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物產和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
『壹』 請以「潮汕美食與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為主題,選擇一種或幾種潮汕美食為代表寫一篇調查研究小報告。
潮汕飲食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豐富多樣,無所不食而名震南粵,享譽全國。它的形成既有歷史文化的影響,也與獨特的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濕熱的氣候、瀕臨大海、水網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百越之族與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獨特的潮汕飲食文化。
潮汕地區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端,廣東省的最東端,素有「省尾國角」之稱。地理上背山面海,形成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也正因如此,潮汕地區至今仍很完整的保留著一整套的地區文化,有自己的語言—潮汕話,自己的戲劇—潮劇,自己的音樂—潮樂,自己的佳餚—潮州菜,還有自己的建築文化,自己的圖騰文化等,被稱為中國「第57個少數民族」。其中潮汕飲食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而聞名中外。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
潮汕人有別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別喜愛吃粥、有以大米粉製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愛以腌製品為主的佐餐小菜(鹹菜、菜脯)以及製作精緻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區還有很多獨特的節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這一天,潮汕的舊俗是要食七樣菜,也叫七羹湯。所謂七樣菜就是將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這七樣菜放在一起煮來食,它的意思是「發大財,人長久」。此外,七樣菜的現實意義在於,這七種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對於過年期間大量吃食肉類的人來說,猶如人體內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開胃,清腸通便的作用。
農歷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習俗是從中原傳下來的。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梔粽,有的地方還吃涼粉粽,潮州鳳凰山則習慣吃「枕頭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還用伸骨節、使君子葉、真珠花菜、雞蛋、豬肉等一起煮湯吃,能起明目、去熱毒、驅腹蟲的作用。
中秋佳節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特色的應節食品就是芋頭。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此外還有芋頭加工而
