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地理位置分析及民俗
Ⅰ 鄭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請你介紹一下鄭州的歷史脈絡,人文風俗,景觀特點以及你對鄭州的評價
鄭州歷史脈絡————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該觀點未得到國家權威機構和中國民間學者的普遍認可)。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人文景觀風俗———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出生在鄭州。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雄峙中樞,控御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當地的小吃系列以麵食為主,鄭州羊肉燴面、葛記燜餅、蔡記餛飩、鯉魚焙面,頗有風味。購買幾包"新鄭焦棗"也是饋贈或自食的首選佳品。
鄭州的評價————
鄭州地處中原,是文化之都,商業之都,旅遊之都,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但鄭州也落後,特別是將之放在八大古都行列里橫向比較,我們的差距是明擺著的:比北京,蓬勃的經濟、現代化的都市,京味兒十足的「皇城根兒」文化,我們比不了;比西安,城市建設的宏偉有序和充滿創造力,歷史文化的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我們也比不了;比南京、杭州,對比「金陵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和「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的景象,也稍遜風騷。即便是本省另三個兄弟城市,由於早早名列「八大古都」之冊,在挖掘文化礦藏方面卓有建樹,在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展示古都風采上業績不凡,它們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在某種程度上,是超過鄭州的。
我們期待著一個極具中原文化風格、極有現代文化特色、極富青春與活力的文化大鄭州,在中國的「天中」之地,閃射出無窮無盡的魅力!
Ⅱ 鄭州春節習俗地理論文
(一)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佔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當,篇幅的長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比如有一篇論文論述企業深化改革與穩定是辯證統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業為例,說只要幹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則,與職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數職工的理解。從全局觀念分折,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里只講了企業如何改革才能穩定,沒有論述通過深化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職工收入增加,最終達到社會穩定。
(二)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捨,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塊毛料寸寸寶貴,捨不得剪裁去,也就縫制不成合身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材料只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須捨得拋棄。
(三)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只限於反復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這樣的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
(四)論文的基本結構由序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序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部應比較簡略。本論則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層標准,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Ⅲ 用一段話介紹鄭州有哪些寓意吉祥的風俗
一、獅子滾綉球解題:
獅,哺.綱貓科動物。雄獅壯碩雄健,頸有鬣。我國古代工藝中的獅紋樣,是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提煉並加以圖案化的結果,較真獅英武而活潑。綉球是用絲織品仿綉球花製作的圓球。古代視綉球的為吉祥喜慶之品。據《漢書·禮樂志》,漢代民間流行「獅舞」,兩人合扮一獅,一人持綵球逗之,上下翻騰跳躍,活潑有趣。「獅子滾綉球」圖案,來源於此。舞獅子為民俗喜慶活動,且寓意祛災祈福。由綉球組成的圖案又叫「綉球錦」、「綉球紋」等。
二、圖案:象馱寶瓶
解題:太平,謂時世安寧和平。《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穀成熟。」溫庭筠《長安春晚》詩:「四方無事太平年。」又指連年豐收。《漢書·食貨志上》:「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三竊惶健!瓜螅?.動物。體高約三米,鼻長筒形,能蜷曲。門齒發達。象壽命極長,可達二百餘年,被人看作瑞獸。象也喻好景象。寶瓶,傳說觀世音的凈水瓶,亦叫觀音瓶,內盛聖水,滴灑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三、圖案:三隻羊
解題: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陽」。三陽,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陽氣盛極而陰衰微也。開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萬物通。開泰即啟開的意思,預示要交好運。「三陽開泰」圖案,寓意祛盡邪佞,吉祥好運接踵而來
