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水庫地理環境
㈠ 請教:有去過 大黑町 潘家口水庫的朋友嗎
我去復過潘家口水庫,環境好制,風景優美,魚多水多,不過初次去哪裡找不好釣點會當空軍的,最好和當地的漁船打聽一下,水下長城附近有兩個島,島上釣魚上的比較大,不過要打重窩,邊上可以釣鯽魚這是我去年10月一照的水庫的一角,由於水庫抽水,水位下降了30多米
㈡ 喜峰口的地理概況
喜峰口關周圍抄是一片低山丘陵襲,海拔高度由南200餘米,向北升高至1000餘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難。由灤河所形成的穀道使成為南北往來的天然孔道。喜峰口關處,左右高崖對峙,地形險要。由此出關折東趨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遼河上游及蒙古高原東部,向西南經遵化和冀北重鎮薊州(今薊縣)可至北京。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修建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關口低窪處長城被庫區水淹沒,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水下長城。這一部分長城隨水位變化而顯露真容。喜峰口的交通要道的地位也就隨之徹底消失。
㈢ 昌黎主要的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黃金海岸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沿海,北起與撫寧縣交界的小黃河,南到灤河口;其西界是沖積扇前緣地下水溢出帶—瀉湖、沼澤地,東至渤海水邊線。其中,大蒲河口至七裏海北岸的黃金海岸中區,海岸線長12公里,規劃開發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活動沙丘地3. 78平方公里(佔17%)。
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年均氣溫10.2℃,最熱月出現在7月,平均氣溫24.7℃分別低於北京(25.8℃)、天津(26.4℃)、石家莊(26. 6℃),成為避暑消夏勝地。
1.河流水文泥沙
在黃金海岸入海的河流,南有灤河;中有稻子溝、劉台溝、劉坨溝、泥井溝和趙家港(潮河)等,經七裏海瀉湖匯入渤海;北部飲馬河水系的大蒲河、飲馬河、東沙河,由大蒲河口入海。除灤河是渤海灣北部最大河流以外,其他各河均屬季節性的小河溝。
灤河是條強流量、多沙性的河流。入海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歷年最大(洪峰)流量34 000立方米/秒(1962年),年均入海徑流量46兆立方米(占本區入海總水量98%以上)。入海懸移質泥沙量2 670萬噸,最大8 790萬噸(1959年)。1979年潘家口水庫和以後的大黑汀水庫相繼建成,灤河大部分水量支援天津市和唐山地區,下泄到河口地區的水量急劇減少(僅0. 7兆立方米)。近些年,隨著灤河入海泥沙大大減少,海岸動態失去平衡,普遍出現岸灘、沙壩侵蝕後退,甚至發生海水入侵,給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這種現象,在華北沿海多處發生,已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2.潮流與波浪
