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的地理環境
❶ 湖北的地理環境等相關簡介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東經108°21ˊ~116°07ˊ,北緯29°05ˊ~33°20ˊ之間。
湖北東連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與重慶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陝西毗鄰,東西長約740.6公里,南北寬約470.2公里,版圖面積約18.5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95%。湖北地處中國地貌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為西高東低,西、北、東三面環山,外高、內低,向南敞開,形成一個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脈在本省境內的最高峰—神農頂的海拔3105.4米,為華中最高峰,有「華中屋脊」之稱。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根據海拔高度、形態特徵,全省地貌可劃分為平原、崗地、丘陵、山地4種類型,分別佔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辦公室,1998)。湖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北段,北部接近我國北亞熱帶的北界,南跨越中亞熱帶的北界。處於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等特點。由於境內地形結構復雜,導致地區氣候差異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小氣候區域(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1995)。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屬於濕潤帶,局部地區甚至屬於多雨地帶。因而河流水源補給充足,境內以長江、漢江為骨幹,接納了省內干余條中小河流。長江從重慶巫山縣入境,浩盪東流,橫貫全省,至黃梅縣出境長達1061公里。漢江自陝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省內,於漢口匯入長江,省境長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內河長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餘公里。全省水資源數量較為富裕,但因受水氣來源和地形條件的影響,地區分布不均,各地豐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氣候條件復雜、成土母質多種多樣,因而土壤類型繁多,表現出南北過渡地區特徵。全省土壤分可分為11個土類,土屬137個,土種455個。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❷ 大分縣的地理環境
大分縣來面向瀨戶內海,氣候溫和,源自然災害較少。縣南部的豐後水道沿岸,由於受到黑潮影響溫暖濕潤,適於亞熱帶植物生長。從縣北部的周防海灘到別府灣,夏季多雷陣雨。內陸山地,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也有所增長。
根據年降水量和冬天的天氣狀況,大分縣的氣候類型可分為以下四種:
瀨戶內海Ⅰ型:大分縣北部(從中津平原到國東半島的地區),降水量少,夏季天氣晴好。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多陰雨。
瀨戶內海Ⅱ型:以大分市為中心的大分川流和大野川的下游流域,降水量少,冬季亦天氣晴好。
太平洋沿岸型:從津久見市往南的南部沿海地區,受台風影響雨量充沛。冬季天氣晴朗,沿岸地區氣候溫暖。
內陸山地型:大分縣西部(以久住連山為中心的山區)降雨量多。夏季多雷陣雨。冬季多雲,會有積雪。
❸ 大冶市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個鎮
大冶市有98.02萬人(2016年)。有9個鎮,分別是金牛鎮、保安鎮、靈鄉鎮、金山店鎮、還地橋鎮、殷祖鎮、劉仁八鎮、陳貴鎮、大箕鋪鎮。
大冶市(圖二)
大冶市風光(圖三)
大冶市風光(圖四)
大冶市(圖五)
拓展資料:
大冶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武漢、鄂州、黃石、九江城市帶之間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世界青銅文化發祥地,中國礦冶名城,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中國龍獅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石雕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國古建第一市,湖北省園林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
大冶市總面積1566.3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大冶市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東岳路街道、金湖街道、羅家橋街道;金牛鎮、保安鎮、靈鄉鎮、金山店鎮、還地橋鎮、殷祖鎮、劉仁八鎮、陳貴鎮、大箕鋪鎮;茗山鄉)。全市共有33個社區、335個村。其中汪仁鎮和金山街道(含1個社區和34個村)由黃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為託管。
大冶市是第12屆和第13屆全國百強縣湖北唯一上榜縣市 ,湖北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標兵城市。大冶市是世界青銅文化發祥地,中國礦冶名城,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2016年12月7日,大冶市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2月,大冶市入選國家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
