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巢縣地理位置

巢縣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3 15:26:23

Ⅰ 巢湖的 地理位置怎麼樣

巢湖

巢湖,古稱焦湖,位於江淮之間,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地處合肥、巢湖二市和肥東、肥西、廬江三縣境內,西有大別山屏障,因地理位置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總面積820平方公里,東西180里,水域遼闊,四周河溝渠道360多條,縱橫交錯,曲折回環;沿岸山磯聳立,沙灘眾多,湖中有山,山中有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巢湖不僅風景秀美,帆檣如畫,而且沿湖周圍名勝古跡眾多,姥山、中廟、四頂山、半湯溫泉、王喬洞、銀屏仙人洞、銀山猿人遺址、神墩文化遺址、楚歌嶺等,猶如眾星拱月,環繞巢湖。
巢湖水產資源豐富,銀魚、蝦米、螃蟹被譽為「三珍」聞名遐邇。
姥山,卓立湖心,矗立水面,面積約100公頃,海拔115米。島上三山九峰,林木蔥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為800里巢湖的「湖上綠洲」。姥山島人文景觀豐富。南麓,有一天然避風良港,舊稱「南塘」,是元末抗元將領俞通海、廖永安等率水師屯寨姥山裡修建。山腰,望湖而建的聖妃廟,祭祀主湖女神,始建於晉朝。山巔的文峰塔建於明崇禎四年,塔身為條石壘砌而成,高51米,七層八角,共135級。塔內磚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郭沫若當年游湖時曾揮毫寫下了「遙看巢湖金浪里,愛她姑姥發如油」的詩句。
姥山旅遊業前景廣闊,總投資3000多萬元的巢湖水上樂園項目,對外招商引資開發,其子項目姥山島綜合娛樂城開工興建。
中廟位於巢湖北岸的鳳凰磯上,與湖中心的姥山島隔水相望。岸磯形如棲鳳,赤磧硃砂;廟宇赭牆碧瓦,飛閣流丹。中廟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先時祭祀主巢湖波濤的太姥,後來祭奉傳為泰山玉女的碧霞元君。歷史上幾經毀壞,後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倡募重修,修葺完善前中後三殿,計70餘間。一進大殿供神龕,琳琅滿目;二進大殿為佛事活動場所;後殿為藏經閣,三層結構,莊重質朴。
銀屏仙人洞口的峭壁上,一株牡丹破石而生,婷婷玉立,每逢穀雨,嫣然盛開,遊人只可仰視其仙姿,卻不可觸其玉體,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花」。相傳牡丹能報豐兆吉,預知年成。1997年至1999年,原巢湖市人民政府連續3年舉辦了牡丹觀賞節,以花為媒,大力發展旅遊業,

Ⅱ 巢縣的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復於安徽省中部,地制理坐標為東經117°00′-118°29′、北緯30°56′-32°02′。南濱長江,懷抱巢湖,周邊與合肥、六安、安慶、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與馬鞍山、蕪湖、銅陵三市相望。總面積9423平方千米。總人口452萬人(2002年)。市人民政府駐居巢區青年路,郵編:238000。行政區劃代碼:341400。區號:0565。拼音:Chaohu Shi。地勢由北而南漸低,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全市山丘、崗台、圩畈三者之比為12.3 : 48.9 : 38.8,其中河湖水域1266.7平方千米。

Ⅲ 巢湖的地理位置

你好知道網友!你問的巢湖的地理位置,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你可以直接網路地圖查看具體位置,,如果你不明白或者還有其他問題需要提問,也歡迎繼續追問其他問題。希望回答能夠幫助你!