成的如雪如冰,觀之令人悅目,食之香脆得連舌頭都咽下的翻砂芋。
冬至節的一種特色食品是冬節圓,很有講究,一般冬至前幾天便做好,要捏得大小不一,名為「公孫父子圓」寓意一家大小團圓之意。拜神後,一家人圍台而食湯圓,潮汕民間都有這種說法,那就是:吃了冬節丸,便算長一歲了。這點風俗與廣府人所講的「冬大過年」的理念可能是相吻合的。
『貳』 物產跟我們中國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
物產跟我們中國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
你可以參考一下,比如:
1、北京市
北京鴨梨、京白梨、白雞、燒鴨、油雞、果脯、北京蜂王精、北京秋梨膏、茯苓夾餅、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北京織毯、北京雕漆、景泰藍、北京玉器、內畫壺、北京葡萄酒、北京白鳳龍、安宮牛黃丸、虎骨酒、京綉、桃補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大磨盤柿、密雲金絲小棗、少峰山玫瑰花、門頭溝大核桃。
2、上海市
上海水蜜桃、三林糖醬瓜、佘山蘭筍、松江回鰓鱸、楓涇西蹄、城隍廟五香豆、崇明金瓜、南橋乳腐、高橋松餅、嘉定大白蒜、嘉定竹刻、崇明水仙花、碩綉、蘭印花布、張江腰菱、南翔小籠饅頭、鼎日有福建肉鬆、新長發糖炒栗子、稻香村鴨肫肝。
3、天津市
天津小棗、天津木雕、天津風箏、天津對蝦、天津地毯、天津紅果、天津泥人張彩塑、天津板栗、天津磚刻、天津核桃、天津鴨梨、天津剪紙、天津漆器、牙雕和玉雕、耳朵眼炸糕、紅小豆、沙窩蘿卜、楊柳青年畫、「狗不理」包子、茶湯、桂發祥麻花、桂順齋糕點、銀魚、盤山柿子、紫蟹、鍋巴菜、葡萄啤酒、王朝牌半干葡萄酒、長城牌玫瑰腸、迎賓牌火腿腸。
4、重慶市
九園包子、三江牌合川桃片、山城夜食、山城牌金鉤豆瓣、天府可樂、木洞桔餅、雙鴨牌永川松花皮蛋、永川牌豆豉、東原鐵鍋、白市驛板鴨、吳抄手、玫瑰牌油酥米花糖、榮昌摺扇、榮昌夏布、榮昌陶器、柑桔橙柚、重慶火鍋、重慶曲酒、塗山香肚、茶花牌玻璃器皿、峨眉牌重慶沱茶、菊花牌冰糖麻餅、靜觀牌麩醋、蝶花牌怪味胡豆。
5、遼寧省
遼寧蘋果、遼西秋白梨、榛子、山楂、遼陽香水梨、北鎮鴨梨、大連黃桃、孤山香梅、香蕉李、軟棗、猻猴桃、板栗、對蝦、海參、海帶、文蛤、鮑魚、扇貝、貽貝、大連灣魁蚶、香螺、梭子蟹、紫海膽、蛤蜊島沙峴、裙帶菜、大骨雞、昌圖豁鵝、水貂、紫貂、柞蠶、柞蠶絲綢、關外米仁、酸棗仁、什錦小菜、塔城精製陳醋、煙草、天女木蘭、丹東杜鵑、五味子、人參、鹿茸、細辛、撫順琥珀工藝品、撫順煤精雕刻、岫岩玉、沈陽羽毛畫、錦州瑪瑙雕刻、大連貝雕畫、遼硯、絹花。
6、吉林省
人參、園參、人參煙、人參再造丸、黨參、五味子、貝母、細辛、木通、天麻、黃芪、龍膽、草蓯蓉、甘草、刺五加、桔梗、山葡萄、通化葡萄酒、長白山葡萄酒、越桔、越桔酒、蘋果梨、獼猴桃、猴頭、黑木耳、梅花鹿茸、熊膽、李連貴熏肉大餅、鼎豐真糕點、朝鮮族冷麵、吉林白肉血腸、清蒸松花江白魚。
7、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地毯、駝毛、山羊皮、灰鼠皮、猞猁皮、鹿茸、王府肉蓯蓉、黨參、枸杞、黃芪、黑木耳、發菜、鹿胎、麝香、熊膽、水獺、旱獺皮、駝形蒙古組合刀、蒙古族銀器。
8、山西省
晉祠大米、沁州黃米、大同黃花、平順花椒、山西潞麻、垣曲猴頭、稷山棗、臨漪石榴、汾陽核桃、清徐核桃、山楂、山西黨參、黃芪、上黨連翹、平陸百合、汾酒、竹葉青酒、玉屏酒、昌蒲酒、藺泉香酒、桑落酒、太谷餅、聞喜煮餅、平遙牛肉、臨漪醬玉瓜、侯馬蝴蝶杯、大同皮毛、大同地毯、大同銅器、雲岡絹人、平遙推光漆器、大同沙棘。
9、甘肅省
發菜、薇菜、蕨菜、康縣木耳、蘭州百合、黃花菜、甘谷辣椒、蘭州香桃、臨澤紅棗、河西沙棗、沙棘、隴南獼猴桃、隴南甜柿、天水花牛蘋果、冬果梨、軟兒梨、蘭州白蘭瓜、苦水玫瑰、紫花苜蓿、芨芨草、黃芪、岷縣當歸、沙漠肉蓯蓉、鎖陽、甘草、祖師麻、灘羊和灘二毛裘皮、隴南春和金徽大麴、張掖南酒、冰州曲酒、紅川特曲、臨夏黃酒、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蘭州刻葫蘆、洮硯、蘭州水煙。
