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沿海社區地理環境

沿海社區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2 13:22:31

A. 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以及天氣特徵的介紹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冬季寒冷乾燥 夏季炎熱多雨 地理特徵 丘陵

B. 東南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是什麼

東南沿海地抄區的地理優勢襲:
(1)自然地理優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
(2)經濟地理優勢:水陸交通便利;面向海洋容易接受境外的信息、技術;勞動力豐富,勞動力素質高;科技水平高;市場廣闊。

C. 我國沿海地區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由於地理因素、歷史因素、文化因素等內綜合作用,容在新時期呈現出許多不同於南方甚至北方內陸的特點。遼寧省大連市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該市居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又有著其重要的代表意義和參考價值。
近代以來,大連先後淪為沙俄、日本的殖民地,俄式日式的飲食痕跡在這里多少有所遺留。此外,大連居民的籍貫構成也很具特點,以籍貫山東(中原文化范圍)人為主。近現代,由於大連地理、經濟和文化的區位優勢,還吸引了大量的東北、河北、四川等地的移民。因此本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又受到其它地緣文化習慣的制約,並跟大連的本土文化發生交匯。就餐飲業而言,已經形成大連海鮮、東北菜、魯菜、川菜、日式料理、韓式燒烤等和諧發展的局面。因此,考查大連居民的飲食文和飲食化習慣不僅可以體現當代中國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還可以反映東西方以及中國不同地域飲食習慣和文化交匯的現階段結果。

