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的自然地理環境
㈠ 內江的環境好不好
內江市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座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通自貢、宜賓、瀘州,北到遂寧、南充,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萬公頃。現轄市中區、內江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87個鎮、24個鄉,2001年末總人口420.06萬人,其中城鎮聚居人口73.49萬人。
內江歷史悠久。內江是開發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隋文帝時改稱內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50年設內江專區,1985年改建省轄內江市。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內江行政區劃進行再次調整至今。由於歷史上盛產蔗糖,製糖業發達,素有"甜城"之稱。
內江交通優勢突出。內江地理位置優越,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境內有成渝、隆瀘、內昆鐵路和成渝、內宜、隆納高速公路,公路、鐵路通車里程分別達2921公里和184.3公里,路網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內遂鐵路、內遂高速公路、隆黃(貴州黃桶)、隆大(貴州大方)高速公路建設,必將使內江在川、渝、滇、黔的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
內江農業基礎扎實。內江屬淺丘陵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56.9毫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油、豬、蔗、麻、絲和多種農副產品,是四川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內江既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市和四川省水產產業化試點城市,也是中國優良地方豬種"內江豬"的生產地。所轄隆昌縣是國家級水禽基地縣。市中區、內江區的蔬菜、水產養殖,隆昌的水禽、夏布,資中的枇杷,威遠的檸檬等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方興未艾。
內江工業門類齊全。內江是老工業城市,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初步形成了較具支撐性的電子信息、冶金建材、輕工食品、醫葯化工和機械工業等支柱行業。有實力較強、在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方向光電川威鋼鐵、威遠建業、白塔集團等企業集團,還有巨安置業、內江華潤藍劍、內江正大、內江發電總廠、四川松林絲廠重龍股份等一批輻射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骨幹企業,一大批優勢拳頭產品,如液晶顯示器、鋼鐵、柴油機、玻璃球、水泥建材產品、稀土製品、高支高密棉紗棉布、醫葯、絲綢等,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較高份額,而且遠銷國外。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工業強市戰略的全面推進,工業將在內江經濟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撐作用。
內江商貿市場發達。內江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是四川的重要商埠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內江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市場種類齊全,布局較為合理,現代物流全面引入,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流通領域日益拓展,初步形成了城鄉並重,內外並舉的商貿流通格局。200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47.23億元,比上年增長9%。
內江文化底蘊深厚。內江素有"大千故里"、"文化之鄉"的美譽,是川中文化發達地區之一。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孔子之師萇弘、西漢辭賦家王褒、東漢教育家董均、宋代理學家陳摶、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畫家張善孖、新聞巨子范長江、被孫中山授予四大將軍之一的喻培倫大將軍等都是內江彪炳史冊的傑出代表。境內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947所,其中大專院校1所、中專6所、中師4所、普中281所、職中26所、小學1111所,在校學生76萬人,全市義務教育、高考上線率、錄取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市內有科研機構3所,各類高中級專業人員2萬餘人,從事技術開發科研人員4000人。近年來,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省級和市級科技成果獎或科技進步獎。
內江旅遊資源豐富。全市旅遊景區28處,旅遊景點180多個。其中資中重龍山----白雲峽、隆昌古宇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資中縣為成渝沿線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該縣的鐵佛鎮、羅泉鎮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佛教聖地西林古剎、"中川第一禪林"聖水寺、資中文廟、武廟、隆昌牌坊群、三元塔、張大千紀念館、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等名勝古跡和長江森林公園,"清代一條街"、雲頂寨、古宇湖、威遠船湖----白牛寨等風景區均盛名遠揚、馳譽中外。
內江城市設施完善。內江電力優勢明顯,每年可轉供40億度電,是川南電力基地和四川兩大電力輸出網之一。通訊事業發達,2001年全市電話機設備總容量達到39萬門。供水供氣系統先進,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日供水10萬噸的市第二水廠建成通水,供水質量明顯改善,供水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天然氣儲氣能力達272.6萬立方。城市路網完善,實有道路長171.1公里,面積210.7萬平米,城市防洪堤長度達8.3公里,尤其是3.32公里、寬40米城市Ⅱ級幹道的建成通車和佔地210畝的城市廣場----大洲廣場的投入使用,城市形象得到明顯提升。城市公交便利,營運線路網長度達170公里,客運總量超過7302萬人次。特別是省級內江經濟開發區建設的快速推進,方向光電、禾嘉集團、內江正大等一批企業的遷入,為城市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底,內江市區建成面積達到24.5平方公里。
內江發展勢頭強勁。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60.4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居四川第3位;現價工業總產值79.6億元,同比增長35.6%,增速列全省第1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1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6.99億元,同比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8元,同比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2070元,同比增長5.8%。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政治保持穩定,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內江發展前景廣闊。根據內江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內江將構建大城市框架。2010年,內江將建成為"老城繁榮、新城崛起、三橋相連、沿江觀景",具有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生態型、現代化山水園林大城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13.26億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5%、46%和39%,城鎮化水平達到40%,建成區面積達到40方公里。對此,內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內江追趕型、跨越式的發展戰略,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級工業、縣域經濟、城市建設為重點,做好農業突出"特"、工業突出"活"、商貿突出"興"、城建突出"快"、個體私營經濟突出"多"五篇文章的工作思路,隨著農業穩市、工業強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的快速推進,內江強市富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內江山好、水好、人更好,勤勞、朴實、熱情好客的內江人民將在內江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將以更優惠的政策、更優美的環境、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優良的信譽,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膽、有識、有志之士前來內江觀光考察,投資開發,創辦實業。內江人民願與您攜手並肩,共乘西部大開發的春風,開創繁榮昌盛的未來!
