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梵凈山的地理環境

梵凈山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3 09:40:41

1. 梵凈山的具體位置

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亘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內公里的武陵容山脈,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

梵凈山位於貴州東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縣毗鄰地區,自然保護區總面積 567平方公里。梵凈山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莽莽的原始森林是自然保護區的主體,林中有珙桐(中國鴿子樹)、鍾萼木、鐵杉、鵝掌楸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梵凈山還是珍禽異獸的樂園,這里有黔金絲猴、蘇門羚、紅腹角雉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梵凈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沿8000多級蜿蜒曲折的石級而上,可直達金頂。金頂附近奇峰異石頗多,有「萬卷書」、「蘑菇石」、「老鷹岩」、「太子石」以及眾多的石峰、石筍筍、石壁、石柱。金頂雲海,可謂一大奇觀。

2. 貴州梵凈山歷史簡介

梵凈山有2000 多年的文明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為「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稱之為「三牾山」。後來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謂「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元和郡縣志》稱「辰山」,因辰水(今錦江)而得名,是時佛教已傳入。

今銅仁地區境已建數座寺廟。後來因西麓源水名「思邛水」(今印江自治縣境),故北宋《太平寰宇記》記作「思邛山」。明初,梵凈山已成佛教名山,數名並稱。

一則因其三峰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

二則因佛教興盛,寺剎林立,一片梵天凈土,故名「梵凈山」,俗稱「大佛山」,亦稱「大靈山」。

三則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於是自清代開始即稱「月鏡山」;後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石鏡山」。

與此同時,還因新金頂超然卓立,也有「卓山」之稱。綜其數稱,「梵凈山」則為官方主流稱謂,民間亦較為廣泛。在民國時期,《貴州通志》雲:「梵凈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跡……黔中勝概,無逾於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官方統一以「梵凈山」而名,民間仍間或流傳「大佛山」等稱謂。無論稱謂如何,自唐代崇尚佛道,於此山佛修寺廟、道建殿堂,歷經宋元明清各朝,先後建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腳庵」,逐漸成為國內著名的彌勒道場。

千百年來,梵凈山以其原始古樸的生態環境,雄奇秀麗的自然景觀,超凡入聖的佛教流傳,均給世人以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由此形成獨特的梵凈山文化。

(2)梵凈山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梵凈山作為貴州名山是因佛教而聞名的,由於貴州地處西南邊陲,立省較晚,開發較遲,又因地勢險要,境內山重水復,與中原諸省相比較,佛教傳入較晚,在西南三省中佛教發展遜於川滇。早在晉代,中原西蜀的佛教便開始影響川滇,到唐代佛教的發展已遍及四川全境。

黔北和黔東梵凈山地區,與四川接壤,水陸交通方便,且政治、經濟和文化與四川聯系緊密,乃最早得到四川佛教風氣影響,川黔僧人相互往來傳播佛教。

據貴州地方史志記載,唐代牛騰在貴州大布佛教,是為佛教傳入貴州之始,傳布地區主要是在黔北和黔東梵凈山周圍。佛教的傳播,必然導致寺廟的興建、佛像的鑄造和僧人的活動。

3. 梵凈山景點介紹

1、絮嶺

棉絮嶺,西上梵凈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凈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凈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2、賜敕碑

賜敕碑——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跡、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

碑文寫到梵凈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涌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紅雲金頂

紅雲金頂——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

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
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

4、 黔山第一石

黔山第一石——西線上梵凈山,到達山頂草甸層後,立於山頭的一尊奇石,像贊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說清朝大書法家嚴寅亮(書寫頤和園匾額)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

5、古佛道場

——梵凈山是未來佛彌勒佛的道場,是未來佛彌勒佛與現在佛釋迦牟尼分界之處,相比佛教四大名山有著更高的文化地位,且其自然景觀的震撼力遠超四大佛教名山,使人有「不見佛面即入佛心」的感覺,可以使心靈得到更深層次的凈化。

4. 梵凈山在哪兒

梵凈山(Mount Fanjing),來得名源於「梵天凈土」,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縣交界,地處北緯27°49′50″—28°1′30″,東經 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縣城、江口縣東南部、松桃縣西南部。系武陵山脈主峰,是中國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位於銅仁地區中部。

梵凈山總面積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25800平方千米,緩沖區2800平方千米,試驗區1330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95%,有植物2000餘種,國家保護植物31種,動物801種,國家保護動物19種,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

(4)梵凈山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梵凈山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經歷了多次構造變動,中生代的造山運動,把該地區捲走了鄂川湘黔侏羅山式褶皺帶。由於構造控制,爾後一直處於強烈的隆起區,拔地而起成為武陵山之巔。

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凈山群,是陸向裂谷盆地-紅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積岩系;山麓和山頂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動陸緣碎屑沉積。

