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有什麼地理環境
㈠ 誰能告訴我山谷的地形特點地理環境
山谷就是:兩山之間狹窄低凹的地方;
山地是一個多山的地區。山地與回丘陵的差別是山答地的高度差異比丘陵要大。高原的總高度一般比較大,但高原上的高度差異本身可能並不很大,山地的平均高度可能並不大,但其高度差異卻非常大,這是山地和高原的區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會有山地。
當然山地區也有山谷。
因為山谷分布於各個自然帶,各地的氣候不同,所以就無法判斷其全天四季的氣候特點了。
地勢這個也很難說的,有些山谷地勢險峻,有些山谷地形平坦……
㈡ 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山區的自然環境對山區的發展存在哪些限制
與平原相比較,山區在人們開發改造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6-12-19 20:54
提問者: 舞幽藍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最佳答案
一、山區貧困縣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濟欠發達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滯後於經濟發達地區,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認識不足,觀念陳舊。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和人們觀念的陳舊,貧困山區縣對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存在著疑慮,思想上固守「民營經濟等同於私有化」的錯誤觀念,擔心民營經濟的壯大會沖擊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致使社會主義「變色」。因此不敢大膽地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地保護和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意識形態影響下,山區縣域民營經濟的發展沒有平等的社會地位。
(二)法律保障機制不夠健全,民營經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逐步修改《憲法》,基本上完成了對民營經濟作為非公有制經濟從允許到肯定的過程。但是,目前國家沒有保護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地方也沒有制訂一個比較完善的保護、鼓勵民間企業家投資的地方性行政法規或政策規章,致使民營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法律保護方面的障礙。
(三)民營經濟融資難,企業的發展得不到銀信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山區縣金融部門開展放貸項目比較局限,縣一級根本無放貸權,大部分民營企業只得從「地下錢庄」和私人手中用高利率借款以及相互擔保等途徑應急資金,大大增加了.....
㈢ 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我國地理環境有何重要影響
有利方面:
1、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等多種農業的發展;
2、有豐富的多種多樣的礦產;
3、有利於發展采礦、林業、旅遊業.
不利方面:
1、耕地面積少,不利發展種植業;
2、交通不便.
㈣ 中國山區發展經濟有哪些優勢條件
山區的話可以發展旅遊業啊,利用山區的特殊地理環境,或者鄉土人情。如果山區的話,可能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可以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造業這些。
請採納,謝謝!
㈤ 山區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都有什麼啊
山區農業到底該如何發展? 一、 緊抓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逐步改善山區農業發展環境 ⑴加大現代化機械投入,改善山區農業發展硬性條件:山區農業發展最大的制約條件就是地理環境,山高坡陡、高低不平等等都限制了規模化農業的發展。藉助國家、地方政府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首先要解決交通、水利等傳統「老大難」問題,農產品出行難,農作物吃水難,這些基礎難題一定要優先解決,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解決了出行難以及吃水難的問題,山區農民才能夠更好的運輸農產品與灌溉農作物,才能夠將山區農業更好的發展;其次要加大對山區現代化機械的投入,山區地理錯綜復雜,遠景設計院指出可以通過現代化機械的投入來逐步改善山區農業種植的硬性條件,通過合理的規劃不斷改造,從而讓山區地理環境這塊短板得到改善。⑵加強山區務農人員教育培訓:由於山區一般處於偏遠地帶,農業種植戶年齡較大(年輕人城市務工)、知識文化較低,對於生產種植依然停留在傳統的種植模式中,缺少系統的種植知識培訓。加強教育培訓有利於讓山區農民接觸新興事物,新的種植模式,學習新的種植知識等。 ⑶逐步向規模化靠攏:雖然山區農業不可能如平原那般大規模種植、栽培,但是也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從分散種植逐步向適度規模化靠攏,還可以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等,實現分購集銷模式,優化農產品買賣中間過程,節約中間成本,解決產品經營的分散性。二、堅持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找准山區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日本也是一個多山國家,曾經主要種植稻米,其大米自給率曾高達95%,但隨著世界糧食供應狀況的逐漸好轉,日本已經將原有的耕地調整為種植其他更具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如花卉、蔬菜、水果等。山區種植糧食作物效益不高,這就要求山區農民主動調整種植結構,深度發掘山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如武陵山區做大做強茶葉、煙葉、中葯材;秦巴山區大力發展核桃、板栗、食用菌;大別山區重點建設油茶、中葯材等。三、 提質增效保質量,轉變經營方式: 既然不能以規模取勝,就得另闢蹊徑,找到新的突破口,在發展傳統農業與特色產業的時候,注重產品本身質量,將產品做精,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綠色食品」概念受到追捧,山區農業具有較好的發展綠色產品的優勢,但僅僅有優秀的產品是不夠的,還需要靈活的經營模式,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應用,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加強品牌推廣,讓好產品真正的讓外界知曉,被別人認可,這樣才能讓山區的農產品走出山區,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㈥ 山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地形對氣候影響
