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半坡遺址的地理環境

半坡遺址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2 22:26:14

❶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屬於哪一的地理單元哪一地形區我國哪地勢階梯

1)都開始了原始來農業。河姆自渡的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水稻和粟的國家。
(2)都有了原始畜牧業,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半坡原始居民還會紡線、織布、制衣。
(3)都已使用磨製石器。
(4)都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5)都處於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河姆渡遺址(距今大約七千年)和半坡遺址(距今大約五六千年)分別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遺址 浙江餘姚 長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第三階梯
半坡遺址 陝西西安 黃河中游 仰韶文化 第二階梯

❷ 半坡遺址的生存環境的特點

半坡聚落的范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跡和大量的遺物。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朴,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❸ 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區別

1、時間不同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2、自然環境不同

半坡遺址位於黃河流域,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干攔式房屋。

(3)半坡遺址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為研究中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

河姆渡遺址的南詔德化碑對於研究南詔的職官制度、唐代雲南民族史,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❹ 對比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文化特點的異同(時間、地點、自然環境、建築形式、反映的是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半坡聚落的范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
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
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陶器的使用在當時占重要地位,在製作技術上已採用了模製法和泥條盤築法,並逐漸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面紋飾最具特色。陶器上還有可能為早期文字的雛形的標志符號,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並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住房。
半坡遺址為主要的產陶地,在該處曾挖出一個窯。容器多為手工製作,有時則採用泥條盤築法或模製法。窄底的盆、碗是為典型容器形狀。容器經打磨,上有壓印裝飾,或黑、灰色的條紋裝飾。主要花紋為幾何圖形,偶爾出現人面圖形。容器邊緣所刻劃的一系列約二十種記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方式。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厘米厚的稻穀、谷殼、稻葉、莖桿和木屑、葦編交互混雜的堆積層,最厚處達80厘米。稻穀出土時色澤金黃、穎脈清晰、芒刺挺直,經專家鑒定屬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秈混合種,以秈稻為主(佔60%以上)。伴隨稻穀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還留著殘木柄和捆綁的藤條。骨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當時的稻田分布在發掘區的北面和東面,面積約6公頃,最高總產為18.1噸。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范圍內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扎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干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復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 河姆渡遺址塑像2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來源,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穀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聖人發明的,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結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❺ 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自然環境有什麼共同特點說明了什麼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人 水稻種植的一個很重要的氣候條件內是高溫多雨和雨熱同期容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長江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糧食作物是粟,也是最早種植粟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附近

❻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麼地形之上,這樣的環境給先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

半坡居民當時是一種環形布局,在村落周圍挖有壕溝,防止侵略者和動物的入侵和襲擊,就如同後期的護城河。
半坡人的居地也是處於近地表水源的地方。具體地說,6000多年以前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的先民,是生活在西安市東郊十餘里的chǎn@①河東岸一個背倚白鹿原、前臨chǎn@①河的二級階地上。[7] (P10-11)現在的半坡遺址距離chǎn@①河常水位已有800米的距離,但在6 000多年前的半坡時期卻近在chǎn@①河岸邊。這其中的道理,史念海先生分析得至為透徹,他說:「到了半坡新石器時期,少陵鴻固、鳳棲諸原之北那條由西南流向東北的河流,已經向北移徙。正是由於河流的移徙,才能使半坡周圍的二級階地為當時人所利用。一級階地那時尚未形成,因而半坡時期的遺址就近在chǎn@①河岸邊,不似現在距離chǎn@①河常水位已有八百米的距離。」[8](P438)
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很有限,他們剛剛從舊石器時代的完全依靠自然逐步向新石器時代的利用自然乃至改造自然過渡,因而不論是河姆渡人還是半坡人,他們不謀而合地選擇河流(或湖、沼)的附近居住,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是頗為便利的。
一、居住於河流(或湖、沼)的附近便於人和牲畜的飲水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離不開水,人類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還很有限,他們更多的是依靠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因而,作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選擇居址時,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都聚在河流或湖、沼的附近,無非是為了人和牲畜飲水的方便,這是合情合理的。
二、居住於河流(或湖、沼)的附近便於發展原始的農業

❼ 半坡原始人居住的房子和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半坡抄聚落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襲,距今約6000年,屬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已經學會紡線,織布和制衣並且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為紅色,上面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
半坡文明的特徵:
1、半坡文明中發現了粟的種植痕跡,中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2、半坡文明處於母系氏族時期,是我國最完整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
3、半坡文明手工業發達,製造了大量彩陶,並繪制了美麗的花紋。
4、半坡文明建築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採用地穴式建築。

❽ 列舉半坡遺址與河姆渡遺址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都處於新石器時期,都使用的是磨製石器。

區別:

1、自然環境不同

半坡遺址位於北方黃版河流域,氣候干權燥,河流較少,河姆渡遺址位於南方長江流域,氣候濕潤,河網密布。

2、主要農作物不同

半坡遺址農作物是粟,河姆渡遺址農作物是水稻。

3、建築形式不同

半坡遺址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遺址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

4、陶器外形不同

半坡遺址彩陶,河姆渡遺址黑陶。

5、歷史時間不同

半坡遺址距今五六千年,河姆渡遺址距今七千多年。

❾ 從我國四大地理單元來看,西安半坡遺址屬於我國什麼地區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分別是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陝西在四大地理區域中跨越三個,長城以北為西北地區,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為北方地區,秦嶺以南為南方地區,而半坡遺址所在地位於北方地區。

❿ 半坡文化的歷史影響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可以說是北方農專耕文化的典型代屬表。半坡遺址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歷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繼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遺址的發掘,是我國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的揭露,並且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學術上稱它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這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資料。痕跡檢驗專家從半坡遺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體指紋堪稱最早的人類指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