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騎樓分布的地理環境

騎樓分布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2 20:18:30

❶ 騎樓建築反映了嶺南地區環境什麼特點

環抄境潮濕,夏季陽光暴襲曬。
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築,在兩廣、福建、海南等地曾經是城鎮的主要建築形式。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
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❷ 騎樓的特點說出它的自然環境

騎樓: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版,特別適應嶺南亞熱權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❸ 騎樓文化特徵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的各主要商業街。

古騎樓
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的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築,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1]

功能

1、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2、騎樓發端於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

落日下的西關騎樓
造性思維;
3、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4、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並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反映了廈門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特點

仿哥特式
這種形式較為少見。 廣州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拱形窗體現出哥特式裝飾風格。廣州愛群大廈的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哥特窗,底層騎樓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南洋式
這種騎樓有南洋地區的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在女兒牆上開出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是

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
一種建築智慧,預防颱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
古羅馬券
這種騎樓底層有券柱,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
仿巴洛克式
這類騎樓採取了巴洛克式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
現代式
這種騎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廣州

德政南路139號是代表。這種騎樓體現了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樓

廣州騎樓
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立面基本無裝飾。
騎樓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業實用性。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最早的騎樓出現於清朝末年,廣州的一德路、聖心教堂(石室)一帶。騎樓這一新鮮事物,引起了建築界的極大興趣,有人考究,騎樓引進了地中海國家的「卷廊」建築特色,因為那裡也是高溫多雨,蒸曬酷熱,那裡的建築都有寬闊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早期的干欄式建築的發展和改進。爭論歸爭論,嶺南的建築師好就好在講究實際,不是全盤照搬,把西方建築與嶺南傳統建築結合,演變為這種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從此在廣州大行其道,並傳到兩廣和閩南,成為嶺南商業街市的一特有建築。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里,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和中國傳統式。
湛江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有個歷史韻味濃郁的老街區,主要由民主路、

廣東湛江市騎樓街(2張)
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所組成,故稱「三民」街區。該街區位於古埠赤坎區舊城東南部,與幸福路、和平路、大眾路、大同路、民主路連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圓約1平方公里,擁有100多間建築風格各異的商鋪樓宇,為赤坎商旅文化保護區。分布在大眾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聯體騎樓屋,中西合璧,廳堂貫通,拱廊直檐,遮陽避雨,下鋪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歐陸南洋風情的騎樓街。[1]這些騎樓屋建築大多始建於1920年代,是當時嶺南地區的城市商業街市一大特色建築,是西方建築與嶺南建築的有機結合。20年代,赤坎港埠商業發展迅速,來往商船絡繹不絕,為適應當時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現存的騎樓建築群。街區內騎樓建築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權路)一帶,總長約1300米,多為磚木二層平頂結構,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於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適應當時人們以步行為主、嶺南氣候多變的環境條件。
開平赤坎

開平的赤坎騎樓有近600座。特別是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堤西路的建築最為壯觀,構造也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項,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項。有的騎樓高達3層,長達40m-50m,其代表作為景輝樓。沿堤西路向里走,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牛圩路的騎樓多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比較簡單。在沿堤聳立的騎樓群中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氏圖書館兩處雕樓夾雜於騎樓群間特別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中山路騎樓街[2]
嶺南歷史文化屬名城高州,鑒江潮湧。
高州的騎樓歷史悠久,形式獨特,主要分布於中山路,西關路,南華路等商業繁華的地區,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騎樓在粵西地區最為經典!高州的騎樓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層到5層,底層是商鋪用的,上層就住人。高州騎樓大部分都是建於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嶺南的民國騎樓。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保留下來的精品不少。
信宜桿欄

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今廣東省信宜市)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干欄。「干」「稻梗」的意思,「欄」是「房屋」之意。「高」應解釋為高屋了。《郡國志》說:竇州都是以干欄屋作為居住。古越族的桿欄式建築未知怎樣,但也有