D. 我國的科技園區集中在哪裡沿海還是小城鎮

沿海大城市

我國國家科技工業園區協調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類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除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成立外,其他都是1991年和1992年分別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楊凌園區成立更晚(1997年)。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經過10餘年的努力,我國科技工業園區採取「土地開發,招商引資,創造環境,滾動發展」的模式,初步實現了科技產業資源的不斷聚集和原始資本的積累,並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帶動地區經濟和推進經濟與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探索出一條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10餘年來,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下面我們就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態勢、發展能力、發展空間、發展機制(組織)等四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狀況作一分析。
一、發展態勢
根據可持續協調發展理論以及知識經濟的理論,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經濟,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自然資源佔有使用為基礎的工業經濟,而是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報告中所講的那種「以知識(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知識型經濟。目前,國際上對這種新經濟雖有多種定義,沒有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沒有可操作的統一計算方法,但卻有兩條看法大家都是一致的:一是知識的投入量(包括R&D經費投入量、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就業比例、專利數量以及用於技術方面的開支等)在各類生產要素中越來越佔有重要地位;二是產出的產品主要是知識和技術含量高的高技術產品。OECD組織曾根據R&D投入的密集度,把計算機、通信、半導體、制葯、航天航空和海洋工程等產品劃為高技術知識型產品。現在,我們也將從投入和產出這兩方面來分析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發展態勢。
1.投入方面
從投入方面看,我國的科技工業園區在總體上是屬於技術密集型的園區。所謂技術密集型,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有兩條很重要的慣例:一是規定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從業人員的40%以上;二是規定研究開發經費(R&D)占銷售額的5%以上。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者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或高技術企業。我們在此借用這個指標體系來衡量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產業技術密集度。由於我國在總體上技術還比較落後,因此從國情出發,我們暫時設定:凡大專以上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超過40%,研究開發經費(R&D)占產品銷售收入超過4%者,可視為產業技術密集度高的園區;凡科技人員的比例低於40%而大於20%,R&D投入低於4%而大於2%者,或只滿足兩個條件之一者,可視為產業技術密集度較高的園區;凡科技人員的比例低於20%,R&D投入低於2%者,可視為產業技術密集度一般的園區。若用上述三個指標來衡量我國53個國家級科技園區,完全符合第一種情況的只有10個園區,約占總數的18.86%;基本符合第二種情況的有34個園區,約占總數的64.15%;而符合第三種情況的有9個園區,約占總數的16.98%。由於前兩種情況的園區數量相加已佔總數的83%以上,因而可以認定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總體上是屬於技術密集型的園區。53個園區的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已達到32.54%,R&D投入總體在3%左右,並有13.54%的專職人員直接從事知識生產研究開發活動,這與傳統工業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
2.產出方面
從產出方面看,53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生產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技術產品。2000年53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技術性收入達到401億元,占技工貿總收入的3.34%。技術性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大於4%以上的已有一部分科技工業園區。近幾年來,在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方面,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光機電一體化、航天航空、地海空、核應用等9類技術產品已佔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產品總銷售額的多數,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出口創匯產品。
從有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10年來的產品總銷售額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9類高新技術產品已佔總銷售額60.12%的份額;10年來的出口總額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也佔有63.28%的份額。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分析可知,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總體上已屬於知識型範疇的新經濟。
二、發展能力
評估一個科技工業園區是否具有發展新型經濟的能力,關鍵在於看這個園區發展新經濟的基礎和體制機制及其文化。國外一些學者認為,美國矽谷50餘年來長盛不衰,關鍵在於矽谷是一個高技術企業的創業創新「棲息地」,它具有10個鮮明的特徵:一是知識密集;二是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三是以人才為本的精英體制;四是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氛圍;五是開放的商業環境;六是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互動;七是企業、政府與非營利機構間的合作;八是高質量的生活;九是專業化的商業服務機構;十是良好的游戲規則。這10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能有效地轉化高科技成果,創造新的財富,並在一浪又一浪的科技進步中不斷創造新企業,從而實現自我更新,實現基於自組織的協調發展。把這10條進一步歸納抽象,可以看出矽谷在50餘年來之所以長盛不衰,一是具有發展新型經濟的堅實基礎,即知識和技術密集(包括企業和區域的知識技術密集);二是具有良好的體制和機制以及文化和社會環境等。由於具備了這兩方面的條件,所以就有了發展新型經濟的能力。在此,我們也從這兩個方面來評價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發展新型經濟的能力。
1.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