2017年,大冶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資料來源:網路 大冶市
❹ 楊三寨的地理環境
楊三寨位於皖西霍山東南邊陲的東西溪鄉境內,地處舒城、岳西、霍山、回金安區交答界處,東南與萬佛山、萬佛湖相連,北與東石筍相通,南距105國道5公里,北距318省道22公里。
楊三寨風景區面積約35平方千米,屬秦嶺褶皺系地質構造,海拔在500-800米間,為大別山余脈。山峰奇特多樣,各種戶外愛好者均可找到享樂所在,主峰據說有72個洞,山腳下還有一無底洞深不可測,適合專業探洞人士探險,另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可供宿營;周邊有一50多年的老水庫,遊人可游泳、釣魚,寨子里有大大小小的池塘,可以摘菱角、摸河蚌。寨旁有一叫道人沿的寺廟,常年香火不斷,四里八鄉的人們逢年過節均去該地祈福還願。近年來,隨著旅遊開發的升溫,美麗、奇特、神活的楊三寨漸漸為外人所知,春季賞花、夏季納涼、秋季摘果、冬季觀雪,每年有不少遊人慕名而來,戀戀不舍而返。
❺ 地理環境的介紹
地理環境是指來一定社會所處的自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❻ 湖北是個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什麼樣的氣候
湖北位於抄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雙七場降水充足。
❼ 黃石的地理環境
黃石地處中緯度,太陽輻射季節性差別大,遠離海洋,陸面多為礦山群,春夏季下墊面粗糙且增濕快,對流強,加之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其氣候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為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黃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黃石年平均氣溫17℃。最熱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無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時,佔全年月日可照射時數的31℅-63℅。境內多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17米。全境氣候溫和、濕潤,冬寒期短,水熱條件優越,有利農作物生長。但由於大氣環流、地形、季節變換,氣候各要素年際、年內變化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強風、伏秋連旱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 大冶市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有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氣礦產4大類計64種,黑色金屬有鐵、錳,有色金屬有銅、鎢、鉬、鋅、鉛、鈷,貴重金屬有金、銀,稀散元素礦產有鍺、鎵、鉈、銦、硒、碲等;非金屬礦有磷、硫、含鉀岩石、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天青石、膨潤土、石膏、硅灰石等39種;燃料礦有煤炭,其中硅灰石質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種全、礦產配套程度高,主要礦產相對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選,共(伴)生礦產可綜合開發利用等特點。已列入儲量表的礦產有42種,其中銅、鈷、鎢、鉬、金、銀、鍶、錸、硅灰石、透輝石、泥灰岩、熔結凝灰岩、飾面大理岩等14種礦產儲量潛在經濟價值達4000多億元。
主要礦產的儲量公布十分集中,全市小型以上的鐵、銅、金礦床共190多處。銅礦保有儲量佔全省的91.8%,共有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9處,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重要的供礦基地。金礦保有儲量佔全省的88%。水泥用石灰岩礦床規模大、質量好、礦層厚度大,宜於露天開采,為發展水泥等建材行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鐵礦石保有儲量雖只佔全省儲量的23.7%,但產量居全省第二,襄陽第一,共有大、中型鐵礦床6處,是武漢鋼鐵鐵礦石原料重要產地。 黃石地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上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而地帶性植被類型則是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實際上亞熱帶針葉林佔一定優勢。此外,還有亞熱帶竹林、灌叢、荒山草地及人為栽種的混合植被型(街道、公園綠化帶)。
黃石植被種類繁多,已知的主要植被種類有:裸子植物7科18屬30多種,被子植物150多種300餘屬2000餘種,蕨類植物有18科30多屬60餘種,還有藻類、菌類、地衣、苔蘚等各類植物。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其中又以菊科、禾木科、豆科、十字花科、薔薇科、葫蘆科、莧科、毛莨科等植物品種為最多。 三縱三橫一環
一縱:麻城至陽新高速公路及武穴長江公路大橋,境內長約20公里。
二縱:黃石至陽新高速公路,全長約50公里。
三縱:大廣高速東方山至陽新龍港段,全長約77.6公里。
一橫:滬渝高速及鄂東長江公路大橋。
二橫:黃咸高速及棋盤洲長江公路大橋,境內全長約71公里。
三橫:杭瑞高速陽新龍港至界首段,全長約65公里。
