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仙人洞地理位置
『壹』 江蘇最「奇特」山峰茅山,一座山景為何卻被分成兩個景區
近些年旅遊行業可以說是發展得非常的迅速了,而說到中國的旅遊景點,不缺的應該就是山水美景了,尤其是關於山方面的景區可以說是非常的多了,比如大家熟知的五嶽,還有黃山,武夷山,武功山等等,都是知名的山景,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的山景,不過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座山峰就有點意思了,如果你沒去過,那麼在第一次去的時候可能會讓你有些摸不著頭腦,為什麼這么說呢?
並且為了防止有人套票,在金壇茅山和句容茅山交界處設有查票,並且還是非常嚴格的,如果你想要看整個茅山就必須買兩張票才可以,但如果你想要看茅山中最精華的地方的話,那麼你可以只買句容景區的就可以了,因為這里集中了茅山景區的精華。有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仙人洞、華陽洞、喜客泉等都在這里。
『貳』 江西省上饒余干在地圖上有誰知道在哪個位置
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位於北緯 27°34'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州,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
全市東西長約 210 公里 ,南北寬約 194 公里 。土地總面積約 2.28 萬平方公里 ,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3.65% 。境內東南北部三面環山,西部臨水,中部丘陵廣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為主。地型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向依次為邊緣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黃山尾閭蟠結在皖贛之間 , 東部懷玉山脈綿延於贛浙邊境,東南部武夷山脈迤邐入贛閩懷抱 , 西北部則與九江、南昌共托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昌江、信江、樂安江流貫全區。全境丘陵占總面積的 75 % , 水面占 11%, 崗地、平原占 14 %。
上饒地理形勢是兩條山脈夾一條大河擁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懷玉山脈和鄣公山脈東南—西北走向,兩條山脈之間的信江,匯集了140多條支流,由東向西直奔鄱陽湖,背有靠前有沼,風水獨占鰲頭。當信江從源頭奔流而出入鄱陽湖時,就註定了這條貫穿贛東北大地的河流要成為上饒人民的母親河。
千百年來,這條匯聚了懷玉山脈、武夷山脈等無數源流的母親河,積淀著數不清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跡。黃崗山,華東第一高峰;三清山,江南第一仙峰;鵝湖山,儒釋道三勝境;靈山,中國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大鄣山、銅鈸山、大茅山、磨盤山、洪山、岑山等諸山,或巍峨險峻,或阿娜秀麗,不一而足。
鵝湖書院、婺源民居、婺源宗祠、婺源古橋、上饒集中營舊址、葛源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鉛山連史紙、弋陽腔、婺源三雕、婺源儺舞、婺源歙硯、婺源徽劇等國家級文化遺產,河口鎮、石塘鎮、葛源鎮、江灣鎮、汪口村、延村、理坑村、李坑村、曉起村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澄波橋,始建於晉昇平年間的三清山古建築群(含石雕、石刻),鑄造於宋建炎元年的雞應寺銅鍾,清代玉山考棚、上饒縣龔氏宗祠中的《浣紗記》浮雕、流傳千年的贛東北「串堂」、鄱陽傳統漁俗、萬年貢米生產習俗等一大批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上饒山水孕育出來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 鄱陽縣1986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縣。現在已經不存在波陽縣這個地名。。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末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上饒市轄上饒、廣豐、玉山、婺源、弋陽、橫峰、波陽、余干、萬年等10縣和信州區,代管德興市。面積22791平方公里。人口660萬。
上饒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鄰浙江,西接安徽,南連福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門戶」的稱謂。浙贛鐵路穿境而過,皖贛鐵路,橫南鐵路縱橫交錯;320、206國道和311高速公路貫穿東西南北,百十里內有四個機場。交通通訊極其便利。
上饒位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7~18.2攝氏度,年降水量1600~1800毫米。光照充足,無霜期平均達244天。
上饒地貌以中低山地、丘陵為主。南部與福建交界,綿亘著武夷山山脈,主峰黃崗山海拔2157.7米,是大陸華東第一高峰。中部懷玉山山脈,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是中國著名景區三清山的中心地帶。北部贛皖邊境的鄣公山及黃山余脈,大部為低山和丘陵。間有連片的小盆地。西部江河縱橫,湖泊星布,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鄱陽湖平原。
上饒四季分明,風光秀麗。中部三清山方圓二百里,雄奇峻秀,塵絕人寰,素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譽。
南面龜峰,凡三十六峰,峰峰皆景,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贊為「江上龜峰天下稀」,又被遊客譽為「天下盆景」。
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存有大量古樹古溶洞古建築古文物的婺源,山青水碧,小橋流水,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遊人譽為「中國最美的農村」,被列為中國南方唯一的文化旅遊示範縣。
還有鄱陽湖的萬傾波濤;葛仙山的道觀香火;鴛鴦湖的嬉水鴛鴦;無不美倫美煥,令人由衷贊嘆造物的鬼斧神工與對這片土地的偏愛。
夢里水鄉——余干
余干是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這里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曾有"閩越百貨集散"之繁榮,江西名郡"魚米之鄉"之美譽。
余干這兩年發展很快,成為上饒市的黑馬之有一!
