時被稱為夏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昌,如今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的鼻祖就是三國時間吳國在龜山上建立的訓練水軍的閱兵樓。形成今天武漢三鎮的格局要歸因於明朝期間的漢水改道,從此將漢口和漢陽區分開來。漢口雖然是最後形成的,但是它的發展速度遠遠的超過了其它兩鎮,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漢口從明到清末數百年間迅速發展為中國重要的商埠,貨物集散地;漢陽的崛起要歸功於張之洞的洋務運動,重工業,鋼鐵廠,兵工廠讓漢陽一夜之間騰飛。惟獨武昌一直默默無聞。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唯一的兩個大都市:上海和武漢,同時被列為了直轄市。幾年之後,武漢的命運出現了第一次轉折:別降級為副省級城市。但是這並不能影響武漢的地位,因為此時大批「武」字頭的重工業落戶武漢,武漢長江大橋的完工,武漢依舊為國民經濟建設貢獻巨大的力量。武漢落後的轉折是連續錯過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身處內陸的武漢沒有從改革中獲得任何機遇,而其他沿海城市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再發展。怨天不如尤人,長久以來,武漢政府的領導習慣以直轄市自居,和省政府的關系一直很微妙,導致省政府對武漢建設並不是很關心。可以這樣認為從80年代到上個世紀末,武漢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而整個城市建設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難怪別人把偌大的武漢戲稱「最大的縣城」。

武漢的機遇源自新世紀的開始,尤其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省委俞書記原任建設部部長,明確指示湖北省要把武漢作為建設的重點,而新一屆武漢政府求真務實:正視落後和差距,正確定位武漢的發展方向。近幾年來,武漢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事在人為,發展不是僅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更要自己的努力,省市政府的明確目標是腳踏實地,將武漢不僅建設成為城市規模大,而且經濟也要作強作大。在中部崛起中成為領軍人!

誤讀武漢天氣:外地人經常把武漢的夏天說的十分恐怖,實際初夏從每年的五月中旬開始,暑期進入盛夏,盛夏氣溫最高氣溫大部分時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氣溫比較高,一般在29-30,為什麼給人感覺悶熱呢?武漢水系發達,經過白天的水氣蒸發,導致空氣濕度大,所以給人很不舒服悶熱的感覺,一般到夏天在沒有空調比較難入睡。到了九月,氣溫也可能達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氣溫不再很高,十月之後進入初秋,氣溫會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20-25,天氣乾燥,有時候氣溫也會異常達到接近30或超過。從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十分厲害,超過10度的降溫很常見,從12月底到來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氣溫在一般在1-3度,天氣好時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時常常在0度以下,武漢大 部分家庭是沒有安裝暖氣的,因此家中覺得比較陰冷。三月後進入初春,氣溫回升很快,最高氣溫可以到達20多度,但是低溫還是比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間氣溫下降15到20,大雪紛飛。

理解城市建設:武漢城市格局兩江三鎮,坐擁七湖。水資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10倍。讓人擔憂的是,在過去的時光中,這些寶貴的水資源或重或輕的受到了污染,如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整治。21世紀是水的世紀,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寶貴的水資源。在武漢城市大格局的背景下,武漢的城市建設不得不已江湖為軸線,因此城市不是很中規中矩,給人的感覺有點亂。的確,橫跨兩江對城市建設有很大的約束,尤其對交通建設十分不利,常常出現斷頭路,所以在一些主幹道和過江通道上發生大規模的交通擁擠,在重要的節日更加明顯。必須承認這是武漢做的不好的地方,雖然現在在大規模的改善道路環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

生活:武漢至少現在不被大家認為適合發展:人才流失,工資水平低......但是排除天氣因素(對於外地城市的人),個人認為是個生活的好地方:城市中有山有水,滾滾長江穿城而過,城市裡面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物價水平中等,商品種類齊全,商業競爭激烈,而消費者從中可以的到很多實惠。尤其是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小吃。節假日和家人,朋友或愛人去或逛街,或去爬山,或去東湖,或去感受滾滾長江和江城的夜生活,都別有情調

交通:武漢九省通衢人們應該十分熟悉了:已有京廣線和在建京廣高速線,以及未來沿江鐵路線穿城而過,京九線檫邊而過,武漢擁有三座特大型火車站。京珠,滬蓉高速匯集在此。由於武漢市是唯一沒有健全軌道交通的特大城市,因此城市公交線路十分發達,出行方便。尤其是武漢的公交車,一元錢可以讓你有飆車的感受,很多時候打的還沒有公交快,尤其在晚上,就是極品飛車地上狂飆。

教育:武漢高校雲集,教育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武昌的發展規劃是建設成為教育城區。教育是國民發展的根本大計,武漢每年培養大批人才,但是基本都流失沿海,現在武漢面臨著如何挽留人才為城市建設做貢獻。

商業工業:武漢商業自古就十分發達,尤其是有百年歷史的漢正街,商賈雲集。武漢是華中地區物流中心和集散地。而城市商業呈現出多國鼎立的局面,沒有壟斷,激烈的競爭,使得武漢商品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商家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市民得到的實惠很多,在武漢購物很劃算。武漢的重工業主要有武鋼集團,東風汽車,武船......如今青山區以武鋼為主,而漢陽經濟開發區以東風為龍頭,力求大造工業城區。

人文:武漢的人文歷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來武漢不習慣武漢人說話,感覺如同吵架。其實這和武漢人熱情豪邁有關,說話的時候聲音大,帶有漢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漢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漢人都是很熱情的。武漢人有一種拼搏鬥爭不服輸的精神:抗擊特大洪水,抗擊非典疾病。如今,這種精神正逐步體現在整個城市的建設之中。傳統的漢文化已經淹沒在了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只有在一些老街小巷當中偶爾看見的幾張竹床,老一輩邊納涼邊聊天,才能從中看到一些特有文化的影子......

前景:武漢要以水興城,大造一個適宜居住的花園濱水城市。武昌作為重點建設的教育之都,漢口以商業為建設中心,漢陽的目標是工業新城。將市區內兩江沿岸建設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獨一無二的親水休閑平台;到2020年,7條軌道交通線,220公里運營線路將全部建成,長江之上將建成7座大橋和3條過江隧道,真正讓交通暢通無阻。

不足:自身經濟基礎不夠強大,完成資本累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老城區面積大,改造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武漢市民的素質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主要體現在:文明乘車,文明穿越馬路,文明用語,個人文明的生活習慣;就目前看來,主要體現在父輩一代,因此為了文明武漢的明天,要從年輕一代抓起文明素質教育。一個城市的成功不僅僅需要物質文明,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

武漢敞開胸懷,歡迎來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