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分布的地理位置
Ⅰ 世界植被分布情況
由於維度位置和海陸分布的不同,分別就有了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的氣候又產生了與之想對應的具有代表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就形成了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從世界各地自然帶的分布,植被具有如下的規律: 1、由赤道到兩級的地域分異(這這種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這這種地域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當然,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也會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 淡、 ̄莣 2008-08-14 18:40 檢舉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好(0)不好(0) 標簽:地理 規律 植被 其他答案 隨著溫度和緯度的不同而不同 ___彼婩婲" 2008-08-12 16:32 檢舉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規律性 (一)全球分布規律 氣候條件,主要是熱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狀況,是決定許多植被型成帶狀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主要來源。由於它提供給地球的熱量從南至北的有規律差異,形成不同的氣候帶,因而植被也成帶狀從南至北依次更替。這種沿緯度方向有規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稱為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 同時,在陸地同一緯度的不同地點,各地的水分條件,由於與海洋的距離、大氣環流和洋流的性質等差異往往十分明顯。植被因水分狀況大體按經度方向成帶狀的依次更替(但與具體經度數字無關),即為植被分布的經度地帶性。它和緯度地帶性統稱為水平地帶性。 對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規律,有過不少研究。如布羅克曼-耶羅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貝爾(Rübel)根據歐非大陸作出了植被在「理想大陸」上的分布圖式。瓦爾特繪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對稱植被帶的「平均大陸」圖式(圖5-37)。在這張所謂的「平均大陸」植被圖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趨向:熱帶、北方帶(寒溫帶)和極地帶(在南半球不存在相應的帶)等各植被帶大體是與緯度平行的。這在北半球比較明顯。但是,這種規律也是相對的。在南北緯40°之間的大陸東側,由於季風的濕潤影響,有一個完全不存在乾旱地區的區域。在西側,則情況甚為復雜,在亞熱帶,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僅限於海岸區。在西側的其餘地區,明顯地較為濕潤,而海洋氣候的影響深入到內陸。這種趨向在平均大陸圖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圖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陸的植被圖給人們提供了世界植被類型模式分布的狀況,表明了植被類型分布與氣溫和降水的關系。 目前已有許多推測植被類型變化的氣候指標,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溫度和年降水量,其後應用較廣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創立的太陽凈輻射 們的組合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徵為代表的自然地帶規律。當q<0.3時形成苔原,0.3<q<1.1時隨R值減少依次更替為從熱帶到寒溫帶分布的森林,1.1<q<2.3時為熱帶與溫帶分布的草原,q=3.4則為半荒漠與荒漠的分界標志,但它們都限於一定的R值條件內。 1976年,日本學者吉良根據溫暖指數(WI),劃分以下各帶: WI=0 極地永凍帶 WI=85-180 暖溫帶 WI=0-15 寒帶 WI=180-240 亞熱帶 WI=15-45 亞寒帶(寒溫帶) WI>240 熱帶 WI=45-85 冷溫帶(中溫帶) 吉良還根據溫暖指數、柯本指數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愛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結合作為濕度指數,以北半球為例,劃分為五個帶,表示熱量、干濕度與植被類型的關系(表5-5)。 表5-5 北半球主要植被類型的分布與氣候 帶(干濕度)的關系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氣候條件下,森林類型隨熱量而發生變化,在一定的熱量范圍內,發育著某一植被類型。同時,濕度的遞減也出現了森林類型的變化,並逐漸過渡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屬於地中海型的冬雨氣候區,不論在歐洲或是北美,都發育著典型的硬葉林,有別於夏雨氣候區的照葉林。 上述各種對世界植被分布規律的論述,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從氣候方面加以說明。但世界植被的實際分布卻復雜得多,它還要受到氣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下面,來考察一下幾個主要大陸的植被分布狀況。 歐亞大陸(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據植被類型和分布特點,可把歐亞大陸劃分為三個主要的緯度地帶系列:即大陸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陸東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陸內部的東歐-西西伯利亞-中亞-阿拉伯系列。 大陸東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順序為:苔原—北方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夏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或雨林。這里夏綠闊葉林,由於冬季受到盛行極地大陸氣團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經過,氣候寒冷而乾燥,因此,是由較耐寒旱的櫟類等組成,且不能向內陸深展,迅即尖滅。但這里的常綠闊葉林卻大為發育,這是由於受到夏季強盛的東南季風的作用。這兩種現象與大陸西岸廣為分布的夏綠闊葉林以及北非的亞熱帶荒漠形成鮮明對比,具不對稱性。 大陸內部西西伯利亞—中亞—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順序為:苔原、北方針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亞熱帶荒漠。