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奧匈帝國地理位置

奧匈帝國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29:54

1. 維也納地理位置

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

2. 奧匈帝國和俄國曾經在別的大陸建立過自己的殖民地嗎入侵過別的大陸嗎

俄國非洲和美復洲都曾有殖制民地
19世紀末,俄羅斯帝國在非洲圖爾卡那湖一帶(肯亞北部)殖民,最後卻失敗了。這塊土地最後落入英國之手。
俄國在美洲曾佔有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其勢力范圍還曾向南部延伸到英屬哥倫比亞(今屬加拿大),上加利福尼亞(當時屬墨西哥),俄國殖民者勢頭甚至到達了舊金山以北不遠,但後來受到墨西哥軍隊的遏制。阿拉斯加也因為交通不便無利可謀而以每公頃兩美分的價格賣給了美國。

奧匈帝國在非洲有殖民地,在南美沒有殖民地
1777-1781統治莫三比克部分沿海地區,被葡萄牙趕走

3. 奧斯曼土耳其、奧匈、奧地利這三國的區別和聯系

1.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封建帝國,又稱奧斯曼帝國。原居裏海東南岸,後西遷小亞細亞,依附羅姆蘇丹。13世紀末,這支土耳其人在酋長奧斯曼(1259—1326)率領下獨立,稱奧斯曼國家。1326年奪取拜占廷重鎮布魯薩,定都於此。1369年遷都阿得里亞堡,改名愛德爾納,統治者始稱蘇丹(又譯素丹,即君主)。14世紀末佔領巴爾干半島大部地區,奠定帝國基礎,震動歐洲。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滅亡,並遷都於此,改名伊斯坦布爾。蘇萊曼一世時期(1520—1566),帝國臻於極盛,形成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蘇萊曼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尊為大帝。16世紀末17世紀初,人民起義高漲,國際形勢越來越不利,國勢衰落。19世紀初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巴爾干諸國先後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戰敗國,領土僅剩土耳其本土。1919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帝國覆滅。

2.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在這段時間里,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在這情況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均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

3.奧地利: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在巴本貝格王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8世紀初,哈布斯堡王朝領土空前擴大。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邦聯解散。1867年與匈牙利簽約,成立奧匈帝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解體,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希特勒德國吞並。二戰後被蘇、美、英、法四國佔領。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國。1955年5月,四個佔領國同奧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宣布尊重奧的主權和獨立。10月佔領軍撤出,奧地利重新獲得獨立。

4.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對殖民擴張沒胃口

當時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實行共主聯邦制,他們都是獨立的國家但都共同聽令一個君主,後來弗蘭茨一世將匈牙利獨立出來建立了奧匈帝國。列強是指在同一時間內瓜分世界,擁有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的歐洲列強有英國、美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那麼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對殖民擴張沒有胃口呢?

三、精力有限

奧地利沒有單獨獨立之前,都是三個國家聽令於一個君主,這個統制方法也延續到了奧地利自己的國家。奧地利有太多的民族,不像中國實現了民族的統一,奧地利的民族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時間長了自然會有內亂發生。奧地利自己內部都自顧不暇,當然不會想去殖民擴張了。


5. 奧地利地理位置和氣候怎麼樣

地理位置: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東鄰匈牙利東南同斯洛維尼亞,南同 義大利接壤,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聯邦德國和捷克為 界。東西邊境相距580公里,南北294公里。
地形:奧地利是內陸國家,境內多山,多河流湖泊。東阿爾卑斯山 脈橫貫全境,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形成 維也納盆地。其他主要河流有穆爾河,薩爾察赫河。較大的湖 泊有博登湖,新民湖和阿特爾湖。
氣侯:奧地利氣候溫和,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年平均氣溫 7-10 度,年平均降水量為700-900毫米。

國家主要城市

序號 主要城市 所在地區
1 維也納 維也納州
2 格拉茨 施里亞州
3 林茨 上奧地利州
4 薩爾茨堡 薩爾茨堡
5 因斯布魯克 蒂羅爾州
6 克拉根福 克恩騰州
7 菲拉赫
8 韋爾斯
9 聖珀爾騰
10 施泰爾

