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貴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

貴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12:00

㈠ 簡述貴州省地理概況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世界知名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山地旅遊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

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㈡ 什麼是省情貴州現階段的基本省情是什麼為什麼

省情:一個省的政治、經濟、人口、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自然環境資源等要素的源流、現狀及發展方向。

「欠發達、欠開發」是貴州現階段的基本省情。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省上下共同艱苦奮斗,貴州省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總體實力、綜合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總體上看,貴州省欠發達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作為全國唯一人均生產總值沒有達到800美元的省份,「兩欠」對貴州省情的概括可謂一針見血。當貴州為近些年某些方面的發展成績稍感欣慰的時候,「兩欠」的總體判斷,要求貴州必須快馬加鞭,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更不能沾沾自喜。當然,貴州也要看到,這樣的省情,有其特殊的成因。

首先,自然地理條件制約著貴州的發展。貴州是名副其實的「山國」,在17.6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山地和丘陵佔92.5%。「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交通長期不便,社會要素發育不足,開發難度大,開放程度低。

其次是歷史的原因。雖然貴州在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就已建省,但當時的統治者只是將此地作為屯兵防變之用。到了清朝,貴州則是18個省中最窮的一個。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的今天,貴州仍處於工業化初期。

再次是經濟結構的原因。由於貴州自然資源豐富,在計劃體制下被作為原材料基地加以建設,這種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的發展模式使貴州在整個分工體系中處於不利地位,造成了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活力不足的問題。

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舞台,是一切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客觀載體。「欠發達、欠開發」的省情,是貴州發展無法迴避的起跳點。


(2)貴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擴展閱讀:

辯證地看,「兩欠」的判斷清晰地折射出貴州巨大的後發優勢和開發潛力,寓示了貴州的美好前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有學者指出:

貴州的貧困是「富饒的貧困」。

貴州「窮而不白」。貴州經濟社會的「欠發達」狀態是同豐富資源的「欠開發」狀態密切關聯的。貴州能源資源豐富,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可開發水能資源量達1683萬千瓦,居全國第6位;煤炭儲量居全國第5位,超過江南12省區總量之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稱;埋藏深度小於2000米的煤層氣資源佔全國總量的22%。

貴州礦產資源豐富。除煤炭外,貴州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礦產有27種。重晶石、鋁土礦、磷礦、錳礦、銻礦甚至金礦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貴州生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好。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種,野生動物1000多種,是全國重要的動植物種源地和中葯材四大產區之一。被譽為「生物資源聚寶盆」。

貴州旅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擁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國際上最有價值的地理地質二疊紀、三疊紀科學研究和觀賞基地。

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保留完好,神秘雄奇的自然風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再加上冬天是大溫室、夏天是大空調的宜人氣候,堪稱令人神往的「全國人民的避暑勝地、中華民族的大花園、國內外遊客的度假村」。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把貴州稱贊為「文化之州、生態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貴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是以夜郎為代表的山地文化的誕生地,還是一個民族流動的大走廊,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形成奇異的「文化千島」,堪稱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館。

以苗族飛歌、侗族大歌、布衣族八音座唱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譽海內外。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貴州「三不沿」區位劣勢正在變成「西部大通道」的優勢;富集的資源既可支撐本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還能支援東中部地區的發展。

歷史形成的相對封閉,固然導致了貴州與其他區域經濟文化交往的低頻度和低效度,但卻留下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資源。

作為開發較晚的地區,貴州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更便於借鑒吸收先進的發展模式,發揮後發優勢。

省情是動態的,是隨著自身發展和客觀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的。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彼一時的「短」,會成為此一時的「長」。

㈢ 有關貴州省的地理知識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特別是氣候獨特的可處。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 。此外,還有受母岩制約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土、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 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 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 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 積60420平方千米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省、南鄰廣西自治區、西連雲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慶市,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全省東西長約595公里,南北相距約509公里,總面積為176167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㈣ 分析貴州地形崎嶇,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的地形特點