地形不僅影響宏觀氣候,也影響局部小氣候。地形對宏觀氣候的影響表現在四個方面:
①
形成獨特的高山高原氣候區,
如青藏高原、
天山山脈由於海拔高,
形成了獨特的高山高原氣
候區。②
導致非地帶性氣候區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於赤道地區的東非高原本應該形成熱帶
雨林氣候,但是由於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氣流對流運動減弱,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本應該是熱帶草原氣候,
但是由於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受地形抬升多地形
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溫增濕作用,最終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③
雨影效應,如南美洲巴塔哥
尼亞高原乾旱環境的形成。④
影響大氣環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脈阻擋了西風深入,而
東西向的阿爾比斯山脈利於西風深入;
北美中央大平原貫穿南北利於冷空氣南下和暖空氣北
上,
而中國東西向的陰山、
秦嶺、
南嶺等對冬季風的阻擋明顯。
⑤
在乾旱地區山地易形成
「
雨
極
」
,如我國祁連山、天山降水多於周圍地區,是西北地區的
「
雨極
」
。
地形對局部小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
影響局部氣溫。海拔高度要影響氣溫,一
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山體的陰坡和陽坡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體
陽坡氣溫高於陰坡。
山體陰風坡和背風坡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
同一海拔,
迎風坡氣溫低
於背風坡(焚風效應)
。山脈埡口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當暖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後方
氣溫較高;當冷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後方氣溫較低。河谷地形要影響氣溫,一般而言,河
谷地形水汽較多且不利於散熱,氣溫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氣溫。②
影響局部降水(地形雨)
。
就同一山體而言,從山麓到山頂,降水先增加後遞減,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體的迎風
迎風坡降水遠遠大於背風坡。
地形雨的形成對山體高度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要求相對高度高
於
500
米。就同一地區不同山體而言,海拔高的山體降水量較多。③
影響風速。山脈與風向
大致垂直,可降低風速;山脈與風向平行,對風速削弱作用較弱;山脈隘口可增加風速。
2
、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
氣候是河流之父,
地形是河流之母
」
,
地形對河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
地形影響河流流向,
如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②
地形影響河流的流域面積和水系形狀,如
秦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流流域的分界線,
南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界線;
盆地多為向心狀
水系,平原多樹枝狀水系(羽毛狀水系)
。③
地形影響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區河流流
速較快,平原區河流流速較慢。④
地形影響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區河流多呈
「V」
字型,
平原區河流多呈
「U」
字型。⑤
地形影響河流的航運條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
運條件較好,
山地、
丘陵河流航運條件較差。
⑥
地形影響河流的水能狀況,
一般而言,
平原、
盆地內部水能較貧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邊緣處水能較豐富。
3
、地形對植被、土壤、地質災害的影響
山地的坡向要影響植被分布,陽坡一般為喜陽植被,如馬尾松;陰坡一般為喜陰植被,
如冷
杉。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響植被分布,
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植被由常綠闊葉林
→
落葉闊葉林
→
針闊混交林
→
針葉林
→
草甸草原
→
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況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區水土流失較嚴重,
土壤肥力會逐漸下降;平原區
泥沙會逐漸沉積,有利於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
泥石流、
塌方等地質災害與地形關系密切。
山地、
丘陵多滑坡泥石流,
陡崖、
塊狀山,
坡度較大的山地多塌方。
5
、地形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首先,
地形要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
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原區適合發展種植業,丘
陵、
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報高低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
坡度小於
25°
可修築梯田發展種植業,
坡度大於
25°
發展成林業或養殖業;從山麓到山頂可依次發展種植業
→
果園
→
毛竹(或經濟
林)
→
薪柴林
→
原始林(或次生林)
。其次,地形要影響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平原區機械化
水平就較高,山區機械化水平較低。地形對工業影響較小。
6
、地形對交通運輸等工程建設的影響
地形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
影響交通運輸線的走向與形狀,丘陵山地交通運輸線
一般分布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形態上一般呈
「
之
」
字型,
平原地區交通運