GDP19.4億,增長18.4%
人均GDP2298
地方財政收入1.5億,增長34.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726萬,增長15%
農民人均純收入2259,增長35.91%
『叄』 道教茅山地址
茅山派,上清派的來正式名稱。也分自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為創始地,南派茅山為今天廣東羅浮山創始人為葛洪。上清派實際為南梁陶弘景茅山所創,故名。
該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翙與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游岳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
北宋時與龍虎山、閤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
『肆』 萬年仙人洞好玩還是德興大茅山好玩啊
點將台,東西寬50公里、皖三省交界。風景區內風光秀麗。該景區以流泉飛瀑在德興有聚遠樓、瀑布聚集,冬季山地雪景豐富,是有名的避暑。其勝景主要有五峰第一尖、熊,空氣新鮮、鷹嘴龜,南和橫峰縣,樂安河中上游、鵝掌楸,風景迷人、度假勝地、穿山甲等幾十種。建議去玩下,巍峨挺拔、上饒低5℃—7℃左右,三百多名北上抗日紅軍先遣隊員殉難於烏風洞、天鵝湖、療養,是觀雪理想之地,唐末黃巢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曾在這里留下黃歇田,西接樂平市,與三清山東西對峙,萬嶂礙於雲」之贊、僧尼峰、楠木,紀念塔
是位於江西省東北部 贛、猴。東接浙江省開化縣,珍稀野生動植物豐富。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粟裕等曾在這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野生動物有豹、八百米瀑布,同屬懷玉山脈,東南與玉山縣,地處三清山,景區海拔500米、上饒縣毗鄰。同時,上饒市北部、龍虎山,風景區內還有眾多的人文古跡和革命勝跡,北連婺源縣、奇松怪石、林海蒼茫、跑馬坪等遺跡、奇花異草著稱、娃娃魚,位於群山環抱之中。這里也是漢長沙王吳芮的隱居地和我國濕法煉銅鼻祖張潛的故里。南北長70公里,夏天氣溫比德興、鹿,革命戰爭時期,還有石雞,是景婺常和梨溫兩條高速之「上婺常」金三角、浙、一線天等山中雲海霧深,古有「千峰倚空碧、弋陽縣相接、景德鎮圍合的地理中心位置,植物有花櫚木、蔚為壯觀,總面積2101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景觀秀麗,方誌敏,滯雪時間長,雲纏霧繞,水質極佳,有「小廬山」之稱。其腹地梧風洞總面積55平方公里、松竹茂密。其主峰海拔1392米。是德興境內第二座名山。
大茅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伍』 茅山在哪
一、江蘇茅山
鎮江句容茅山
【地理位置】
茅山位於江蘇省金壇市(金壇縣/市)以東40公里處,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為江蘇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郁,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茅山還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葯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宮、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茅山地處江蘇省西南部的句容市境內,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 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區面積約為71.2平方公里。景區內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以茅山鎮為中心,距南京、鎮江、常州各約60公里,東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約30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里。
【人文薈萃】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淵源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 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佔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里,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里的山不高卻秀雅,這里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猶如水晶般閃爍著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回。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葯材,是天然的葯物寶庫。明代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葯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術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旅遊勝地】
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1年,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的稱號。目前,茅山風景區已形成了以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喜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 觀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為主體的旅遊群系,年接待香客、遊客超過100萬人次。茅山以其獨特的形式享譽海內外: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的「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特現象堪稱「世界一絕」,已被列為江蘇省精品景點之列;高99尺、重106噸、由226塊青銅板焊接而成的露天老子神像已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更為神奇的是老子神像手上自然天成的蜂窩,直徑可達3尺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象老子把仙丹灑向人間;熱情好客的喜客泉,以其特有的三怪,使人留連忘返;正在開發中的華陽洞必將向人們展示出更多的神奇……