貴州的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又稱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為特徵的地區。是地下水對可溶性塊狀石灰岩溶蝕的結果。通常這些的下水都是淡水,可以飲用。但是開發成本較高,如果有一天飲用誰成為困難也是可以考慮的,只要科學技術夠發達。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環通暢。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而地下則發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對晚新生代貴州喀斯特地貌演進的三大控制因素,即地質基礎、新構造運動及挽近氣候波動進行了分析論證。貴州高原以峰林、峰叢、丘叢—峰叢為主體的三大喀斯特地貌景觀,其發育分布主要受地層岩性及褶皺型式的控制;新構造大幅度抬升使高原與峽谷兩大地貌系統喀斯特作用的強度及方式發生顯著分化,而斷裂(褶皺)的挽近活動則導致特殊水文地貌景觀的形成;氣候冷暖波動造成喀斯特作用強弱交替的外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貴州喀斯特高原面保存。
貴州省是喀斯特地貌的全世界典型地區,溶洞比較多,對全世界的溶洞考察、研究、旅遊有比較積極的影響,貴州有個很好的特點,因為地處經緯度比較特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是最近幾年貴州做文章最大的,向外界宣傳最多的亮點資源,是中國避暑之都。其實,貴州的煤炭、鐵、黃金、鉛鋅儲量很大,水資源豐富,但是貴州處在雲貴高原,地勢比較高,山高路陡,修築交通設施比較難,所以交通基礎設施比較落後,開發利用成本很高,所以,經濟相對滯後。
石灰石溶積岩是貴州省地貌的主要特點,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謂「無山不洞,無洞不奇」。風化的石灰岩和白雲岩,挺拔林立,千姿萬態。湖泊給這個山區省份增添了幾分嫵媚。貴州西部的草海,綠如碧玉,風景優美,被譽為「高原上的明珠」。看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大自然的奇跡」龍宮、別有洞天織金洞、湖光山色紅楓湖、山水名勝舞陽河、風光秀麗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瑰麗多姿的「小七孔」,以及「貴州山水精華的濃縮」天河潭

㈤ 1:描述貴州省地形的基本特徵 2:貴州發展辣椒加工業的主要區位優勢

1、喀斯特地形
2、遵義蝦子是中國辣椒產業基地

㈥ 貴州省屬於中國哪個位置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㈦ 跪求!貴州地形特點!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東部梵凈山地區,平均海拔大於1600m,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坡度較陡,為中高山地形,以鋟蝕地貌為主;中東部梵凈山前緣地帶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緩不等,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沖刷堆積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

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帶海拔800-1000m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蝕地貌和河流沖刷地貌為主;境內海拔在700-800m一帶,相對高差200-300m,坡度較小,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帶,經河水的常年沖刷,形成了一些相對較平的河谷沖刷堆積地貌,但面積不大。

(7)貴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擴展閱讀:

貴州風景名勝:

1、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2、龍宮風景區

龍宮總體面積達60平方公里,分為中心、漩塘、油菜湖、仙人箐等四大景區。有著全國最長、最美麗的水溶洞,還有著多類型的喀斯特景觀,被遊客贊譽為"大自然的大奇跡"。龍宮是貴州接待條件最成熟、景觀最精華的黃金旅遊點之一。

3、馬嶺河峽谷

馬嶺河峽谷集雄、奇、險、秀為一體,谷寬50—150米、谷深120-280米。馬嶺河峽谷是一條在造山運動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縫,谷內群瀑飛流,翠竹倒掛,溶洞相連,兩岸古樹名木點綴其間,千姿百態。萬峰林景區東峰林層巒疊嶂、西峰林山寨田園交相輝映,萬峰湖景區則有上萬個島嶼。如今,馬嶺河峽谷漂流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

㈧ 貴州的地形、氣候、物產是哪些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2002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
貴州礦產資源豐富,是著名的礦產資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貴州省已發現礦產110多種,其中有76種探明了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飾面用輝綠岩、磚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鋁土礦、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鎂、錳、鎵等;此外,煤、銻、金、硫鐵礦等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煤炭儲量大,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稱,2002年末保有儲量為492.27億噸;鋁土礦保有儲量為4.24億噸;磷礦儲量26.95億噸,佔全國總量的40%以上。
貴州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華南虎、雲豹、豹、白鸛、黑鸛、黑頸鶴、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頭鶴、蟒等14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13%;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9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25.7%。
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50%,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1億立方米;有70種珍稀植物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銀杉、珙桐、禿杉、桫欏等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50%;二級保護植物27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8.9%;三級保護植物39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資源38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資源有3700餘種,佔全國中草葯品種的80%,是全國四大中葯材產區之一。

㈨ 貴州省位於什麼位置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回西,西毗答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㈩ 貴州省地圖

貴州省,簡稱「來黔」源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是世界知名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山地旅遊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銅仁市、畢節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