信宜騎樓
學者把一種別於西式騎樓的磚板木街鋪稱謂桿欄式騎樓。
現存的實物所知,嶺南清代以前的騎樓以磚木混合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一般都由若干木樑、圓木、木板組成,一般桿欄式騎樓,闊窗窄門,上層多是木建築的廊橋、板牆,樓頂敷瓦於椽間,冬暖夏涼,去潮快,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特點。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稱,是昔日嶺南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騎樓是昔日梧州繁榮的標志。梧州騎樓文化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線,曾被選入《正大綜藝》節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屢遭洪澇災害影響的現象已成為歷史,但騎樓這一獨特的建築風格已作為歷史的見證保存下來。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的達2530米,騎樓建築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以鐵環、水門為建築特色。

梧州騎樓
主要分布
騎樓街主要分布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設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北海老街騎樓
璧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東莞

概況
名城,離不開傳統的東西附麗。騎樓建築,作為一種特別適應東莞身處的南方亞熱帶氣候,由獨特的中外歷史文化背景熔鑄而成,曾在20世紀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重要建築,記載著東莞昔日的風土人情,在20世紀嶺南建築史上曾經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保護發展
1932年,東莞人劉紀文任廣州市長,在當時主持廣東事務的陳濟棠(主粵政時間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將這種建築風格引進廣州。

東莞騎樓
現狀
騎樓主要分布在振華路、大西路、和平路、維新路、中山路、中興路等。為配合城市發展而進行的舊城改造,平定里、平樂坊等已被拆除,振華路上的幾十米范圍騎樓很多也被拆或損毀。關於騎樓的保護和發展、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歷史文物保護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討論。
海口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
初建於1849年的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6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有39座。這些騎樓,或中國傳統式,或歐亞混合的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或獨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騎樓
文南路騎樓
海南僑鄉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於清末民初,帶有濃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騎樓風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鎮建築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鎮商業經濟的發源地,也是文城發展的縮影,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大部分建築為騎樓,是文城較繁華的商業街,為海南第三大騎樓群。
勝利街騎樓
文昌市鋪前鎮勝利街南洋風格的騎樓,是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騎樓老街。這里有100多歷史

鋪前騎樓
的騎樓老街,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
騎樓是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後改稱「中山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後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形成歷史悠久,至上世紀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騎樓建築,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容縣中學騎樓建築
騎樓街是容縣民國以前街道建築的主要形式。所謂騎樓街,就是街道兩旁的樓式店鋪,在臨街的前樓之

容縣城區騎樓
下,統一留空兩三米店面,作為與左右店鋪之間連通的樓道,樓道上懸著的樓閣,就騎在各自臨街的樓柱上,成為騎樓。整條街道連接起來,就成為一條騎樓街了。騎樓街是為適應南方酷熱、多雨天[3]氣而設計、建築的,可以遮蔭擋雨,所以又稱蔭街,它實際上是露天街道貌岸然的擴大和補充。遇到下雨天氣,人們在蔭街的遮蔽下,照樣可以自在地逛街、做買賣,因此騎樓街深受歡迎。
容縣城區雖然在不斷擴大,新建了許多街道,但至今最熱鬧的商

容縣城區騎樓街
業街道仍然還是具有清末民初風格、以騎樓式店鋪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楊梅鎮的楊梅圩也是騎樓街的典範。據《容縣志》記載,長500米共200多間店鋪的楊梅圩創建於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約三百年,光緒年間曾重修,至今仍保留著整條騎樓式街道的格局,成為容縣鄉鎮舊圩市一景,是一個頗具旅遊開發價值和歷史文化品位的資源,它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光。
楊梅老街

在美麗的梅江河畔,坐落容縣楊梅鎮楊梅街的一條500米長的騎樓老街顯得有些冷清寂靜,街道兩旁的騎樓已稍有破爛,牆壁有些脫落,露出一塊塊青磚,牆上用漆寫的字已經模糊,一些現代式的樓房鑲嵌在這條老街,「點綴」著這里的古典。這是歲月給這條老街留下的斑駁痕跡。