輸線呈網狀分布。②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山區交通運輸方式多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
鐵路。③
影響交通運輸建設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區交通運輸建設成本低於山區。④
影響
交通運輸網的密度,山區交通網密度小,平原區密度大。⑤
位於大地形單元交界處易形成交
通要道,
如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聯系幾乎都要經過河西走廊,
大型山脈的埡口也易形
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經過多個埡口。
許多工程建設也需考慮地形地質因素。
如水庫需要避開斷層,
壩址多選擇在峽谷處,
地鐵多
修築在背斜下方等。
7
、地形對人口、聚落、旅遊的影響
地形影響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數量越少,密度越小,熱帶地區人口分布
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較大,山區、高原的人口密度較小。
地形影響聚落形態,平原地區多為群居式,聚落規模較大,呈帶狀(河流較多的平原區)和
多邊形(河流較少的平原區)
;山區聚落多為散居式,聚落規模較小,多分布於河流階地、
洪(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河谷。地形影響聚落分布,平原區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場所,聚
落較多;山區聚落較少,多分布於地勢較低的河谷。
㈦ 山區城市對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的五要素是
水文
氣候
地形
生物
土壤(你可以就這五點寫)
若該地有發展工業,影回響與一樓那位同答學說的差不多,破壞植被。如果是在季風地區山區城市面臨的最大問題大概就是交通不便,所以為了對外聯系便利,可能會修築梯田,對河流和大氣會造成污染
為了發展農業,則會造成水土流失,暴雨季節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自然會開坡
㈧ 地理學中"山區"和"丘陵"有什麼區別
習慣所說的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
㈨ 碾子山區的地理環境
碾子山區地處大興安嶺東麓余脈,位於齊齊哈爾西北部,距中心城區直線距離約90千米,鐵路距離113千米。東、南、西與龍江縣毗鄰,東北與甘南縣接壤,西北與內蒙的扎蘭屯市相連。地理坐標北緯47°29′~47°41′,東經122°53′~123°05′。
1954年碾子山區建起了華安廠文化宮,1956年組建了文化館和廣播站,1960年成立了評劇隊,1973年建立了電影院,1983年建成了碾子山電視轉播台,1992年有線電視進入千家萬戶;
1945年僅有2所小學校,14個教學班,591名學生,教師19人。解放後,碾子山區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2005年,全區城鄉共有學校2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初中6所,小學16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學前教育和幼兒教育得到普遍重視和快速發展。 東北人民解放紀念碑
東北人民解放紀念碑位於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火車站北部0.5公里處的山頂上,1987年2月24日列入齊齊哈爾市文物保護單位。碑身為金星花崗岩雕築、四周有花崗岩矮護柱欄。碑高8.65米。
蛇洞山風景區
蛇洞山風景區位於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西部4.5公里,佔地面積300公頃,最高峰龍峰海拔406米,是國家「AA」級風景區。景區劃分為六個功能區,包括以蛇洞山為主的主景區、利用雅魯河水面開辟水上游樂區、野營區、動植物觀賞區、宗教區、服務區,將休閑、娛樂、觀賞有機結合起來。青石崖、蛇洞、龍峰、佛爾寺及西河園等均是其中著名景觀。 景區內峰巒起伏,怪石嶙峋、各景點錯落有致、渾然一體,龜、牛、蛙、龍、獅、虎、猿等奇石異景千姿百態,形象逼真。尤其是天然大佛,頭像高4米、寬3米,其形酷似如來佛主,已被佛教協會考證為「全國罕見」。景區內詩詞碑刻繁多,亭、台、樓、閣古樸典雅,文化底蘊悠久而豐富。蛇洞山又是舊石器文化發現地,曾挖掘出石刀、石斧、石器和猛獁象牙等,1987年被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山園風景區
重山園風景區是齊齊哈爾市唯一的一座城中的山上公園,因園內東西兩山相連,所以起名為「重山園」,公園始建於1982年,佔地面積有60公頃,園中20年以上喬、灌、針、闊樹木10餘萬株,碾子山人民解放碑巍然挺立,北側拂雲閣與西山之巔望城樓遙相輝映。山間台階甬道1萬余平全用地產方整花崗岩鋪設,東山登山山台階108階,台階兩側雕一雙156米巨龍,雙龍噴水戲珠,兆示山城如巨龍騰飛。引水上山至西山制高點處,建一天池,儲水千餘立方,遊人可在天池戲水、避暑,池下引管送水至各處,自流灌溉草木。水至紀念碑,鑿山崖建一瀑布,達到清泉石水流之境界。環山游路安裝彩燈126盞。
金長城遺址公園
金長城遺址公園以金長城為依託,以婆盧火主題廣場為中心,由婆盧火人物雕像、浮雕、圖騰柱、軍鍋、銅鏡、燈座等文物造型等組成。於2007年動工修建,2008年6月28日正式竣工並對外開放。婆盧火主題廣場銅像為婆盧火戎裝立馬巡邊的英武形象,銅像坐落在巨大的石基座上,正面黑色大理石刻:金東北路泰州都統婆盧火,背面刻有婆盧火將軍生平業跡。銅像基座與銅像整體高14.5米。基座四角配置四個仿金代出土的銅鏡、行軍鍋、油燈台、蠟台等文物作為吉祥物,造型古樸生動,展示了金代的文化藝術成就。東側並列四座高6米的石雕圖騰柱。雕刻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方神;春山、秋水祈福畫面;有屯田、耕種等戍邊和生產生活的場面。
軍工旅遊景區
碾子山區推出的軍工旅遊,將神秘的兵工生產、兵工產品和靶場實射的全過程展現在遊人面前,成為旅遊獨具特色的亮點。廣大遊人在此可以零距離的了解兵工歷史,接觸兵工戰士,欣賞兵工產品,感受科技進步,增強國防意識。
㈩ 秘魯山區地理環境特徵
安第斯山縱貫南北,抄山地佔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為熱帶沙漠區,氣候乾燥而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布,地廣人稀,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
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頻繁,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第二大湖的的喀喀湖。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鯷魚(秘魯沙丁魚)等漁業資源,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森林面積佔領土面積51%。
全境從西向東分為熱帶沙漠、高原和熱帶雨林氣候。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200~100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