國家民族節日

節日 日期 內容
新年 1月1日
主顯節 1月6日
復活節 4月13日
勞動節 5月1日
耶穌升天節 5月21日
聖神降臨節 6月1日 復活節後第七個星期一
聖體節 6月11日
聖母升天日 8月15日
國慶節 10月26日
萬聖節 11月1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國家基本情況

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

國家元首 托馬斯·克萊斯蒂爾 總統()
政府首腦 總理()
首都 維也納
面積 83,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國際電話碼 43
人口 (1998年)
語言 德語
貨幣 奧地利先令
民族 %,%,%,%。
宗教 天主教85%,基督教6%,其它佔9%。
國花 高山火絨草(菊科

簡史

奧地利原為奧匈帝國的中心,它佔有中歐大部分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
帝國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同
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軍投降
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
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4國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
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憲法性法律宣布奧地利為永久中立國。

那邊的環境還算適合中國人生活、居住。

6. 奧地利是怎樣的國家(地理位置,風俗人情以及特產)求大神幫助

【國 名】 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 Republik Österreich)。 【國 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 徽】 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 歌】 《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 花】 火絨草 【國 鳥】 家燕 【國 石】 貴蛋白石 【面 積】 83871平方公里。(資料來源:2004年奧地利統計年鑒) 【人 口】 811.8萬(2006年)。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4%。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7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 都】 維也納(Vienna),人口155萬人(2002年)。 【國家元首】 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2004年4月25日當選,7月8日就任。 國家概況 [編輯本段] 奧地利 意為「東方的國家」。位於歐洲中部,為著名的山國,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橫貫境內,美麗的多瑙河蜿蜒流淌。水力,森林,礦產豐富,經濟發達。石墨,菱鎂礦儲蓄量居世界前列。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自然環境 [編輯本段] 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

7. 古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分別指現在是哪些地區或國家

奧斯曼帝國:敘利亞、土耳其等,奧匈帝國:斯洛維尼亞、奧地利、斯洛伐克等。

1、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英語:The Syrian Arab Republic;法語:La République arabe syrienne),簡稱敘利亞。

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國土總面積(包括戈蘭高地)185180平方公里。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馬士革。

敘利亞在公元前3000年時就有原始城邦國家存在, 公元前8世紀起,先後被亞述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歐洲十字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6年4月17日獲得獨立。1963年起由阿薩德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

2、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人主要是歐洲人種-地中海血統,1299年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

16世紀~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區域地跨歐洲、亞洲和非洲。因此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 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此得以統合。

19世紀時國力開始衰落,1914年8月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並於1918年戰敗。喪失了大片領土,帝國從此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擊退外國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3、斯洛維尼亞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語:Republika Slovenija),簡稱斯洛維尼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南部,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

西鄰義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羅埃西亞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9~20世紀初,斯洛維尼亞一直在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

1918年12月,斯洛維尼亞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6月25日宣布獨立。

4、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 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英語:The Republic of Austria),簡稱「奧地利」(Austria)。

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下屬九個聯邦州,作為一個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鄰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鄰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鄰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鄰德國和捷克,國土面積83855km²。首都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

奧地利從中世紀末期到一戰結束前,一直是歐洲大國之一,更是統治中歐近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所在地。

自1278年開始被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699年獲得匈牙利統治權,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以奧地利帝國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邦聯解散。

1867年與匈牙利王國聯合為奧匈帝國,一戰後帝國解體,1918年11月成立共和國,1938年被德國吞並,1945年被盟軍佔領,1955年重新獲得獨立,同年10月26日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

5、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伐克語:Slovenská republika),簡稱斯洛伐克,西北臨捷克,北臨波蘭,東臨烏克蘭,南臨匈牙利,西南臨奧地利,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