楊梅鎮老街騎樓
走進這條老街,記者很難與繁榮熱鬧等字眼聯系起來,然而,這條飽經滄桑的騎樓老街,曾經是整個楊梅鎮最繁榮喧囂的圩街。
騎樓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商業實用性突出。在窄窄的街道兩旁,一幢幢房子被架於半空,底層的房子統一留空兩三米,在馬路兩邊便形成了一條自由步行的寬敞的人行走廊,它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行人走在騎樓的廊下,完全不必擔心日曬雨淋,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
楊梅街騎樓[4]的房子寬度一般為3~5米,縱深30~80米,房子高度為二層樓,也有三層的。二樓及二樓以上的正面牆體也多為木板,木窗,也有青磚牆、木窗結構的,為了節約建房資金和用地,房子與房子之間共用一堵牆,楊梅街最古老的騎樓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這條老街。
楊梅鎮楊梅街村委會主任盧祥祺說,楊梅圩靠著梅江,船隻可到達藤縣、梧州,水運發達,早在明清年間就形成了集市。1995年之前,楊梅圩與自良圩、黎村圩共稱為容縣的三大圩之一,新中國成立前,3天為一圩,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70年代,改為5天一圩,70年代後,又改回3天一圩。梅江河畔有一個碼頭,船運過來,商販在此停靠,楊梅圩成為商貿集散地。每到圩日,附近鄉鎮村莊的百姓都過來趕圩購買雜貨,人來人往,整條街熱鬧非凡。
在楊梅街村委會的文書楊興宗的記憶里,因為這個熱鬧的地方,爺爺從馬來西亞回來開了一間雜貨店做買賣,無論圩日還是閑時,生意都非常興隆,後來父親繼承了那一間店,繼續在這條騎樓街上做買賣,養活一家老小。
在騎樓老街的街頭,有一間老房的門上端,寫著「楊梅影場」幾個字,字跡模糊。盧祥祺說,這里曾是豬苗交易的市場,但是這條繁華的街道沒有影場,1986年,就把這200多平方米的豬苗市場改為了楊梅影場。每逢圩日,白天晚上都會放電影,用木板釘成的幾百號座位總會座無虛席。
1995年,楊梅鎮獲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隨著綠蔭城的開發,水運的沒落,昔日繁華的楊梅圩逐漸蕭條,那種每逢圩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們的記憶里漸行漸遠。

❹ 騎樓的各地騎樓

廣州
德政南路139號是代表。這種騎樓體現了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樓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立面基本無裝飾。
騎樓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業實用性。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最早的騎樓出現於清朝末年,廣州的一德路、聖心教堂(石室)一帶。騎樓這一新鮮事物,引起了建築界的極大興趣,有人考究,騎樓引進了地中海國家的「卷廊」建築特色,因為那裡也是高溫多雨,蒸曬酷熱,那裡的建築都有寬闊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早期的干欄式建築的發展和改進。爭論歸爭論,嶺南的建築師好就好在講究實際,不是全盤照搬,把西方建築與嶺南傳統建築結合,演變為這種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從此在廣州大行其道,並傳到兩廣和閩南,成為嶺南商業街市的一特有建築。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里,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和中國傳統式,比較出名的有上下九,北京路。
汕頭

