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山西省地理位置對區域資源開發的影響
『壹』 從地理位置、市場條件和交通三方面簡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
地理位置:平原地區 市場條件:臨近環渤海經濟區;北方多是煤電;京津唐工業區等,需求量大。交通:鐵路高速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為煤炭運輸提供便利條件。
『貳』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
(1)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我國中部地帶,鄰近京津塘(環渤海)工業區,輸煤、內電距離近;市場廣闊, 我國容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量大,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擁有多條海陸聯運通道,外運條件較 好。 (2)輸煤:優點——減輕本地區環境污染;缺點——附加值低,效益低;加大鐵路運輸壓力。輸電:優 點——附加值高,效益高;減輕鐵路的運輸壓力;缺點——造成當地環境污染,浪費水資源。 (3)破壞土地資源;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污染地下水;地表下沉,地下采空等。回填采空區; 保護土壤;進行復墾;植樹造林等 |
『叄』 高中地理:對山西省煤炭區域能源開發和產業發展不利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山西能源來基地建設的內容自: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三條外運鐵路主幹線(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不利的自然因素有
1、外運能力差;
2、煤炭儲存地質復雜:影響煤炭開采量;
3、自然環境得不到保護:煤炭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煤炭的加工轉換必須考慮環境保護問題。
『肆』 山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性
山西省地處我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 山西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 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兩邊為黃河天塹,東邊是太行山,北邊為長城、沙漠戈壁,憑山控水,據高負險,自古就有「表裡河山」之譽,號稱「最為頑固」。
第二,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第三,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北部游牧,中部農耕,南部游耕。山西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
第四,處在漢族和游牧少數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帶。長期與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並存。
第五,與首都相鄰。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後,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為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山西處在北京與西安、洛陽之間,這種屢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所不具備的。
經濟、政治、文化影響
(一)經濟影響
——鑄就晉商。晉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鹽糧鐵等資源的原因。同時,與明代北部邊防形勢以及山西的軍事地理位置直接相關。另外,還和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錯居雜處,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有關。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於煤鐵等資源豐富,建國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響
——與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覺性強。長期比鄰首都,與中央政府的聯系緊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離首都近,對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歷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區的軍事建設,屯駐重兵,委任重臣,儲糧備邊,使山西成為王朝的軍事重鎮。
——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山西是游牧鐵騎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當中央政權強大時,這里是保國安民的戰略據點;一旦政權衰弱崩潰,手握重兵的將軍往往趁機割據一方。在分裂時期建立割據政權有: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忻縣人劉淵在離石建漢國,是十六國中建立最早的政權。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51年,劉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漢國,史稱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在北方的割據政權。民國時期,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之久,這在眾多軍閥中是僅見的。
——社會秩序較好。人民生存相對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歷史上未成為過大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三)文化影響
—— 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處在黃河中下游的晉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黃土高原和游黃土沖積的平原土壤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是當時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歷史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地發祥地。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遺留下許多豐富的古建築,由於氣候比較乾燥,較少受到戰火的破壞,現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築佔全國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間藝術寶庫。人的流動性小,交往少,文藝孤立發展,特色鮮明,因而成為中國北方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民間舞蹈之鄉,民間美術也豐富多彩。
三晉文化的特點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的特點,劉緯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李元慶先生從三晉古文化發展的自身層面上概括出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其一,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並蓄的開放態勢。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結合時,具有滲透性和適應性;在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時,表現出保守性和封閉性。
可以說,有兩個特徵與三晉文化伴隨始終,其一為務實求是,其二為豁達開放。正因為務實求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興起於三晉,同時形成山西人勤儉尚質、固執保守的特點;因為其豁達開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晉文化對周邊文化區域持續不斷的擴散和影響。
『伍』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讀圖,結合
(1)地理來位置:地處我國中部地源帶,鄰近工業城市,輸煤輸電距離近。市場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能源消費量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市場廣闊。交通方面:位置適中,外運條件好。(3分) (2)輸煤—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輸電—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加劇當地環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資源。(6分) 『陸』 山西省旅遊資源開發的優勢及不利條件 山西悠久的中原文化肯定是首位的,比如陽泉藏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有《史記》專里記載屬的趙氏孤兒藏身地,其次,山西地理位置優越,是南北要沖,再有,山西旅遊資源豐富,景點遍布全省各地,各資遊玩觀賞的地方不勝枚舉。有這些足可以說明山西是旅遊大省了。 『柒』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什麼影響大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捌』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8)說明山西省地理位置對區域資源開發的影響擴展閱讀在區域發展初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在這個階段,區域內往往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在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在這一階段,人地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成長階段後期,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地價上漲,以及勞動力價格提高等,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 ,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導致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並帶來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社會問題。區域產業必須進行調整,尋求新的發展。 『玖』 (19分)讀我國山西省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1)從位置、地形、氣候方面,概述山西省的自然條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