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海西州農牧河地理位置

海西州農牧河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3 00:10:34

Ⅰ 蘇伊士運河的地理位置

蘇伊士運河是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公里;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公里;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1859-1869年鑿成。從最低部位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乾涸的湖沼和窪地作為航道。從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長161公里,連同伸入地中海、紅海河段總長173公里。河面寬160-200米,河底寬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滿載6.5萬噸或空載15萬噸的海輪。通過時間平均為15小時。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當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沖,戰略地位重要。通過船舶數及其貨運量在各國際運河中均居首位,貨運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屬及其製品最重要。運河原由英、法國管理。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1967年中東戰爭後,埃及關閉運河。1975年6月重開後開展大規模拓寬浚深。第一期工程於1980年完成後,河面展寬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滿載15萬噸或空載35萬噸海輪得以雙向通行。第二期工程在實施中。

Ⅱ 青海省海西州有哪些鎮

截止到2019年11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柴旦鎮、錫鐵山鎮、冷湖鎮、花回土溝鎮、茫答崖鎮、唐古拉山鎮、郭勒木德鎮、花土溝鎮、冷湖鎮、茫崖鎮、察汗烏蘇鎮、香日德鎮、夏日哈鎮、宗加鎮、希里溝鎮、茶卡鎮、銅普鎮、柯柯鎮、新源鎮、木里鎮、江河鎮、柴旦鎮、錫鐵山鎮。

截至2017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轄德令哈、格爾木、茫崖3個縣級市,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3個縣和大柴旦行政區,共有8個街道、21個鎮、14個鄉,295個村(牧)委會、73個居委會。州人民政府駐地德令哈市烏蘭東路16號。



(2)海西州農牧河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柯柯鎮地理位置:柯柯鎮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西部,距縣府駐地19千米。人口13474人(2017),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回等少數民族。

居民大多數是柯柯鐵路段和鹽廠職工和家屬。總面積8062.85平方千米。轄東村、西村、中村3個村委會。原為柯柯鹽廠,隨鹽湖開發居民不斷增多,於1984年設柯柯鎮。

Ⅲ 地理坐標:青海省大通河發源地

大通河實為湟水正源,發源於海西州木里祁連山脈東段托來南山和大通山之間的沙杲林那穆吉木嶺。
地理坐標大約為(37.6°N,100.8°E)

Ⅳ 金兀術運糧河的精確地理位置在哪裡

金兀術的運糧河有那兩條一是哈爾濱和雙城市交界的界河離哈市大約十五公里走102國道二是雙城市的水泉鄉富友村的自然屯單城屯有個金兀術運糧河。想了解詳情可上搜狐搜雙城的金兀術運糧河。

Ⅳ 關於青海木里的地理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天俊縣木里鎮。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南麓,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東北部,青海湖西北側,西北部與甘肅省交界,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轄,是海西州主要的牧業縣之一。地理位置介於東經96°49′42″—99°41′48″之間,北緯36°53′—48°39′12″之間,全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3.5%,其中天然草場和宜建人工草場2355.73萬畝,占總面積的61.05%;退化黑土灘和風沙地143.65萬畝,占總面積的3.73%;冰川和水域78.34萬畝,占總面積的2.03%。全縣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縣城新源鎮海拔3406米。全年無絕對無霜期,農作物不宜成熟,畜牧業是全縣的主導產業。總面積2萬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1.8萬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0%,還有漢、蒙古、回等民族。縣人民政府駐新源鎮,距州府駐地223千米。郵編:817200。代碼:632823。區號:0977。拼音:Tianjun Xian。
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端的祁連山中段南部地區,高山縱橫,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以山地為主,高山、中低山、山谷和山間盆地相間分布。布哈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縣境南部,疏勒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縣境北部。屬高原寒帶氣候,年均溫-1.5℃,年降水量360毫米。
天峻縣轄3個鎮、7個鄉:新源鎮、木里鎮、江河鎮、蘇里鄉、龍門鄉、舟群鄉、智合瑪鄉、快爾瑪鄉、生格鄉、陽康鄉。 全縣下轄12個鄉,62個牧委會。

Ⅵ 渭河和涇河的地理位置

涇河系中國陝西省渭河最大的支流。本源有二∶南源出於寧夏涇源老龍潭,北源出於寧夏固原大內彎鎮。兩河在甘容肅平涼附近匯合後折向東南,至陝西長武縣亭口附近先後納馬蓮河、蒲河、黑河等支流,形成輻射狀水系,在陝西高陵縣附近注入渭河。