區域內的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是發展新經濟的必要基礎。知識經濟發展能力,主要取決於知識技術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目前,國際上的新經濟正處於初創階段,它所形成的產業主要包括高技術產業在內的科技產業、智能產業、教育文化產業、咨詢產業、管理產業、版權產業、數據產業、思想產業,等等。而在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體現最為明顯的主要是科技產業、智能產業、教育和文化產業。這些產業都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知識型產業,它不僅要求企業單位的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而且也要求區域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度高,特別是要背靠幾所研究型大學或國家級的重點研究院所。矽谷之所以成功,首先是這個地區聚集了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8所研究型大學、9所社區大學和33所技工學校,約有33萬名各類專門高技術人才。
從區域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度來看,目前我國53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西安等6個園區,背靠著一批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和國有科研院所,屬於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園區,它們占園區總數的11.32%;天津、沈陽、大連、合肥、長沙、成都、重慶等26個園區,雖有重點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但數量不如第一類多,屬於知識和技術比較密集的園區,它們占園區總數的49.06%。上述兩類園區加在一起,占我國科技園區總數的60.38%。據此可以認為,我國科技工業園區多數都在智力密集或比較密集的區域。此外,我國還有大約40%左右的科技工業園區,最初設置主要是從地域分布考慮的,當時並未認識到知識產業發展的趨勢,因而現在看來,這類園區發展新經濟的環境還不夠理想,高新技術企業從外界吸收能量的條件受到了制約。
2.技術、制度、文化創新
科技工業園區不斷地進行技術、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創新,是轉化科技成果和發展新經濟的重要保證。從經濟學上講,技術創新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產過程所導致的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和協調發展;制度創新是現存經濟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的變革,是協調經濟發展中的人們的行為、降低交易成本的過程。制度和文化等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經濟增長根本原因,而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表現,它不斷地向制度和文化創新提出新的要求。技術創新、制度及文化等方面的創新,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經濟發展中缺一不可。美國矽谷的成功,不僅是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功,而且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相結合的成功。制度創新的關鍵在於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這個關鍵性的問題上,矽谷地區提供了良好的游戲規則,為創新企業在協調處理與技術、資金、人才、信息、文化、大學以及政府之間等關繫上達到了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適應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從而使矽谷地區的高技術企業能夠不斷地創業創新,推動矽谷地區經濟的發展。
從有關資料分析中不難看出,實施制度和文化創新,建立和完善適應高技術產業(新經濟的核心)發展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風險投資機制、現代人力資源機制、專業化生產方式、自由創業機制、產學研合作制度等等,從而大大降低了協調成本,這是矽谷地區成功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關鍵所在。這一點,為我國建設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我國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類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10多年來之所以高速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只是基礎條件,關鍵還是各園區有意無意地實施了技術與制度、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活化了所在地區知識與技術的存量,從而轉化為經濟力量。各園區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與技術的活化過程,也是制度與文化的變遷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2000年底,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制度和文化的變遷方面,從企業來看,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企業制度的選擇上,多數借鑒了民營科技企業的經驗,按「四自」(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原則組建,實行民營與國有民營機制,從而使高新技術企業基本上擺脫了對國家的依賴,成為投資的主體、決策的主體、經營的主體;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應變能力,能較好地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2)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科技工業園區50%左右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了產權改革,明晰了產權關系,產權定位到人,並規范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結果,截止到2000年底,約有4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與有限責任公司,原來占科技工業園區多數的集體和國有的科技企業比例降低到20%左右。產權改革,對於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穩定科技人才隊伍和調動企業職工積極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為適應加入WTO的形勢與要求,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又在企業制度以及園區的體制、政策等方面進行一輪新的改革,其核心還是圍繞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做大做強,提高轉化與競爭能力。目前,這輪新的制度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其改革內容若獲得成功,將會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平台,把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協調發展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三、發展空間