10、青海省
雪蓮花、青貝母、秦艽、西寧大黃、冬蟲夏草、柴達木枸杞、西寧地毯、鹿茸、蕨麻、青海菜花蜜、青海白磨菇、昆侖彩石。
11、廣西壯族自治區
羅漢果、沙田柚、荔枝、香蕉、柑橙、金橘、木菠蘿、菠蘿、桂圓、芒果、山楂、山葡萄、恭城目柿、黃皮菜、灌陽紅棗、扁桃、獼猴桃、白果、八角茴油、香菇、甜菜、甘蔗、白糖、玉林優質谷、薏米、東南墨米、環江香粳、靖西香糯、木薯、桂林花橋牌辣椒、桂林三花酒、廣西動物葯酒、蛤蚧、靈香草、金銀花、桂皮、靈芝菌、安息香、田七、茯苓、灕江魚、府州桂花魚、桂林燒乳豬、桂林刺綉、壯錦、毛難族花竹帽、欽州昵尖陶器、桂林美術陶、桂林山水國畫、桂林羽絨及其製品、灕江鵝鏇石雕與石畫、環江涼席。
12、廣東省
鳳凰菜、五指山菜、九峰白毛菜、英德紅茶、荔枝、檳榔、黃登菠蘿、楊桃、菠蘿蜜、荔枝蜜、香蕉、椰子、龍眼、木瓜、話梅、潮州柑、何首烏、廣彩、廣綉、廣雕、楓溪陶瓷、麥稈貼畫、潮州抽紗、金漆木雕、潮綉、端硯、織金彩瓷、石彎美術陶瓷、椰雕、香包、新會葵扇、廣式點心、廣式臘味、清平雞、東江鹽焗雞、三黃胡須雞、太爺雞、潮汕膏蟹、沙井鮮蚝、萬寧燕窩、海龜、長春酒、透明馬蹄糕、灃塘馬蹄粉、純正蓮蓉月餅、吳州海蜇皮、東莞臘腸、沙河粉、拉腸粉、及第粥、春餅、盲公餅、油頭烙餅。
13、福建省
枇杷、龍眼、荔枝、菠蘿蜜、坪山柚、文旦柚、橄欖、天寶香蕉、鳳梨、柑橘、海田雞、金定雞、扇貝、鮑魚、東山龍蝦、津浦對蝦、紫菜、武夷岩茶、鐵觀音、福州茉莉花茶、古田瓶栽銀耳、香菇、鳳尾菇、福建蜜餞、館溪蜜柚、漳州蘆柑、閩筍、石獅甜棵、安海捆蹄、蚝煎、清泉茶餅、七星魚丸、佛跳牆、龍眼木雕、惠安石雕、德化瓷器、改良竹編、香珠香袋、馬藺草編、平潭貝雕、壽山石雕、角梳、紙傘、福州軟木畫、福州脫胎漆器、八寶印泥、漳州木偶頭、漳州棉花畫、漳絨、廈門珠綉、漳州貝雕。等等。。
『叄』 潮州和汕頭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一、潮州和汕頭之間的區別:
1、地理位置不同
潮州市和汕頭市是兩個不同的城市。
潮州市位於韓江中下游,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接壤,北連梅州市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並通汕頭市。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
2、方言不同
潮州方言為潮州話和客家語。潮州饒平縣有一部分是客家語,不屬於潮州的本地方言(該稱呼多見於台灣地區,又叫饒平腔)。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語系。
汕頭地方方言為韓江小片汕頭話。潮州話可分為韓江小片汕頭話和練江小片潮陽話兩種口音。韓江小片汕頭話是汕頭地方方言的代表音。
二、潮州和汕頭之間的聯系:
1、潮州市和汕頭市都是廣東省地級市。
2、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即潮汕三市,合稱為潮汕地區。
3、1991年汕頭市分置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
4、潮汕三市自古同屬一個城市政區,歷代為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3)汕頭物產和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擴展閱讀:
潮汕地區的飲食文化:
潮汕享有「美食之鄉」的美稱,是聞名遐邇的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汕牛肉丸火鍋的發源地。