汕頭騎樓的建造汲取了外廊式建築許多處理手法,在街道和店鋪之間形成一個連續的有遮蔽的交通空間,非常適合本地炎熱、多雨、多台風的氣候特點。
汕頭騎樓始建於二十年代,建築形式顯然受到歐陸風格的影響,是在特定地理環境、傳統文化及外來因素等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建築類型。其典型代表是小公園的沿街騎樓。小公園及周邊的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狀分布,是汕頭「百載商埠」的歷史見證。
小公園片區的騎樓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區樣式,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居民區。片區內的百貨大樓高7層,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為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是老汕頭的標志性建築及小公園的象徵之一。
惠州
水東街位於惠陽縣城(今惠城區橋東街道辦),東西走向,東接惠新西街,與水東南路互交,西接東新橋,全長730米,寬14-18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據《惠州市城市建設志》記載:「1928年改建的水東街保留較為完整,建有劃一的騎樓,使整街兩邊成兩條長廊。騎樓上住人,下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憂雨。」當時,惠州的工商業都集中在水東街,水東街因此被稱為「旺地」。
抗戰初期,日軍侵襲惠州,一把火燒掉大半條街及200餘間騎樓店鋪。1941年水東街又一次遭日軍破壞。從那以後,老街就不如往日了。抗戰勝利後,惠州交通迅速恢復,電訊暢通,各商號相繼復業,僑匯源源而來,洋貨大量湧入,江面上往來於惠州與香港、澳門、廣州之間的船隻秩序井然,載出當地的大米、土產,運進英國、美國、德國等國生產的印花布、洋火、洋釘、鍾表、煤油等。從東江上運來的貨物在東新橋下的碼頭交易,由搬運工從船上搬運到騎樓的貨棧。東新橋碼頭邊,金鋪、布行、當鋪林立;小茶室、粥粉店、雲吞店繁多,通宵達旦營業;批發糧油店、綢緞布匹店、私人診所、教堂、影相館齊備,煙館、賭館相繼興起。騎樓鱗次櫛比,貨物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水東街上一派繁忙。談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賣的商販共同譜寫了當年水東街的繁華。
據《惠城文史資料》記載,當年水東街上有上百家商號,較有名的有:宏泰布店、永泰布店、大眾商店、亞東蘇杭店、恆升蘇杭店、廣壽堂葯材店、怡和隆煙絲店、益生隆、全和五金店、天成金店、黃惠和金店、瑞成陶瓷店、裕昌雜貨店、東益咸魚店、順安山貨店、大德土紙店等。
東莞
東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離不開傳統的東西附麗。騎樓建築由獨特的中外歷史文化背景熔鑄而成,曾在20世紀三十年代盛極一時,不僅記載著東莞昔日的風土人情,而且在20世紀嶺南建築史上曾經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騎樓主要分布在振華路、大西路、和平路、維新路、中山路、中興路等。為配合城市發展而進行的舊城改造,平定里、平樂坊等已被拆除,振華路上的幾十米范圍騎樓很多也被拆或損毀。關於騎樓的保護和發展、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歷史文物保護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討論。
湛江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有個歷史韻味濃郁的老街區,主要由民主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所組成,故稱「三民」街區。該街區位於古埠赤坎區舊城東南部,與幸福路、和平路、大眾路、大同路、民主路連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圓約1平方公里,擁有100多間建築風格各異的商鋪樓宇,為赤坎商旅文化保護區。分布在大眾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聯體騎樓屋,中西合璧,廳堂貫通,拱廊直檐,遮陽避雨,下鋪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歐陸南洋風情的騎樓街。 這些騎樓屋建築大多始建於1920年代,是當時嶺南地區的城市商業街市一大特色建築,是西方建築與嶺南建築的有機結合。20年代,赤坎港埠商業發展迅速,來往商船絡繹不絕,為適應當時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現存的騎樓建築群。街區內騎樓建築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權路)一帶,總長約1300米,多為磚木二層平頂結構,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於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適應當時人們以步行為主、嶺南氣候多變的環境條件。
開平
江門赤坎騎樓有近600座。特別是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堤西路的建築最為壯觀,構造也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項,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項。有的騎樓高達3層,長達40m-50m,其代表作為景輝樓。沿堤西路向里走,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牛圩路的騎樓多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比較簡單。在沿堤聳立的騎樓群中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氏圖書館兩處雕樓夾雜於騎樓群間特別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的騎樓歷史悠久,形式獨特,主要分布於中山路,西關路,南華路等商業繁華的地區,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騎樓在粵西地區最為經典!高州的騎樓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層到5層,底層是商鋪用的,上層就住人。高州騎樓大部分都是建於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嶺南的民國騎樓。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保留下來的精品不少。
信宜
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今廣東省信宜市)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干欄。「干」「稻梗」的意思,「欄」是「房屋」之意。「高」應解釋為高屋了。《郡國志》說:竇州都是以干欄屋作為居住。古越族的桿欄式建築未知怎樣,但也有學者把一種別於西式騎樓的磚板木街鋪稱謂桿欄式騎樓。
現存的實物所知,嶺南清代以前的騎樓以磚木混合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一般都由若干木樑、圓木、木板組成,一般桿欄式騎樓,闊窗窄門,上層多是木建築的廊橋、板牆,樓頂敷瓦於椽間,冬暖夏涼,去潮快,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特點。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稱,是昔日嶺南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騎樓是昔日梧州繁榮的標志。梧州騎樓文化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線,曾被選入《正大綜藝》節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屢遭洪澇災害影響的現象已成為歷史,但騎樓這一獨特的建築風格已作為歷史的見證保存下來。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的達2530米,騎樓建築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以鐵環、水門為建築特色。
騎樓街主要分布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設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璧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玉林城區
玉林容縣城區雖然在不斷擴大,新建了許多街道,但至今最熱鬧的商業街道仍然還是具有清末民初風格、以騎樓式店鋪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楊梅鎮的楊梅圩也是騎樓街的典範。據《容縣志》記載,長500米共200多間店鋪的楊梅圩創建於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約三百年,光緒年間曾重修,至今仍保留著整條騎樓式街道的格局,成為容縣鄉鎮舊圩市一景,是一個頗具旅遊開發價值和歷史文化品位的資源,它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光。
玉林楊梅鎮
此外,在美麗的梅江河畔,也有一條約500米長,坐落在容縣楊梅鎮的騎樓老街顯得有些冷清寂靜,街道兩旁的騎樓已稍有破爛,牆壁有些脫落,露出一塊塊青磚,牆上用漆寫的字已經模糊,一些現代式的樓房鑲嵌在這條老街,「點綴」著這里的古典。這是歲月給這條老街留下的斑駁痕跡。
走進這條老街,記者很難與繁榮熱鬧等字眼聯系起來,然而,這條飽經滄桑的騎樓老街,曾經是整個楊梅鎮最繁榮喧囂的圩街。
梅街騎樓 的房子寬度一般為3~5米,縱深30~80米,房子高度為二層樓,也有三層的。二樓及二樓以上的正面牆體也多為木板,木窗,也有青磚牆、木窗結構的,為了節約建房資金和用地,房子與房子之間共用一堵牆,楊梅街最古老的騎樓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這條老街。
1995年,楊梅鎮獲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隨著綠蔭城的開發,水運的沒落,昔日繁華的楊梅圩逐漸蕭條,那種每逢圩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們的記憶里漸行漸遠。 海口
海口騎樓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初建於1849年的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較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6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有39座。這些騎樓,或中國傳統式,或歐亞混合的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或獨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
海南僑鄉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於清末民初,帶有濃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騎樓風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鎮建築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鎮商業經濟的發源地,也是文城發展的縮影,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大部分建築為騎樓,是文城較繁華的商業街,為海南第三大騎樓群。
勝利街
文昌市鋪前鎮勝利街南洋風格的騎樓,是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騎樓老街。這里有100多歷史的騎樓老街,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
騎樓是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後改稱「中山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後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泉州中山路形成歷史悠久,至上世紀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騎樓建築,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於2010年5月14日,泉州中山路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❺ 汕頭騎樓建築的騎樓分布地介紹

