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發布時間: 2021-02-22 18:27:40

㈠ 自然環境的組成與結構

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能量組成和要素組成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物質系統。其組成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各種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質運動所構成的各種動態體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可能包括著地球所有的化學元素種類。然而本節的討論將不過細地涉及各種地球元素,而僅以宏觀的角度著眼於那些具有地域結構意義的物質成分及其構成的物質系統。
從上述觀念出發,可以把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成分概括為四大類,即固態的岩石、液態的水、氣態的空氣和活質有機體。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最基本的組成成分。這四類物質成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普遍存在於自然地理環境中,並各以自己為主體構成了下列自然地理環境的四個基本地圈。
l)對流圈。大氣圈底部對流運動最顯著的大氣圈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這里集中了整個大氣質量的3/4 和幾乎全部水汽。它的下界是海陸表面,上界隨緯度、季節及其他條件不同而不同。根據觀測,對流層的平均厚度在低緯度為17—18 公里,在中緯度為10—12 公里,在高緯度為8—9 公里。夏季厚而冬薄。
(2)水圈。地球表層水體的總稱,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積最為寬廣,佔地球表面積的70.8%,平均深度3.8公里。水圈總體積約13.7 億立方公里。
(3)沉積岩石圈。亦稱成層岩石圈,地殼(及岩石圈)的上層,主要由沉積岩構成,包括火成岩和變質岩等岩類。沉積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平均約有5 公里。它的最上面往往覆蓋著一層風化殼及土壤(達幾十米),後兩者是前者的派生自然體。一般地說,沉積岩石圈位於氣圈和水圈之下,露出在水圈之上的部分即構成陸地。
(4)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機體及其生活領域的總稱,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地球生物的活動和影響范圍雖然包括了對流層、水圈和沉積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這三個無機圈層很薄的接觸帶中。組成生物圈的有機體的總質量約有1013 噸,其中又以植物為主,它佔了有機體總質量的99%。自然地理環境的能量組成,主要包括太陽輻射、地球內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其中以太陽輻射和地球內能(地熱能及重力能)為最重要,它們共同支配著自然地理環境內部的物質運動。上述各種能量均來自自然地理環境外部,構成為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外部因素。對此,我們將在本書第三章再展開論述。
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四種基本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種自然地理動態的物質體系。它們既是物質的,又是動態的。如果說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強調物質實體的一面,則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更強調物質的運動方面。
地貌是固體地殼的表面形態。作為形態,地貌與組成它的岩石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兩者共同構成為岩石地貌復合體。地貌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它們蘊含著外力)和岩石圈(蘊含著內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地貌要素反過來又影響著其他各個要素的發展。因為地貌是大氣、水和生物作用的場所,地表形態的差異必然引起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的變化。因此,岩石地貌復合體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組成的基本部分。

氣候是長期的大氣狀態和大氣現象的綜合。它是最活躍的自 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氣蘊含著最終來自太陽的熱能,它的物理過程首先支配著地表的熱量平衡,同時支配著海陸間的水分循環,從而影響了生物分布和陸地水文網的分布,以及它們的動態。風化殼和土壤覆蓋層的形成,受著大氣過程各種作用的影響。大氣過程還是各種地貌的外營力。

水文也是最活躍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體所起的一種重要的環境作用,在於其潛熱特性。巨大的水體(如海洋)貯藏著大量的熱能。水與大氣相互聯系,決定著自然地理環境中水熱的配置。地球重力賦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著某種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作用。水還滋養著整個地球的生物界,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因此,各種水文過程實質成為自然地理環境內部相互聯系的紐帶。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派生的自然體,也是它的一個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連續的狀態存在於地球表層(可稱為土壤圈或土被)。它的空間位置正處在四個基本地圈緊密交接的地帶。在整個自然地理環境中,土壤是結合無機界和有機界的樞紐,是聯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關鍵環節。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質,作為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它也起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質,同時又把所截獲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貯藏於有機物質中。通過食物鏈的聯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著周圍環境。其作用表現在:改變大氣圈、水圈的組成,參與風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屬礦產的建造等等。人類作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屬性的一面,又有社會屬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中,人類起著十分特殊的作用。

總之,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成分在以太陽能和地球內能為主的各種環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種自然地理組成要素。每一組成要素都按著自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著,但是,其中沒有一個要素是孤立的。換言之,沒有一個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響和給予其他要素以影響,因此,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環境組成為一個特殊的物質體系
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

一、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一般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組合格局。作為一個完整的物質體系的自然地理環境,由於各組成要素或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的形式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是復雜的,而又是有規律的。物質運動規律賦予它鮮明的結構特性。這些特性是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狀況的一般歸納。現分述如下。

1.分層性

地球的圈層構造特性規定了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分層性。大氣、水體和岩石由於它們的密度差異,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相對集中於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定部位,並自上而下依次形成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圈層,即對流層、水圈和沉積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決定於生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它重疊於上述三個圈層之中。

