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撒哈拉沙漠的地理知識

撒哈拉沙漠的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54:28

①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圖以及16個地理要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北緯35°線),約北緯14°線(250毫米等雨量線)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32%。

撒哈拉沙漠乾旱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由石漠(岩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尼羅河以東的努比亞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布在利比亞沙漠的石質地區、阿特拉斯山、庫西山等山前沖積扇地帶。沙漠的面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面積分布。

著名的有利比亞沙漠、賴卜亞奈沙漠、奧巴里沙漠、阿爾及利亞的東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納沙漠、比爾馬沙漠等。面積較大的稱為「沙海」,沙海由復雜而有規則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態復雜多樣,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較低的流動沙丘,還有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帶和大西洋沿岸地帶。從利比亞往西直到阿爾及利亞的西部是流沙區。流動沙丘順風向不斷移動。在撒哈拉沙漠曾觀測到流動沙丘一年移動9米的記錄。

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部分以游牧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等礦。隨著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改變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面貌,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尼日成為著名產鈾國。沙漠中也出現了公路網、航空線和新的居民點。

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上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有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

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制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② 撒哈拉沙漠的氣候條件以及特殊的地理現象

撒哈拉沙漠氣候由信風帶的南北轉換所控制,常出現許多極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發率,並且有一連好幾年沒降雨的最大面積紀錄。氣溫在海拔高的地方可達到霜凍和冰凍地步,而在海拔低處可有世界上最熱的天氣。 撒哈拉沙漠由兩種氣候情勢所主宰︰北部是乾旱副熱帶氣候,南部是乾旱熱帶氣候。乾旱副熱帶氣候的特徵是每年和每日的氣溫變化幅度大,冷至涼爽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季至最高的降水量。年平均日氣溫的年幅度約20℃(68℉)。平均冬季氣溫為13℃(55℉)。夏季極熱。利比亞的阿濟濟耶(Al-Aziziyah)最高氣溫曾達到創紀錄的58℃(136℉)。年降水量為76公釐(3吋),雖然降雨變化極大,多數降水發生在12~3月期間。另一降水高潮是8月,以雷暴形式為其特徵。這種暴雨可導致巨大的暴洪沖入無降雨現象的區域。乾旱熱帶氣候的特徵是隨太陽的位置有一個很強的年氣溫周期;溫和乾旱的冬季和炎熱乾旱的季節之後有個反覆多變夏雨。撒哈拉沙漠乾旱熱帶區域年平均日溫差為17.5℃(31.5℉)。最冷月份平均溫度與北部副熱帶地區基本相同,但是日溫差沒有那麼大。春末夏初很熱,50℃(122℉)的高溫並不稀罕。雖然乾旱熱帶山丘的降水量全年都很小,低地的夏季一次雨量可達最高。在北部,這類降雨多數都是以雷暴方式發生。年降水量平均約125公釐(5吋),中部山丘有時降雪。沙漠西邊緣的冷加那利洋流降低了氣溫,從而減少了對流雨,但濕度加大還時而出現霧。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冬季是吹哈麥丹風期,這是帶沙和其他小塵粒的乾燥東北風。

③ 撒哈拉沙漠,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屬於什麼地形地貌,有什麼特點等信息

撒哈拉抄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於非洲北部北到地中海,南到蘇丹草原。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北緯35°線),約北緯14°線(250毫米等雨量線)以北。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淺而季節性泛濫的盆地和大綠洲窪地,高地多石,山脈陡峭,以及遍布沙灘、沙丘和沙海。

沙漠中最高點為3,415米(11,204英尺)的庫西(Koussi)山頂,位於查德境內的提貝斯提山脈;最低點為海平面下133米(436英尺),在埃及的蓋塔拉窪地(Qattara Depression)。

④ 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為例,簡要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

地理環境,牽一發而動全身,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由其中心向四周為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生長耐旱植物,

⑤ 結合地理知識,可做簡圖,說明撒哈拉沙漠,蘇德沼澤地對其周邊國家產生的影響

亞馬孫雨林成因: 1、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全年高溫多雨;內 2、亞馬孫平原西部為山地,南容北為高原,東部面向大西洋,東北信風攜帶的濕潤水汽可以長驅直入,並受地形影響形成地形雨; 3、受赤道暖流影響,增溫增濕(這一條與大氣環流無關,但可做參考)。撒哈拉沙漠成因: 1、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全年炎熱乾燥; 2、受從陸地上吹來的東北信風的影響,加劇乾旱。(希望能幫到你~)