四、圖案:爆竹、民間玩具,魚或兒童抱鯉魚
解題:用爆竹,民間玩具等寓意年節的到來。「魚」與「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節之時,家境殷實。這表達了古代人們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願望。在中國,無論城鄉,把這願望形之於圖畫的習慣,至今未頹。過新年的時候,家家掛一張兒童抱鯉魚的年畫,既表達歡慶之情,又圖來年吉利。
五、圖案:一個盒子里飛出五隻蝙蝠。或畫和合兩仙嬉戲蝙蝠
解題: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一稱寒山子,唐代僧人,相傳他居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詩飲酒,與天台國清寺僧人拾得為好友。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為和聖與合聖,世人稱「和合二仙」或「和合二聖」。「盒」與「合」、「和」同音,喻「和合」。舊時民間嫁娶,喜掛和合像,取「和諧好合」之意,以圖婚姻美滿。
六、圖案:喜蛛從上垂落而下
解題:喜蛛即「●子」。一種長腳的小蜘蛛。《初學記》卷四引《荊楚歲時記》,「七夕,婦人……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網於瓜上,則以為得
Ⅳ 河南鄭州都有什麼民俗啊
鄭州的民俗
搖籃邊上的祝福
中國人向來熱愛生靈,贊美生命,對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人們都報以真誠的禮贊和祝福。千百年來,鄭州地區也形成了古老的嬰兒誕生禮俗,說起來倒饒有趣味。
鄭州的農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男孩兒為「大喜」,女孩兒為「小喜」。孕婦將要臨盆時,舊時先請接生婆到家做好准備,讓產婦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內盛有溫水,並放一隻雞蛋和一把鎖。嬰兒降生後,接生婆用溫水給嬰兒洗身,讓產婦吃盆內的雞蛋,說是可以再生子,鎖則取出來掛在門口,意為鎖住嬰兒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門口,寓意男孩子將來能支撐門戶;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則埋在院中樹下,意為一朵花。
嬰兒出生後,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親友,稱之為「報喜」。報喜時要帶上禮品,禮品中包含著報喜的信息。禮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兒已經生了,並能悟出是男孩還是女孩。生男孩要帶燒餅作為禮物,生女孩要帶麻糖,有的則是生男孩抱只公雞,生女孩抱只母雞。嬰兒出生第三天,當事人要向周圍鄰居贈送喜面條,岳母則拿著雞蛋、掛面、紅糖、大米四色禮物到女兒家「瞧三天」。
舊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臍帶,極易感染破傷風,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嬰兒出生第九天,因為可能感染破傷風的時間已經過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慶祝的。這天,親戚朋友及街坊鄰里都來祝賀,主家設宴招待來客。接生婆特別受尊重,要請來並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紅糖、雞蛋、小孩衣服等禮物,親友則給嬰兒見面禮。酒席的最後少不了一碗喜面條,客人走時,主家要送些煮熟後染紅的雞蛋「回籃」,稱為「喜蛋」,這個習慣已延續多年。
在鄭州市郊及農村,解放前還流行嬰兒「碰姓」起名的風俗,也有人稱之為「闖姓」。嬰兒出生後的頭天清晨,嬰兒的父親出門後碰見第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頭,讓其給嬰兒起名,這便是碰姓。最喜歡碰見姓劉、姓程的,因「劉」與「留」同音,認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與「成」諧音,認為可以使孩子長大成人。
嬰兒滿月後,姥姥家要來「叫客」,產婦母子同往小住數日後送回,也叫走滿月,此俗相傳已久,至今鄭州城鄉仍很流行。離家時,產婦頭上紮根紅布條,嬰兒頭上頂塊紅布,說是可以避邪。嬰兒臉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鍋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時,姨要在嬰兒臉上抹一道白,寓意嬰兒長壽。
嬰兒滿月後有剃胎發的習俗,又叫「絞發」、「落胎發」,是滿月禮中重要的一項。《東京夢華錄》記載:「浴兒畢,落胎發,遍謝坐客。」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把頭發全剃光,稱為留胎毛。有道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會扔掉,有的父母將其收藏,有的縫在嬰兒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的紀念。
此後,每年到了孩子生日這天,父母都會在早上給孩子煮雞蛋吃並染紅,因雞蛋為圓型,寓意孩子一切圓滿,農村還有孩子生日吃雞蛋「骨碌骨碌運氣」的說法。中午則給孩子做面條吃,稱為「長壽面」,但生日這天忌吃玉米粥,因為鄭州土語稱玉米粥為「糊塗」,寓意不讓孩子犯糊塗。
生子不易,養子更難,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順利地長大成人,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避免災禍。為了使孩子平安成長,人們便想出各種辦法消災祈福。
鄭州城鄉都有認干親的習俗,稱為「認乾爹干媽」。有的農村嬰兒認碰了姓之人為干親,有的認子女眾多之人為干親,城裡人多是找親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認干親。行認干親禮時要給干親送面條、點心,給乾娘做一條不縫襠的大腰褲。認乾娘時,把嬰兒放在大褲子里,從褲襠里漏出,意為乾娘所生。乾娘要給嬰兒脖子上掛一個刻有「長命百歲」的長命鎖,等其長到12周歲時,再由乾娘打開。
除了認干親外,還有給小孩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兒,容易養活。