5. 介紹梵凈山歷史

梵凈山位於銅仁地區,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雲,故明朝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凈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00餘米的崇山峻嶺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雲環繞,直指蒼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雲天之上。還有那獨立撐雲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岩)等,形神兼備,令人嘆絕!至於梵凈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峰迴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還有那雲、霧、風,波譎雲詭,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雲:「天下名山僧佔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在明朝萬曆以前,梵凈山作為「彌勒道場」,早已聲名遠播。與普賢菩薩道場的峨眉山、文殊菩薩道場的五台山、觀音菩薩道場的普陀山以及地藏菩薩道場的九華山並列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在梵凈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塊奉萬曆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明朝萬曆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於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雲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嚮往。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由於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雲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銅)等珍稀植物。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國務院於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
梵凈山登山客運索道,已於2009年4月28日正式投入運營。索道全長3500餘米,全部採用奧地利進口設備建造。索道單程運行時間約20分鍾,每小時單向運客量達1000人次。遊客不僅可以免除了萬步雲梯的艱難攀爬,還可以從高空全覽梵凈山的雄偉壯景,領略到這座著有「綠寶石」之稱的原始森林的神奇風采。

6. 梵凈山主要景點

梵凈山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生物圈成員、亞熱帶最完整的生物體系,棲息著黔金絲猴、珙桐、紫薇等珍稀動植物;是黃河以南地區10多億年古老的地質台地;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佛教聖地、全國五大佛教名山之彌勒菩薩道場。

棉絮嶺
棉絮嶺,西上梵凈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凈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凈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賜敕碑
賜敕碑——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跡、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凈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涌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雲金頂
紅雲金頂——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
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
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並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7. 梵凈山的優缺點

2019年2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2019最佳旅行地,梵凈山景區成功入選。在2019年全球旅回行清單中,全世界答24個地方上榜,全中國2萬多個旅遊景區,僅梵凈山一個上榜。

2018年7月2日,憑著「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在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梵凈山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

天空之城

8. 貴州梵凈山的資料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概況 氣候特徵 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
概況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面積41900公頃,1978 年建立省級,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同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67平方公里,是中國6個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護區的成員之一。
氣候特徵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顯的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特徵。本區為多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古老、孑遺種多,植被類型多樣,垂直帶譜明顯,為我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內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等14種,並為黔金絲猴的唯一分布區。 梵凈山不僅是珍貴的生物資源庫,也是我國歷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歷史遺跡保存較多,為尚待開發的旅遊勝地。
自然景觀 梵凈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梵凈山以老金頂、鳳凰山、新金頂為主峰,9條綿延千里的支脈為旁系。頂?部雲霧繚繞,紫氣升騰,最奇異的是峰頂空際間有時突然出現一道五彩繽紛的光環,有放大了數倍乃至十數倍的人影或物象在當中晃動和跳躍,古人視為吉祥佛光。金頂附近奇峰異石頗多,奇特的蘑菇石、罕見的金刀峽與剪刀峽神奇的仙人橋,栩栩如生的老鷹岩、百丈深谷中拔地而起的太子等奇景讓遊人流連忘返。
人文景觀
梵凈山的人文景觀較多。早在公元十六世紀,梵凈山就是國內有名的佛教聖地。山上建有釋迦殿、彌勒殿、承恩寺等廟宇。此外,還有明神宗皇太後捐資重修金頂廟宇樹的「敕賜碑」、貴州巡撫和按察使建的「禁碩山林碑」和金頂摩崖石刻

9.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原始森林植被。截止2014年已知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種類約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種。全區林業用地面積617930畝,非林業用地面積10570畝(其中大於25度陡坡耕地面積523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94.5%(加灌叢),林木蓄積量達381萬立方米。區內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
梵凈山保護區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好的少數山地之一,是東亞植物區系華中植物區的典型區域之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特有種眾多,珍稀動植物種更為繁多,是一塊保存較為完好的自然原始綜合體,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森林植被是梵凈山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植被景象具有三個較為明顯的垂直帶譜,海拔13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海拔1300-22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海拔2200米以上為亞高山針闊混交林和灌叢草甸帶。具有梵凈山冷杉、珙桐、黃楊林等森林類型40多個。名貴的孑遺植物和特產植物,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植物有3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梵凈山冷杉、鍾萼木等6種,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果樹、水青樹、白辛樹、黃蓮等25種。另外,具有各種用途的資源植物11000多種。 梵凈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體,裸露著中晚元古宙的綠岩系,是中國南方晚前寒武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窗口。梵凈山分布面積最多的是山地黃壤和暗黃棕壤,其土壤主要為森林土壤。成土母質為元古界板溪群變質岩風化的殘積和坡積物。主要母岩有變余粉砂岩、變余石英砂岩、絹雲母板岩、千枚岩、變余凝灰岩以及變質細碧角斑岩。
由於地形、氣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條件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形成了保護區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構成了由山麓到山頂的土壤分布為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暗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10. 梵凈山有什麼特點

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亘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是什麼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凈山的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呢?

古人雲:「天下名山僧佔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在明朝萬曆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播。在梵凈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塊奉萬曆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明朝萬曆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於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雲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嚮往。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後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由於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雲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銅)等珍稀植物。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國務院於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目前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於先人愛惜,也得力於當代人的保護。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凈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傑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朴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