黃金海岸近岸帶潮汐為不正規的日潮至不正規的半日潮,平均潮差0. 59-0. 75米,最大潮差0. 96-1. 5米。淺海區正規半日潮,漲潮流向SW,落潮流向NE,流速0. 5-0. 8節。近岸區,漲潮流速大於落潮流速,因而漲潮流帶向海岸的泥沙不能全部沖走,有一部分沉積下來;淺海區,漲潮流速小於落潮流速,海底將有部分物質帶至深海區。這樣的潮流動態,一方面對海岸港口航道和七裏海瀉湖不利,容易發生泥沙淤積;另外,有可能減緩由於入海泥沙不足所引起的海岸侵蝕過程。
岸外海區,偏S風向,波浪最多,波高一般0. 5--1. 5米;NE風出現時,多強風浪,最大波高達3. 5米。由於岸外水下沙堤的消能作用,強波浪傳遞到岸灘,能量已相當微弱。所以,黃金海岸地區,有開展海水浴的最佳水文、泥沙動態。
3.植被狀況
黃金海岸鬆散沙,經千年的風力吹揚改造,形成一望無際的海岸大沙丘、次一級小沙丘,以及沙丘內側的低濕瀉湖環境。自然風光獨具特色。
為防護沙丘向內地擴散,50-60年代以來在各級政府領導下,營造了6萬多畝人工林帶,其中密林面積約有1. 9萬畝。所植樹種:喬木有槐(洋槐、刺槐)、小葉楊及少量的柳樹;灌木林以紫穗槐為優勢種;草本多是野生植物,主要有沙鑽台草、興安天門冬、紫花合掌消、腎葉打碗花、紫目蓿、無翅豬毛葉等。
林木總的狀況,長勢尚好,樹高一般超過10米,樹齡多在20年以上。雖然砂質海岸有機質含量少,滲漏比較嚴重,樹木生長速度緩慢,但植樹造林對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效益是明顯的。茂密的林草植被,為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生境,查明鳥類有168種、(候鳥佔95%)。經國務院批准,昌黎黃金海岸海洋自然保護區已建立並將逐步建成黃金海岸森林公園。
4.地層結構
黃金海岸是近2000---3000年形成,由海灘、多道沙堤、風成沙丘組成的砂質岸。灤河、飲馬河入海的中細砂為主的沉積物,經過波浪、潮流等海洋水動力長期搬運,分選等改造作用,建造出的海灘、沙堤,其砂粒磨圓度高,分選性好,含有海生貝殼碎片和微體生物化石。
灤河口外,斷續分布的離岸沙堤,很不穩定,它隨陸源沉積物補給情況而消長:河流人海泥沙多,離岸沙堤向海移動;當泥沙補給少,海洋因素起控製作用,沙堤則向陸遷移,甚至覆蓋在內側的瀉湖沉積層之上。黃金海岸地層結構,就是現代沙堤中細砂覆蓋其內側的古瀉湖淤泥質亞粘土以上。七裏海新開口北岸漁業采購站鑽孔8(圖1),地層結構由上而下:
(1)0-1. 7米深,中砂,淺黃色,鬆散,分選好,以石英、長石為主要成分,沙堤沉積物。
(2)1.7-3. 3米深,淤泥質中砂,黑色,稍密,成分同(1),灘地沉積物。
(3)3.3--6. 0米,淤泥質亞粘土,黑灰色,在5. 5---5. 8米深處夾細砂薄層,屬古瀉湖沉積物。
(4) 6. 0-8. 2米,灰色細砂,混有少量雲母和海生貝殼片,瀉湖或淺海相沉積物。
(5) 8. 2-16. 15米,淤泥質亞粘土夾粉砂薄層,灰色,粘性較好,瀉湖或沼澤相沉積物。
(6)16.15--18.50米,灰色粉砂,石英、長石為主要成分,含雲母,分選好,沉積層中等密實。可能為全新世早期或晚更新世末期河流沉積物。
(7)18.5-21. 2米,中砂,混5%圓狀礫石和少量雲母,分選比較好,灰色,地層密實,屬晚更新世河流沖積砂層。
從圖l(鑽孔8)岩性特徵表明,黃金海岸沉積環境有過明顯的變化。下部(7)-(6)層為低海面時期(全新世初)河流沉積物;(5)層為全新世早一中期過渡環境沉積物;(4)一(2)層為晚全新世瀉湖環境沉積物;最上部(1)層為海灘一沙堤沉積物。由於深3.3-16. 15米為較軟的淤泥層,反映黃金海岸在開發進程中不宜蓋高層建築物。
5.旅遊地貌類型
大蒲河至七裏海新開口,長12公里,是黃金海岸最佳地段。海岸景觀奇特,地貌類型多樣,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由海向陸方向,有以下幾種旅遊地貌類型:
(1)灘寬、坡緩、岸直的砂質海灘