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設置時,多數園區的管理部門都注意到園區未來的發展,既考慮園區要依託大學與科研院所,又考慮園區應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因而把園區規劃成五個組成部分:一是政策實施區,二是集中新建區,三是科技企業孵化器,四是科技創業園,五是科技商貿區(或稱科技一條街)。政策區一般設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比較密集的建成區,其目的在於使它們能夠享受國家對科技工業園區的優惠政策,有利於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科技人員的創業創新,其范圍較大,除個別情況外,一般都沒有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集中新建區大多設在城市邊緣,並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比較密集的政策區相鄰,其創辦目的在於為新辦和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相應的服務機構、公益設施等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建立產業發展環境和形象,提供優良的社區管理和服務;新建區的批准面積遠遠小於政策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多數都在10平方公里以內;科技企業孵化器是科技工業園區最具活力的技術創新基地,目的在於培育大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科技實業家人才隊伍,根據環境條件有的設在政策區,有的設在新建區;科技創業園是各類科技企業孵化機構相對集中的區域(如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軟體園等),設置目的在於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條件,為科技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孵化服務和發展空間,形成濃厚的創業文化和氛圍;科技商貿區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作為科技工業園區在推進科技產業進程中的市場載體,既是科技工業園區人才、信息、技術、產品的貿易集散地,也是科技人員「下海」創業的「碼頭」和成千上萬小型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因而科技商貿區也具備一定的孵化功能,是我國科技企業家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基地之一。
從有關統計數據資料可見,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規劃面積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676.16平方公里,其中新建區的面積為194.92平方公里,即每個科技工業園區集中新建區面積平均為3.75平方公里。但在1992年以來的實際建設過程中,多數科技工業園區採用「一區多園」或「園中園」等形式,不斷擴大集中新建區的面積,截止到2000年底,集中新建區的實際面積已達到408.15平方公里,即每個集中新建區的平均面積達到7.70平方公里,較1992年增加了1.05倍。其中,有10個國家級科技園區的集中新建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以上。
各省市對集中新建區認真地進行了規劃,其中多數是按新社區的發展要求進行規劃的,他們不僅規劃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區域,而且規劃了居住區、生活服務區、技術創新區、科研文化教育區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給遷入的科技人員和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良好宜人的工作、生活環境。近10年來,為建設好這些新建區,各科技工業園區採用土地開發和滾動發展的辦法,累計投入基本建設資金約3000億元以上。僅2000年的投入就達到441.98億元,其中投入10億元以上的科技工業園區有11個。
四、發展機制(組織)
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第一個企業孵化器是1987年在武漢東湖成立的,即「武漢東湖創業服務中心」。20 世紀90年代初期,大批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正式組建,企業孵化成為科技工業園區的主要功能,各類企業孵化器得到了迅速發展,企業孵化器不斷完善,日漸成為知識型企業的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目前,我國具有企業孵化功能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以下三類:
1.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各個科技工業園區都有的。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有創業服務中心131家,擁有孵化場地面積272.1萬平方米,在孵企業數7693家,當年在孵企業的總收入178.8億元,孵化基金總額7.4億元,在孵企業人數達到12.87萬人,累計畢業的企業數達到2770家。這些在孵和已畢業的企業,都是由科技人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絕大多數又是「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民營科技企業,他們經過孵化,大大降低了創業創新的風險。據有關專家推算,在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等地,沒有經過孵化的民營科技企業,存活五年以上的只有20%左右;而經過孵化器培育的民營科技企業能存活五年以上的達到80%左右。
2.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是依託大學的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研究開發條件以及科技工業園區的軟硬環境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園中園,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和高等學校科技企業的孵化發展基地。截至2000年底,全國的大學科技園已發展到30多家。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決定首批認定清華、北大等22個大學科技園為「國家大學科技園」。2002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決定同意北京理工大學等21個大學科技園啟動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東北大學科技園、北京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科技園、哈爾濱工業大學科技園和上海大學科技園等已經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例如,北京大學科技園和清華大學科技園,自成立以來,依託大學的人才、科技、地理位置等綜合資源優勢,用良好的管理技術及逐漸積累的資金,促進了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已經孵化或正在孵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家。
3.留學人員創業園
留學人員創業園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為吸引留學人員歸國創業創新而專門設置的企業孵化器。截至2000年底,留學人員創業園已發展到33個,孵化場地面積達到67.4萬平方米,在孵的企業數為960家,當年在孵企業總收入達28.2億元,在孵企業人數為15035人,孵化基金總額達1.9億元。留學人員創業園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自治區,目前各園孵化企業數目不等,少則20家,多則近百家。
除上述三類孵化組織機構外,20世紀90年代在各省、市、自治區政府支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民營科技園」也有部分孵化功能,主要為民營科技企業提供一定的軟硬體環境和服務,促進民營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我國第一個民營科技園於1992年8月在昆明誕生,此後部分省市積極興辦民營科技園。截至2000年底,我國的民營科技園已發展到40餘家,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沿海省市,其中以河北、山東、廣東最多,北京、江蘇、黑龍江次之。預計今後在中、西部地區將有更多的發展。
從以上關於園區發展態勢、發展能力、發展空間、發展機制(組織)等四個方面的分析可見,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經濟,在總體上已屬於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多數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即新建區)和吸取外界能量(知識和技術等)的孵化器網路,因而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主流健康,在總體上可以認為是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當然,如果再深入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們也存在著一系列影響我國科技工業園區持久的穩步、健康發展的非協調因素。對此,我們還需專門進行深入的研究。

