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的地理位置
① 能詳細介紹一下芷江嗎
芷江歷史悠久,禹貢為荊州之域,戰國屬楚黔中地,秦為黔中郡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陽縣,晉改舞陽縣,隸屬武陵郡。唐設巫州,後改沅州,宋置盧陽縣,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始稱芷江縣,屬湖南布政使司。民國11年,直隸於省。解放前屬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初,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改屬芷江專署,是年12月屬黔陽專區。1981年至今改屬懷化地區。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廢芷江縣設芷江侗族自治縣。 在芷江這塊土地上,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456年,爆發了沅州苗民起義。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今公坪、榆樹灣一帶與清軍激戰,重創清軍。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在今新店坪鎮便水一帶與尾追之敵激戰,斃敵千餘人,史稱「便水戰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舉世矚目的中日洽降在七里橋舉行,芷江一舉成為享譽中外的受降名城。 在芷江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有影響的人物。明清時期,即有楊茂、馬元吉等經史學家,釋渾融等抗清義士,李子隆等書畫名家。就近代來說,1873年生於木葉溪鄉的張學濟在漢口創辦《大江日報》,同孫中山、黃興、蔡鍔一道,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民主革命,1920年歿於湖北來鳳城,時年47歲。1866年生於艾頭坪鄉的楊鳳笙長期擔任《湘報》主筆,鼓吹維新,為戊戌變法之中心人物。在現代,芷江還涌現了著名教育家王一知、畫家舒伯昌等一批專家和知名人士。
② 芷江縣的地理位置
在懷化市西南46公里處:
③ 湖南省芷江縣有多大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7′3〞-109°54′49〞、北緯27°04′12″-27°38′24〞。東連中方縣,南接洪江、會同和貴州天柱縣,西與新晃侗族自治縣和貴州萬山特區接壤,北與麻陽苗族自治縣和貴州銅仁毗鄰。總面積2096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芷江鎮,郵編:419100。代碼:431228。區號:0745。
④ 芷江侗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中部,潕水中游。地理位置跨東徑109°17′31″~109°54′49″,北緯27°04′12″~27°38′24″。地處武陵山南麓、雪峰山西脈與雲貴高原東緣的結合地帶。東倚皇榜坡,與中方縣、鶴城區接壤;南界清水河,與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毗鄰,西界貴州苗嶺,與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相連;北接西晃山,與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交界。
縣界極端位置:東起公坪鎮順溪鋪村碾子堖上,西止上坪鄉仲黃坪村侖貴山,南起大龍鄉石榴溪村沙子吼,北至牛牯坪鄉界牌村齊天界。縣城東西最大距離6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3公里,芷江總區域面積2098.9平方公里,摺合3148350畝,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占懷化市總面積的7.62%。區域總面積中,山地1273.44平方公里,丘陵620.97平方公里,崗地93.33平方公里,平原63.14平方公里,水面48.02平方公里,分別占芷江總面積60.67%、29.58%、4.45%、3.01%、2.29%。 截至2008年,芷江已發現的礦種有:煤、鐵、錳、釩、鉛、鋅、銅、銻、鉬、鈷、金、鋁土礦、黃鐵礦、磷礦、重晶石、石灰岩、石膏、飾面板岩、耐火粘土、磚瓦用頁岩、高嶺土、硅石、建築砂石、礦泉水,共計24種。發現大型礦床1處(鐵燈坡耐火粘土礦),中型礦床4處(皇榜坡耐火粘土礦、桐樹溪石灰岩礦、明山板石礦床和三門坡銻礦),小型礦床、礦點及礦化點76處。其中初步查明和估算了資源儲量的礦床(點)22處。
錳礦主要分布在新店坪鎮莫家溪礦區;煤炭主要分布在公坪、水寬和蘿卜田一帶;釩礦主要分布在牛牯坪鄉境內;金礦主要分布在大洪山、羅岩、板山等鄉鎮;石灰岩主要分布在上坪、公坪、水寬、蘿卜田等4個鄉鎮;飾面板岩主要分布在縣城北的明山、艾頭坪、中寨坡一帶;耐火粘土礦主要分布在公坪、水寬和蘿卜田3個鄉鎮,與煤礦共生;銻礦主要分布在冷水溪鄉。 芷江水能蘊藏量為1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5.9萬千瓦,截至2008年,已開發10.5萬千瓦。
⑤ 芷江是那個省
芷江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縣城所在地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9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芷江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縣城所在地芷江鎮六度為州府治所在地。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受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勝利受降名城。
芷江有國家4A級景點—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侗鄉風雨橋—龍津風雨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中國最大的侗族鼓樓群—萬和樓,還有省級自然保護區—三道坑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
位置境域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中部,潕水中游。地理位置跨東徑109°17′31″~109°54′49″,北緯
芷江縣風光 (26張)