1、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藝是潮汕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茶道,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的非遺名錄。優雅實用的潮州工夫茶藝亮相2015米蘭世博會,引來世界各國的遊客驚奇的目光。
2、潮州菜
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潮汕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馳名海內外的中國名菜之一。雖是世界名菜、貴菜,實質上是老百姓的菜,屬於粗菜精作,潮菜肥而不膩、淡而有味、食而不胖,注重清淡、注重養生、注重原汁原味 。
常見潮菜有:清燉魚翅、生炊龍蝦、上湯焗鮑、紅炆海參、護國素菜、豆醬焗雞、干炸果肉、豆醬焗蟹、金瓜芋泥、厚朥蚝烙、牛肉丸、豬腸脹糯米、鹵獅頭鵝、雙烹粽球、炒糕粿、油浸鱟粿、水晶球、落湯錢。
『肆』 汕頭有什麼民間習俗與地理環境有關
饒平縣沿海漁、船民海上習俗
饒平縣沿海的漁、船民長期在海上同風浪作伴,與船隻相依,總祈求「吉祥如意」,「順風得利」。因而,從船上到海上,帆桅舵槳處處有規、衣食住行頭頭是道,其鄉情習俗尤有一番風趣。
從結伙造船說起。結伙人通過一番醞釀,首先選定艄公和「頭竿」人(正副舵手),由艄公執理造船事務。結伙名額多為奇數,或五人、或七人(忌八,因船上以艄公為尊長,伙計們什麼事都得聽艄公指點,艄公精明,順風得利。而「八」有「八仙過海,各先神通」之說,故忌之)。興工那天要選個同艄公「生辰八字」相合的吉日,並舉行「祭龍骨」儀式(漁、船民喻船為「龍」,船底的中心方木曰「龍骨」,也叫「槽心」)。當執造師傅安下龍骨時,伙計們便把備好的糕餅香果等祭品分別擺於「龍骨」首尾和中間,以表示祭祀「龍頭」、「龍尾」和「風壇」但個重要部位。分別祭拜之後,由執造人在這三個部位上各弄二虛爺,同時,口中念著:「擇日興工,年年頭棕」(海利第一的意思)或「選時選日安槽心,年年賺萬金」等船上的吉利語,預祝順利開工。船造至「龍頭蓋」上四月秒度掛上紅彩布,並用榕青、竹青、棕毛和紅頭繩等系於「龍頭蓋」上,表示有彩頭;船的兩眼還要安上「龍眼」(用銀幣做為「龍眼」),且有「開眼見財」之意,至「上」時(船邊側上方的條木)時,伙計們要一起吃「甜粥」,以表示心粘在一塊,有福共享,結伴百年;新船竣工下水,還要備三牲丸果祭「土神」。祭品仍擺於頭舵、尾舵和風壇三處。祭時需打開波門,鋪下跳板,然後由主祭人燒香叩拜,請「土神」入座,並念著「叩拜天公,人壽年豐」、「祭謝土地,順風得利」等吉言。至三柱香後,鳴炮送「土神」歸廊,伙計搬上跳板,開船試航,新船喜告完工。
圍繞「平安」二字,漁、船民們的海上生活也很講究,尤其說話和吃飯,說話時忌說「坐」字和「翻」字,即使是客人到來,也不能說「請坐」;煎魚或炒菜時說到「翻」字,也應改口說為「順」字;用餐時不論老少均是蹲著吃,更忌坐於艙口晃足吃飯,因為地方上的「坐」字有「沉積」之意,「坐下」便是「沉下」。吃飯前忌先擺上碗筷或把飯勺擺於桌面上,海上生活的人認為這是敬神的做法。傳說海里神煞很多,恐被「誤會」而招來「不詳」;就餐時不論舵公或伙計,凡蹲在飯鍋邊的都得替眾人舀飯,此意為「同舟共濟」;船上吃魚也有個規矩,吃時忌先吃魚尾,更忌一筷子將魚的尾部叉斷,因為漁、船民們喻魚為船,而船的尾部通常為操舵駕駛的重要部位,倘或船在海上遇難壞了船頭,船尚能繼續駕駛,尤有可救;若是尾部被挫斷了,船便會立即下沉,人的生命也就有危險了。因此船上吃魚,通常是筷子先動魚頭,然後循有表及里的順序叉吃。為了表示對舵公的尊重,也有留魚頭讓舵公吃的。