E. 海口的地理環境

海口市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於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海口從發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自北宋開埠以來,海口市隨著海南的發展而形成相應的規模。在歷史的長河中,海口市融匯在祖國歷史的激流中,伴隨著中華民族歷史脈搏搏動而涌動。海口於1926年建市,1950年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郵電樞紐。2002年,瓊山市並入海口,海口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地理】 海口市位於北緯19°32′- 20°05′,東經110°10′- 110°41′。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東面與文昌市相鄰;南面與文昌市、定安縣接壤,西面鄰接澄邁縣。海口市東起大致坡鎮老村,西至西秀鎮撥南村,兩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鎮五車上村,北至大海,兩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 【地勢】 海口市略呈長心形,地勢平緩。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海口市中部穿過。南渡江東部自南向北略有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傾斜;西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海拔222.2米,)、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199.9米)、甲子鎮境內的日曬嶺(171米)、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168.3米)等38個山丘較高外,絕大部分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馬鞍嶺為全市最高點。地表主要為第四紀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呈較大面積分布,濱海以濱海台階式地貌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為北部濱海平原區,中部沿江階地區,東部、南部台地區,西部熔岩台地區。 【氣候】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濕涼多台風暴雨,冬季乾旱時有冷氣流侵襲帶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 ℃,最高平均氣溫28 ℃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 ℃左右;極端氣溫最高38.7℃,最低4.9℃.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氣溫 據瓊山氣象站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25.0℃,比常年偏高0.9℃。各月平均氣溫與常年相比,2、4、7、10、11、12月偏高幅度≥1.2℃,其中11月偏高2.8℃,其餘月份正常或正常略偏高。年極端最高氣溫37.6℃,接近常年;年極端最低氣溫10.0℃,較常年偏高。全年有35天出現最高氣溫≥35.0℃的高溫天氣,較常年偏多15天,集中出現在4-7月。 降水 年總降水量1492.0毫米,汛期(5-10月)降水量1167.5毫米,分別比常年偏少11%和13%。各月降水量與常年相比,1、9、10、12月偏少55%-77.5%,4、7、8月偏少20%-49%,2、3、5月偏多12.5%-39%,11月偏多59%,6月偏多115.7%。強降水日數偏少,全年僅出現6個暴雨日,瓊山氣象站測得最大日雨量為159.0毫米。 日照 年總日照時數1903.1小時,比常年偏少185.9小時。除3、8、9、12月偏少明顯外,其餘月份基本正常。全年有106天日照時數≤2小時,比常年偏多9天。 【土地】 海口市現有陸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農業用地中,耕地面積7.9萬公頃,含水旱田4.1萬公頃,旱地3.8萬公頃;林地面積3.4萬公頃;可開發利用的灘塗面積0.2萬公頃、山塘水庫0.42萬公頃。主要土壤類型有玄武岩磚紅壤、火山灰幼齡磚紅壤、沙頁岩磚紅壤、帶狀潮沙泥、濱海沙土。土壤土種共8個土類,12個亞類,43個土屬,110個土種。 【水系】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穿過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區長75公里,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0.99億立方米。南渡江流經市區的支流水系有鴨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鐵爐溪。境內還有演州河、演豐河、白石溪、羅雅河、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鳳譚、鐵爐、東湖、風圮、雲龍、丁榮、嶺北、玉鳳、沙坡等水庫,總庫容量15000多萬立方米。海口市地處南渡江下遊河口河網地帶和休眠火山口地帶,潛水、承壓水分布廣泛。潛水含水層以南渡江三角洲潛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潛水為主,分布范圍分別近800、400平方公里,水位單位涌水量分別可達14.6、30升/秒。地下承壓水處於雷瓊盆地,含水總厚度達200-350米,老海口、秀英兩段可采量共27萬立方米/晝夜。地下熱礦泉水處於瓊北自流水盆地東北部新生代厚層,分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海灘】 海口市北面臨海,海域面積83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溫25℃,最高34 ℃,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達2米。淺海鹽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緩,以軟泥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灘海岸一帶海底以細沙為主。近海水質富含有機物質和無機鹽。60-10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面積約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灘塗面積上百平方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緩,岸線開闊連綿,沙岸帶沙細潔白,有熱帶海洋世界、假日海灘、白沙門海灘、西秀海灘、粵海鐵路通道南站碼頭海灘、東寨港海濱海灘、桂林洋海灘等海濱風景區和游樂區。港灣與近海還有少許島礁和潮灘。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風輕浪平,有多處較為適宜的傍岸泳區。 【植物】 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天然植被主要為南方熱帶地區常見的野生灌木草叢植物種群。主要植被包括分布於東北部沿海一帶的濱海紅樹林群落,主要有紅樹、海蓬、木欖、紅海欖等;分布於東南部的稀樹灌木群落,主要有沙蘿樹、榕樹、海棠、荔枝等;分布於東部和西南部的稀樹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竹節草等;分布於南渡江以東、三門坡以北的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節草,伴生蜈蚣草、鴨腳草等;分布於西部羊山地區的雜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陽木、苦楝、山苦楝、五葉牡荊等,以及分布於北部沿海的熱帶濱海沙生群落、熱帶濱海草灘群落。主城區以人工植被為主。人工植被由熱帶區系植物的各種栽培種組成,如桉樹、木麻黃、樟樹、相思、棕櫚、橡膠、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經濟林和園林樹種,以及龍眼、荔枝、椰子、楊桃、香蕉等熱帶亞熱帶果樹樹種。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綠,種類繁多。主要的植物種類中,糧油類有水稻、玉米、薯芋、豆類、芝麻等;瓜菜類有各種瓜類、青菜類、茄類、椒類和蔥蒜等;水果類有荔枝、龍眼、菠蘿、柑桔等;經濟作物類有橡膠、椰子、咖啡、甘蔗等;棉麻類有海島棉、木棉、紅麻、劍麻等;竹類有麻竹、黃竹、石竹、金竹等;林木類有木麻黃、桉樹、相思樹、海棠等;草灌木類有席草、白茅、竹節草、野牡丹等;花草類有茉莉、菊花、杜鵑、大麗等;水生植物類有江籬、馬尾藻、水浮蓮、紅萍等;中草葯類有土花椒、黃牛茶、穿破石、了哥王等。近年來,隨著熱帶高效農業的發展,海口市引種的植物優良品種不斷增多,植物種質不斷豐富。主城區椰子樹繁茂,素有「椰城」的美稱。 【動物】海口市陸生動物有野生和人工飼養的兩大類。野生動物中,鳥類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種;獸類有赤麂、鼠類、野兔、蝙蝠等;爬行類有蛇類、龜、鱉、坡馬等;昆蟲類有蜂類、蟻類、蝴蝶類、蜻蜓等,以及青蛙等兩棲動物。人工飼養的動物以禽畜類為主,包括豬、牛、羊、狗、貓、兔、雞、鴨、鵝、鵪鶉、鴿子、蜜蜂等。水生動物有馬鮫魚、石斑魚、帶魚、鯧魚等100多種海洋魚類,青魚、草魚、羅非魚等數十種淡水魚類,對蝦、青蝦、角蝦、青蟹等二三十種蝦、蟹類,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蠣等貝類。近年來,海口市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一批優良動物種質資源陸續在海口落戶。 【礦產】 海口市現探明的礦產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嶺土、鋁土礦、礦泉水、地熱水、石材和河砂等。煤礦為褐煤,分布在甲子鎮的長昌煤礦;石材主要分布在永興鎮一帶,以玄武岩為主;礦泉水、地熱水主要分布在市區北部及永興鎮的火山口地區;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東山鎮地段和龍塘鎮下游的沖積沙洲。