27°04′12″~27°38′24″。地處武陵山南麓、雪峰山西脈與雲貴高原東緣的結合地帶。東倚皇榜坡,與中方縣、鶴城區接壤;南界清水河,與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毗鄰,西界貴州苗嶺,與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相連;北接西晃山,與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交界。
縣界極端位置:東起公坪鎮順溪鋪村碾子堖上,西止上坪鄉仲黃坪村侖貴山,南起大龍鄉石榴溪村沙子吼,北至牛牯坪鄉界牌村齊天界。縣城東西最大距離6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3公里,芷江總區域面積2098.9平方公里,摺合3148350畝,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占懷化市總面積的7.62%。區域總面積中,山地1273.44平方公里,丘陵620.97平方公里,崗地93.33平方公里,平原63.14平方公里,水面48.02平方公里,分別占芷江總面積60.67%、29.58%、4.45%、3.01%、2.29%
⑥ 芷江離懷化縣多少公里
芷江縣城離懷化市區大約36公里,開車半個多小時。但是實際距離你就要看你具體的位置。
至於芷江到懷化縣多少公里,那就不清楚了,因為穿越這事我沒經驗。
⑦ 我想知道這是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哪裡要具體點的地址!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主題公園
⑧ 芷江站的地理位置
芷江站位於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竹坪鋪鄉。
⑨ 中方縣芷江師范地理位置
你們各自的學校都有相關的消息的,還有報到時間。一切學校都有日程安排,你問我們不管用的,各學校規定不一樣。有的學校軍訓完上課,有的學校上課了再軍訓。所以你得問你的學校。
⑩ 我的家鄉——芷江的美文介紹
我的家鄉--芷江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 經 109°17′-109°54′,北緯 27°04′-27°38′,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 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 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 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 州省銅仁市。縣城芷江鎮距懷化市僅 39 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芷江古屬「五溪蠻地」 ,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遠在舊石器時代, 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類活動。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始置無陽縣, 明清時曾為川、 黔、 滇、湖廣總督府和偏沅巡撫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 年)始稱芷江縣,1986 年改為芷江侗族 自治縣。總面積 2099 平方公里,轄 28 個鄉鎮,總人口 36 萬,其中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 50%以上。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遍布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商周 時期的編鍾、青銅鳳形器等珍品尚屬罕見;宋代古城牆、護城河歷歷在目;明代所建的龍津 風雨橋巍然橫卧於舞水; 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矗立於舞水之濱; 文蘊豐厚的文廟和 奎文閣等古建築群分布於縣城各處。 另外, 蜚聲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勝利的標志 性建築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以及盟軍第二大機場芷江機場、 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 受降 堂、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湘西剿匪烈士紀念塔等一大批紀念性建築在境 內熠熠生輝。 芷江青山逶迤,溪河蜿蜒。舞水河自西向東以「S」型穿城而過,跨境 92.5 公里。縣城 歷史上有著名的「內八景」 、 「外八景」 。現倖存有「明山疊翠」 、 「秀水拖蘭」 、 「龍津春浪」 、 「楊溪雲樹」四景,古有許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詩填詞。城北郊明山,現為自然保護區,主峰 高 1008.2 米, 登頂峰可以飽覽城邑風光。 現今每逢農歷三月初三, 相鄰 3 省 18 縣數萬餘人, 興會於此,或歌或舞,熱鬧非凡。明山還盛產著名的紫袍玉帶石,宋高宗建王朝和慈祥太後 興建建頤和園時, 明山石均作為 「貢品」 進入 「雕欄玉砌」 行列。 清朝朝文人楊兆蘭曾作 《圖 書》贊明山峻秀: 「縟濃翠色,層疊綢密。峰峰相對,嶺嶺相銜??」 。明山腳下的舞水河上, 剛建成蟒塘溪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總投資 5 個多億, 已形成舞水湖區立體景觀。 縣城南郊 有芷江最大的古樹楊溪雲樹,樹冠面積 206 平方米, 有「天下第一傘」 之稱。 相傳漢末所植, 迄今已 2000 余年,仍枝繁葉茂。熊希齡有詩贊曰: 「一片翠雲矗岸稀,八百舞水樹依,野渡 三千累尊首,五嶽山界譽奇」 。位於縣西南洞下場的三處大溶洞令人眼花繚亂。距縣城 20 公里的羅舊花山寨,譽稱「花山仙姿」 ,擬投資 1200 多萬元進行第一期工程開發,正著手開 發「風景游覽」 、 「月湖垂釣」 、 「水上樂園」 、 「飛天纜車」 、 「寨主天王吊腳樓」等十大旅遊項 目。城西為桃花溪植被風景區,人稱縣城休閑的「世外桃源」 。此外縣城內還有愛情島、龍 井泉、白楊防護林等 50 多個景點。王守仁途經沅州賦詩《過羅舊驛》和《沅水驛》 。嘉慶二 十四年(1819 年)林則徐首次路過芷江,停 5 天,宿沅州府。他在日記《滇軺紀程》中, 對芷江的自然風景、人文地理作了一番客觀優美的評價。現城內鐵路橋、公路橋、風雨橋三 橋並通,整個城市環境優美,面貌協調。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