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的出現,是與海洋濕氣團難以到達大陸內部或是經過長距離後已成為大陸氣團,氣候顯著大陸性,乾旱少雨等因素有關。這一帶的熱量雖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較東西兩岸明顯減少,使需要濕潤氣候的針闊混交林和夏綠闊葉林無法生存,而被耐乾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歐亞大陸與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與前兩個系列有明顯差異,從北向南依次為苔原—北方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夏綠闊葉林—常綠硬葉林—亞熱帶及熱帶荒漠—稀樹草原與季雨林—熱帶雨林。 由於受地形和洋流等條件影響,緯度地帶性植被中只有寒溫帶(北方)針葉林帶和苔原帶在大陸上東西連續不斷。熱帶雨林在非洲東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風影響未能出現,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強大的奔給拉寒流制約而使其分布限於剛果河口以北的狹窄范圍內。 北美大陸 植被分布地帶性現象比較復雜。在大西洋一側,從北到南植被依次為苔原—北方針葉林—夏綠闊葉林和亞熱帶森林,呈一定的緯度分布。在回歸線到北緯60°范圍內,主要為濕潤性氣候,並較歐亞大陸東岸更為濕潤一些。但是,植被的這種緯度地帶性,並沒有橫貫整個北美大陸,特別是在夏綠闊葉林分布的緯度帶內,植被向西逐漸過渡為草原和荒漠,在一個很大的區域內,出現了植被從東向西的有規律更替,表現出經度地帶性。這主要是與從大西洋濕潤氣團帶來的水分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密切相關。在北美大陸的西部,雖然受到太平洋濕潤氣團的影響,雨量充沛,但卻被經向的落基山所阻擋,因而森林僅限於山脈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脈貫穿大陸南北,但過於靠近大陸西岸,植被在山的兩側差別甚大,只形成兩大系列。 澳大利亞 植被受地形影響更為顯著,東側海岸因山脈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從北部熱帶延伸到南部亞熱帶,呈半環形分布,內陸卻以稀樹草原和荒漠為主。 最後應指出,氣候帶與地帶性植被的具體劃分在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這里引用沃爾特的方案作為參考。他共劃出9個氣候帶和相應的地帶生物群落(Zonobiome,ZB),後者以地帶性植被作為主要組成成分。 ZBⅠ周日氣候型的赤道帶——熱帶常綠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熱帶——熱帶落葉林和稀樹草原 ZBⅢ亞熱帶乾燥帶(荒漠氣候)——亞熱帶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帶——硬葉木本植被 ZBⅤ暖溫帶(海洋性)——溫帶*常綠林 ZBⅥ有短期霜凍的典型溫帶——溫帶落葉闊葉林 ZBⅦ有寒冬的乾燥溫帶(大陸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溫帶(北方的)——北方針葉林 ZBⅨ北極的和南極的——苔原(無喬木) 在地帶性植被之間通常氣候逐漸變化,相鄰的兩類植被各自占據有利生境,形成空間上鑲嵌分布,但優勢(面積)相互轉化的過渡帶,特稱之為地帶群落交錯區(Zonoecotone ZE)。例如落葉闊葉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針葉林被苔原替代,相應形成森林草原帶和森林苔原帶。後者在北歐可見到下述幾個變化邊界①最南部為具有採伐價值的森林北界,②密林北界,③島狀分布的片林(或雜有孤立的樹木)北界,④森林樹種分布北界,此時植株成為散生的灌木狀或匍匐狀,這也是苔原帶的南界。 此外我們也可以區分出邊界更為模糊的漸變帶,它主要表現為不同層片在群落中優勢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間多年生草本植物層片的作用逐漸變化,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之間常綠樹種層片的逐漸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過渡帶生長一些特有的物種,如我國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帶外。
Ⅱ 誰能告訴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規律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規律性
(一)全球分布規律
氣候條件,主要是熱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狀況,是決定許多植被型成帶狀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主要來源。由於它提供給地球的熱量從南至北的有規律差異,形成不同的氣候帶,因而植被也成帶狀從南至北依次更替。這種沿緯度方向有規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稱為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
同時,在陸地同一緯度的不同地點,各地的水分條件,由於與海洋的距離、大氣環流和洋流的性質等差異往往十分明顯。植被因水分狀況大體按經度方向成帶狀的依次更替(但與具體經度數字無關),即為植被分布的經度地帶性。它和緯度地帶性統稱為水平地帶性。
對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規律,有過不少研究。如布羅克曼-耶羅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貝爾(Rübel)根據歐非大陸作出了植被在「理想大陸」上的分布圖式。瓦爾特繪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對稱植被帶的「平均大陸」圖式(圖5-37)。在這張所謂的「平均大陸」植被圖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趨向:熱帶、北方帶(寒溫帶)和極地帶(在南半球不存在相應的帶)等各植被帶大體是與緯度平行的。這在北半球比較明顯。但是,這種規律也是相對的。在南北緯40°之間的大陸東側,由於季風的濕潤影響,有一個完全不存在乾旱地區的區域。在西側,則情況甚為復雜,在亞熱帶,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僅限於海岸區。在西側的其餘地區,明顯地較為濕潤,而海洋氣候的影響深入到內陸。這種趨向在平均大陸圖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圖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陸的植被圖給人們提供了世界植被類型模式分布的狀況,表明了植被類型分布與氣溫和降水的關系。
目前已有許多推測植被類型變化的氣候指標,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溫度和年降水量,其後應用較廣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創立的太陽凈輻射們的組合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徵為代表的自然地帶規律。當q<0.3時形成苔原,0.3<q<1.1時隨R值減少依次更替為從熱帶到寒溫帶分布的森林,1.1<q<2.3時為熱帶與溫帶分布的草原,q=3.4則為半荒漠與荒漠的分界標志,但它們都限於一定的R值條件內。
