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理位置的貿易優勢
A.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有什麼的地理位置優勢
在珠江三角洲過去近20年賴以高速發展的各項競爭優勢中,最值得強調的,莫過於其毗鄰港澳的地緣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先行帶來的體制、政策優勢。事實上,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廣東最接近港澳,也是開放最早、最徹底的區域,深圳、珠海兩個特區分別直接與港、澳相連,沿海開放城市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與香港鼎足而立,穗港發展軸與穗澳發展軸分別縱貫珠江三角洲東、西兩部,而經廣州南沙-虎門的輪渡以及大橋連通了東西兩軸,更使穗、港、澳成了"鐵三角"。就地緣區位而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土地、氣候、物產資源等條件是基本不變的,而真正要發揮其毗鄰港澳的比較優勢則取決於是否實行改革開放這個政策條件。改革開放前,同樣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沒能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形成競爭力,這也說明了珠江三角洲過去所受到的政策以及體制上的約束是很大的。只是由於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才讓珠江三角洲地區得以利用自身的地理區位、土地、勞動力等條件,大規模地引進港澳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兩者的結合就轉換成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相對於內地,珠江三角洲地區首先就有"先行一步"的特殊政策,使其地緣區位得以發揮作用;而相對於沿海其他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又有著優越的地緣區位,在同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情況下,其地緣區位就成為政策得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前提條件。等到改革開放成為全國普遍實行的政策時,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通過在先行階段由比較優勢所引致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從而又得以繼續保持其領先於其他區域的比較優勢
B. 上海市和廣州市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分別是
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我國海岸線的中線上,是大陸第一大海港,輻射整個長江流域,而廣州位於珠江主航線上,是重要的河港城市,瀕臨香港,澳門,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發展模式........
C. 地圖上看廣州並沒有什麼地理優勢
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專的南大門。廣州是屬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於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D.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區優勢,資源氣候,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優勢: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國家隔海相望,河流密集,交通便利
歷史優勢:是歷史上內著名的容僑鄉
經濟優勢:經濟發達,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產業化程度高
氣候:主要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E. 廣州歷史地理上的優勢為什麼唐朝設 廣州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
多得黃巢滅掉了廣州十萬黑人,可以現在又有卷土重來之勢
F. 廣州的優點和缺點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1][2]。廣州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鄰近香港、澳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3][4][5]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期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6][7]
廣州市總面積7434平方公里,轄11個市轄區,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廣州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8]。廣州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9]。每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吸引了大量客商以及大量外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10]。廣州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8700多家,總量居全國前三。廣州集結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科技人員,在校大學生總量居全國第一。
G. 廣東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有什麼優勢
廣東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版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權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
另外,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有許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
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7)廣州地理位置的貿易優勢擴展閱讀: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
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
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
H. 廣州物流地理位置有什麼優勢
珠江流域運力較強,港口較多
I. 廣州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有哪些
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專南大門。廣州是華南地區屬的海陸空交通中心。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於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J. 廣州港口的優勢和劣勢
1、廈門港的優勢(strengths)
(1)自然條件
廈門港自然條件優越。港灣外圍島嶼環繞,港內水域寬闊、水深浪小、不凍少淤。港口水域面積3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54公里,其中適於建港的岸線31.6公里。進港航道全長約40.3公里,水深達到-14米,10萬噸級船舶可乘潮進出港。良好的自然條件使廈門港在中國對外貿易港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2)區位條件
廈門港的地理位置和特區優勢是推動廈門港迅速發展的一大動力。歷經25年的快速發展,廈門開始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大戰略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5年來,廈門gdp從特區建設之初1981年的7.4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6年的1162.37億元,年均增速達18%,不僅在福建省九地市中首屈一指,在中國內地同類城市中也居於前列。目前,遵循政府「發揮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的要求,廈門正蓄勢而發,在海峽西岸推進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
(3)政策優勢
1997年4月29日,隨著廈門輪船總公司「盛達」輪首航高雄港,正式啟動了對台運輸的「試點直航」。之後,兩岸陸續出台相關政策,使廈門港成為我國對台最重要的「三通」口岸之一。同時,廈門港的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廈門港聯檢報關中心的交付使用,改善了口岸通關環境,聯檢報關實現「一條龍」服務。此外,廈門海關先後推出了「審價綠色通道」、「預審價」、「預歸類」、「原產地預認定」和「應稅貨物綠色通道」等舉措,提升了廈門港的對外優勢。
2、廈門港的劣勢(weaknesses)
(1)城市規模較小,腹地資源不足
廈門港口城市規模較小、經濟腹地不足已成為制約廈門港口和區域物流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連接廈門的省內鐵路基礎設施落後,高速公路網路尚在建設階段,導致連接港口的集疏運系統效率較低,腹地輻射能力較差。如何拓展經濟腹地,促進港口發展,推進區域物流合作成為廈門當前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2)港口基礎設施尚存差距
與上海、深圳等港口相比,廈門港基礎設施還存在差距。除了港口本身自然因素和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發展滯後外,政府的投資力度和外資的利用程度等方面也還存在著進一步改善的餘地。此外,構建覆蓋全港區乃至涉及港口產業鏈的網路平台也是改善廈門港基礎設備的一個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