Ⅳ 巢湖的經度和緯度是多少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二市三縣環抱。長江水系下游湖泊,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二市三縣環抱,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平均寬15.1公里,湖岸線最長181公里多公里。最大水域面積約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積48.10億立方米,最大深度0.98~7.98米。巢湖雖然從水域面積和蓄水量上遠不及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呼倫湖, 但歷來被認為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湖水主要靠地面逕流補給,流域面積為12938平方公里,集水范圍包括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舒城、無為等兩市五縣。沿湖共有河流35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煬河、柘皋河、兆河等。從南、西、北三面匯入湖內,然後在巢湖市城關出湖,經裕溪河東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長江。

巢湖形成的地質時期非常古老,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侏羅白堊系地層斷陷湖。


巢湖的地理位置——

從西向東—— 東經E117°17′27.90″~117°50′35.78″之間

從北向南——北緯N31°42′40.87″(此坐標為西北最北處) ~31°25′11.45″(紅點處) 。

Ⅳ 巢湖市的地理位置——坐標位置(經、緯度范圍)

地處東經118°04`—118°29`,北緯31°22`-32°03`

Ⅵ 巢湖的地理特徵

[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地處東經117。00,-118。29,和北緯30。56,-32。02,之間。轄區面臨長江,瀕臨巢湖,市域內巢湖水面面積511.88km2,約占整個巢湖水面面積的2/3,地勢起伏,丘圩交錯。全市現轄四縣一區,土地總面積9423km2。我市交通便利,地處合寧蕪金三角腹地,區位條件優越。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境內人文景觀星羅棋布。
[地形地貌]
本市地貌復雜多樣,按其基本形態特徵可分為低山丘陵、崗地、圩畈平原三大類型,它們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分別為12.3%、48.9%、38.8%。 地勢是北倚江淮分水嶺向沿江傾斜,地勢漸低;細部趨勢是:以中部北東--南西向的山丘帶為界(廬南山區--巢無交界山丘區--昭關--香泉一線),其東南部為向長江傾斜地勢,形成山丘--崗地--圩坂多級階梯;其西北部是巢湖蝶狀盆地,為四周漸次向巢湖傾斜的地勢。區內最高點海拔675米(無為境內的三官山),最低點海拔4米左右(無為高溝一帶)。 氣候資源 巢湖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徵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分,熱量條件較好,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冬寒夏熱,四季分明。
[光熱資源]
我市光熱資源較為豐富,適宜動植物生長。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15~123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均日照時數為2035~227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6~51%,夏季六~八月份都在200小時以上,冬季十一~十二月份在150小時以下。年平均氣溫在15.7~16.1℃,南北差異較小。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2~28.4℃,最冷月(元月)2.4~2.8℃;年均最低氣溫在-7.5℃左右;穩定通過0℃積溫5728~5809℃,以上為341~344天;10℃的積溫5031~5103℃,230~233天。全年無霜期在232~247天。
[降水資源]
年降水量在1000~1158毫米之間,降水日數年均為123.5日,地域分布為北部偏少南部稍多。季節分配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佔38~44%,秋季(九~十一月)佔18~19%,冬季(十二~二月)佔10~11%,一年內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年均蒸發量為1469~1629毫米,七~八月份在800毫米以上,十一~二月在100毫米以下。
春季連陰雨天較多,不利春播。夏季梅雨特徵顯著,全市大致在六月十七日入梅,七月十一日出梅,持續25天左右,梅雨量240~260毫米。我市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豐梅年。
[風力資源]
我市屬季風氣候區,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為3.4~3.7米/秒,秋季最小,為2.6~3.2米/秒。

Ⅶ 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的地理位置

無為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境西部。南瀕長江,北臨巢湖,與蕪湖市區、繁昌縣、銅陵市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2433平方公里,轄「全國千強鎮、安徽第一鎮」——高溝鎮等23個鄉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40萬。無為通江達海,承東啟西,是皖江開發開放的前沿,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相信不久的將來,無為這顆璀璨的明珠,一定會在皖江之畔冉冉升起。

113公里的長江「黃金水道」環繞東南,淮南鐵路斜貫東北,蕪湖、銅陵四座長江大橋將為無為插上了騰飛的雙翼,建設中的的京福高鐵和銅陵公鐵長江大橋、籌建中的江北高速、廬銅鐵路、蕪湖長江二橋將再為無為添一道絢麗的彩虹。
無為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棉花、油料、水產品總量躋身全國百強,特色農產品有荸薺、田藕、席草等。其中,棉花年產量超百萬擔,為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富饒的土地下還蘊藏著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資源。自然風光更是引人入勝,錦綉溪嫵媚典雅,竹絲湖煙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華雲蒸霞蔚,天井山白鷺翔集,萬年台風景區風景旖旎,處處風光無限,時時景色宜人。