1976年,日本學者吉良根據溫暖指數(WI),劃分以下各帶:
WI=0 極地永凍帶 WI=85-180 暖溫帶
WI=0-15 寒帶 WI=180-240 亞熱帶
WI=15-45 亞寒帶(寒溫帶) WI>240 熱帶
WI=45-85 冷溫帶(中溫帶)
吉良還根據溫暖指數、柯本指數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愛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結合作為濕度指數,以北半球為例,劃分為五個帶,表示熱量、干濕度與植被類型的關系(表5-5)。
表5-5 北半球主要植被類型的分布與氣候
帶(干濕度)的關系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氣候條件下,森林類型隨熱量而發生變化,在一定的熱量范圍內,發育著某一植被類型。同時,濕度的遞減也出現了森林類型的變化,並逐漸過渡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屬於地中海型的冬雨氣候區,不論在歐洲或是北美,都發育著典型的硬葉林,有別於夏雨氣候區的照葉林。
上述各種對世界植被分布規律的論述,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從氣候方面加以說明。但世界植被的實際分布卻復雜得多,它還要受到氣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下面,來考察一下幾個主要大陸的植被分布狀況。
歐亞大陸(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據植被類型和分布特點,可把歐亞大陸劃分為三個主要的緯度地帶系列:即大陸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陸東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陸內部的東歐-西西伯利亞-中亞-阿拉伯系列。
大陸東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順序為:苔原—北方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夏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或雨林。這里夏綠闊葉林,由於冬季受到盛行極地大陸氣團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經過,氣候寒冷而乾燥,因此,是由較耐寒旱的櫟類等組成,且不能向內陸深展,迅即尖滅。但這里的常綠闊葉林卻大為發育,這是由於受到夏季強盛的東南季風的作用。這兩種現象與大陸西岸廣為分布的夏綠闊葉林以及北非的亞熱帶荒漠形成鮮明對比,具不對稱性。
大陸內部西西伯利亞—中亞—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順序為:苔原、北方針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亞熱帶荒漠。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的出現,是與海洋濕氣團難以到達大陸內部或是經過長距離後已成為大陸氣團,氣候顯著大陸性,乾旱少雨等因素有關。這一帶的熱量雖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較東西兩岸明顯減少,使需要濕潤氣候的針闊混交林和夏綠闊葉林無法生存,而被耐乾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歐亞大陸與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與前兩個系列有明顯差異,從北向南依次為苔原—北方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夏綠闊葉林—常綠硬葉林—亞熱帶及熱帶荒漠—稀樹草原與季雨林—熱帶雨林。
由於受地形和洋流等條件影響,緯度地帶性植被中只有寒溫帶(北方)針葉林帶和苔原帶在大陸上東西連續不斷。熱帶雨林在非洲東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風影響未能出現,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強大的奔給拉寒流制約而使其分布限於剛果河口以北的狹窄范圍內。
北美大陸 植被分布地帶性現象比較復雜。在大西洋一側,從北到南植被依次為苔原—北方針葉林—夏綠闊葉林和亞熱帶森林,呈一定的緯度分布。在回歸線到北緯60°范圍內,主要為濕潤性氣候,並較歐亞大陸東岸更為濕潤一些。但是,植被的這種緯度地帶性,並沒有橫貫整個北美大陸,特別是在夏綠闊葉林分布的緯度帶內,植被向西逐漸過渡為草原和荒漠,在一個很大的區域內,出現了植被從東向西的有規律更替,表現出經度地帶性。這主要是與從大西洋濕潤氣團帶來的水分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密切相關。在北美大陸的西部,雖然受到太平洋濕潤氣團的影響,雨量充沛,但卻被經向的落基山所阻擋,因而森林僅限於山脈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脈貫穿大陸南北,但過於靠近大陸西岸,植被在山的兩側差別甚大,只形成兩大系列。
澳大利亞 植被受地形影響更為顯著,東側海岸因山脈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從北部熱帶延伸到南部亞熱帶,呈半環形分布,內陸卻以稀樹草原和荒漠為主。
最後應指出,氣候帶與地帶性植被的具體劃分在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這里引用沃爾特的方案作為參考。他共劃出9個氣候帶和相應的地帶生物群落(Zonobiome,ZB),後者以地帶性植被作為主要組成成分。
ZBⅠ周日氣候型的赤道帶——熱帶常綠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熱帶——熱帶落葉林和稀樹草原
ZBⅢ亞熱帶乾燥帶(荒漠氣候)——亞熱帶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帶——硬葉木本植被
ZBⅤ暖溫帶(海洋性)——溫帶*常綠林
ZBⅥ有短期霜凍的典型溫帶——溫帶落葉闊葉林
ZBⅦ有寒冬的乾燥溫帶(大陸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溫帶(北方的)——北方針葉林
ZBⅨ北極的和南極的——苔原(無喬木)
在地帶性植被之間通常氣候逐漸變化,相鄰的兩類植被各自占據有利生境,形成空間上鑲嵌分布,但優勢(面積)相互轉化的過渡帶,特稱之為地帶群落交錯區(Zonoecotone ZE)。例如落葉闊葉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針葉林被苔原替代,相應形成森林草原帶和森林苔原帶。後者在北歐可見到下述幾個變化邊界①最南部為具有採伐價值的森林北界,②密林北界,③島狀分布的片林(或雜有孤立的樹木)北界,④森林樹種分布北界,此時植株成為散生的灌木狀或匍匐狀,這也是苔原帶的南界。
此外我們也可以區分出邊界更為模糊的漸變帶,它主要表現為不同層片在群落中優勢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間多年生草本植物層片的作用逐漸變化,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之間常綠樹種層片的逐漸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過渡帶生長一些特有的物種,如我國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帶外。