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之家,孩子的奶奶、爺爺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時,會向人家要塊布,拼成百家衣。特別是姓「劉」、「陳」、「程」者,這些姓氏的諧音都是吉利之語,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塊舊布頭,老人們會高興地收下。布塊的大小花色不講究,但以藍色為好,因「藍」諧音「攔」,寓意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母親縫住,寓意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了。
鄭州民間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風俗。農歷正月初一,長輩抱著嬰兒,手拿破碗,佯裝乞丐沿街乞討。乞討的人家以100家為宜,然後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寓意這樣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長輩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個饃。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長大成人,俗稱「嚼災」。
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祝壽的名目也不同。
古時按甲子、乙丑、丙寅紀年,60年一個花甲,人活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河南人習慣把60歲作為正式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60歲之後的每五年稱作「小壽」,每十年稱為「大壽」。
祝壽多按虛歲提前一年,59歲做60大壽,69歲做70大壽。做過壽後,往後就不能間斷,平常小慶,整十歲大慶。舊時風俗,有做99壽者,謂之「白」壽,意為百歲缺一。百歲老人往往不言百歲,而只言99歲,取「九十九,活不夠」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慶壽,但規模比較小,一般是後輩們聚在一起,擺上酒席慶賀一下,出嫁的閨女購置壽糕、將饅頭蒸成桃形的壽桃回來孝敬老人。如今,農村地區也接受了新興的祝壽形式,給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諱「吹燈拔蠟」這類不吉利的詞,不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不過,給老人祝壽時,「長壽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謂之「添壽」。
從老人60歲時開始,有些家庭會舉辦規模較大的慶賀活動,稱為「大慶」。大慶時,有的兒女還請來專業劇團唱戲、演電影、請人說書助興。
有些地方的祝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來客。為老人祝壽,客人親友均要饋贈禮品,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賀壽人有送壽幛、壽匾者,但切忌送鍾表,因送鍾與「送終」諧音。
壽日這天,屋內張燈結綵,中間擺上方桌,桌上點燃兩支紅蠟燭,擺滿壽果、壽酒、壽魚等,牆上掛著壽星圖、紅色壽幛和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祝壽前要鳴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齊,坐在上首。晚輩們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則把這些食品分給眾人同吃,參加壽宴時吃東西俗說是替老人「嚼災」。然後人們祝酒、品菜,共享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壽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齡,晚輩給父母做的壽就比較特殊了。
/ 按舊俗,有些人做壽不從60歲開始,而是從66歲開始。慶祝66歲大壽,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6字,象徵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一般對此都很重視。
「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父母66歲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少不了一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象徵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買肉時不能計較肉的多少,須一刀割下來,以示兒女對老人的敬意。有的兒女則購六斤六兩肉為父母祝壽,還要蒸小饅頭66個,請老人食之,別人不得分食,否則謂之「奪福」。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比較緊張。做兒女的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鯉魚善「躥」,寓意這一「躥」,老人就過了難關。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女兒在天還未亮時,將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後吃掉,稱為「骨碌運氣」,說是吃了這雞蛋,可以交好運。
祝壽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鄭州地區的禮儀、風俗,與中原各地的習慣大體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細節上又有明顯不同。同類事情的辦事習慣、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莊中也存在差異,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有趣現象。