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流域范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亘,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網上很難找到相關的地圖,我從谷歌地圖上截取了一份涇河注入渭河的示意圖。鑒於水土流失和相關水利設施的影響,現在已很難在線當年「涇渭分明」的盛況了。如果你想看看「涇渭分明」究竟如何,恐怕會失望了。

Ⅶ 請大概介紹下海西

海西
一、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簡稱海西州)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青海省的西部。北自黨金山口經祁連山脈的黨河南山、牙馬圖山至木里達坂山西段,與甘肅省酒泉地區相連。東從木里達坂山東段經木里河、吉爾孟河至布哈河,與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鄰;從青海南山中段的巴音山經茶卡盆地東端至鄂拉山,與本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接;南自鄂拉山南段經布青山、巴顏喀拉山和布喀達坂山與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樹藏族自治州分界。西部自布哈茫乃峰經尕斯山、尕斯口接阿爾金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
全州東西長837公里,南北寬486公里,總面積為32.5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5.17%。地理坐標位於東經96°06ˊ—99°42ˊ,北緯35°01ˊ—39°20ˊ之間。海西州因地處青海湖以西而名。州府駐地德令哈市,距省會西寧市514公里。
海西州境域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環抱著的柴達木盆地為主體。盆地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約350公里,面積為25.66萬平方公里,佔全州總面積的78.76%。柴達木盆地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封閉型內陸盆地,盆底海拔在2675—3200米之間。四周高山海拔3500—4500米。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盆地從邊緣至中心依次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湖沼五個地貌類型,呈環帶狀分布,發育成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四周邊緣山地,有遼闊的高山草場,適宜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山前沖積平原海拔在2800—3000米之間,部分地區水土資源和氣候條件較好,適宜發展綠州農業;中部谷地平原,鹽湖資源極為豐富,可大力發展鹽化工業。

(二)氣候
海西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53.9—3,526.1毫米,為年降水量的5—195倍。全州年平均氣溫-5.6—5.2℃,區內氣溫地區差異較明顯。年日照時數平均在3,000小時以上,陽光輻射量達628.9—741.3千卡/平方厘米。境內大風日數多,西部地區8級以上大風年均114—117天,東部地區在79—86天,中部較少,亦在30—53天。區域內無霜期在78—131天之間,海拔3,600米以上地區,無絕對無霜期。

二、歷史沿革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於1954年1月25日,當時稱為海西蒙古族哈薩克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1984年5月,根據青、新兩省(區)座談會議紀要,州內哈薩克族群眾全部遷回新疆,國務院遂於1985年4月24日批復,將海西州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歷史悠久,2700年前柴達木盆地的居民創造了著名的諾木洪文化。南北朝時,吐谷渾王拾寅在伏羅川(今都蘭縣境內)築城定居,並一度成為吐谷渾王國的政治中心。公元663年,吐蕃攻滅吐谷渾王國,柴達木盆地遂為吐蕃所控制。明朝時所設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四衛轄區境涉及海西。蒙古族從元代起開始涉足柴達木,明末固始汗率和碩特部進入海西,雍正二年羅卜藏丹津反清失敗後,清政府劃青海蒙古族為29旗,其中9旗駐牧海西。明朝萬曆年間遷往黃河以南放牧的藏族部落,於清朝咸豐年間陸續遷回黃河以北放牧,其中的汪什代海部落逐漸進入海西。還有一部分藏族是從東海遷來的。

三、行政區劃

1999年海西州轄2市(格爾木,德令哈)、3縣(都蘭、烏蘭、天峻)、3個行政委員會(茫崖,冷湖,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共4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
海西歷史悠久,古為西羌地。民國元年海西地區隸屬青海省辦事長官。民國19年(1930)改都蘭理事為都蘭縣,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青海省政府。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蘭縣人民政府(駐地察汗烏蘇),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省政府。1952年9月26日撤銷都蘭縣,設立縣級「都蘭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駐地察汗烏蘇)。1955年12月12日改名為「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遷駐德令哈。1984年5月,全州的哈薩克族自願要求,並經中央及國務院同意,全部遷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州府德令哈市是一座新興的城市。位於海西州的東北部,海拔2,928米。巴音河縱貫市區,把市區劃分成河東、河西兩部分。青新公路國道315線和青藏鐵路哈(哈爾蓋)格(格爾木)段從市區通過,交通十分便利。市區面積7平方公里。市區街道整齊寬暢,商業服務設施健全,商貿市場繁榮,是全州經濟、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