潮間帶海灘,平均寬度100-150米,向海坡度小於5°(高潮灘5°-8°)。組成物質主要是石英、長石為主要成分的中細砂(平均粒徑1.97Φ)。砂層厚、顆粒細、分選均勻(躍移組分佔98%)、不含泥,因而海水潔凈(透明度大於10米)、含油低(0. 05ppm以下)、底質好,屬最優良海灘。低潮灘以外,水深5-8米范圍,沿岸還分布2-3道水下沙堤,走向NE-SW,海寬30-80米,高1-2米,由中細砂與貝殼碎屑組成。因它位於波浪破碎帶附近,起著很好的消能作用,使其內側的淺水區保持比較穩定的水域環境;同時,水下沙堤還可以保證海灘有足夠的砂源供給。所以,黃金海岸海灘是發展海水浴最理想場所,具備底質好、水域寬、容量大、交通方便、安全舒適等眾多優點。
(2)古海岸線重要標志—沿岸沙堤
在平均高潮線以上,至大沙丘鏈之間,寬約200-300米的過渡帶,分布有新老二道沿岸沙堤。新沙堤在外,保存連續完整,堤高1-2米,寬20-40米,向陸坡20°,向海坡受大潮水侵蝕成陡坎;老沙堤組成物質類似,均為中細砂,平均粒徑1. 91Φ,分選好(標准偏差δ=0.5),含海生貝殼碎屑。因它是激浪沖流將水下沉積物搬運至高潮線附近的堆積體,故是古海岸線的有力佐證(圖2)。
老沙堤離海灘比較遠,海水一般不能到達,可在此設計高標準的建築物。為保證海濱風光不受影響,又不破壞風場運行規律,建築物必須與內側大沙丘保持一定距離,且以低層為宜。
(3)奇特景觀—海岸大沙丘鏈
沿岸沙堤再往內,便是高差懸殊的活動性大沙丘鏈,走向NNE,與海岸線平行,高程似有由北面南增大趨勢:揚水站以北,沙丘頂高一般10-20米,最高點24.9米;揚水站往南,沙丘頂高20-30米,最高點35. 7米。七裏海附近沙丘發育最壯觀。已經開發的滑沙場都在揚水站以南。
沙丘鏈內側,有多條走向由NNW逐漸偏至NWW的次一級沙丘與主沙丘斜交,組成單側羽毛狀沙丘鏈。但是,海岸沙丘的形成,主要受NE強風控制,所以絕大部分大沙丘的緩坡朝向NE(向海坡),背風陡坡朝向內陸,最高峰脊線一般多偏向內陸一側,這是它的主體朝向。
海岸沙丘在總體上,受著NE,NW,SW等不同風向的改造,峰脊線(沙丘頂)隨著年、季不同主風向而變動,它給人們的印象沙丘變化比較快。實際情況告訴我們,沙丘主體受NE風控制,以緩慢的速度由海向陸方向移動。對比1915年和1978年地形圖(圖3),沙丘位置變化不大,表明內移速度相當緩慢,不會影響合理的開發建設。
海岸沙丘受海風吹揚作用,源源不斷得到海灘、沙堤砂的補充,高度一般不會降低。在臨海緩坡(20°-25°)面上開展滑沙運動,在不破壞沙體總形態下,夏秋季滑下來的部分砂子,經過冬春季大風吹揚,可能再次搬至丘頂。要在背風陡坡(28°-33°)開展滑沙運動,下來的砂子一般能大部分重新吹至丘頂,野外實地調查表明,背風坡風力也不算太小。如果發現背風坡滑下來的砂子有向內擴散的趨勢,應停止滑動,否則引起不良後果,將會加速風沙向內陸擴散,造成難以彌補的環境後果。
歷史記載還表明,造成海岸沙丘巨大變化和嚴重破壞的主要因素,是渤海風暴潮和灤河大洪水。潮水上岸,沖蝕沙丘坡腳,引起大范圍沙體傾倒於海洋中,過去曾多次發生過。圖3所示,1915年以前海岸沙丘向南一直延續到蓮花池村,當時灤河在村西南入渤海;1915年發生風暴潮,灤河大洪水沖斷大沙丘東流入海,從此蓮花池村到了灤河南岸。顯然,在高潮線以上修築防潮堤和在主要公路外側,建防沙牆十分必要。
(4)主要開發區—半固定沙荒地
在大沙丘內陸,分布一系列NE,NW向單體小沙丘、沙平地和丘間低窪地。總的特徵,面積大、地形平緩、綠化好,沙丘半固定,可開發的用地相當多,是黃金海岸開發潛力最大地區。但是,本地帶生態環境很不穩定,必須堅持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機的結合起來。
(5)七裏海瀉湖
灤河沖積扇一飲馬河沖積扇前緣與海岸大沙丘之間的低窪濕地環境,形成七裏海,沉積淤泥質亞粘土夾粉、細砂層。
七裏海又名「溟海」、「七里灘」。明清縣志多次記載七裏海的演化過程:當海岸大沙丘南北相連,七裏海與渤海隔絕,灤河、飲馬河支流河水匯入,湖水逐漸沖淡,形成淡水湖泊,繁殖魚、蟹和菱角;如遇風暴潮或灤河特大洪水,將沙丘沖開新口,七裏海與渤海相連,則變成鹹水瀉湖,成為打魚船隊避風港。