F. 求南方沿海的地理條件。。

南方的經濟發達一些的沿海城市有:深圳、汕頭、珠海、寧波、行嗎、廈門、中山、北海等

人文地理:經濟發達,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多港口南方地區

范圍:東部季風區南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
地形特徵: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由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嶽」衡山、廬山、井岡山等眾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是我國有色金屬礦產的集中分布區;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國」之稱;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貫山脈和南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台灣玉山主峰為我國東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洞庭湖、鄱陽湖、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脈、南嶺、武夷山脈、秦巴山地、台灣山脈。
氣候特徵: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積溫4500℃-8000℃,熱量條件南北差異大,一月份均溫在0°C以上,冬溫夏熱,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區一月均溫大於15°C,長夏無冬)。年降水大於800毫米(台灣東北部火燒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為我國「雨極」),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變短。橫斷山區氣候垂直變化大,雲貴高原為源於太平洋和源於印度洋的兩類季風交匯處,冬季昆明靜止鋒以東陰雨冷濕,以西晴朗溫暖。長江中下游地區(宜昌以東,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每年6-7月間受江淮靜止鋒影響,出現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壓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區夏秋季台風是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水文特徵:水量豐富,汛期長,水位季節變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顯台風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豐;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運河航運價值高;河流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主要湖泊:長江流域為我國淡水湖主要分布區,鄱陽湖(我國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壟江、烏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東江、北江;錢塘江;淮河;閩江;橫斷山區水系瀾滄江、怒江;濁水溪。
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
土壤:地帶性土壤為紅、黃壤和磚紅壤性紅壤,非地帶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農田區的水稻土。
主導因素:東部積溫自北而南逐漸增加,西部降水自東向西逐漸減少。

南方地區
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資源豐富、配合好(台灣、海南、滇南西雙版納是全國水熱條件最好的地區)。江淮地區梅雨適時適量,有利於水稻生長。②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縱橫,既灌溉便利,也利於發展淡水養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③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不利條件:①江淮地區伏旱期,氣溫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台風影響很大。②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粘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③雲貴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於農業發展。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農耕區之一,以水田為主。長江以北一年兩熟,長江以南一年三熟。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淡水養殖發展很快。南部(海南、雲南西雙版納等)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生產。海洋漁業發達,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沈家門港是我國最大的漁港。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糧、桑蠶、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黃麻、亞熱帶熱帶作物和淡水漁業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②商品糧基地: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棉花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三角洲。熱帶經濟作物基地:海南島、西雙版納。糖料作物基地: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出口農產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漁業基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蠶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橫斷山區、東南林區。
主要農產品:
種植業-水稻(最大產區)、小麥、棉花、油菜籽(長江流域)、甘蔗。
林業-用材林:杉、馬尾松、竹。經濟林:茶葉、油茶、油桐、橡膠、劍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蠶桑。
畜牧業-水牛、山羊、豬、鴨、鵝、雞。
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墨魚、貝類。談水養殖:青、草、鰱、鱅、蟹、蝦等。