⑥ 撒哈拉沙漠降雪的地理原因(用高中必修一的地理知識。。。)

註:近期撒哈拉降雪中心主要位於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塞夫拉。

1.太陽直射南半球內,北半球進入冬半年,氣容溫偏低;
2.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西風攜帶大西洋水汽影響該地;
3.艾因塞夫拉地處阿特拉斯山脈,海拔較高(1000米左右),冬半年加之高海拔利於降雪的形成;
4.受全球氣候異常影響。

⑦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地理原因是什麼

1 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受副高控制范圍廣;
2 東北信風從亞歐大陸吹來,使其更乾燥內;
3 西岸有寒流經容過,降溫減濕;
4 海岸線平直,東部有高原阻隔,海洋水汽難以深入;
5 地形單一,地勢起伏小,使氣候類型單一

高考地理暑假知識點復習:撒哈拉沙漠為什麼成

1、北非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內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容壓帶控制的范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⑨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地理原因

概況
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界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抵紅海,南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其最高點在提貝斯提高原的庫西山,海拔 3,415米。撒哈拉沙漠可分為三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爾高原,尼日的艾爾高原和查德的提貝斯提高原〉、東部最荒涼,是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

撒哈拉沙漠間隔非洲大陸為兩部分,北非和南部的黑非洲,兩者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沙漠南部邊緣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之「薩赫勒」。其南部分雨水充沛,植物繁茂,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為黑非洲。

人類於50萬年前,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邊緣。上一個冰河時期,它還不是沙漠,氣候類似現今東非。約有3萬幅古代岩畫在撒哈拉沙漠被發現,其中約一半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另外還發現恐龍的化石。公元前3000年之後,撒哈拉沙漠則已幾無大面積的植被地帶,除了尼羅河谷和散布沙漠中的綠洲。

現有約 250 萬人生活於撒哈拉范圍內,主要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屬於阿拉伯語系的如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撒哈拉最大城市為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較重要城市如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查德的法雅。

撒哈拉沙漠衛星照片
[編輯] 歷史
依據撒哈拉沙漠里的岩畫內容,可劃分它們為幾個時期:

[編輯] 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在始新世的前後。撒哈拉當時並未很乾燥,而是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這階段沒有發現人類活動跡象,因此取名史前,並非當時有岩畫圖像。

[編輯] 水牛時期
水牛時期 約從3萬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畫主要在阿爾及利亞東南部、查德和利比亞。它們約畫於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間,使用目前已在當地絕跡的動物奶汁混合顏料畫在岩石上。這些動物包括水牛、象、河馬和犀牛。畫中人物經常戴著圓型盔帽,使用棍棒、斧頭、弓箭,並投擲棍棒擊打獵物,但未見標槍。

[編輯] 黃牛時期
黃牛時期約從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當地居民開始從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經發現陶器和新石器時代經過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頭,及一些打獵用的弓箭。放牧的動物是從亞洲引進。後期並發現一些能聚集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遺跡。

[編輯] 馬時期
馬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這時期有跡象已引進了馬、駱駝和奶牛,並從事大規模農業。從腓尼基人學會使用和鍛造鐵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後。腓尼基人其時在當地建立了橫跨整個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國聯盟。

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變成同於目前的大沙漠,是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在其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羅河谷是例外,基於水源充分,這里植物生長繁茂,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雖然尼羅河仍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構成商業貿易障礙,但埃及設法將鐵器技術,和帝王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及更偏南的地方。

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逐漸對此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於沙漠東部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人則於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開發,但由於大西洋風浪險惡,當地市場也不足,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未超過現在摩洛哥的范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東部邊緣,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爾人襲擊。

駱駝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進,造成了撒哈拉沙漠歷史上的最大變化。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馬匹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富裕強大。沙漠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

這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奪幾內亞的資源,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接續跟進,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業價值。

撒哈拉沙漠受到當時殖民者忽視,現代卻發現很多礦藏具有價值,如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