飽經滄桑的茅山,更是充滿神奇的茅山。亭殿樓閣盡是畫,山水風物皆有情。秀麗迷人的自然風景,有據可證的人文景觀,俯拾皆是的軼聞趣事,神奇特怪的自然造化,撲朔迷離的道家符錄 ,必將引起您的最大興趣。
【茅山道教】
道教源於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於晉朝才形成道教。道教也分南北兩派,北方道教為「符籙派」,符、籙都是寫著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認為人生病是因為鬼魂附體所致,所以要拿符、籙來鎮鬼,用劍來除妖;而南方道教卻認為人生病是由於陰陽不和,要想長生需要用丹補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稱為「丹鼎派」。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煉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
北方道教由張道陵創立,後人說的張天師並非張道陵一人,他的子孫都稱為張天師。而南方道教是由中茅君(茅盈)
創立,茅固、茅忠並非教主。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都是靠治病救人,聚集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教派。創立之後,其理論體系還很不完善,一直到南北朝時代才形成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北方道教體系主要是由寇謙之充實整理而成,南方道教人才較多,由葛洪、陸修靜、陶弘景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論體系,尤其是葛洪的《抱朴子》與《老子》、《莊子》、《列子》被後人稱之為四經。
葛洪,句容人,後人小說中說的「葛仙翁」是指的葛洪的爺爺葛玄,不是葛洪。[font color=#c60a00 size=2]陸修靜,浙江人,被封為丹元真人。[/font]陶弘景,丹陽人。後人所說的華陽真人、山中宰相都是陶弘景。梁武帝曾經問為什麼要隱居茅山,陶弘景寫詩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南方道教的神仙譜與北方略有不同,據《真靈位業圖》所載,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時期,有三層神仙,①元始天尊,②大道君,③太極金闕帝君。而在「三生萬物」時期有四層神仙,即④太上老君(即老子),⑤北方張天師(張奉),⑥南方中茅君(茅盈),⑦北陰大帝。
泰州興化茅山
【概況】
茅山古鎮具有兩千多年的文明史。漢景帝時,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來此修道,故名「三茅山」,簡稱「茅山」,又稱「北茅山」。該鎮地處興化、東台、姜堰三市交匯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東與全國不銹鋼之鄉戴南鎮毗連,西與周庄鎮、陳堡鎮接壤。省級航道唐港河和興姜河穿境而過,貫穿全鎮東西的茅顧公路東連寧靖鹽高速,西接興泰一級公路,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時空距離均在三個小時以內。該鎮是中國戴南不銹鋼產業集群重要的生產、研發、特流、信息、金融中心。
全鎮土地面積4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總人口31081人,非農人口4256人。下轄姜太、茅山東、茅山西、紀荀、茅山北、朝陽庄、薛楊、顧馮、孫王、南朱庄10個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收入1229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數75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7934萬元,年末各項存款14001萬元。開通有線電視6000餘戶。自來水普及率99%,農民人均純收入6138元。
五十年代「茅山人民公社」曾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嘉獎,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茅山鎮孫王村曾和江陰的華西村齊名,茅山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茅山號子》一直唱到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稱贊,並在國際大賽中獲獎。如今,一個嶄新、開放的茅山鎮正以最優美的環境、最優惠的政策、最竭誠的服務,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加盟投資發展,共創茅山美好的明天。
【茅山景德禪寺】
景德禪寺,位於江蘇興化茅山古鎮,迄今有近兩千年歷史。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采葯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三茅道觀,山前有祠,專供三茅真君,有道人主持,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唐末,戰亂不止,學道者少,茅山道觀日趨衰落。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開山祖師德凈禪師掛錫於此,改觀為寺,以皇帝年號名曰「景德禪寺」,德凈禪師為住持,對蕪敗殿宇加以修繕,移三茅真君像於山巔,建大雄寶殿於山之中心,次年又大興土木,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廣招僧徒,善男信女來寺敬香,絡繹不絕,茅山又轉衰為盛。其時,茅山遍地香茅,幽香撲鼻,又名香山。元末明初,戰事頻發,年久失修的大雄寶殿一度倒塌。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德踞禪師來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冊封國師仙訓奉旨化游天下,途徑茅山,因而掛錫,奉勅改為「景德至化禪寺」。後歲月延長,殿宇頹敗,於是中落,又改寺為「北茅山古景德禪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揚州元度禪師奉國師木陳之命來寺住持,竭力恢復寺貌,弘揚聖教,開設道場。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文芳法師繼濟生和尚住持古寺,誓獨葺理,勞苦心力七八載,蓮宇煥然,佛像庄嚴,寺貌一新。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茅真君大殿毀於火,相周方丈多方勸募,略加修繕。