古七裏海水域遠比現在大得多(圖3)。由於泥沙自然淤積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開發,目前七裏海水域面積已很小(4. 5平方公里),水深很淺,基本上接近沼澤化階段。渤海漲潮,海水淹沒瀉湖;退潮後,湖底大部分出露。如果繼續讓其自然淤積,再過若干年,水面將逐漸消失。
我們認為,七裏海是黃金海岸不可缺少的一大重要景觀,新開口是有名的漁港、出海航道。應該用人定勝天的精神,整治七裏海,讓它重放昔日的異彩。開發後的七裏海,將成為水產養殖基地,新的大型漁港,開展水上運動的場所。而且,開挖七裏海可以提供大量土方量;地下水位得以降低,可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㈣ 河北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河北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興隆縣北部,主峰霧靈山海拔高專2118米,被稱為「京東第一高峰屬」。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中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117°35′;北緯40°29′~40°38′,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霧靈山的水,以主峰為中心呈輻射狀流出。東部主要匯入柳河經灤河入潘家口水庫。西部匯入清水河入密雲水庫。北部匯安達木河經潮河入密雲水庫。
㈤ 喜峰口旅遊度假區的地理環境
喜峰口旅遊區位於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承德五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旅遊區屬回於京津唐地區生態保護區答范圍,景區內的潘家口水庫是天津市的飲用水源,水質保護良好。景區大周邊環境內有北京密雲諸多風景區、燕山主峰霧靈山、清東陵、盤山風景區、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秦皇島、北戴河等旅遊城市和旅遊景點;景區小周邊環境中有萬塔黃崖寺、大桑園野生蒼鷺峰-千鶴山、農業採摘觀光園、都山原始森林、大桑園小型水利發電站、寬城金礦等旅遊內容豐富的景點。進入景區的四條主要道路可以穿插這些旅遊景點,共同構成不同日程的旅遊產品。
㈥ 潘家口水庫的地理環境
潘家口水庫位於燕山山脈沉降地帶東南構造帶與華夏構造帶的復合版部位,地質構造復雜,四權周的石灰岩、白雲岩及少部分頁岩岩體,由於流水侵蝕與褶皺斷裂作用,塑造出一系列千奇百怪、絢麗多姿的奇峰怪石與陡崖懸壁,加上萬頃碧波湖光襯托, 形成了以瀑河口、賈家安為中心的幾乎可以與桂林相媲美的十里畫廊及數量眾多的奇形怪石乳,是北國極為罕見的第一流山水風光。庫區景色有「十里畫廊」、「象鼻山」、「一線天」、「月牙洞」、「橢圓天」、「雙眼洞」、「烏龜島」、「棒槌岩」、「天柱峰」「窟窿山」、「猴兒山」等十餘處自然景點。
潘家口建水庫前,這里魚蝦跳躍,兩岸稻花飄香,林木蓊鬱,風景秀麗,堪稱塞北的「小江南」。蓄水後,又平添了許多天然的和人工的旅遊景點二十多處較大的景物。潘家口水庫所處地域喜峰口一帶是古長城雄關要塞聞名的地方,以古代軍事工程為主體,形成了一系列古文物旅遊景點,主要有「喜峰口要塞」、「松亭關要塞」、「潘家口長城」以及傳說中的多處古遺址。在庫區還可欣賞到寬城縣境內擁有的「口外八景」中的四景:都山積雪、魚鱗疊錦、萬塔黃崖和獨木仙橋。
㈦ 我想知道潘家口水庫各項數據有誰知道嗎
你要干嗎?!這可是密級的!