Ⅲ 植被的地帶分布
我國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由於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陸腹地。冬季盛行著大陸來的極地氣團或北冰洋氣團,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運行。夏季盛行著由海洋來的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主要是太平洋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帶著濕氣吹向大陸。又由於我國地形十分復雜,高山眾多。東西走向的山脈對寒潮向南流動起著不同程度的阻擋作用,成為溫度帶的分界線。
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東南季風深入內陸起著明顯的屏障作用,與劃分東南濕潤氣候區和西北乾燥氣候區的分界上有著密切的關系。西藏高原南部東西走向的山脈和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對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入境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另外,來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國台灣東岸時,順著琉球群島轉向日本本州東岸方向向東流去,因此這支暖洋流對我國大陸,特別是對北方氣候未能發生直接增溫加濕的作用,所以我國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下,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受海洋季風和濕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相應的植被變化也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域,即東部濕潤森林區、中部半乾旱草原區、西部內陸乾旱荒漠區,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植被的經度地帶性分布。
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緯向變化,由於地形的復雜可分為東西兩部分。首先在東部濕潤森林區,由於溫度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在氣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現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因此受氣候影響,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針葉落葉林 + 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林 +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一北亞熱帶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南亞帶常綠闊葉林 + 熱帶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於位於亞洲內陸腹地,在強烈的大陸性氣候籠罩下,再加上從北向南出現了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昆侖山等,打破了緯度的影響,這樣,西部從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緯向變化如下:溫帶半荒漠、荒漠帶 + 暖溫帶荒漠帶一高寒荒漠帶一高寒草原帶一高原山地灌叢草原帶。
Ⅳ 中國植被的分布與氣候地形的關系
中國地域廣闊、山體眾多,是世界上植被類型最豐富的國家。在大尺度的宏觀范圍內,中國的植被的分布規律遵循緯向地帶性、經向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的規律,還受到地形,氣候等因素的影響。
我國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由於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陸腹地。冬季盛行著大陸來的極地氣團或北冰洋氣團,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運行。夏季盛行著由海洋來的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主要是太平洋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帶著濕氣吹向大陸。又由於我國地形十分復雜,高山眾多。東西走向的山脈對寒潮向南流動起著不同程度的阻擋作用,成為溫度帶的分界線。
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東南季風深入內陸起著明顯的屏障作用,與劃分東南濕潤氣候區和西北乾燥氣候區的分界上有著密切的關系。西藏高原南部東西走向的山脈和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對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入境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另外,來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國台灣東岸時,順著琉球群島轉向日本本州東岸方向向東流去,因此這支暖洋流對我國大陸,特別是對北方氣候未能發生直接增溫加濕的作用,所以我國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下,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受海洋季風和濕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相應的植被變化也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域,即東部濕潤森林區、中部半乾旱草原區、西部內陸乾旱荒漠區,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植被的經向地帶性分布。
Ⅳ 植被帶緯度分布示意圖
1.A2.B 分 析: 1.1】水平方向上植被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到苔原的變化的基礎是因緯度不同而造回成的熱量條件的差異,體答現了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2.2】甲地緯度最低,熱量豐富,因此山地苔原帶分布的海拔高度較其他山地高。 考點: 地域分異規律 考點 分析: 考點1: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 試題屬性 題型: 難度: 考核: 年級
Ⅵ 中國部分地區植被分布
山西位於黃河中游東側,黃土高原東緣。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