無為縣戶籍總人口1425333人(無為縣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無為統計信息網)

無為縣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肥市百餘公里。距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餘公里、距上海市400餘公里。無為通江達海,承東啟西,是皖江開發開放的前沿,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總面積2433平方千米。全縣轄19個鎮、4個鄉:無城鎮、襄安鎮、二壩鎮、湯溝鎮、陡溝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蜀山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白茆鎮、高溝鎮、福渡鎮、泉塘鎮、紅廟鎮、赫店鎮、鶴毛鄉、十里墩鄉、崑山鄉、洪巷鄉。縣政府駐無城鎮。
西北部有低山丘陵,東南部為平原沙洲區。境內河流如網,溝塘密布。屬亞熱 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170.5毫米,年均氣溫15.8℃。無為地方土特產有無為板鴨,荸薺,田藕,席草,中華絨螯蟹,河蟹,甲魚,鵝,鴨,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泥汊藍神珠寶:珍珠、玉器、瑪瑙、水晶、鉑金、鑽石等,嚴橋五香花生米,陡溝小麻餅,湯溝酥糖等糕點, 白卯腌菜 ,蛤蟆酥 ,五香蠶豆 ,午飯團子 ,揚橋乾子,還有無為剔墨紗燈等等。
淮南鐵路、合蕪鐵路經過縣境東北端二壩鎮,208、227、319省道縱橫縣境。名勝古跡有商周文化遺址、漢墓群、黃金塔、米公祠、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泊山洞、萬年台風景區等,紀念地有新四軍七師司令部舊址。
行政區劃
無為縣域面積2433平方公里,人口142萬,郵政編碼238300,行政區劃代碼340225,縣人民政府駐無城鎮,轄19個鎮、4個鄉。