斯洛伐克作為這個地區的稱呼首次有證可考的是在15世紀。16世紀這個稱呼經常被使用,公元5~6世紀斯拉夫人在此定居,830~960年屬大摩拉維亞國,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統治。

1918年10月28日與捷克聯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1960年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3年1月1日起與捷克和平地分離,成為獨立主權國家。

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歷史文物景點多,旅遊資源豐富,從古城堡遺跡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館收集品,一應俱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斯曼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敘利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耳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地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洛維尼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洛伐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匈帝國

8.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麼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縱觀奧地利(奧匈)帝國的歷史就不難看出,由於國內民族矛盾掣肘、國外需要同其他列強爭奪中歐和巴爾乾的霸權,統治重心放在歐洲大陸讓帝國無力去開辟殖民地;龐大的國土和人口能夠提供充足原料並消化大量的產出讓帝國無需去開拓殖民地;受地理位置限制同時又沒能抓住殖民機遇期,讓帝國不易去開辟殖民地。

奧地利(奧匈)就此成為了殖民地最少的列強國家。

9. 奧地利是怎樣的國家(地理位置,風俗人情以及特產)

【國名】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 Republik Österreich)。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面積】83871平方公里。(資料來源:2004年奧地利統計年鑒)
【人口】811.8萬(2006年)。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4%。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7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維也納(Vienna),人口155萬人(2002年)。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2004年4月25日當選,7月8日就任。

國家概況
[編輯本段]
奧地利 意為「東方的國家」。位於歐洲中部,為著名的山國,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橫貫境內,美麗的多瑙河蜿蜒流淌。水力,森林,礦產豐富,經濟發達。石墨,菱鎂礦儲蓄量居世界前列。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自然環境
[編輯本段]
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

10. 為什麼連比利時都有殖民地,奧匈帝國卻一丁點都沒有

作者:PurpleLight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1781501/answer/5508676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1.地處中東歐離新世界特別遠就不必說了,奧地利到近代之後才征服了北義大利和威尼斯,然後沒過幾年又被法國義大利打回去了…奧地利帝國真正控制的海岸其實只有達爾馬提亞,唯一的主要港口就只有的里雅斯特,實在是不便出海啊。

2.地理位置和一貫的傳統決定了奧地利是一個歐陸霸權,並且同時面對著來自義大利、北德意志、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多重壓力。同時奧地利帝國內部本身又有一打語言不通的民族,其中有半打總想著怎麼起義…帝國的行政效率和軍事實力又實在堪憂,完全沒有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餘裕了。

3.不僅沒有足夠的實力,而且奧地利也沒有開拓殖民地的需求。帝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是農業社會,貿易並不發達。工業值得稱道的也只有波西米亞和奧地利本土地區,生產的商品完全可以在國內市場消化…事實上你可以把奧地利帝國除了前神聖羅馬帝國本土以外的部分都看作「經濟殖民地」,整個帝國到一戰爆發前夕都有了歐洲第三的人口卻還多數沒有工業化,在經濟上沒有尋求殖民地的必要嘛。

4.不僅經濟上,政治上奧地利也沒有開拓殖民地的動力。世界帝國的野望早在查理五世的時候就放棄了,羅馬帝國的皇冠已經被拿破崙暴力打碎了,就連德意志地區主導權都被普魯士搶走了,自己只能在和德國「兄弟般的同盟」中扮演弟弟…奧地利帝國其實已經(被迫)滿足於一個地區霸權的位置了,沒有與英法德爭奪世界霸權的動力啊。

5.當然,作為一個地區霸權的野望還是有的。如果把奧地利和波西米亞、匈牙利本土以外看作是帝國的「內陸殖民地」的話,其范圍其實是一直擴張的。直到1888年左右奧地利還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攫取了波黑並納入統治之下,結果造成了俄羅斯的不滿和塞爾維亞高漲的民族主義,奧地利決定堅守自己在巴爾乾地區的利益…結果你們都知道了,薩拉熱窩槍響之後,帝國從此灰飛煙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