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地理環境
⑴ 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嗎
這種觀點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內,是確認自然條件(容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的一種思潮,即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從而歸結於地理環境決定政治體制。第一個系統地把決定論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嗎
⑵ 論述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一、強調倫理
二、內向保守
歷史發展變化的速度遠遠快於自然地理因素。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完全分開。
1、領土和行政區域
從秦朝到清朝,清朝是鴉片戰爭前最繁榮的地區。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制,唐代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代以魯州縣三級制為主,元代實行省制,明清兩代相繼實行,以省政府縣為基本形式。
2、國籍、人口
中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國,各民族共同開發和鞏固了中國的領土。公元初期,有六千多萬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到19世紀中葉達到了4.3億人。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較大變化;水道和水系的變化,如黃河的變遷,海河水系的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逐漸變為陸地,另一些則落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張或范圍變化。
4、氣候
氣溫的變化反復多次,由冷轉暖,由暖轉冷;濕潤條件的變化,由濕轉干,乾旱加劇。
(2)民族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一、地理環境基本特點
地形,西高東低有3級階梯,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
第一階梯有柴達木盆地,第二階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二、地理環境造成的氣候特點:
1、氣溫,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
2、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⑶ 民族發展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這位朋友提得這個問題太專業了,建議借或買本《人文地理學》一讀。
地理環專境對民族形成和影響是十分明屬顯的,特別是在民族發展的初始階段和生產條件顯著變化時期。具體地說,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不同時期的生產條件為不同民族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條件和發展資料,從而影響不同民族的物質生產活動的樣式和方向,並進而影響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氣質和性格特徵等。
⑷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嗎
新疆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綉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面、烤饢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面,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⑸ 雲南的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 地理環境使民族服飾景觀呈現出多樣性特點 。
由於所處的生態環境差異較大,使雲南省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呈現出不而的服飾景觀。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服飾,不同的服飾具有不同的外觀特徵。總的來說,歸納為以下幾個部分:
高寒山區的民族服飾以厚實、粗糙為特徵 ;壩區與河谷的民族服飾則以輕盈 、秀美為基調。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飾景觀上也呈現出多樣性。同是一種民族.居住在山地的與居住在壩區(小盆地)的民族服飾比較,有明顯差別。山區全年氣溫比壩區低,偏於冷涼,氣候變化大,一日多變,加上風大、潮濕,給人們的表著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
白族服裝只是適合大理壩區的氣候,住在海拔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為抵禦寒冷,身上則拉羊皮,並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區高海拔地帶的彝族,絕大多數人都常年按著整張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還有一個既作為護腰又當做飾物的圓形綉花白團氈(彝族叫「裹背」)。這種服飾在壩區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見不到的。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
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盡管如此,人們在喜愛各種新衣料的同時,對各類具有傳統特色的衣料仍保持著深探的感情。從形制特點看,由於雲南民族眾多,服飾類型也具有多樣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
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花了積分從網路文庫里找到的!求最佳答案!