一環:即由黃咸高速大冶金湖至陽新棋盤洲段、棋盤洲長江公路大橋、滬渝高速管窯至散花段、鄂東長江公路大橋以及大廣高速花湖至金湖段組成,形成涵蓋面積近6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高速公路外環,環線總長度約108公里。 黃石站:二級客貨運輸站,可到達上海南、北京西、福州、溫州、寧波、深圳、西安等地。黃石車站為武九復線改造後新建車站,自2003年11月動工,2006年1月9日完工。位於武九線108公里+146米處,處在黃石與大冶兩市的結合部,設計能力為一等客運站。車站建築形式為框架結構,建築總面積為23795平方米,外型呈軸線型藝術對稱布局。候車廳面積4131平方米,分為一、二樓普通候車室、母嬰候車室、軟席候車室、貴賓候車室,可同時容納旅客3442人。設有8個售票窗口(車站內6個,黃石代售點1個,大冶代售點1個)。站內有兩座站台,均設有V字形風雨棚,一站檯面積8250平方米,二站檯面積6655平方米,一,二站台間設有全封閉天橋一座,地下通道一個,為上下車旅客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車站還設有650平方米的行包托運倉庫,辦理全國各地行李包裹業務。站前廣場面積近80000平方米,為出行旅客提供了休閑場地。黃石車站每天發送旅客800餘人,春運高峰期可達到8000人。
黃石東站(老火車站):運營武黃短途客運(即「武黃快巴」)以及黃石市、大冶市及周邊地區的旅客運輸任務,現為三等客運站。
黃石北站:黃石北站是武石城際鐵路在黃石市區設立的站點,為高速鐵路站。武石城際鐵路已於2014年6月18日開通運營,每天均有七對列車開往武漢。
大冶北站:武石城際鐵路在黃石大冶設立的站點,為高速鐵路站。大冶北站為武石城際鐵路終點站。
陽新火車站:三級客貨運輸站,地處陽新縣城城西南處,舊火車站於1989年建成通車,連通武九線和漢丹線。現為武九復線改造後新建車站,於2005年8月20日通車。可到達上海南、北京西、福州、溫州、南昌、寧波、深圳西、汕頭等地。 (時間截至為2013年3月30日)
黃石市是一個少數民族雜散居地區,全市共有回族、滿族、土家族、壯族、苗族、蒙古族、白族、瑤族、布依族、錫伯族、侗族、土族、彝族、朝鮮族、基諾族、黎族、畲族、傈僳族、塔塔爾族、維吾爾族、藏族、京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傣族、東鄉族、高山族、哈尼族、怒族、普米族、毛南族、門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景頗族、達斡爾族、拉祜族、裕固族、哈薩克族等41個少數民族,常住少數民族人口有5435人,佔全市總人口0.21%,人口最多的是土家族(1340人),滿族(1099人),回族(917人),壯族(449人)苗族(404人)。
武漢市西藏中學、黃石市清真寺、興山縣實驗小學、中南民族大學等25個單位,被命名為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武漢市經濟開發區軍山街龍湖村、宜城市流水鎮余棚回族村、天門市漁薪鎮羅亭土家族村等15個單位,被命名為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黃石市阿里木江燒烤店、房縣東伊順清真飯店、孝感市孝南區阿卜杜拉清真牛羊肉店等12個單位被命名為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經營戶。 佛教:弘化禪寺(東方山)
道教:飛雲山飛雲洞道觀
伊斯蘭教:黃石市清真寺(開發區市委黨校)
天主教:團城山天主教教堂 宗教協會及負責人教會主要負責人出生日期黃石佛教協會會長 演覺 1963年9月 黃石市天主堂本堂神父 塗耀兵 1975年7月 黃石市基督教牧羊堂/天恩堂主任牧師 徐承香 1973年10月
❽ 武漢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
武漢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
截至2015年,武漢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中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
❾ 宜城的地理環境
宜城版圖呈「蝴蝶狀」。整個地形變化有規律,當地稱為「三山兩水五分田」格局,漢水將全境自然分割為東西兩大部分,以漢水為界,分別往東部西部呈平原、丘陵、山地變勢,階梯式延伸。
東西兩面環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向南敞開。東部屬大洪山余脈,北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端多南北走向,微向西南傾斜,與襄陽、棗陽、隨州交界處到漢江沖積平原為低山丘陵區。西部屬荊山余脈,多呈南北走向,為丘陵區。
海拔在15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431.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0.4%,海拔在50至150米之間的丘陵面積1622.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6.8%;海拔在5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5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8%。 宜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冷夏熱,陸性率64%,有典型的大陸氣候特徵。
境內各地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16.4天。降水分布趨勢是東西山區多於中部丘陵平原區,北部少,南部多。歷年自然降水狀況大致是豐雨年、缺雨年和正常年各佔三分之一。
日照時數多年平均為19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為全省日照時數高值區。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月份是8月,佔56%,最少的是2、3月,佔36%。
年平均氣溫15至16 ℃,境內各地年平均氣溫相差不過0.5℃。氣溫一般1月為最冷,平均2.6℃,7月最熱,平均28℃。 2010年底,宜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0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32家,比上年增加13家。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實現總產值167.17億元,比上年增長68.1%。其中,市屬企業完成產值153.45億元,增長75.3%。 宜城市農副產品加工、化工醫葯、紡織服裝、建材、汽配五大支柱產業共完成產值139.26億元,增長52.5%,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3.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降,全年啤酒產量130983千升,比上年下降12%、棉紗產量2.13萬噸,下降5.1%、棉布產量2183萬米,增長4.9%、水泥產量446.85萬噸,增長504.5%、棉漿粕產量3.02萬噸,下降2.5%、粘膠纖維產量2.49萬噸,下降1.4%、硫酸產量50.14萬噸,增長459.7%。
