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這道關於地理環境保護的題怎麼寫。求學霸老師。
危害:(1)草原來地坑塌陷會導致源可利用的草原減少,影響畜牧業生產;
(2)影響草原地區的地下水循環,導致草原畜牧業區缺水,危害畜牧業發展;
(3)遇到暴雨可能誘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4)危害草原區的交通線路安全;
(5)導致草原區生態環境惡化;
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縮小煤炭開采規模;
(2)採煤後利用煤矸石及礦渣進行回填,回填後覆蓋土層,種植人工草場;
(3)加強對該地煤炭開發的管理,合理開采,防止出現新的塌陷坑;
(4)已經形成的面積較大的塌陷坑,必須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
(5)加強宣傳教育,讓人們認識到亂采濫挖的危害性;
『貳』 一道環境保護的地理題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和認為措施相結合,推行清潔生產控制污染源頭,綜合防治和分散防治相結合,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結合,實行總量控制
『叄』 地理 環境保護的選擇題
植樹造林形成的是次生林,人類是有選擇性的,不可能成原有的生態環境
『肆』 高中地理環境保護問題
由於水源地水質差容易增加污染;輸水方向和我國河流走向垂直,增加主幹河流發生洪災的幾率
土壤鹽鹼化. 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規劃、工程、退耕還林、天保工程、自然保護區...
『伍』 (10分)【地理—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2014年2月22日前後幾天,霧霾天氣籠罩中國中東部大
(1)霧霾時間長,大氣較穩定,污染顆粒物不易擴散;降水少,空氣乾燥,揚塵多,顆粒物難以沉降;(北方)冬季取暖燃煤多、汽車尾氣排放量大,顆粒物排放量大等。(4分) (2)個人方面:霧霾天,盡量減少外出,外出要佩戴真正放pm2.5口罩;大霧天不能晨練。 政府層面:①是要控制源頭,不能在城市上風向建大氣污染重的企業,要淘汰落後的工藝和設備;②是要對大氣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治理,做到少排放廢氣;③是提倡使用天然氣、水電、風能、核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盡量少使用煤炭、重油和廢料等污染重的燃料;④是要發展公共交通,減少車流量,提高機動車輛污染排放標准;⑤合理城市規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答其中三點給6分)
『陸』 高二地理環境保護的復習資料
東亞
東南亞:(華人最多)
二. 內容講解: (一)東亞 1. 概述 (1)位置范圍
(2)地形、河流 ①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海南島等) ②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東——西,由海洋性——大陸性過渡。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界線。 區別: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亞、蒙古為高壓中心,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偏北風、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偏南風(來自太平洋、印度洋)。 (4)人口和經濟 ①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② 人種:黃色人種 ③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④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比較 自然環境 人口 經濟 沿海 氣候溫暖濕潤,平原較廣,耕地多 稠密 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產區;多港口;經濟基礎好 內陸 氣候乾燥,高原、山地多 稀疏 中國西北部和蒙古國畜牧業為主;礦產資源開發 ⑤ 經濟: 朝鮮半島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朝鮮森林、礦產豐富,經濟不發達。韓國以汽車、電子、服裝為主,經濟發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蒙古畜牧業為主。 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日本: 1. 自然環境特點:地狹人稠 先熟悉地名:四大島、瀨戶內海、日本海、太平洋、關東平原、東京灣、富士山、北海道漁場。 (1)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如橫濱(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 (2)組成:四大島(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及周圍島嶼 (3)地形:3/4為山區,多低山丘陵,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 (4)氣候: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較均勻 (5)河流:短急、水力豐富 (6)資源:森林、水力、地熱、北海道漁場;但缺乏礦產,工業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進口, 利用優越的海洋運輸條件進口鐵礦石、石油、煤炭: 鐵礦石——由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進口 石油——中東、東南亞 煤炭——中國 2. 經濟 (1)特徵: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有利條件:多港灣、多人力資源優勢、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 不利條件:礦產貧乏、國內市場狹小。 (3)工業
① 特點:進口原料,出口工業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② 冶金、石化、汽車、造船、電子等工業是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美國、亞洲、西歐 ③ 布局:日本工業遵循「接近消費市場,接近對外貿易的海港」布局原則,工業區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④ 四大工業區:京濱區、阪神區、名古屋區、北九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 (4)農業:小型機械化、生物技術、水利化;水稻
(二)東南亞
1. 自然環境——聯系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位居交通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為交通要道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熱帶季風氣候、湄公河 (2)馬來群島:多山、多火山,熱帶雨林氣候 2. 經濟 (1)農礦業:稻米產區,是世界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尼)、油棕(馬來西亞、印尼)、椰子、金雞納、胡椒最大產地,錫(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石油(印尼、汶萊、緬甸) (2)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利用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工業,旅遊業迅速發展 3. 新加坡: (1)新加坡是東南亞新興的工業國,其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A. 扼馬六甲海峽咽喉位置,且地處東南亞中心,成為東南亞各國相互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 針對資源匱乏,面積小、市場狹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國人口多,技術先進的優勢,發展轉口貿易(加工型貿易)。 C. 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優勢(「世界花園」城市) (2)新加坡成為「世界花園」城市的原因? A. 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 B. 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 C. 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不利: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三. 重點、難點 1. 東亞季風 2. 新加坡為熱帶雨林氣候,為何缺乏淡水資源 3. 馬六甲海峽風平浪靜 (二)知識結構:
二. 具體內容
(一)南亞 1. 概述 (1)悠久的歷史 ① 位置范圍: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大部分位於10°N~30°N;65°E~ 95°E之間。 ② 國家 內陸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③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 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河流: 印度河(主要在巴基斯坦):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形成恆河三角洲 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 氣候: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西南季風進退的早晚與洪澇災害。 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2. 印度 (1)位於南亞次大陸、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農業 ①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②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三大地形區),利於多種作物種植,水旱災害頻繁。 旱季:受亞洲高壓南側東北季風影響——溫暖乾燥 雨季:受來自南印度洋東南信風北越向右偏轉為西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③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達到自給)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孟買(棉紡織) 黃麻:東北部恆河三角洲(降水多),世界首位——加爾各答(麻紡織工業)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低山丘陵——紅茶出口第一。 (3)發展中的工業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煤炭、鐵礦(出口);德干高原——單一礦石出口。 工業: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計算機軟體) 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有著名佛教建築泰姬陵)——全國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第二大港),是印度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古老、西高東低)西北部盛產棉花
(二)中亞(伊斯蘭、多民族)
1. 自然環境: 大至35°N~55°N;50°E~80°E之間。重要的陸上交通要道(古「絲綢之路」、今「第二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阿拉山口與我國北疆鐵路相接。 深居內陸,溫帶大陸氣候:冬冷夏熱(日、年較差大),降水稀少,溫帶荒漠、草原景觀 高原、平原為主,東部地勢高多內流河、湖:鹹海、裏海 2. 自然資源:煤、鐵、石油、有色冶金采礦、冶金、紡織 3. 哈薩克: 自然環境:北部、西部為平原——圖蘭,東部為哈薩克丘陵溫帶大陸性氣候烏拉爾河、阿姆河、錫爾河(內流河)、額爾齊斯河 自然資源:世界最大內陸國,牧場面積廣大,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及煤、鐵、石油等工、農業:盛產小麥、棉花(世界三大中緯產棉區——美國、中國、烏茲別克),畜牧業以牧羊業為主 冶金、煤炭、石油等工業 城市:阿斯塔納(首都)、阿拉木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