省境四周山河環繞,東和東南繞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鄰;西、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長城與內蒙古相毗連。疆界輪廓約呈一由東北向西南華僑的平行四邊形。南北界於北緯34°34.8′~40°43.4′,東西界於東經110°14.6′~114°33.4′之間。總面積156 266平方公里。地貌、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是制約植物類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 貌
山西是一個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地佔40%,丘陵佔40.3%,平川、盆地佔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黃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東側海拔不足100米的華北平原和西側海拔1000米左右的黃河峽谷兩岸的高原相比,顯示出山西高原整體隆起的地形。
在整體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著一連串斷陷盆地,依次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臨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運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斷陷盆地將整個高原分割成東西山地。東部以太行山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恆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西部以呂梁山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濤山、雲中山、蘆芽山、管涔山、黑茶山、關帝山、石千峰及龍門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長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統稱呂梁山。
晉西黃土高原,位於呂梁山以西,北起內長城,沿黃河東側與呂梁山之間的狹長地帶。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傾斜,地面覆蓋著10~13米厚的黃土層,局部地區黃土層厚達70~80米。由於長期流水沖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晉西北高原是一個凹陷的沉降區,起伏較和緩,為一高原丘陵區,海拔在1300~1500米之間,為省境內的高寒區。
(二)氣 候
山西處我國大陸東部中緯度地區,南北狹長,氣候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偏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大陸度在60%以上)。按全國氣候分類,以恆山為界,北屬中溫帶氣候亞帶,以南屬暖溫帶氣候亞帶。按干濕度分類,大部分地區屬半乾旱氣候,僅中高山區和晉東南地區屬半濕潤氣候。這一地區氣候的形成和分布規律,主要是由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山西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脈起伏,高低懸殊,水平氣候與垂直氣候交織在一起,各地氣候差異甚大,地勢高、氣溫低、氣候乾燥寒冷。綜合本省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各地溫差懸殊,地面風向紊亂,風速偏小,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
氣溫:全省年平均氣溫在3.7~13.8°C之間,水平分布的一般規律由北向南遞增,南暖北涼。受地形影響,又打破了這一規律,使氣溫分布復雜化。重直氣溫變化明顯,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0.6°C。盆地、河谷溫暖,高原、山地寒冷。1月平均氣溫一般在-0.5~-14.6°C之間,由南向北遞減,溫差達15°C,7月平均氣溫介於19.3~27.3°C,從南向北遞減,南北溫差僅8°C,南北溫差夏季小於冬季。
氣溫年變化,各地氣溫年較差大,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氣溫差,一般變化於27~35°C之間,北部和西北部氣候乾燥,大陸性強,氣溫年較差尤大。南部和東南部年較差較小。年極端溫差一般在52~70°C之間,南部較小,北部較大,且由南向北逐漸增加。各地氣溫年際變化明顯,年溫平均變化率自南向北變動在±0.2~0.5°C之間,最冷年與最熱年的變動大部為1~2°C。
氣溫的月際變化,春、秋季變化大,夏、冬季較穩定,春季月平均氣溫上升最快,介於7~8°C,秋季降溫很快,介於7.7~8.9°C;7月最熱,1月最冷,2月升溫,8月降溫,春溫高於秋溫,四季明顯,北部比南部氣溫低,大陸性強。各地極端最低、最高氣溫分別出現在1月和7月,極端最低氣溫在北部和東西山區為-30~-40°C(五台山達-44.8°C),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在36~43°C之間。
氣溫日變化,平均日較差北部大於南部,右玉達15.8°C,盆地大於山區。日最高氣溫出現於14~15時,最低在日出之前,日較差大。平均月較差,5月最大,8月最小。
無霜期120~220天,由北向南處長,北部右玉113天,南部垣曲239天,南部初霜10月中下旬,終霜3月中下旬,無霜期180天以上。中部地區,初霜10月上中旬,終霜4月中下旬,無霜期160~180天。北部初霜9月中下旬,終霜5月上中旬,無霜期少於160天。
降水:因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的影響,降水分布東多於西,南多於北,山地多於盆地,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降水強度大。
年平均降水由西北向東南遞增,介於380~650毫米,總平均511.8毫米。但季節分配不均,各地差異明顯,年際變化大,流失嚴重,天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缺水現象嚴重。
本省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於東南和西南氣流,降水量等值線走向與山地走向吻合。迎風的東南坡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700毫米,五台山多達913.3毫米,成為多雨區。背風的西北坡及盆地,降水量年平均400毫米,大同僅為384毫米,為少雨區。降水量在85天以上,五台山達145天。暴雨多出現在山地迎風坡,范圍小,強度大,一般70~260毫米,年降水集中在夏季,佔50~60%,年際變化相差2.3倍,個別地方相差5倍。月降水量逐年變化,以7、8、9月變率最大,相差14~227倍。
日照:各地日照長短與所在地的地理緯度、地形、山脈遮蔽和陰天相關,一般介於2200~3000小時,由南往北遞增。日照時數分配:春季575~800小時,夏季625~875小時;秋季525~725小時;冬季450~650小時。
蒸發量:一地的蒸發量主要決定於溫度、風力、濕度、氣壓、土壤和植被等。全省各地全年蒸發總量為1500~2300毫米之間。
風向:冬半年在內蒙古高壓控制下,多北風和西北風。夏半年受大陸低壓的影響多南風和東南風。同時各地的風向還受地形的影響,又有日夜變化的山谷風。