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同比增長17.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7億元,增長42.1%;規模工業總產值380億元,增長38%;規模工業增加值100億元,增長30%;固定資產投資150億元,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億元,增長22%;外貿出口1.2億美元,增長60%;利用外資4600萬美元,增長2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9800元,增長16%。三次產業之比由2011年的21:54:25調整為19:55:26。 201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48.03億元,可比價計算,比2010年增長4.3%。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9.77萬噸,比上年增加7499 噸,增長1.3%。其中,小麥21.22萬噸,增長5.5%;水稻31.92萬噸,增長0.7%。農作物種植結構有所調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11.33萬畝,比上年增加4.6萬畝;油料播種面積37.67萬畝,增加1.17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7.41萬畝,增加1.22萬畝。全年油料產量7.93萬噸,增長5.9%;蔬菜產量26.29萬噸,增長0.9%;水果產量1.93萬噸,增長2.4%。
2011年生豬出欄73.66萬頭,同比增長2.3 %;牛出欄4.69萬頭,增長3.8% ;羊出欄4.47萬只,增長4.6%;家禽出籠777.02萬只,增長7.5%;禽蛋產量1.89萬噸,增長18.9%;水產品產量2.78萬噸,增長7.1 %;全年肉類總產量6.3萬噸,增長2.4%。
2011宜城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2萬千瓦,增長4.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5.31萬噸,增長1 %;有效灌溉面積31.04萬公頃,增長7%;年末常用耕地面積60.37千公頃,增長5.8%。 2010年,宜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2.36億元,比上年增長66.8%;實現利潤、利稅分別為6.98億元、10.84億元,分別增長87.6%和65.2%。虧損企業虧損額600萬元,下降86.7%。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61.8%,比上年提高57.4個百分點
宜城市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發展到179家,與上年年底相比凈增12家。一季度累計完成產值100億元,同比增長24%;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工業增加值預計實現26億元,同比增長1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增長30%。 2011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8748萬元,比上年增長35.4%,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453萬元,增長45.5%。其中:國稅完成2779萬元,增長22.2 %;地稅完成19016萬元,增長51.4 %;財政完成18658萬元,增長43.8%。稅收收入20834萬元,增長47%,全年財政支出152086萬元,增長16.7 %,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7.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6.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3.9%、醫療衛生支出增長62.7%、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01.4%。
2011年末宜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1.28億元,比年初增加 15.9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9.94億元,比年初增加11.16億元。宜城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9.89億元,比年初增加7.78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14.91億元,比年初增加4.15億元。金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及貸款余額分別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長了170.6%和160.9%,其中儲蓄存款余額比「十五」末增長137.3%。
2011年宜城市財險壽險兩家保險公司全年完成保費收入6455萬元, 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38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5017萬元。全年賠款及給付1597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963萬元,人身險賠款支出63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