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知識點思維導圖地理
A. 簡單介紹一下非洲的地理知識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內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容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 非洲又分為兩大部分: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地貌上來說:北非以沙漠為主,西部有阿特拉斯山脈;撒以南非洲以高原為主。
就氣候來說:北非為炎熱乾燥的沙漠氣候,南部非洲則主要是濕熱的雨林氣候和草原氣候。
人種來說:北非主要是白種人,多為阿拉伯人;南非洲以黑人為主。
環境問題方面:北非環境問題嚴重,南非洲環境問題更嚴重。
整個非洲旅遊資源豐富,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奇怪部落、兇殘猛獸等等,但是你要記住,請千萬不要惹怒一個卷發光腳丫的黑人。
B. 7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識點
重點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C. 地理高一必修二1-5單元思維導圖
D. 高中區域地理印度和非洲的知識點。要全。100分!!!
印度主要地理信息:
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僅次於中國;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處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印度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干高原佔印度半島的大部分;
3.河流:恆河—印度的母親河。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4.氣候: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的變化主要受到季風的影響,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5.氣候特徵:全年高溫,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旱季盛行東北風,雨季盛行西南風(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般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6.印度的農業: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棉花和黃麻。「綠色革命」是為了解決印度的糧食問題。
7.印度的工業: 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 ,班加羅爾—印度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非洲主要地理信息:
1.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有6億多人,90%以上是黑種人,所以本區被稱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歸線都穿過本區,非洲是世界上跨熱帶面積最大的洲。本區氣候分布特點: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中心,南北熱帶草原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終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為干濕兩季。熱帶草原地區常常受到旱災影響。
3.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最著名的盆地剛果河盆地,有被稱為地球傷痕的東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
4.非洲由於殖民主義長期佔領和掠奪,使本區有許多國家成為單一商品經濟,即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車等工業製成品。這種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模式不利於經濟長期發展,因此要努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業、水產業等其他產業。
5.非洲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本地區更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地區。這里農牧業生產落後,農產品產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長快,因此糧食供應不足是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糧食和肉類的需求大,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在草原地區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E. 七年級地理思維導圖上冊: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識重點是什麼
重點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F. 地理知識點:非洲的資源主要有哪些
非洲復的資源主要有哪些:
非洲的自然制資源包括:農業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等。
農業資源:目前非洲國家尚有大量可耕地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如果加以開發將會產生巨大效益。
能源資源:非洲多個國家擁有煤、石油、天然氣和鈾礦資源,是世界能源市場的供應者。
礦產資源:非洲蘊含著大量的礦產,如鉑、錳、釕、黃金等稀有金屬,銅、鋅、鐵、鑽石、磷酸鹽等礦產資源。而且尚處於開發中。
旅遊資源:非洲國家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源將成為未來的重要旅遊地區。
G. 南非地圖、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考的話,自然地理主要看幾個方面:1.地圖,包括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熟記內經緯線所在容的,對於各大洲的經緯要有所了解,氣候和寒暖流,這個可以結合著看的。 2.像比如宇宙這種,可以大概了解就行,不會考的太多,一般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H. 高中地理,中亞,西亞,非洲的知識點!!
亞洲
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
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極洲1400歐洲1000大洋洲900
亞洲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3)
亞洲的地形(4)
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形成眾多長河,如長江(6300千米),葉尼塞河(千米)印度河(2900千米)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
珠穆拉馬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千米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死死海:世界陸地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415米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總有島嶼二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西面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
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水汽多,降水也多
亞洲的氣候類型:(7)非洲氣候:(9)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亞洲人口佔世界人口百分之六十一,
世界上超過人口一億的國家(10)世界各大洲或地區人口數和平均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1)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12)
亞洲共有民族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
文化: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恆河文化;阿拉伯文化
亞洲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亞洲人類文明的發祥地(12)
亞洲不同地區住房服飾等的差異(13)
三類產業:農業;工業和建築業;流動部門和服務部門
I. 100賞金!! 高中地理:中亞,西亞,非洲知識點!全面一點的!謝謝!
中亞:40漢N-50漢N,50漢E-80漢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范圍包括五大國回家(哈薩克、吉答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西亞和北非:20漢N-40漢N,20漢E-65漢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回歸線橫穿南部;
二、氣候
中亞: 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西亞和北非: 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三、地形
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著名平原:裏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
3、著名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
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著名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著名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