此外,漁、船民們都很崇「媽祖」。人們視「媽祖」為「海上女神」、「平安聖母」。饒平沿海各村鎮都普遍建有「媽祖廟」(又名曰「天後宮」);船上也都請「媽祖」香火入艙鎮宅;漁、船民每次出海,先在「媽祖」面前燒香膜拜,祈求「媽祖」保佑平安;每年的正月游神賽會,各鄉村都要抬著「媽祖」神像出遊;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生」(「媽祖」的誕辰),人們都備好三牲甜果、面條香果等祭品祭祀紀念,有的地方還演戲請「媽祖」觀音。「媽祖」生前「行善濟人」的傳說在沿海一帶廣為傳聞。人們崇尚「媽祖」的美德,同時,也把發揚「媽祖」美德作為海上的行動規則。因此,漁、船民無論誰在海上看到遇難船隻,都會盡力相救;網到海龜、海鱉等珍奇海生動物,總是予以放生;遇到屍體(海上稱「水流神」),都會義不容辭地將其撈起,或帶到陸上安葬,或向沿海各地通報認領。海上收屍也有個慣例,當遇到屍體時,船隻便立即靠近屍體,用繩子或竹竿圈搭其屍,分清男女,男的尊稱「水流神大哥」,女的稱為「水流神大姐」。由一夥計跪著拋「杯」,問其何處(船上如無拜杯,通常用蚶殼代之),若是「聖杯」,說明合意;若是「笑杯」或「隱杯」,必須改口重問,至其「同意」歸宿地之後船才按目的地靠岸。據說,收屍時船民不用下到海里,只須用繩子拋在屍上或用一長竹竿跨搭,其屍便會緊緊地跟在船的後面隨波而進,不管風浪多大,也不會脫掉。再者,如因屍體腐爛,男女難分,通常視其屍在水面的面向,面朝天的是男,背朝天的是女。以上說法似乎有些荒謬,但海上慣俗如此,漁、船民們也深信不疑。
『伍』 誰能介紹一下汕頭的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州音樂、潮菜、英歌、潮陽剪紙、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潮汕民俗是中華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別具特色、自成體系。有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冬至吃「冬節丸」等飲食習俗;有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 ;有「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 ;有時年八節祭拜等歲時民俗 ;有「搬塗戲」、「賽花燈」等游藝民俗 ;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
『陸』 汕頭的地理位置和概況
汕頭,廣東省轄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
汕頭為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22℃,日照時間2000-2500小時,降雨量1300-1800毫米。
汕頭是全國主要港口城市、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汕頭港於1860年開埠,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美稱,享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文具生產基地。
汕頭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饒平,北鄰潮州潮安,西鄰揭陽、普寧,西南接揭陽惠來,東南瀕臨南海。汕頭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是廈漳泉三角區(註:即廈門、漳州、泉州沿海經濟開放區)、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柒』 汕頭地理環境