Ⅷ 巢縣的歷史

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0′-118°29′、北緯30°56′-32°02′。南濱長江,懷抱巢湖,周邊與合肥、六安、安慶、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與馬鞍山、蕪湖、銅陵三市相望。總面積9423平方千米。總人口452萬人(2002年)。
城市概況 巢縣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0′-118°29′、北緯30°56′-32°02′。南濱長江,懷抱巢湖,周邊與合肥、六安、安慶、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與馬鞍山、蕪湖、銅陵三市相望。總面積9423平方千米。總人口452萬人(2002年)。
市人民政府駐居巢區青年路,郵編:238000。行政區劃代碼:341400。區號:0565。拼音:Chaohu Shi。
地勢由北而南漸低,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全市山丘、崗台、圩畈三者之比為12.3 : 48.9 : 38.8,其中河湖水域1266.7平方千米。行政區劃 巢湖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巢湖市 面積9319平方千米,人口453萬人(2003年)。
居巢區面積2082平方千米,人口 86萬。郵政編碼238000。區人民政府駐東風路。
廬江縣面積2348平方千米,人口119萬。郵政編碼231500。縣人民政府駐廬城鎮。
無為縣面積2449平方千米,人口139萬。郵政編碼238300。縣人民政府駐無城鎮。
含山縣面積1028平方千米,人口 44萬。郵政編碼238100。縣人民政府駐環峰鎮。
和縣面積1412平方千米,人口 65萬。郵政編碼238200。縣人民政府駐歷陽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歷史沿革 巢縣早在秦時,已於今和縣置歷陽縣。北齊天保六年(555年),改歷陽為和洲。隋開皇初,改潛縣為廬江縣。唐武德六年(623年),以歷陽縣所屬之舊龍亢縣地置含山縣。唐武德七年(624年),改襄安為巢縣(因古巢國為名)。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再析巢縣、廬江地置無為縣。後至清末,各縣之稱謂、境域、隸屬關系雖常更迭,但其建置基本未變。
民國元年(1912年),上述5縣均直屬安徽省。民國36年4月到38年1月,上述5縣均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8年1月,成立江淮第五專員公署,轄含山、和縣、江全、巢縣、肥東、巢湖(為原肥東、巢縣兩縣濱湖毗鄰區域)6縣。 民國38年6月,成立巢湖專員公署並撤銷皖西專署及江淮五專署建置,轄巢縣、無為縣、廬江縣、肥東縣、肥西縣、含山縣、和縣、三河市、巢湖水上公安局。 1949年設巢湖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巢湖專署駐巢縣,轄三河市及巢縣、含山、和縣、無為、廬江、肥東(原合肥縣析置,駐店埠鎮)等6縣。1950年撤銷三河市,原由皖北行署直轄的肥西縣劃入巢湖專區。轄7縣。1952年巢湖專區屬安徽省領導。撤銷巢湖專區,將巢縣、含山、和縣、無為、廬江等5縣劃歸蕪湖專區;肥東縣劃歸滁縣專區;肥西縣劃歸六安專區。1965年復設巢湖專區,專署駐巢縣。原屬蕪湖專區的巢縣、無為、含山(駐環峰鎮)、和縣(駐歷陽鎮)4縣,原屬滁縣專區的肥東縣(駐店埠鎮)和原屬六安專區的廬江縣劃入巢湖專區。轄6縣。1970年巢湖專區改稱巢湖地區,地區駐巢縣。轄巢縣、肥東(駐店埠鎮)、含山(駐環峰鎮)、和縣(駐歷陽鎮)、無為、廬江等6縣。(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1982年11月25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巢湖市,以巢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因巢湖得名。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將巢湖地區的肥東縣劃歸合肥市。1999年7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80號):(1)撤銷巢湖地區和縣級巢湖市,設立地級巢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居巢區青年路。(2)巢湖市設立居巢區,以原縣級巢湖市的行政區域為居巢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東風路。(3)巢湖市轄原巢湖地區的無為縣、廬江縣、和縣、含山縣和新設立的居巢區。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巢湖市總人口4173449人; 居巢區 778864 廬江縣 1145874 無為縣 1252081 含山縣 405070 和縣 591560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2001年8月,全市共有4個街道、80個鎮、46個鄉,2091個村委會、130個居委會,面積9423平方千米。
2004年底,全市共有5個街道、74個鎮、27個鄉。居巢區設5個街道、15個鎮、2個鄉;含山縣設9個鎮1個鄉;廬江縣設17個鎮11個鄉;無為縣設22個鎮9個鄉;和縣設11個鎮4個鄉。2006年3月16日,巢湖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居巢區與含山縣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巢政秘[2006]15號):經請示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已作出批復(民地字[2006]42號),現通知如下:同意將含山縣清溪鎮湯卞山村委會和三星村委會的趙庄、石羅堡2個村民組,景林村委會的新村、林庄、方庄、景坳鄭4個村民組劃歸居巢區半湯街道辦事處管轄。並將趙庄、石羅堡、新村、林庄、方庄、景坳鄭6個村民組並入湯卞山村委會。調整後的半湯街道辦事處轄溫泉、岠嶂、西山3個居委會和半湯、戰前、湯山、力寺、鼓山、湯卞山6個村委會,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3.05萬。街道辦事處仍駐半湯。調整後的含山縣清溪鎮轄清溪、巨興2個居委會和新興、橫龍、青橫、蒼南、皖山、白衣、佛慧、周崗、清溪、興隆、董城、景林、半湖、三星、姚壟、土龍、太平、巨興、丁塘、馬橋、四橋、白馬、巧脈23個村委會,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4.87萬。鎮政府仍駐清溪。

Ⅸ 巢湖位於什麼地方

巢湖在合肥的東南方 ,走高速,一個小時不到,和火車差不多時間;做大巴的話,大概1小時30分鍾

Ⅹ 巢湖在哪(是湖泊)

巢湖緊鄰合肥市,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日前,考古人員經過大量的實地調查,確認巢湖水下有座古代遺址。消息傳出,立即引起轟動。一些專家學者不由得把它與歷史上曾輝煌一時後又神秘消失的古巢國聯系起來……

一、意外發現引出湖底古遺址

去年12月,巢湖市居巢區環城鄉雙橋村農民在改造圩田、搬移一道堤埂時,突然發現埂下有大量的破碎陶片、窯具。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門立即派人趕到現場,並組織專家進行了鑒定,最後確認為隋代遺物。經現場發掘,又找到了大量完好的陶片和窯具。據了解,我國目前已發現的隋代窯址並不多,加在一起不到50處。巢湖這些隋代窯具的發現,昭示著旁邊就有窯址,但究竟在什麼位置呢?