㈧ 霧靈山的地理環境
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屬於我國「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中國名山,是華北地區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有「天然植物園」、「綠色寶庫」和「天然物種基因庫」之稱。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屬1870種,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人參等,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物種10個。有野生動物55科112屬173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雕、金錢豹,二類保護動物獼猴、斑羚等國家保護動物18種,其他級別重點保護動物121種。是理想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普教育基地。保護區內景色優美,負離子含量高,氣候宜人,空氣清香甘甜,是一個絕佳的森林旅遊勝地、天然氧吧。雄、奇、秀、美是對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的高度概括。現已開發4個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景區和100多個景點,即仙人塔景區、五龍頭景區、龍潭景區和清涼界景區。隨著管理和建設力度日趨加大,游、購、娛、吃、住、行六大功能基本配套,並具備一定規模。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遊人來這里旅遊度假、參觀考察。 霧靈山歷史上曾稱伏凌山、孟廣硎山、五龍山,明代始稱霧靈山。自夏殷代以來就有人煙居住。霧靈山地處我國古代山戎、東胡、拓跋、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與幽燕漢族交往之地。霧靈山因其特點和所謂的靈性,歷史上就有許多文人騷客吟頌霧靈,來此游覽,並被她的險峻所折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朝進士祖詠都曾到過霧靈山,贊美過她的雄渾和壯美。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伏凌山(霧靈山)甚高峻,嚴障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古人另稱霧靈山「其山陡峻,峰巒拱列」。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也稱霧靈山「其山高峻,有雲霧蒙其上,四時不絕」,這也可能就是稱為霧靈山的原因吧。還稱霧靈山「上多奇花,又名萬花台,山之左右峰巒拱列,深松茂柏」。
霧靈山也曾是一座佛山,據記載,霧靈山在宋代就建有寺院,修建了諸多廟宇,「有僧道萬餘人」,元代曾有僧道來此做佛事,《昌平山水記》記載「文宗(元)命西僧於霧靈山作佛事一月,而其絕頂可瞰塞內」。現存的寺廟遺址有:紅梅寺、鍾古院、雲峰寺等,在當時被稱為下院、中院和上院。相傳過去在紅梅寺「有名和尚三千六,無名和尚賽牛毛」,這就說明在當時霧靈山一帶僧道甚多,香火旺盛。據《長安客話》記載,「霧靈山有雲峰寺,相傳寶志公錫於此」。
到明代,霧靈山為邊關重地。明洪武年間,中丞劉基(字伯溫)巡視邊陲重鎮曹家路時,曾登臨霧靈山,行至半山勞累煩熱,歇於一巨石下,忽覺一陣涼風襲來,疲勞頓覺消失,隨賜「霧靈山清涼界」。二百年後的明崇禎八年,後人在此石上刻字銘古,成為京東特有石質巨碑,人稱「大字石」,上刻有「霧靈山清涼界」六個大字,每字約四平方米,豪放灑脫,蒼勁有力,另外還有許多不同型號的小字,內容大都是守關將士的名字和詩句。
霧靈山山體高大,崖懸壁險,具有一定的軍事防禦價值,又處於邊關,所以霧靈山上就建有許多長城,大都是明長城,現存近百公里。有黑谷關、龍門關等關口。除長城外,在高山險峰上建有許多烽火台,可以看到破壁殘垣。
清順治二年,霧靈山被劃為清東陵的「後龍風水禁地」,封禁長達270年。清東陵陵區佔地2500平方公里,分後龍和前圈兩部分。其中陵寢後龍,是風水來龍之地,它從陵後的長城開始,向北經過清東陵的少祖山霧靈山。整個後龍地帶山巒起伏,群峰疊翠,奇峰秀嶺,縱橫交錯,風景異常美麗。清王朝為了保護清東陵,這包括後龍區的保護,後龍的邊界標志主要是木樁和界石,其中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紅樁為內界,白樁為外界,青樁在白樁10華里之外,每青樁上寫「後龍風水重地」,規定「凡木樁以內,軍民人等不準越入設窯燒炭,各宜凜遵。如敢故違,嚴拿從重治罪」。定霧靈山為官山,清王朝為了加強霧靈山的保護,專設牆子路和曹家路二兵營重兵守護後龍一帶安全。通過清王朝的嚴密防護措施,在清東陵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過重大火災,這無疑對霧靈山森林資源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霧靈山隨著長時間的封禁,宋元時期所修的廟宇,也開始荒廢敗落。這段時期人文歷史遺跡較少。清聖祖康熙帝在《曉發古北口 望霧靈山》一詩中寫道「流吹凌晨發,長旗出塞分,遠峰猶見月,古木半籠出,地迥疏人跡,山回簇馬群,觀風當夏景,澗草自含薰」。從詩中可以看到,當時看到的只是山景樹木,人跡稀少。