同治以後,高僧朗月在茅山倡導華嚴宗,景德禪寺成為近代華嚴中興祖庭,佛教聖地。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門頭殿又毀於火,天謙住持四處勸募,各方信眾獻資捐料,將原四楹頭殿興建為六楹,分左中右三大半圓形山門,書「古景德禪寺」,石刻嵌於正門之上。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著名高僧密海法師任山寺方丈,主持寺務,指導佛事,闡揚佛教,興辦佛學院,並從外地力采大批佛學經典和三寶法器。寺內設禪堂客舍,接待十方僧眾,為學佛弘法廣開方便之門。一時間,茅山地區佛教一派生機,大批佛學人才脫穎而出。如,密海法師法徒葦舫,先後任鎮江金山寺、江西廬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解放後任全國佛協副會長;慈舟法師先後任鎮江金山、句容寶華二山方丈、鎮江佛協會長;密海徒孫大雲法師曾任江蘇佛協副秘書長、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教師;密海弟子有誠為常熟興福寺方丈、杭州靈隱寺方丈;密海法徒葦宗曾任泰州光孝寺方丈。茅山景德禪寺成為江淮東部佛教聖地。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作為民歌,在蘇北里下河一帶流傳很廣。它源遠流長,有近千年的流傳歷史。五十年代,茅山的民歌手常到省、華東區參加民歌比賽,當年的歌手朱香琳曾隨省歌舞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 95 6 年,茅山歌手曾赴京參加全國音樂周,並到中南海演唱《茅山號子》,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茅山號子》曲調優美動聽,唱詞豐富多彩,是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抒發情感的娛樂形式。
【茅山會船】
茅山、顧庄、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宋期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一段真實歷史。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山東抗金首領張榮與賈虎等聚山東義民數千餘人,漁船二、三百隻,自梁山泊與金人轉戰南下。為了妄圖打通運河沿岸各州縣,金監軍撻懶率精銳之師,從山東而來,攻克承楚(今淮安市),又陷泰州。義軍伺隙擊之,屢捷。榮謂泰州,承楚內地,泰州復則承楚無不復。於是決定先復泰州。與敵戰溱潼村前之溱潼湖,小舟出擊,佯敗,退至茅山、顧庄之間縮頭湖。撻懶以為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志,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床增高,會值天旱水涸,敵艦駛入湖內為泥淖所阻,不能前進。榮分軍為二,一半乘舟,一半登陸。義軍以茅山、顧庄村民為導,包圍敵艦,用弓箭向艦上射擊,敵艦不能行駛,禁不住四支榮兵三攻擊,敵兵只能從舟中躍出,褰裳登岸,急不暇擇,手忙腳亂,往往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撥,死者無數。撻懶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指揮健卒與義軍肉搏,沖開血路,方始走脫。撻懶收殘兵敗將,次日逃奔楚州。榮軍收回師,檢查俘馘約五千餘人。義民傷亡亦眾。
劉光世上奏此事,朝延擢(任命)榮為泰州知縣,令榮往縮頭湖畔奠祭山東陣亡之義民。榮至茅山擇縮頭湖口之高地設壇,並請茅山僧人登壇誦經。後人稱該地為奠祭口。該口在茅山顧庄中間的唐港河邊(現為火葬場)。在設壇奠祭前,茅山、顧庄人民已將死亡之義民安葬。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揚州里下河地區,為保家衛國,溱潼、茅山、顧庄一帶民眾紛紛組織會船隊,協助官兵殺敵,後遂演變為一年一度清明節撐會船的起因。另有撐會船的寓意是溱潼、茅山、顧庄等地老百姓,為在反金戰爭中死亡的山東陣亡之義民的無主墳進行祭掃,以寄衰思。
二、廣東茅山
廣東茅山
茅山(Máoshān)在廣州城區西北郊、京廣鐵路西側。屬白雲區江高鎮。明 末建村,因村旁山崗長滿茅草,故名。
『陸』 茅山有哪些洞,主要的
茅山的洞有很多,比如仙人洞、華陽洞、黑虎洞、金牛洞,但茅山最神秘的洞應版該是茅洞,據說是權三茅修煉升天之地,故稱茅洞。此洞正在清理之中,洞中遍布碎磚瓦,而不是泥土。碎磚瓦尺寸大小有很多種,應洞為清理結束,其因不得而知。
『柒』 茅山在哪裡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和常州市金壇區交界處,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版主峰名大茅峰權,海拔372.5米。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上清派發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道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茅山地處江蘇省句容市東南26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滬寧高速公路、寧杭國道、常溧公路、句茅旅遊專線,交通便利。茅山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
(7)茅山仙人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茅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鎮江句容市境內,古稱金陵地肺名山,華陽境天,是中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茅山形勝獨特,風景秀麗,2001 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主峰大茅峰372.5米,與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連,逶迤起伏。
相傳距今約5000年前,展上公善養生術,修煉於句曲山伏 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植白李彌滿,食之登仙,當地稱其地為「白李溪」,在玉晨觀的石牌坊上刻「高辛道場」。
『捌』 句容茅山一日游有時間的具體線路
也就幾處景點的!你如果上山的話,可以選擇2點,1點正規買票。上山處有窗口,另外就專是會有上屬山車駕駛員會賣推銷票(便宜點)。茅山雖然小,景點分幾大處,1是山頂三茅宮(燒香,拜佛可以去的。)2是仙人洞,裡面基本是石頭一通隧道(意思不大,可以鍛煉身體)3是老子相,(個人想拍照可以去)。如果你個生意人,不如直接去算命,那算命的人算的好的人不在山上,卻在山下!
『玖』 南嶽嵩山地理位置,海拔,氣候
嵩山網路名片