廣東是我國的近抄代騎樓主要的發展地區,騎樓主要分布在瀕臨南海,比鄰港澳的東南沿海和粵中地區為主。
這些地區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旅居海外,出國移民經商的人數眾多,是著名的僑鄉。大量的華僑為僑鄉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造就了僑鄉城鎮獨特的建築風格,騎樓商業街和住宅成為華僑文化的代表建築形式。

❻ 騎樓的多分布在哪個省份

騎樓是一種近代商 住建築,在兩廣、 福建、海南等地曾 經是城鎮的主要建 築形式。其實,商 業騎樓建築最早見 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 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

❼ 騎樓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

作用是樓上住人下面做生意。。。
反映南方潮濕多雨多台風的自然環境。。。

❽ 「騎樓」屬於什麼氣候

騎樓適合於中國南方地區等氣候(熱帶或亞熱帶季風氣候)
騎樓的淵源專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屬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隨後也傳入華南地區。騎樓是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東南亞返鄉所建。

❾ 騎樓在廣州廣泛分布的原因

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版樓上住人, 其跨出權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望採納謝謝。

❿ 騎樓的形成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版」,那是雅典權衛城的主體建築。歐洲殖民者後來在印度建起了能夠阻擋強烈日照的騎樓,歐洲建築風格中逐漸滲透進亞洲的建築特點。這種建築形式隨後也傳入東南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