除了按基本組成成分的集中程度而區分不同層次之外,在自然地理環境內部仍可進一步細分出一系列更小的層次。如對流層可分為貼地層、摩擦層、中層、上層和對流層頂等;海洋可分為表層(深200 米)、次深層(深200—2 000 米)和深層(深2 000 米以下)等;植被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層等;土壤可分為枯枝落葉層、有機質層、淋溶層、淀積層和母質層,等等。

可以說,分層性是自然地理環境最普遍的結構特性。任何一個自然綜合體都必然由不同高度層次的物質成分所組成。

2.交織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四個基本組成成分相互重疊、相互滲透,彼此交織為一整體。其中每一個基本組成成分都以自己的物質加入到所有其他組成成分的組成之中。例如,空氣除構成大氣圈的主體外,還滲入到水體、土體和生物體中;水圈的水除了組成海洋和陸地的江河湖澤等水域外,還滲入到大氣、土壤、岩石和生物體中;岩石圈的成分也滲入到大氣、各種水體和生物體中;生物體更是與所有三個無機圈層完全交織在一起。與其他地球圈層比較,這種交織性正是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個性。

3.集中性

海陸表面是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觸的部分。各種物質成分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在這里最為顯著,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在這里最為活躍,一系列派生的自然體也在這里誕生。總之,在海陸表面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最為集中。沿著這里到自然地理環境的邊緣方向,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逐漸分散而減弱。

4.綜合性

綜合性是自然地理環境空間結構的基本特性,其最鮮明的體現是自然綜合體的形成。任何自然綜合體,其組成成分都不是單方面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綜合地起作用。在組成上,自然綜合體內部沒有任何一種組成成分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在功能上,自然綜合體以一個整體與外界發生聯系。各種自然地理成分的綜合作用在海陸表面最為明顯,從這里到自然地理環境的邊緣方向,這種綜合特性不斷減弱而消失。

5.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各個部分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也就是說,自然綜合體的地域分異顯著。翻越一座高山或從海岸往內陸跨越一定距離,都可以觀察到各處自然地理現象和過程的差異,更不要說 從赤道穿越到極地了。海陸表面(特別是陸地表面)這種地域差異現象尤其鮮明。從這里到自然地理環境邊緣的方向,地域差異性逐漸減弱
整個自然地理環境實際上是不同層次的自然綜合體的有機組合。因此它可劃分為一系列不同等級的結構單位。一般認為:最高級的自然綜合體即地理圈,包括對流圈、水圈、沉積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整體;第二級自然綜合體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大部分;第三級自然綜合體是大陸或海洋的較大范圍,包括各大洲和各大洋。其下還可依次劃出各不同的等級。最低級的自然綜合體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局部地段,原蘇聯地理學家稱之為「相」。各級自然綜合體等級越高,其重復性越小,水平范圍和垂直厚度也越大;反之,等級越低,重復性越大,水平范圍和垂直厚度也越小。

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氣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
自然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大氣、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㈢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有哪幾部分組成

氣候(氣候類型及主要特徵),水文(河流,水源等),地形(地形類型及地質),土壤(土壤類型及厚度肥沃程度),植被(植被類型及覆蓋狀況),自然資源等。

㈣ 自然地理學的組成要素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㈤ 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球環境指人類在其中生存與發展的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地理系統。地球環境是由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界和土壤等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中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系統。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發展變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邊界約束下,通過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和傳輸,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結構、在空間分布上相互聯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級動態開放系統,即自然地理系統。

(1) 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結構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屬性。系統可分為不同層次或組織水平,任何系統都既從屬於更高級的系統,同時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級的系統。系統各部分之間特殊的網路關系,形成系統的結構。作為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系統還具有有序性。系統的上述基本特徵,都是通過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得以表現的,因而動態性也是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 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的解釋,自然地理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環境的一般性漲落。其結構水平愈高,漲落回歸能力即保持系統穩定性的能力愈強。但在發生巨漲落時,這一結構將崩潰或解體,並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結構形式。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徵的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種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新的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結構復雜化,沉積過程加強,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鹽量增加和離子成分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大氣成分發生質的變化,地貌復雜化和氣候多樣化,生物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展,新物種產生和一些舊物種滅絕,地域分異越來越顯著,等等。 總結自然地理環境最重要的發展規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環境所有組成成分的發展都是互相聯系的。因此,在組成成分發展的同時,成分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得到了加強。其次,這種發展具有前進式發展的特點,表現為新組成成分的陸續出現,太陽能的逐漸積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異日益強化。第三,發展是突躍式的而非直線過程,周期現象並不決定主要發展方向。第四,緯度地帶性作為普通規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最後,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是事物矛盾斗爭的結果。其中,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起著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還具有一定的節律性。節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過程的循環和振盪引起的隨時間推移而有規律演替的現象。節律性亦可稱周期性。

㈥ 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由什麼要素組成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㈦ 從某一個方面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怎麼寫啊!

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
組成環境版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權一致性
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1、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水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生物循環…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生產功能: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的實現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屬於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功能,需要依靠多個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單一地理要素不具備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4、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