嵩山少林寺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中的中嶽。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
目錄
古書記載
地理
景點
民族
歷史沿革
名勝古跡
建築名勝
人文景觀
氣候特徵
特產
自然資源
民俗民風
天文文化
獲得榮譽
仙人洞府
交通攻略
旅遊注意事項
關於嵩山的神話傳說古書記載
地理
景點
民族
歷史沿革
名勝古跡
建築名勝
人文景觀
氣候特徵特產自然資源民俗民風天文文化獲得榮譽仙人洞府交通攻略旅遊注意事項關於嵩山的神話傳說展開
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嵩山世界文化遺產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月1日零點成功申遺2010年08月01日 00:27 2010年8月1日凌晨零點,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三處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月1日零點成功申遺2010年08月01日 00:27 2010年8月1日凌晨零點,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古書記載
嵩山古稱外方山、太室山,夏、商之際,已稱嵩山為中嶽。《史記》中記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唐武則天(公元695年)封禪嵩山時,改中嶽為神岳。自北宋以下,俱稱中嶽嵩山至今。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境內,連綿六十多公里,中為峻極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嵩山是其總名。古人以太室為嵩山主山,太室少有奇峰,東西起伏如眠龍,故有「華山如立,中嶽如卧」的說法。2010年11月8日,我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五湖」與「五 岳」 在岳陽市隆重舉行的「五湖牽手五嶽」旅遊同盟大會並聯合發布《洞庭湖宣言》,誓言開創中國最美山水旅遊的新模式。「五湖」「五嶽」歷來被稱為中華大地最佳的旅遊勝地,游五湖,洞庭波瀾壯闊、巢 湖氣吞吳楚、鄱陽漁舟唱晚、洪澤古堰風韻、太湖雋秀天下;登五嶽,看盡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衡山之秀、恆山之幽、嵩山之峻。由湖南省旅遊局、岳陽市政府、中國旅遊報社共同主辦的「五湖牽手五嶽旅遊同盟大會」,將以全新的整合模式向世界推出這些旅遊度假目的地,頂級的自然資源與多樣的文化形式將得到整合,突 顯中華民族特色。「五湖牽手五嶽」 是在全國范圍內對區域旅遊合作模式的大膽探索,將開啟旅遊區域合作的新篇章, 「五湖」和「五嶽」從此可以攜手共進,合作發展;「五湖牽手五嶽」,更將促進「五湖、五嶽」周邊省市經濟的科學發展,促使其採取更加低碳、更加生態、更加 和諧、更加開放的發展方式。
編輯本段地理
嵩山[1]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149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13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規模位於全國縣級市之首。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景點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游。 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 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 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還有「十二勝景」即: 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錢,御寨日落蒼谷口。 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 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 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 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郁,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盪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掛冰崖、水簾洞、迴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 嵩山中部以 嵩山
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92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字待孫,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進士,授完縣知縣,歷官山西布政使)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少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 嵩山旅遊地圖
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自古以來,它們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關注,於是歷代的墨客騷人、僧道隱士以及帝王將相,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和面貌。差不多給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麗的名稱,遂有七十二峰之說。在這些群峰的環抱里以至峰頂之上,逐步蓋起了無數的梵宇琳宮、道院僧房。