四、人口、民族和文化

1999年,海西州總人口的31.23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0.96人。全州有蒙古、藏、漢、回、土、撒拉等 30個民族。其中蒙古族21,585人,占總人口的6.91%;藏族30,899人,占總人口的9.89%;漢族236,970人,占總人口的75.87%;回族15,683人,占總人口的5.02%。城鎮人口的205,527人,占總人口的65.8%;鄉村人口106,800人,占總人口的34.2%。
海西民族民間藝術和體育活動頗具地方特色。現在州有群藝館,民族歌舞團,各縣、市有文化館、圖書館、書店、電影院、廣播電視站,鄉鄉都有電影放映隊。全州已建立電視差轉台25座,覆蓋率達到87%。有蒙藏語無線電廣播轉播台和蒙文報社、蒙語電影譯制站、蒙藏文學社及《瀚海潮》、《柴達木開發研究》、《花的柴達木》等文學藝術和理論刊物。州內體育運動十分活躍,體育設施也比較健全。全州有體育場8個,籃球場93個,足球場21個,乒乓球練房(室)36個,冰場6個,體操訓練房10個。從1978年以來,大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活動,競技水平不斷提高。

五、文化遺產

在歷史的長河中,生息居住在海西的各族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主要文物古跡有:
1.唐代吐蕃墓葬群
位於都蘭熱水鄉,共有墓葬200餘座。經挖掘出土了大量古代織物、陶器、金銀飾品、古藏文片,為研究吐蕃歷史以及唐朝與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
2.諾木洪地區的干屍及元代古幣和塔里他哈遺址
1958年在諾木洪地區發掘出土一具古代武將的干屍及一包元代古幣。並在該地區發現了塔里他哈遺址,發拙出土了大量古代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物品及房屋遺址。此次發掘進一步證明了人類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否定了一些學者認為柴達木地區自古就是荒無人煙之地的說法。
3.絲綢南路青海道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干線。據史料記載,當時並行於河西道的青海道也曾是中西通道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由4條幹道組成,其主幹道—河湟古道大體上是沿著柴達木盆地南北兩條公路進入新疆的,沿途許多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見,反映了當時的交通盛況。

Ⅷ 海西指的是什麼地方

海西目錄[隱藏]

海西州
歷史概況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民族概況
礦產資源
自然景觀
基礎設施
經濟發展
「十五」發展目標
經濟布局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簡稱
海西概況 海西州
歷史概況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民族概況
礦產資源
自然景觀
基礎設施
經濟發展「十五」發展目標經濟布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簡稱海西概況