霧靈山在清王朝長時間的封禁下,霧靈山的居民被迫遷出,這就給森林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森林、野獸在無憂無慮的生長著。霧靈山形成了「森林滿山,樹木遮天,野獸無數、遍地湧泉」的壯麗景觀。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作為皇家風水禁地的霧靈山也隨之開禁開墾。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因朝廷財政睏乏,遂將東陵范圍內的「風水地」允許清兵開墾。由於開荒種地,時常引起山火,一著就是幾個月,不下大雨火不滅,原始森林遭到了破壞。到後來,直系和奉系軍閥混戰,霧靈山又遭到了戰火的洗劫,破壞十分嚴重。
抗日戰爭時期,霧靈山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9日,毛澤東同志指示八路軍前方總部:「以霧靈山為中心開辟游擊區,創建敵後根據地」,八路軍第四縱隊便從平西齋堂出發東進,開進霧靈山,以霧靈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興(隆)灤(平)豐(潤)、承(德)興(隆)平(泉)等八個抗日聯合政府。
日軍採取「囚籠政策」,製造無人區,把山上的老百姓趕下山,進入「人圈」,不斷放火燒山,試圖割斷我軍民聯系。日寇以「鐵壁合圍」、「梳篦清剿」的慘無人道的手段欲達到「民匪隔離」的目的,但是霧靈山區的人民的抗日烈火始終沒有被撲滅,堅持抗戰。
1948年,霧靈山經歷了37年血與火的洗禮,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給霧靈山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霧靈山,為了建設霧靈山,發展霧靈山,保護好這快綠色寶地,1950年始建森林經營機構,成立霧靈山森林經營所,全面開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為了更好的建設和經營霧靈山這寶貴的森林,1962年為林業部直屬實驗林場,並將主峰周圍8000畝劃為自然保護區。隨著國家形勢和政策的變化,霧靈山的建制也經歷了不同的變化。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愈來愈重視環境建設,意識到林業的重要地位,1984為省級保護區,1988年為國家級保護區,霧靈山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1995年霧靈山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組織。 霧靈山是京津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擋風阻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生態作用。
1、京津地區擋風阻沙的生態屏障
霧靈山高大起伏的山巒和茂密的森林,阻擋著來自內蒙和壩上地區的風沙,大大地改善了京津地區的生態環境,減少和避免了沙塵的危害,有效地控制了沙化南侵,護衛了京津。
2、京津地區的重要水源地
為了保護京津「兩盆水」,霧靈山人不懈地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達到93%,茂密的森林,涵養了大量優質水資源,據專家測算;霧靈山每年可為密雲水庫涵養8.5億立方米的水、為潘家口水庫涵養5.5億立方米的水。
3、京津地區的氣候調節源
霧靈山茂密的森林,調節了當地的,氣候,吸附凈化了周圍的空氣。據專家測算:霧靈山每年向周邊地區釋放水汽99.8萬噸,吸附灰塵84.6萬噸,吸收二氧化碳1398萬噸,二氧化硫10.8萬噸,釋放氧氣278萬噸。是京津地區周圍的大氣凈化極強區,同時對華北地區的大氣也起著一定的凈化作用。
4、全國的生態科普教育基地
霧靈山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是天然博物館和生態大課堂,是全國的生態科普教育基地。
㈨ 承德市遷西縣有哪些少數民族及所在地理位置
樓上說的對,遷西縣屬於唐山地區。
遷西縣有回民村,屬於灤陽鎮,離潘家口水庫不遠,特色旅遊搞的不錯。
別的聚居少數民族我在那沒發現。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㈩ 河北省唐山附近的水庫都在那裡。可以釣魚嗎。潘家口水庫怎麼走。
潘家口水庫唐山市遷西縣城北,自然環境野釣,需自帶帳篷食品等基本用具;國內大型水庫,專庫屬容29億立方米,大面積網箱養魚,魚資源量十分豐富鯉魚在1-20斤,草魚更大些,鯽魚在4兩以上。在每年的4月份至10月份均可進行垂釣。釣魚餌料十分簡單,釣餌、誘餌用顆粒飼料即可,釣法:傳統釣、台釣、手桿、海桿。痴迷釣魚多年,去過無數釣場,唯此處釣魚最過癮。每到釣魚季節,驅車百里攜釣友數人前往,屢次收獲頗豐。
漢庄鄉太陽峪村,由北京驅車3小時即到,途經薊縣-三屯營-僳樹彎-太陽峪。
豐潤縣陡河水庫,豐潤縣雙橋鄉,距市區15公里。水庫水較深,岸邊多水草,船釣最適合;出租小船,周邊有收費魚塘和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