編輯本段民族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區內居住有漢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景點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為嵩高縣,作為奉邑」。又在山上建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為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布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采葯,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 《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為明顯了。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大帝製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廟觀殿宇多為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余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順治十年(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亭台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後僧徒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黃帝內傳》雲:「王母會帝於嵩山,飲帝以護神養氣,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壽光之酒。黃帝所常游,與神會,跡是。」《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雲:「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潁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嵩山天下奧」。嵩山是歷代帝王將相封禪祭祀、文人學士游宴講學、高僧名道及騷人墨客等游歷、著書講學或悟禪、隱居之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居五嶽之冠,被譽為文物薈萃寶地。在嵩山可以領略中華八千年歷史進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在這里都有遺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嵩山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登立嵩頂峻極峰極目遠眺,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在此升仙;西晉道士鮑靚曾於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曾從成公興入此山學道,自稱遇見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師潘師正曾居山中逍遙谷修道二十餘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均曾向其參訪道要,高宗曾為其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唐道士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經典,相傳於山中虎口岩得《黃帝陰符經》。山中著名的道教宮觀為中嶽廟,此廟現為道教全國、重點開放宮觀之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是佛教勝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當然,這條路線是早上從洛陽出發直達登封的),可以順便先去六個地方去轉一轉的。觀星台院落幽靜,周公測景,郭守敬觀星,從此奠定中國天文學之基業。台東壁日軍炮擊留下的彈坑,又讓我想起蘆溝橋畔宛平城上同樣的傷痕。中嶽廟峻極嵩高,林木蔭森,鎮庫鐵人威武雄壯,兩廊彩塑中,包拯、海瑞、關羽、岳飛均是仙班有名。嵩陽書院內,「大將軍」得意忘形笑歪了身體,「二將軍」憤憤不平氣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偉,法王寺彩繪陰曹氣氛恐怖。一切給人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住在嵩山與箕山之間。《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以嵩山為基礎的。據《史記》記載:「禹之父名鯀,鯨之父名曰顓項,顓項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裔。而今人們以「炎黃子孫」來贊譽中華民族的後代。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景區一瞥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溫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由於河南省處於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交界的邊緣地區,所以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 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貫穿河南省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線以南的信陽、南陽及駐馬店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 省內全年年均氣溫為12.8~15.5°C。7月最熱,月均氣溫為27~28°C;1月最冷,月均氣溫為-2~2°C。全省無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間,一般可滿足農作物。
嵩山上主要有許多名寺名廟,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一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應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等話,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嵩山是武林勝地,如果有興趣的話,到嵩山旅遊可以帶回一些長、短兵器,既可作為自己平日鍛煉身體之用,又可作為紀念。嵩山特產石花茶集觀賞、飲茶、保健於一身,是當今生活中的理想飲品和饋贈佳品。此外還有板栗、大棗、猴頭菇、獼猴桃等。
編輯本段關於嵩山的神話傳說
傳說 上古時候,玉帝有五個保駕大將,其中有一個叫山高,論文才,為眾天將所不及。玉帝讓他鎮守中原。山高天將下凡後一手持天書,一手鎮世寶刀,在那裡舞動三下,中原大地很快湧出一座大山。再舞三下,大山隨即分為兩支,出現了七十二峰。玉帝見此,心中高興,可不知給「天下奇山」封什麼名字好。一個隨從悄悄說:「陛下,你看山高天將長得與山一樣俊美啊!」玉帝大悅,說「『山』與『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嗎?就叫『中嶽嵩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