風速:各地平均風速1.4~4.5米/秒,五台山最大平均風速9.5米/秒。各地最大風速一般在14~20米/秒。春季為一年中風速最大的季節,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占春季的40~50%,8月風速最小。夜裡風速小,中午風速大。
(三)土 壤
土壤是在氣候、植被、地貌、成土母質、時間因素、人為活動等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於本省緯度,海陸位置和成土環境條件,使得本省氣候錯綜復雜,植被變異和更替明顯,因而導致了土壤類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按其成因可分為三點。
1.地帶性土壤類型
土壤地帶性規律在山西最明顯的是緯度地帶性。省境中南部為森林草原褐土地帶,北部為乾旱草原栗鈣土地帶,呂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乾草原過渡的灰褐土地帶。
雁北緯度偏高,東部多山,雨量少,氣候乾燥寒冷,植被稀疏矮小,地理環境上是一個典型的乾草原景觀,與此相適應的地帶性土壤為乾草原栗鈣土。日溫差、年溫差大,風蝕、水蝕嚴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溫5~6°C,大陸氣氣候影響了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母岩的物理風化強,化學分解緩慢,土壤質地粗,砂性大,結構差,表層好氣性活動頻繁,有機體迅速分解,少積累、剖面中有明顯的鈣積層,但鈣積層分布的深度和積累的強度,隨不同地形部位而異。
晉南、晉東南、晉中和忻州地區,位於我國亞熱帶森林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的中間位置,從海陸位置上看,位於沿海濕潤區向內陸乾旱區過渡地位,在這個地區生長的森林植被是不穩定的,一旦破壞,次生灌木草原植被較穩定,在這種條件下發育起來的土壤為褐土,這是本省主要地帶性的土壤,廣泛分布於二級階地以上的階地、丘陵和低山。氣候溫暖、晝夜溫差小、年降水450~600毫米、年均溫10~20°C,礦物質化學分解強,土壤營養豐富,土壤剖層色淡而薄,是粘化度弱的淡褐土。晉南、晉東南,粘化層色暗而厚,是粘化層較強的碳酸鹽褐土。
呂梁山以西,昕水河與芝水河分水嶺以北,一直到平魯的西北部,右玉為灰褐土。年降水450~500毫米,年均溫7~8°C,氣溫較寒冷乾燥,根據南北自然條件和土壤剖面性質特徵,紫金山以北為淡褐土,以南為灰褐土。
2.山地土壤類型
在不同地理緯度和基帶土壤條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異,形成不同土壤類型。垂直地帶土壤譜式較復雜,建譜土壤類型,常隨基帶土壤呈規律性分布。
北部栗鈣土區,垂直帶譜式:東部海拔2200米以上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為山地黑鈣土(或山地淋溶黑鈣土),在陰坡海拔2000~2200米,為森林植被,土壤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為山地栗鈣土。西部1900~2100米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為山地栗鈣土。
西部灰褐色土區,垂直帶譜式:海拔260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土,海拔2400~2600米為山地草原草甸土,海拔2000~2400米為山地棕壤,1700~2000米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為山地灰褐土。
東部淡褐土區,垂直帶譜式:海拔300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為山地棕壤;1600~1900米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為山地褐土。
東部、東南部為碳酸鹽褐土區,垂直帶譜式:海拔2300米以上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為山地棕壤;1500~1800米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為山地褐土。
3.隱域性土壤類型
隱域性土壤形成除決定於特殊水文地質條件外,並與土壤生物地帶性相關,按其成因可分為:1.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窪地及河流兩岸封閉性窪地,因長期或季節性積水形成沼澤土。2.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級階地上,因受地下水升降影響,底土產生銹紋、綉斑,地表長著草甸植被,形成草甸土。3.鹽成型土壤:盆地內的河旁窪地,山前交接窪地及渠道兩側、水庫、稻田周圍,由於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在強烈蒸發條件下,表面大量聚鹽形成鹽漬土。4.岩成型土壤:河流兩側的砂土,經風力搬運堆積形成的風砂土。
上述土壤類型多呈斑點狀或條帶狀散布在全省各地帶性土壤之中。
二、植被分布規律
山西植被是指山西省植物群落的總體。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它是在前述地貌、氣候、土壤和人為活動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各個因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它們的分布又是沿著水平(緯度、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成有規律的分布、變化著,這就是植物分布的規律性。
(一)水平分布規律
山西省省境為一南北狹長(約550公里)、東西較窄(約380公里)的平行四邊形,緯度地帶性明顯,水熱條件差異大,由於水、熱條件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形成了暖溫帶和溫帶兩個氣候帶。此二帶的分界線基本以恆山為界,相應的形成了暖溫帶夏綠闊綠林和溫帶草原兩個植被帶。
溫帶草原地帶,恆山以北屬中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3.5~7°C,最冷月均溫-9~-16°C,最暖月均溫19~23°C,≥0°C年積溫2600~3600°C,≥10°C年積溫2200~3200°C,≥10°C積溫日數130~165天,年降水量370~400毫米,無霜期100~130天,地帶性的土壤為栗鈣土,其相應的地帶性植被為溫帶乾草原,常見的植物群落類型為本氏針茅、百里香、隱子草、興安胡枝子及冷蒿等組成的草原復合體,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區系成分的種類占優勢。農作物以春小麥、馬鈴薯、莜麥、胡麻等溫寒作物為主,為一年一熟制。
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地帶,恆山以南的廣大地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7~14°C,最冷月均溫-5~-10°C,最暖月均溫22~27°C,≥0°C年積溫3600~5000°C,≥10°C年積溫3200~4600°C,≥10°C積溫日數165~210天,年降水量400~650毫米,無霜期130~200天,地帶性的土壤為褐土。該地帶由於南北水、熱條件差異,反映在植被類型,植物種類組成的地理區系成分不同,又呈現出地域性及緯度地帶性。以溫度為主導因素引起植被南北分布的差異,又可分為南北兩個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地帶。