就說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過年吧,過年在鄭州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臘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農村所說的過年則是指農歷臘月下旬到正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統稱。
這樣,在過年的時間上就形成了明顯的「分水嶺」———除夕這天,大部分農村人就開始忙著過年了,很多地方的規矩,是除夕飯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裡人仍在正常上班,他們是從正月初一才正式開始過年的。
「吃罷祭灶飯、就把年來辦」,農村的傳統,臘月二十三祭過灶就著手准備過年了。過年之前這段時間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來也形成了古老的習俗,各個地方流傳的有關此類習俗的順口溜有多個版本,如一些地方流傳的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發);二十九,門對(指春聯)有;年三十兒,吃扁食兒(指餃子);年初一兒,撅起屁股亂作揖兒(指互相拜年)」。一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則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宰只鴨;二十九,買壇酒;年三十兒,貼門神兒」……
過年時貼春聯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將春聯貼上,有的是在除夕這天貼春聯,有人則是在正月初一才貼。很多地方春聯一般只貼門窗、廚房、豬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農村除了門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櫃、車輛甚至連織布機、桌椅板凳上也要貼上春聯。
拜年的習俗在鄭州也有差別,大多數地方的人們是口頭互致新年的問候和祝賀,有些地方則為鞠躬拜年,有些講究傳統習俗的地方採用的是磕頭、作揖的禮儀,給長輩拜年時,男孩磕頭、女孩作揖,稱為「磕頭禮」。
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鄭州一些農村還曾經時興「青龍節」、「乞巧節」、「牲口節」、六月過小年等不常見的習俗。
農歷二月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天,農民要休息一天,不許挑水、動土,婦女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了龍體。太陽未出來前,農民用草木灰撒成圓形糧囤,中間放上小麥、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誦「大囤滿、小囤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還用雙手拿瓦片,邊碰撞邊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蠍子蚰蜒都沒爪」,祈求神靈保佑,使蠍子、蚰蜒、蜈蚣等毒蟲不來侵襲。中午飯都是吃撈面條,稱為龍須面,祈求撈住富貴和健康。這天人們還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黃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說。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在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7樣瓜果,烙7張油饃或糖烙饃,包7碗小餃子,做7碗面條湯,還要單獨包7個大餃子,餃子餡由7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7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7樣東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願。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姑娘們分吃水果和小餃子,然後把油餅和大餃子放在竹籃內,掛在樹上。夜晚,7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籃子,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7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籃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農歷七月十五,農家稱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農家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後的羊羔饃給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精飼料的,晚上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民謠曰:「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六月初一,民間有過小年的說法。這時,麥子剛打下不久,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桃、李等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鬥上貼著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拳行令,孩子們嬉戲打鬧,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Ⅳ 說說鄭州有啥獨特的風俗習慣
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五,都稱為"小年",各有一套說法,一直不大明白,要放鞭炮的專,正月十五不僅是小年還是元宵屬節,要吃湯圓的;在正月初一到初十之間只要有親戚來家裡都要"喝茶",就是擺上點心,糕,棗什麼的,倒上一杯開水主人陪客人一起喝茶,是禮節習慣.
Ⅵ 鄭州有什麼民俗