不久,又有群眾向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提供線索,說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時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隋代窯址有關。考古人員聞訊後,立即趕到了距巢湖市區十幾公里的居巢區唐咀村,頓時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在湖濱大道護坡下,約二三百米長的河床上遍地散落著各種陶片。這些陶片,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同時還有泥質紅陶、褐陶、夾砂黑陶,及一些燒成溫度略高的硬陶等。

由於是冬季,河床上較為乾涸,考古人員在上面流連忘返,搜尋著每一塊土地。很快,又發現幾口有陶制井欄的廢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旁還有一棵兩人都合抱不過來的古樹樹根。接下來,考古人員又找到一些器物。這些器物以圈足器為主,有瓮、盆、缸、罐,壇,釜等生活用品,口沿和底座弧度,一般都比較大。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紋,主要有方格紋、席紋、弘紋、繩紋和刻劃水波紋。一些泥質灰陶比較精細,胎體很薄,表面有貼塑。

目睹眼前的一切,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錢玉憑著多年積累下來的豐富考古經驗,結合近幾年巢湖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他推斷此處是一個古遺址。當地老百姓說,陶片分布的范圍不止露出的河床那一小塊,還要向湖中延伸四五公里,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層。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都認為巢湖水底下有一個古城遺址,並能大致指出這座城址4個城門的位置。老人們說,自己年輕時曾見過古城廢墟,看到了許多磚、瓦、石頭、牆角、門檻、井欄、旗桿鼓子等。

在調查中,文物管理人員發現許多老百姓家中藏有從湖邊遺址上撿拾的文物。經過耐心、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絕大多數人主動將文物上交,少數通過行政手段追回。這批文物共計260多件,有玉斧、石斧、玉印章、銀印章、銅印章、陶罐、陶拍、紡輪、網墜、錢幣、鐵鍤、銅帶鉤、銅鏃、銅鏡、銅飾件等,最早的為新石器時代玉斧,最晚的是王莽時期錢幣。其中,銅錢品種比較多,從戰國時楚國的蟻鼻錢、到秦半兩和漢半兩、漢五銖以及王莽時的大布黃千、大泉五十都有發現,數量最多的是蟻鼻錢。另外,陶器、玉器、銀器等遺物也十分完整,是一些以廢墟為特徵的遺址上所沒有的,經濟價值比較高。

二、水下古遺址與古巢國

水下古代遺址的發現激起了許多專家學者極大的興趣,並不由地把它與歷史上的那個神秘的古巢國聯繫到一起。巢國是殷商周時期的重要方國之一。由於文獻記載極少,而且僅是只言片語,使得後人在探尋這一古國時,始終有一些難解之謎,這些謎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關。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確切。有人說在巢湖,也有人說在桐城,還有人說在壽縣,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說明它的准確位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現在的巢城不是歷史上古巢國所在地,現在的巢城始建於唐代設置的巢縣。其次,西周甲骨和《尚書》、《左傳》等多部漢代以前的史書,都提到過「巢伯」、「南巢」、「居巢」這一諸侯國,但是在漢代以後,和「巢」這座城市相關的人和事的記載卻極少。這一現象表明,古巢國要麼消失了,要麼其社會地位已大大下降。

結合近幾年巢城考古發掘成果,能夠明顯感覺到這一地區文明發展曾被中斷過。據一直潛心於古巢國方面研究的錢玉春副所長介紹,戰國秦漢時期,帝王陵墓均位於都城附近,成為都城郊外一個景觀,是畿輔之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巢城放王崗、北山頭等地方,都發現過規模和規格極高的漢代以前的大型墓葬。在調查和發掘過程中,並沒有發現任何和城市相關的建築遺跡,通過對出土器物上銘文的考證和辨識,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帶是帝王墓葬區。無論是規格還是規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