㈡ 四川自然環境 特點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處長江上游,介於東經92°21′~108°12′和北緯26°03′~34°19′之間,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00多公里。東連重慶,南鄰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陝三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
全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復雜多樣。四川位於我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差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東部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6.5萬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為秦嶺,東部為米倉山、大巴山,南部為大婁山,西北部為龍門山、邛崍山等山地環繞。該區氣候溫暖濕潤,冬暖夏熱,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農業利用方式為一年兩熟制。盆地西部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為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土地生產能力高;盆地中部為紫色丘陵區,海拔400~800米,地勢微向南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從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長江;盆地東部為川東平行嶺谷區,分別為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
西北部為川西北高原,屬於青藏高原東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氣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為橫斷山脈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山河呈南北走向,自東向西依次為岷山、岷江、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里山和金沙江。氣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為主。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㈢ 內江的地理環境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內江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干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布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4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布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占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㈣ 請問四川省內江市處在四川哪個方位屬於哪種氣候
內江市(又名甜城)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市位於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里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里匯合,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公里,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萬公頃。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87個鎮、24個鄉,2001年末總人口420.06萬人,其中城鎮聚居人口73.49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
內江市郵政編碼:641000,代碼:511000,電話區號:0832,車牌編號:川K,拼音:Neijiang Shi。
內江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氣溫15℃--28℃,一月均溫6℃--8℃,七月均溫26℃--28℃,最高氣溫可達41℃,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
境內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澇交替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干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內江市境屬長江流域沱江水系,沱江為長江一級支流,清流河、小青龍河為長江二級支流,烏龍河入釜溪河,仍入沱江。
沱江
沱江又名中江,發源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茶坪山脈九頂山,出漢旺入成都平原,穿龍泉山入盆地丘陵區,經簡陽、資陽、資中入內江,然後至滬州人長江,全長629公里,流域面積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內江沱江鄉龍門鎮以上流域面積19329平方公里,市境內(含內江市市中區)於流長71.68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1800千瓦,佔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億立米。
清 流 河
清流河上游分大清流河、小清流河。大清洗河源於安岳縣新民鄉唐石壩,於天林鄉窩子入內江,小清洗河源於大足縣中敖鎮陳家寨,過安岳縣李家、元壩等鄉鎮入內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鄉松林壩匯合後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長121.74公里(境內94公里),流域面積1538.3平方公里(境內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9.64立米/秒。
小青龍河
小青龍河發源於安岳文峰鄉文峰寺.經大治、高粱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
烏 龍 河
烏龍河源於資中縣五皇鄉藍家壩,全長33.15公里,流域面積10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
內江地區處於四川盆地中心。西靠龍泉山脈,東界重慶市與華瑩山余脈相接,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向南北延伸,與自貢、瀘州、宜賓、德陽、遂寧、南充的丘陵地區構成盆中丘陵區總體,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幅員面積1334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川中丘陵區地貌,主要地形區海拔300—500米,在這種地貌區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
內江地區,地形屬四川盆中淺丘。由侏羅系、白惡系紅色地層演變而成的淺丘地形占幅員面積的88.8%,其餘為低山地形。西北龍泉山和西南九宮山為岷、沱兩江分水嶺,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東南有華瑩山余脈—螺觀山、聖燈山。東部淺丘內的沱涪分水嶺,為一些壟崗狀丘頂構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處在龍泉山獅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處在安岳白水鄉石羊河出境處,海拔高度248米。
內江境內有倆母山、白雲山等山脈。
倆母山
倆母山地處威遠縣西北山區,海拔高度834米,是古代陵州地域(今仁壽)最高的山峰,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米,相對高差達430米。
㈤ 四川的地理環境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是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其中貢嘎山是四川省最高點,海拔7556米。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長江上游,囊括四川中東部和重慶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行政面積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川西平原)、又稱盆西平原,為中國西南最大平原、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總面積近23000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六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8000平方公里,是構成川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市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水域面積均不超過1平方公里。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一、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㈥ 內江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內江,地理很好, 自然災害也很少`````交通也很發達`!