鄭州的農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男孩兒為「大喜」,女孩兒為「小喜」。孕婦將要臨盆時,舊時先請接生婆到家做好准備,讓產婦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內盛有溫水,並放一隻雞蛋和一把鎖。嬰兒降生後,接生婆用溫水給嬰兒洗身,讓產婦吃盆內的雞蛋,說是可以再生子,鎖則取出來掛在門口,意為鎖住嬰兒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門口,寓意男孩子將來能支撐門戶;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則埋在院中樹下,意為一朵花。
嬰兒出生後,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親友,稱之為「報喜」。報喜時要帶上禮品,禮品中包含著報喜的信息。禮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兒已經生了,並能悟出是男孩還是女孩。生男孩要帶燒餅作為禮物,生女孩要帶麻糖,有的則是生男孩抱只公雞,生女孩抱只母雞。嬰兒出生第三天,當事人要向周圍鄰居贈送喜面條,岳母則拿著雞蛋、掛面、紅糖、大米四色禮物到女兒家「瞧三天」。
舊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臍帶,極易感染破傷風,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嬰兒出生第九天,因為可能感染破傷風的時間已經過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慶祝的。這天,親戚朋友及街坊鄰里都來祝賀,主家設宴招待來客。接生婆特別受尊重,要請來並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紅糖、雞蛋、小孩衣服等禮物,親友則給嬰兒見面禮。酒席的最後少不了一碗喜面條,客人走時,主家要送些煮熟後染紅的雞蛋「回籃」,稱為「喜蛋」,這個習慣已延續多年。
在鄭州市郊及農村,解放前還流行嬰兒「碰姓」起名的風俗,也有人稱之為「闖姓」。嬰兒出生後的頭天清晨,嬰兒的父親出門後碰見第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頭,讓其給嬰兒起名,這便是碰姓。最喜歡碰見姓劉、姓程的,因「劉」與「留」同音,認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與「成」諧音,認為可以使孩子長大成人。
嬰兒滿月後,姥姥家要來「叫客」,產婦母子同往小住數日後送回,也叫走滿月,此俗相傳已久,至今鄭州城鄉仍很流行。離家時,產婦頭上紮根紅布條,嬰兒頭上頂塊紅布,說是可以避邪。嬰兒臉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鍋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時,姨要在嬰兒臉上抹一道白,寓意嬰兒長壽。
嬰兒滿月後有剃胎發的習俗,又叫「絞發」、「落胎發」,是滿月禮中重要的一項。《東京夢華錄》記載:「浴兒畢,落胎發,遍謝坐客。」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把頭發全剃光,稱為留胎毛。有道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會扔掉,有的父母將其收藏,有的縫在嬰兒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的紀念。
此後,每年到了孩子生日這天,父母都會在早上給孩子煮雞蛋吃並染紅,因雞蛋為圓型,寓意孩子一切圓滿,農村還有孩子生日吃雞蛋「骨碌骨碌運氣」的說法。中午則給孩子做面條吃,稱為「長壽面」,但生日這天忌吃玉米粥,因為鄭州土語稱玉米粥為「糊塗」,寓意不讓孩子犯糊塗。
生子不易,養子更難,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順利地長大成人,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避免災禍。為了使孩子平安成長,人們便想出各種辦法消災祈福。
鄭州城鄉都有認干親的習俗,稱為「認乾爹干媽」。有的農村嬰兒認碰了姓之人為干親,有的認子女眾多之人為干親,城裡人多是找親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認干親。行認干親禮時要給干親送面條、點心,給乾娘做一條不縫襠的大腰褲。認乾娘時,把嬰兒放在大褲子里,從褲襠里漏出,意為乾娘所生。乾娘要給嬰兒脖子上掛一個刻有「長命百歲」的長命鎖,等其長到12周歲時,再由乾娘打開。
除了認干親外,還有給小孩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兒,容易養活。
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之家,孩子的奶奶、爺爺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時,會向人家要塊布,拼成百家衣。特別是姓「劉」、「陳」、「程」者,這些姓氏的諧音都是吉利之語,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塊舊布頭,老人們會高興地收下。布塊的大小花色不講究,但以藍色為好,因「藍」諧音「攔」,寓意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母親縫住,寓意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了。
鄭州民間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風俗。農歷正月初一,長輩抱著嬰兒,手拿破碗,佯裝乞丐沿街乞討。乞討的人家以100家為宜,然後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寓意這樣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長輩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個饃。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長大成人,俗稱「嚼災」。
喜慶祝壽樂天倫
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祝壽的名目也不同。
古時按甲子、乙丑、丙寅紀年,60年一個花甲,人活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河南人習慣把60歲作為正式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60歲之後的每五年稱作「小壽」,每十年稱為「大壽」。