南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帶,包括中條山、太行山南部、運城、臨汾盆地,年均溫12~14°C,最冷月均溫-4~-5°C,最暖月均溫25~27°C,≥0°C年積溫4500~5000°C,≥10°C年積溫3600~4600°C,≥10°C積溫日數180~210天,年降水量450~650毫米,無霜期180~205天。地帶性的土壤為碳酸鹽褐土。相應的植被是夏綠林和次生的落葉灌叢為主。農業植被溫熱作物以中早熟棉、冬小麥、花生,可復播玉米,為一年兩熟制。
北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帶,包括恆山以南,南暖溫帶以北的省境中部廣大地區,年均溫7~12°C,最冷月均溫-3~-10°C,最暖月均溫22~25°C,≥0°C年積溫3600~4500°C,≥10°C年積溫3200~3600°C,≥10°C積溫日數165~180天,地帶性的土壤為淡褐土。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地帶性針葉林及中生落葉灌叢為主,次為夏綠林。農業植被暖溫作物以玉米、穀子、高梁雜糧為主,兩年三熟制。
此二亞地帶的分界線是:西起河津禹門口,沿臨汾盆地西緣而北,至洪洞縣南溝,苑川向南,臨汾盆地東緣,沿海拔900~1000米等高線,至曲沃北部向東,經沁水縣城、端氏、晉城大陽、高平巴公、陵川附城、陵川縣城東南、潞城向東北,經六泉到壺關縣樹掌,平順縣杏城,芣蘭岩,通過濁漳河支流與河北省相接。
(二)垂直分布規律
山西是一個隆起的山地高原,境內南北狹長,高差懸殊,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水熱條件差異明顯,土壤類型繁多,坡向不同,植被類型也不同,其特點是:
南北狹長,氣溫差異明顯,山地所處的緯度不同,北部寒冷,有由耐寒的白杄、青杄、華北落葉松組成的高中山寒溫性針葉林,無低中山針葉林,植被的垂直更替是:草原帶(或灌叢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高中山針葉林帶--亞高山灌叢或亞高山草甸帶;南部較溫暖,以櫟林為主,有低中山針葉林(或與闊葉林混交),無高中山寒溫性針葉林,在林木受到破壞的地方還有小葉林(樺木林),植物的垂直更替是:灌叢(或草原)帶--低中山針葉林帶(或針闊葉混交林帶)--落葉闊葉林帶--亞高山草甸帶。山西東西為山地,山脈多成東北、西南走向,且東北高,西南低,故東坡與北坡較濕冷,南坡與西坡為乾燥、溫暖。同一高度水、熱條件有差異,垂直帶譜中的植被帶,朝濕冷方向下斜,即同一植被帶分布的高度南部與西部向北部與東部傾斜,以關帝山、太岳山表現明顯。
山西各地山麓基帶植被類型,區系成分差異明顯: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山麓植被以灌叢為主,優勢植物為酸棗、荊條、黃刺玫、沙棘等,次為疏林和灌草叢,優勢植物為側柏、油松、白羊草、蒿類。暖溫帶濕潤氣候區,山麓植被以疏林或灌叢為主,優勢植物以側柏、油松、栓皮櫟、橿子櫟、酸棗、荊條、白刺花為主,優勢植物為本氏針茅、百里香、達烏里胡枝子及蒿類。
由於海拔高度及坡向的差異,同一山地的水、熱情況有明顯的差別,因而植被差異也很大,北坡海拔高處有高中山針葉林(白杄、青杄、華北落葉松)或針闊葉混交林(青杄、華北落葉松、山楊、白樺),海拔較低的地方以夏綠林(遼東樺、白樺、山楊)為主。在土壤瘠薄乾旱的地方有油松、側柏或白皮鬆組成的低中山針葉林。南坡則以旱生植物為主,優勢類為酸棗、荊條、沙棘、白羊草、蒿類等。據此對山地造林、綠化及引種經濟植物有重要參考價值。
Ⅶ (地理)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綜合影響。
P.29~30活動:【活動目標】通過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歸納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徵;通過讀長白山植被的垂直變化示意圖,聯系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的相關知識,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答案提示】1.(1)東北地區1月平均氣溫值大體介於—28~—8℃,7月平均氣溫值大體介於18~24℃。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東北地區的1月平均氣溫明顯偏低。 (2) 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大體介於500~1000毫米,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是大體上自東南向西北減少。 2.(1)1月平均氣溫從高到低排序為:C城市→B城市→A城市。 (2)在A、B、C三個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C城市。 (3)A城市為哈爾濱,B城市為長春,C城市為大連。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徵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暫,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1) 從山麓到山頂,植被的垂直變化是: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混交林→紅松、落葉松、雲杉→岳樺林→高山苔原。植被出現垂直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因海拔的影響,氣溫從山麓到山頂逐漸遞減。 (2)長白山東南側位於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相對較多;西北側位於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相對較少。因而,同一座山體兩側的降水量會有明顯不同。 (3)玲玲所在的一側是山體的東南側。東南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同一植被帶的分布上限比西北側要略高一些。
該題為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 ——第六章 認識區域:位置與分布 >>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中的練習題
Ⅷ 什麼是植被地理分布規律性
一、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主要來源,隨著地球緯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從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種熱量帶.植被也隨著這種規律依次更替,故稱為植被的緯度地帶性.世界植被的緯度地帶性規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現寒帶的苔原、寒溫帶的針葉林、溫帶的夏綠闊葉林、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體上是沿緯度排列的.歐亞大陸中部與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現苔原、針葉林、夏綠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但這種分布規律是相對的,常受海陸位置、地形、洋流性質以及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強烈影響.