[編輯本段]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東臨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更因扼內地進出西藏之咽喉,在穩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鞏固祖國西南邊防的後勤保障基地,戰略地位重要。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海西古為西羌地,東晉後期、隋和唐時,先後為吐谷渾和吐蕃政權所控制。明初東蒙古諸部進入,明末為西蒙古和碩特部所統治。作為「絲綢之路」輔道,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都蘭熱水吐蕃古墓群和諾木洪塔里他里哈文化遺址,是海西悠久歷史和先民優秀文化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海西州域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北靠阿爾金山、祁連山,南依昆侖山。東西長約837公里,南北寬約486公里,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5.17%。州內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點是昆侖山的布喀達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點位於達布遜湖區,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氣溫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53.9—3526.1毫米,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海西州現轄三縣兩市三個行政委員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冷湖行政委員會、茫崖行政委員會。東部三縣一市基本為農牧區,西部一市三行委為工礦區。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編輯本段]民族概況
海西州總人口36.91萬人,有漢、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個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為主體民族,人口分別是2.47萬和4.11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7%和11.1%。州域大部分地區少有人煙,平均每方公里1.16人。
[編輯本段]礦產資源
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的美稱。全州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57種,礦產地281處,其中大型礦床72處,中型礦床61處。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約15萬億元,佔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總量的90.78%。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原鹽、鉀、硼、鋰、鎂、鍶、溴、碘、芒硝、自然硫、鉻、鉛鋅、金、銀、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鹽、鉀、鎂、鋰、鍶、石棉、芒硝等礦藏儲量居全國首位,溴、硼等儲量居第二位。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等特點。全州共有草原1.67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06億畝;宜農土地553萬畝,發展農牧業潛力較大。綠洲農業耕地72萬畝,盛產小麥、油菜和優質牛羊肉等農畜產品。柴達木枸杞、山羊絨享譽海內外。
[編輯本段]自然景觀
世界屋脊和深居內陸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海西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長江原頭、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樓、千年冰川、萬丈鹽橋、道教聖地昆侖山、西王母瑤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唐代吐蕃墓葬群、都蘭國際狩獵場等聞名遐邇,引起世人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嚮往。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
已經建成的龍羊峽至烏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正在建設的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使全州逐步納入了西北大電網的覆蓋范圍。青藏、青新、敦格等國道干線公路在州內構成環形公路交通網;青藏鐵路橫貫州境536公里;格爾木機場開辟有格爾木至西寧——西安——濟南——青島航線。蘭西拉和青新光纜貫穿州境,通訊實現自動化,並形成統一的本地電話網,城鎮地區全部開通無線尋呼、移動通信業務。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海西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壯大起來。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青海鹽業有限公司、灘澗山金礦和內蒙古西聯化工公司德令哈純鹼廠為主的工業企業成為海西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青海鉀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項目正在實施。農村牧區水利、「四配套」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格爾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西部工礦區和東部綠洲農業區的城鎮建設也有了一定規模。城鎮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非農業人口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特徵日益明顯,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業為主的工農牧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2000年,海西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2億元,第二產業34.7億元,第三產業15.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5萬元;海西州一般財政收入6.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92.3%,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78%。人口自然增長率12.51‰。州、市(縣)、鄉、村衛生醫療和防疫網路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基本實現。科學研究和科技推廣工作取得進展,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環境保護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編輯本段]「十五」發展目標
1、經濟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按2000年價格計算,到2005年達到107 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全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到300億元。
2、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8%左右,非公有制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全州基本普通九年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5%以上。
4、可持續發展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資源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
5、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編輯本段]經濟布局
1、東部經濟區:以德令哈市為龍頭,依託青藏鐵路和315國道的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鹽化工業、建材業、中藏葯加工以及商貿、房地產、旅遊等產業,培育發展德令哈——烏蘭——天峻和都蘭經濟帶,德令哈——烏蘭——天峻經濟帶,以培育和發展制鹽業、鹽化工、煤炭建材為主,同時發展絨山羊、藏系羊養殖與加工和中藏葯材種植與加工。都蘭經濟帶重點發展農牧業綜合開發和肉食品加工業,實施香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有色金屬、石墨、硅灰石等資源。
2、西部經濟區:以格爾木市為龍頭,重點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建材工業、煤炭工業、旅遊業和商貿物資流通業。利用地區優勢,培育發展格爾木——柴旦經濟帶,依靠自身優勢,積極支持青海油田、鹽湖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和格爾木農場,推動龍頭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大力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煤炭和建材工業,同時開發寶玉石、礦泉水、溫泉等資源。冷湖——茫崖經濟帶,依託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業,開發芒硝、天青石等資源。
[編輯本段]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簡稱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編輯本段]海西概況
「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金華、台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以及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莆田、三明、南平、寧德共計23市。
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批准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了《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一步統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與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與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成果來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強烈責任意識,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應對風險的氣勢、攻堅克難的精神、謀求發展的意識和服務全局的合力。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優勢。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助於福建在新一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辟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台合作、生態資源和對內聯接等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高水平、更優效益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階,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並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系、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提高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建設海峽西區展示了祖國大陸對台灣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誠意。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會促進周邊的浙江、廣東等東部地區發展,從全國布局來看,對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也有拉動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

Ⅸ 青海海西州 概要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Hai Xi Men Gu Zu Zang Zu Zi Zhi Zhou]青海省轄州,省主要工業基地。 位於省境西部,北鄰甘肅省回,西接新疆維答吾爾自治區。州府駐地德令哈市,距省會西寧市514公里。人口3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回等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2.1萬,占總人口的6.9%,藏族3.1萬,占總人口的9.9%。面積32萬平方公里。轄德令哈、格爾木2個市,烏蘭、天峻、都蘭3個縣,茫崖、大柴旦、冷湖3個行委。 古為羌地,漢時州境東部為先零卑禾等人部落活動范圍,西部屬「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