祝壽多按虛歲提前一年,59歲做60大壽,69歲做70大壽。做過壽後,往後就不能間斷,平常小慶,整十歲大慶。舊時風俗,有做99壽者,謂之「白」壽,意為百歲缺一。百歲老人往往不言百歲,而只言99歲,取「九十九,活不夠」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慶壽,但規模比較小,一般是後輩們聚在一起,擺上酒席慶賀一下,出嫁的閨女購置壽糕、將饅頭蒸成桃形的壽桃回來孝敬老人。如今,農村地區也接受了新興的祝壽形式,給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諱「吹燈拔蠟」這類不吉利的詞,不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不過,給老人祝壽時,「長壽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謂之「添壽」。
從老人60歲時開始,有些家庭會舉辦規模較大的慶賀活動,稱為「大慶」。大慶時,有的兒女還請來專業劇團唱戲、演電影、請人說書助興。
有些地方的祝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來客。為老人祝壽,客人親友均要饋贈禮品,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賀壽人有送壽幛、壽匾者,但切忌送鍾表,因送鍾與「送終」諧音。
壽日這天,屋內張燈結綵,中間擺上方桌,桌上點燃兩支紅蠟燭,擺滿壽果、壽酒、壽魚等,牆上掛著壽星圖、紅色壽幛和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祝壽前要鳴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齊,坐在上首。晚輩們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則把這些食品分給眾人同吃,參加壽宴時吃東西俗說是替老人「嚼災」。然後人們祝酒、品菜,共享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壽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齡,晚輩給父母做的壽就比較特殊了。
按舊俗,有些人做壽不從60歲開始,而是從66歲開始。慶祝66歲大壽,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6字,象徵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一般對此都很重視。
「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父母66歲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少不了一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象徵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買肉時不能計較肉的多少,須一刀割下來,以示兒女對老人的敬意。有的兒女則購六斤六兩肉為父母祝壽,還要蒸小饅頭66個,請老人食之,別人不得分食,否則謂之「奪福」。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比較緊張。做兒女的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鯉魚善「躥」,寓意這一「躥」,老人就過了難關。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女兒在天還未亮時,將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後吃掉,稱為「骨碌運氣」,說是吃了這雞蛋,可以交好運。
祝壽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節日習俗多姿彩
鄭州地區的禮儀、風俗,與中原各地的習慣大體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細節上又有明顯不同。同類事情的辦事習慣、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莊中也存在差異,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有趣現象。
就說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過年吧,過年在鄭州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臘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農村所說的過年則是指農歷臘月下旬到正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統稱。
這樣,在過年的時間上就形成了明顯的「分水嶺」———除夕這天,大部分農村人就開始忙著過年了,很多地方的規矩,是除夕飯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裡人仍在正常上班,他們是從正月初一才正式開始過年的。
「吃罷祭灶飯、就把年來辦」,農村的傳統,臘月二十三祭過灶就著手准備過年了。過年之前這段時間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來也形成了古老的習俗,各個地方流傳的有關此類習俗的順口溜有多個版本,如一些地方流傳的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發);二十九,門對(指春聯)有;年三十兒,吃扁食兒(指餃子);年初一兒,撅起屁股亂作揖兒(指互相拜年)」。一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則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Ⅶ 河南鄭州 風俗 習慣
1、鄭州人愛說『中』
鄭州人情有獨『中』,又於何時流行說『中』,非獨外人,既便河南人也難以說清。全國方言何其多,能夠一字詮釋一地歷史變遷、一字代表一地方言文化的,唯有河南話里的『中』,全世界也難找出第二個這樣的字來。今天,『中』已成為河南人的口頭語,但少有人知道,『中』字曾經負載的厚重歷史、文化積淀、以及驕傲和失落。」
2、「青龍節」