植被分布的經度地帶性主要與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和地形相關.一般規律是從沿海到內陸,降雨量逐漸減少,植被也出現明顯的規律性變化.就北美而言,它的兩側都是海洋,其東部降雨主要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團,雨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相應地依次出現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陸西部雖受太平洋濕潤氣團的影響,雨量充沛,但被經向的落基山所阻擋,因而森林僅限於山脈以西.所以,北美東西沿岸為森林,中部為草原和荒漠.植被從東向西依次更替著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現出明顯的經向變化.
我國植被分布的緯向地帶性變化可分為東西兩部分.在東部濕潤森林區,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寒溫帶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西部位於亞洲內陸腹地,在強烈的大陸性氣候籠罩下,從北至南依次出現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緯向地帶性,因此,西部自北向南植被緯向變化如下:溫帶半荒漠、荒漠帶-暖溫帶荒漠帶-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高寒山地灌叢草原帶.我國植被的經向地帶性,在溫帶地區特別明顯.從東南至西北受海洋性季風和濕潤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相應出現東部濕潤森林區,中部半乾旱草原區,西部乾旱荒漠區.
值得注意的是,經度地帶性和緯度地帶性並無從屬關系,它們處於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中.某一地區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律,決定於當地熱量和水分的綜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種因子(即熱量或水分).
二、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
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除緯向和經向規律外,還表現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現的垂直地帶性規律,它是山地植被的顯著特徵.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氣溫逐漸下降,而濕度、風力、光照等其它氣候因子逐漸增強,土壤條件也發生變化,在這些因子的綜合作用下,導致植被隨海拔升高依次成帶狀分布.其植被帶大致與山體的等高線平行,並有一定的垂直厚度,這種植被分布規律稱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在一個足夠高的山體,從山麓到山頂更替著的植被帶系列,大體類似於該山體所在的水平地帶至極地的植被地帶系列.例如,在西歐溫帶的阿爾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溫帶、寒溫帶到寒帶的植被水平帶的變化大體相似.我國溫帶的長白山,從山麓至山頂所看到的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雲冷杉暗針葉林、岳樺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帶,也是同自我國東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蘇聯遠東地區,直到寒帶所出現的植被緯度地帶性相一致.因此,有人認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縮影」.而兩者間僅是外貌結構上的相似,而絕不是相同.如亞熱帶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溫性針葉林與北方寒溫帶針葉林,在植物區系性質、區系組成、歷史發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這主要因亞熱帶山地的歷史和現代生態條件與極地極不相同而引起的.
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組合排列和更替順序構成該山體植被的垂直帶譜.不同山體具有不同的植被帶譜,一方面山地垂直帶受所在水平帶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山體的高度、山脈走向、坡度、基質、局部氣候等因素影響.總之,位於同一水平植被帶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帶性總是比較近似的
Ⅸ 地理問題!植被分布
東-西 溫帶落也闊葉林-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體現了從海洋到內陸的性質!
記得採納啊
Ⅹ 植被地理分布規律與人工植物群落的優化配置
遵循植被分布的規律進行植被恢復與構建,參照區域性的頂極植物群落,人工模擬構建岩溶山地植被生態系統,首先在於先鋒群落的構建與喬-灌-藤-草生態系統的優化配置:模擬天然植被構建人工植物群落,並充分考慮植物物種的配置;根據生態演替規律與植物水文生態效益及植物生物學原理,進行林分結構與混交類型、混交方式的優化配置;依據植物互補性原理,進行針、闊葉林的混交、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的有機組合;依據植物耗水特性,將深根與淺根的樹種混交;依據植物演替規律,進行喬灌藤草混交、封育補植,加速植被的自然演替,對大面積退耕的坡地是促進植被演替的簡單易行且十分有效的辦法。
廣西平果縣果化鎮布堯村,屬於典型的岩溶峰叢窪地地貌,由眾多高低錯落的聯座尖峭山峰與其間形態各異的多邊形封閉窪地組成,峰叢窪地底部標高300~400m,山峰高度可達550多米。該區生態環境的突出特點是:岩石裸露、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森林覆蓋率不足1%。在實施國家科技攻關課題過程中,根據當地岩溶峰叢窪地的特點、環境條件、土地利用狀況等,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示範區總面積600hm2,規劃封山育林面積為320hm2,其中山地中上部以封山育林為主、人工種植速生、抗逆性強的石山樹種,營造生態林為唯一目的,山地緩坡、中下部、梯地則在封育基礎上,適當調整發展方向,以發展林、果、葯的立體復合農林業為主,並探索若干岩溶山區土地利用的優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