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位置
⑴ 歷史上的七國地理位置分布都是現今的哪裡
燕:
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
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
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
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
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
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
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並,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 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⑵ 古代帝都有哪些地理位置
以下是古代所有定都的城市:
禹都鄧(今河南省南陽市)。
夏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一說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後遷斟潯(即二里頭,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最後遷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南)。
商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後遷西毫(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後又遷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末遷朝歌(今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
西周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
東周都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戰國時期,齊都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後遷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燕都薊(今北京),以易(今河北易縣)為下都。韓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趙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魏都安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後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縣),後遷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西漢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東漢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漢末遷都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
三國:魏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陪都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吳都建業(南京市)。
西晉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東晉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南朝——宋、齊,梁,陳皆建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北朝——北魏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東北),後遷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魏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魏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北周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齊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隋都大興(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唐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武周遷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五代-----後梁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遷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唐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遷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漢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周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
北宋都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陪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遼都上京(今遼寧省巴林左旗),後遷中都(今北京) 。
西夏都興慶(今寧夏自治區銀川市)。
金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白城),後遷都燕京(今北京),末遷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南宋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後遷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南京(今江蘇省南京市),後遷北京(今北京)。
清初都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後遷北京(今北京)。
⑶ 古代歷朝歷代的契丹,西涼,大理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哪裡
1.契丹
①契丹興起時,契丹國疆域包括現在中國東北大部、蒙古東部部分區域。
②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疆域包含今天的中國東北全境、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以及蒙古國全部、俄羅斯遠東部分區域。
③西遼疆域主要包括今天中國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
2.西涼
西涼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的是漢代的涼州,正式名稱是「涼州刺史部」,是漢代十三刺史部 之一,因為地處西部,所以習慣上被稱為「西涼」。范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甘肅省作為行政區前身,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三國時期馬超就自稱「西涼馬超」,就是源自這里。
還有一個意思是西涼國。五胡十六國時期,涼州一帶(河西走廊)曾先後產生過五個號稱為「涼」的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於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歷三主,共二十二年。後來的唐朝皇室就自稱是西涼國主後代。疆域包括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
3.大理
大理國(937年-1253年)是中國歷史上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3)古代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遼朝(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
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復用「遼」、「契丹」為國號。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 。
關於契丹首次改國號為「遼」的時間,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種說法 。關於遼改國號的次數,一般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見解,即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聖宗時復號契丹,至遼道宗時復改國號為遼。
從眾多遼代墓誌中在契丹或遼的國號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樣來看,到遼道宗時,已經儼然以中國自居了。
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遼曾九改九復國號,也就是說,遼曾改國號達18次之多。
「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有學者研究「遼」與契丹語「遼」的內涵,強調遼「雙國號制」的意義。也有學者主張主張契丹是改「晉」為「大遼」,而非改「契丹」為「大遼」。
⑷ 古代地理位置描述
廣南東路是宋朝設置的,大約相當於省。
廣州府是元朝開始叫的,宋時稱廣州,專沒有「府」
元代屬在縣一級以下,改鄉為都,改里為圖,到元朝中期,各地基本都以此為鄉鎮及村級地名單位。都相當於現在的鎮, 圖相當於現在的村,甲相當於現在的組或小隊
你出的這個例子不對,前面是宋朝的,後面是元朝的
⑸ 歷史古代中國地理方位在什麼地方
這個可以去參考一下抄各個時代的一些地理書,中國古代對於地理方面還是比較看重,所以我覺得應該能夠從這些歷史書裡面找到一部分材料,一般的正史裡面都有關於一個時代的地理志,你去找這些材料的話,並不困難,只要去翻一下各個時代的一些歷史書,找出其中的相關的部分進行總結。
⑹ 古代地名,求現代地理位置
小九州 《左傳?襄公來四年》引《虞自人之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山海經?海內經》「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這「小九州」的神話傳播很廣,都認為是上帝所賜命,或簡稱之為「禹跡」。《詩?商頌?長發》:「天命多辟,設都於禹之績。」《逸周書?商誓》:「在昔後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穀,登禹之跡。」但小九州的具體地望學界有不同的說法
⑺ 古代四大都護府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
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初置時轄境西起遼水,南盡高句麗故土,東北有原依附於高句麗的諸部地。
安西都護府時駐交河城(今吐魯番西雅爾郭勒)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北庭都護府轄境東起伊州(今哈密),西至鹹海,北抵額爾齊斯河及巴爾喀什湖,南依天山。
安南都護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
⑻ 古代東周現在中國地理位置
主要是如今長江中下游的華中、華東地區以及華北地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周圍的一些小國,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七國在當下的分布分別是:齊國,首都臨淄,在山東東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國,首都鄢郢,在湖北荊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燕國,首都薊,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韓國,首都新鄭, 在今河南新鄭河南、山西一部分;魏國,首都大梁, 在今河南開封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趙國,首都邯鄲, 在河北邯鄲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國,首都咸陽, 在陝西咸陽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⑼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及其地理位置
1、湖北武昌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2、湖版南權岳陽岳陽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3、山西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4、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⑽ 古代地理位置上的左右
例如江左、江右,古代以左為東,以右為西,又稱江東、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