農歷二月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天,鄭州的農民要休息一天,不許挑水、動土,婦女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了龍體。太陽未出來前,農民用草木灰撒成圓形糧囤,中間放上小麥、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誦「大囤滿、小囤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還用雙手拿瓦片,邊碰撞邊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蠍子蚰蜒都沒爪」,祈求神靈保佑,使蠍子、蚰蜒、蜈蚣等毒蟲不來侵襲。中午飯都是吃撈面條,稱為龍須面,祈求撈住富貴和健康。
3、鄭州方言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區,即原城關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區。
4、鄭州人的主食以麵食為主,麵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麥面)食品為主。
粗糧面只作為營養搭配和調劑口味,需求量較小。常見的面做食品有饃(饅頭)、菜饃(又叫菜蟒或菜龍)、油卷、包子、烙饃、油餅、菜盒、燒餅、油條、炸菜角等等。鄭州人特別喜歡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湯面條、撈面條、炸醬面條、鹵面條、炒麵條、牛羊肉燴面條等等。鄭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餚主要有五大類:肉菜類、青菜類、食用菌類和豆製品及蛋類。
5、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新鄭市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來祭拜黃帝。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和漢代的《史記》等歷史典籍中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2008年6月7日,新鄭黃帝拜祖祭典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Ⅷ 鄭州習俗
我也是老師布置的作業
近代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後,鄭州的歲時習俗同全國一樣,追新慕異,去土求洋,革除陳規陋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這種社會風尚革新影響僅限於大、中、小城市,對於農村則影響甚微。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於南京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各省都督在南京開會,通電全國,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1月1日叫做「元旦」,並以臨時大總統就職之日,作為民國建元的開始。
民國改元,在民主共和觀念的影響下,以帝王為中心的國家慶典、忌辰等徹底廢止。一些新的節日和紀念日產生,鄭州政界及各行各業也開始實行由民國政府規定的節日,4月5日是「植樹節」(1929年把「植樹節」改為3月12日,這一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8月27日是「教師節」等。
在民國官方規定的節日里,新年元旦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因為這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據鄭州政界、商界、教育界幾位八九十歲的老人講,因鄭州距北洋政府的國都北京很近,信息靈通,對這個節日很重視,官署(政府部門)要舉辦團拜、集會活動。公共事業單位仿京城辦法,都要放假休息,以示慶祝。商家字型大小門前要懸掛彩旗,主要街衢要搭彩色牌樓,西關大街、德化街、大同路上用松柏樹枝和各種彩花搭起的牌樓最為壯觀。各種商販、藝人雲集街心廣場(現二七廣場)和老墳崗,這里不僅有各類商品、小吃攤,還有豐富多彩的雜耍、戲劇表演供民眾游樂,街頭巷尾一時熱鬧至極。這個節日的慶典活動以其莊重、熱烈的氣氛,從形式到內容都體現了現代節日的習俗,使鄭州城內的市民耳目一新,因此逐漸流傳開來並被市民接受,成為新式的城市民俗。
民國時期,鄭州歲時習俗的變化,還表現在城市逐漸流行西方星期日休息的習俗,但只限於鄭州的中上層社會,諸如機關、學校、洋行等,1915年(民國四年)鄭州開始實施暑寒假,學校暑假以50天為限(自7月5日至8月15日),春節前10天為寒假起始,計30天止。而窮苦的勞動人民還是循例在端午、中秋、春節三個傳統節日喘口氣,歇幾天。
近代社會的變遷,也使傳統的歲時習俗內容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傳統習俗中一些落後、迷信的內容逐漸被科學文明的內容所取代。原有的祭祀鬼神、消災辟邪的種種迷信內容被取消,如政府將清明節改為植樹節,屆時官府人員赴郊外植樹造林。雖然這只是應景舉動,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七夕、重陽、冬至祭天等習俗,到民國時也逐漸被淡漠。甚至人們最為重視的春節,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不僅革除了春節當中的許多舊俗,盡量淡化、簡化不必要的儀式,比如拜年時,親朋好友之間免去了叩頭跪拜之禮,改用鞠躬、握手的禮儀,郵政拜年、賀卡拜年也開始在社會上流傳起來。
月季花會
5月1日至5月20日
每年這一時間,鄭州都將舉辦月季花會。不僅有主辦單位拿出的各色月季花,而且城中百姓也可以把自己家裡培育多年的名品拿出來,屆時滿城皆花,公園、街巷處處都是美麗的鮮花,香氣馥郁。
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
9月1日至9月5日
河南民風尚武,少林寺的功夫更是天下揚名。本著「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和「以武會友,共同進步」的宗旨,鄭州市每年舉辦國際少林武術節,鄭州和登封是武術節的主要場所。
武術節期間,將舉辦規模宏大、隆重熱烈的迎賓儀式、大型文體表演、少林武術精英擂台賽、文藝演出、旅遊觀光等活動。這時既能欣賞明星薈萃的文藝表演,又能看到各路高手在擂台賽上展露絕技,還能游覽鄭州、登封的各處景點。
炎黃文化旅遊節
農歷2月29-2月3日
在黃帝故里——新鄭市具茨山黃帝大宗桐舉行朝拜大典,然後瞻仰軒轅廟、嫘祖洞、拜華蓋童子處、風後城,觀看民間文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