⑹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
白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保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
藏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朝鮮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高山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
哈尼族介紹
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
哈薩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赫哲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
基諾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
滿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門巴族介紹
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
納西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
傣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
徳昻族介紹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
東鄉族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
怒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獨龍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布朗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
瑤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
仡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畲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
佤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
彝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裕固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
壯族介紹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
烏孜別克族介紹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錫伯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
塔吉克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塔爾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
你的分可不好掙呀。
⑺ 56個民族的地理位置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蒙 古 族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肅省,雲南省。
回 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雲南省,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遼寧省,北京市,黑龍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陝西省。
藏 族 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省。
苗 族 貴州省,雲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廣東省,湖北省。
彝 族 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貴州省。
布 依 族 貴州省。
朝 鮮 族 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
滿 族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
侗 族 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瑤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雲南省,廣東省,貴州省,四川省。
白 族 雲南省,貴州省。
土 家 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 尼 族 雲南省。
哈 薩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
傣 族 雲南省。
黎 族 海南省。
僳 僳 族 雲南省,四川省。
佤 族 雲南省。
畲 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安徽省。
高 山 族 台灣省,福建省。
拉 祜 族 雲南省。
水 族 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 鄉 族 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納 西 族 雲南省,四川省。
景 頗 族 雲南省。
柯 爾 克 孜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
土 族 青海省,甘肅省。
達 斡 爾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仫 佬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羌 族 四川省。
布 朗 族 雲南省。
撒 拉 族 青海省,甘肅省。
毛 難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仡 佬 族 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
錫 伯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
阿 昌 族 雲南省。
普 米 族 雲南省。
塔 吉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怒 族 雲南省。
烏 孜 別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俄 羅 斯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鄂 溫 克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德 昂 族 雲南省。
保 安 族 甘肅省。
裕 固 族 甘肅省。
京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塔 塔 爾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獨 龍 族 雲南省。
鄂 倫 春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赫 哲 族 黑龍江省。
門 巴 族 西藏自治區。
珞 巴 族 西藏自治區。
基 諾 族 雲南省。
⑻ 地理環境對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處於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處於高原山地,或者海島的民族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經濟比較閉塞
求採納
⑼ 民族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共同的地域作為民族劃分的必備條件至關重要,同時對民族的產生及民族的特性有著極大作用.我認為世界范圍內按地理環境可主要區分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類.
草原民族依賴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當本民族控制區水草豐茂時其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很少發生沖突,但當遭遇天災、水竭草枯時則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經常發生沖突乃至戰爭.一個例外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其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動因前期時是掠奪,後期則是征服.這些草原民族閑時游牧、戰時掠奪,生活形態單一,其發動的掠奪和征服戰爭帶來的是對其它民族的滅絕和對文明的破壞.草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破壞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圍繞大河流域形成,例如歷史上圍繞黃河長江的漢民族、圍繞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圍繞中東地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從原始氏族時期就有著較為嚴密的等級制度,本人認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對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黃河還是尼羅河都會有泛濫和洪水的問題,而居住在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過並且接受一個有力的首領和階層的指揮和領導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隨著對大河的治理,特殊權力階級出現了,他們作為民族首領享有極高聲望並逐漸演變為帝王.中國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為有充足的水和豐腴的土地而主要從事農耕和糧食生產,在辛勤的農業勞動中創造財富,同時接受特權階級的管理,此類民族大都順從,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在政治上即便一個王朝倒台還是會有另一個同樣性質的王朝替代,而生產生活方式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大河流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遲滯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陸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區,這類民族既沒有可供游牧的草場也沒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臘的雅典城邦.這類民族主要依賴漁業、手工業和從事商業交易,航海業發達於其它類民族,並且富於探險精神,在制度上則很少有集權統治,多為較為民主的公民會議或元老院制度.這類民族逐漸通過與其它類民族的交易積累財富,積極對外擴張貿易圈,對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有著重要作用,並且有著對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歷史發展的進步力量.
這三類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國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國家在歷史上除了對外侵伐造成破壞沒有貢獻,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邊緣國家.中國、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國家則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因農業需要而確立的先進天文歷法,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高山沿海民族國家則通過貿易逐步擴大勢力,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對當今的民主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這類民族及受這類民族特性影響的民族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
我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於地理環境差異而分出的三類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國家在世界形成一體前是很有解釋力的.在地球正日漸成為一個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環境作為一個解釋變數雖然仍然能夠比較准確地解釋民族特性,但很難解釋這些民族國家的行為模式和發展走向.因為世界變小了,原來由於地理和技術而相對隔絕的幾大區域已經沒有了界限,各種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沖突、交融,各個國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將有相似的社會階層,這使得上述三大類民族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總的來說,地理環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國家行為的論點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是有解釋力的,但是對於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建構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來比較有力地解釋民族國家的行為及其之間的關系,而地理環境只是作為國際關系中地緣政治解釋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