㈦ 內江怎麼樣經濟,人文,地理,氣候,風景,未來發展趨勢……
呵呵!這個問題好深奧!有趣、、、
經濟現在我想最高就是這個樣子了,20年前就在說改造內江改造內江,重點改造中央路與旁的兩條街,還有西林大橋說改造成立交橋,20年過後了,還不是老樣,前段時間都又在說改造內江,我看還要再等個20年再說吧!
人文呢?呵呵 內江市全國十大暴利城市之一,黑社會 古惑仔 二流子的集中地,內江有錢人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在外面發展好了回來的!!也出過很多國內外知名名人,張大千就是我們內江的驕傲
地理 ? 內江地區處於四川盆地中心。西靠龍泉山脈,東界重慶市與華瑩山余脈相接,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向南北延伸,與自貢、瀘州、宜賓、德陽、遂寧、南充的丘陵地區構成盆中丘陵區總體,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屬典型的川中丘陵區地貌,主要地形區海拔300—500米,在這種地貌區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 內江地區,地形屬四川盆中淺丘。由侏羅系、白惡系紅色地層演變而成的淺丘地形占幅員面積的88.8%,其餘為低山地形。西北龍泉山和西南九宮山為岷、沱兩江分水嶺,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東南有華瑩山余脈—螺觀山、聖燈山。東部淺丘內的沱涪分水嶺,為一些壟崗狀丘頂構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處在龍泉山獅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處在安岳白水鄉石羊河出境處,海拔高度248米。,東漢置縣,曾名漢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為北江;南段為枝江,稱南江,此為中江。隋初,為避太祖楊忠之諱,改為內江。1951年設為內江市。一說因取內水(即沱江)為名,蓋市縣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島,城居其內故名!!!
氣候吧!就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內江市,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氣溫15℃--28℃,一月均溫6℃--8℃,七月均溫26℃--28℃,最高氣溫可達41℃,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 境內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澇交替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干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風景吧還是很好的有張大千紀念館 靜寧寺 東興大佛寺 西林寺 古宇湖風景區 隆昌石牌坊 船石湖風景區 文廟 重龍山 聖靈山地質公園 還有安泰山莊啊 等等。。。。。。
未來發展趨勢
內江作為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輻射與帶動的重要對象,將逐步發展成為大城市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時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內江市政府領導班子大力氣建設基礎設施,盡快落實新城區規劃建設,完善和新建市區周邊鄉鎮旅遊產業的設施與配套產業項目。對不便於內江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與產業結構模式進行改造,著力於建設走一條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為輔的風水園林城市,使第三產業的旅遊業帶動本市的生產總值。善創新,重明生。努力打造新甜城、新風貌在巴蜀之中乃至全國佳名享譽。再次為「重振雄風,富民譽名」全面建設「新型小康社會」而再次努力奮斗。為使一方百姓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出行便捷、有可靠的工作、幸福美滿的家庭、事業也有圖可展(安居樂業),內江人民正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奮勇拼搏,瞻長遠而重抓振興之機圖享21世紀新局面的新發展。相信勤勞朴實的內江人民能有一個嶄新而美好的明天! 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區新高地,力爭三年,確保五年,城市面積及GDP翻一番,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大台階。2009年GDP成功超越自貢市,2010年將繼續加大招商力度,深入開發合作項目,大力謀求發展,力爭GDP超越瀘州市。 2010年內江市四川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區被選入全國首批七個示範基地之一,成為西部地區唯一列入試點示範的基地 這兩年內江發展的還可以 迎來了挺多的外資商到內江來投資建設
多的我就說不出來了 謝謝採納
㈧ 在內江最少出現的氣候災害是什麼
內江最少出現的氣候災害是乾旱。
內江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該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
㈨ 四川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IndexQ.asp?Select=0&SeleRun=L1&SeleH=2
㈩ 內江的自然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范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布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