汕頭地處南海之濱,自然環境優美,早在三十年代初便命定如下八景: (一)、中園晚棹。中山公園建成後風景優美,花樹扶疏,寬闊湖面碧波盪漾。春夏季時,夕陽已墜,電燈初明,遊人多泛舟其間,輕歌緩木翟,舞柳生風,祛暑滌塵,樂悠悠也。 (二)、香爐曉煙。香爐山位於市南郊 石西南面,為市境內最高山峰,極巔一巨石,大數十丈,色如古銅,非方非圓,足作鼎立,形若香爐,當曉氣初平,輕霞欲散,煙霧繚繞,如出爐中,上薰碧落,景象萬千。 (三)、草嶼綠波。以前汕頭南北諸山多怪石,罕生草木,獨江( 石海)西南畔,當潮揭航路之分點,得一小嶼,突立水面三四丈許,草色蔥郁,經霜不變,故名「草嶼」,碧綠水波環繞,景色秀麗。 (四)、饒山仙洞。位於礐石礐光中學南面之饒山,山擅天勝,多奇石,有巨石支覆成洞,稱「自然洞」,洞深二丈,寬丈許,夏日入內,暑氣不侵,清涼沁肺。周圍石壁鐫古今名人字跡,成游覽名區。 (五)馬嶼觀潮。馬嶼(現名媽嶼)位於汕頭港入口處,握汕頭海運之咽喉,形勢險要,島上建有炮台及燈塔,境甚超妙,形如馬,市民所謂「大馬行者」,指此嶼外海闊無際,波光盪漾,碧水連天,披襟東望,心胸為之豁然開朗。當風雨時,怒濤奔號,勢極雄壯。島東邊辟游泳場,游者益眾。 (六)鮀江曬網。汕頭舊稱鮀浦,盛產魚蝦,百十年前,為漁民集居之地,時屬荒野,而竹籬茅舍,掛網張罟,亦別饒風趣。後來填海立埠,蔚為商港,漁民逐星移市郊,時珠池肚(在今市區東部)一帶,猶見漁家風景。 (七)雞港檣林。漁民作息,一依潮候,經常是早出晚歸,故當朝暾初上,或殘照銜山,放雞港面(指馬嶼內港面)輒有漁舟千百馳帆徐駛,檣桅如林,洵為奇觀。 (八)礐峰柱石。礐石群山多奇石,雄拔峻秀,各生成趣,中峰極處一巨石,巍然特立,不啻撐天之柱,形勢尤偉。 汕頭新八景 「汕頭八景」的八個景點分別為礐石風景名勝區、汕頭海灣、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桑浦山景區、陳慈黌故居、海門蓮花峰、南澳生態旅遊區和中山公園。其中,汕頭海灣含二橋(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二路(海濱路和南濱路)、二公園(石炮台公園和華僑公園)、游泳跳水館和人民廣場;桑浦山景區以北回歸線標志塔為主景點,連結周邊的汕大校園、七日紅公園和翁萬達書院等園區古跡;而南澳則是把整個島作為一個生態旅遊區來入選「汕頭八景」的。伴隨「汕頭八景」新鮮出爐的還有「汕頭八景」各個景點的景名。按照四字命名、平仄搭配、結構一致(偏正結構),並使八個景名能結成四個對子和一副對聯的要求,經專家組仔細推敲並徵集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後,八景景點依次確定為「礐石山光」、「海灣虹影」、「龍灘逸韻」、「桑浦清暉」、「黌院惠風」、「蓮峰浩氣」、「瀛南翠色」和「月苑鶯聲」,四個對子分別為「礐石山光」和「海灣虹影」、「龍灘逸韻」和「黌院惠風」、「桑浦清暉」和「蓮峰浩氣」、「瀛南翠色」和「月苑鶯聲」,結成對聯則為:「礐石山光龍灘逸韻桑浦清暉瀛南翠色,海灣虹影黌院惠風蓮峰浩氣月苑鶯聲」。 汕頭每年都會舉行潮汕美食節,吸引成千上萬市民和遊客參加。2008年11月11日首屆粵東僑博會在汕頭舉行。 汕頭澄海是中國玩具、羊毛、塑料製造基地,奧飛玩具是全國玩具競爭力最高的玩具動漫產業,落戶與汕頭市澄海區,每年舉行玩具博覽會,吸引阿酋聯等50多個國家參加,年產值頗豐。 汕頭潮南是中國內衣、家居服製造基地,在全國2008十大家居服品牌中,就有6個在汕頭潮南。 汕頭正在加進建設中,南澳大橋,金鳳大橋,潮陽產業轉移園,污水處理廠,華能海門電廠。 汕頭概況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州音樂、潮菜、英歌、潮陽剪紙、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捌』 汕頭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城市名英文:Shantou, 曾稱 Swatow.日文 :スワトウ
語言:潮州話(或稱潮汕話) 英語稱:Teochew, Teochiu, Tiuchiu, Tiochiu or Diojiu
『玖』 汕頭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是什麼
依海而立,於 1860年開埠,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