南方地區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我國商品糧基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地,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美稱。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國著名的桑蠶產區。
交通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內河航運、沿海運輸密切配合,水陸聯運條件好。鐵路:主要鐵路干線構成「六縱三橫」鐵路網。「三橫」:北是隴海線,中是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北是黎湛-南昆線;「六縱」:京滬、京九、京廣、焦柳、襄渝-川黔、寶成-成昆線。內河航線:京杭運河(港口:杭州、蘇州、無錫、揚州)淮河(港口:蚌埠)、長江干支流(港口:上海、南通、鎮江、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漢、宜昌、重慶、宜賓)、珠江干支流(廣州、肇慶、梧州)。沿海港口:連雲港、上海、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廈門、汕頭、深圳、廣州、香港、湛江、北海。
資源配置-①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南嶺和橫斷山區的有色金屬礦產最有特色,滇、蘇北、皖北的煤、大陸架石油、四川盆地的天然氣等礦物能源資源也較豐富,四川盆地的井鹽,四川是我國鐵礦比較豐富的省。著名的礦產地:煤礦:徐州、「兩淮」六盤水、天府;海鹽:鶯歌海、布袋;鐵礦:海南、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屬:銅(德興、東川)、鎢(大余)、銻(錫礦山)、鉛鋅(水口山)、錫(個舊)、汞(銅仁)、鋁(修文)。②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橫斷山區、珠江上游、東部沿海各河流。著名水電站有:長江流域:丹江口、安康、五強溪、葛洲壩、三峽、隔河岩、寶珠寺、烏江渡、二灘;珠江流域:天生橋、岩灘、西津、大化。錢塘江:新安江、烏溪江。閩江:水口。③江南丘陵盛產毛竹、茶、油茶、油桐等多種用材林和經濟林,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木材基地、海南、滇南盛產各種熱帶經濟作物。東南沿海地區缺乏煤等能源礦產。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基礎好,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化工、能源、造船、機械、汽車、電子、紡織、製糖等工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工業布局由沿海向內地發展。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上海(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中心)、南京(化工、電子)、徐州(煤炭)、無錫(紡織)、杭州(絲紡、麻紡、電子、化工)、馬鞍山(鋼鐵)、景德鎮(陶瓷、飛機)、武漢(鋼鐵、棉紡、造船)、十堰(汽車)、宜昌(能源)、長沙(有色冶金)、重慶(能源、鋼鐵、機械、紡織)、成都(機械、紡織、儀表)、貴州(有色冶金)昆明(有色冶金、機械、儀表、化工)、廣州(綜合性工業中心)、南寧(製糖、罐頭)、柳州(機械)工業區:滬寧杭工業區、長江沿岸工業地帶、珠江三角洲工業區、沿海工業地帶南段。

G. 我國東南沿海的地理環境特點

從以下復思路回答,地理環境分為自然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從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低山丘陵地形為主)、河流(流程短小、流量大、流速大適合發展小水電)、土壤(為酸性的紅壤,比較貧瘠)、海岸線曲折(主要是基岩海岸,適合發展海港)、水源(降水豐沛,水源充足),人文環境主要有:交通(海、陸、空)、政策、市場、科技、人才等等

H. 瀝海鎮的地理環境

瀝海鎮是傳統的農業鎮。緊靠廣闊海塗的有利條件,決定了瀝海農業以淡水養殖、果蔬、棉花、蠶桑等四大種類為主。2005年以來,瀝海鎮共投入資金2400萬元,建成標准農田1.71萬畝,修建溝渠519公里,新建機耕道路610公里;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4000畝。
瀝海鎮共有淡水養殖面積1萬多畝(包括外包),河蟹、青蝦、對蝦、鯔魚、野生甲魚、黑魚等中高檔名特優水產5000畝,有蔬菜種植面積25000畝,洋大蔥、大白菜、西蘭花、苷藍菜、甜玉米、毛豆等出口蔬菜生產基地15000畝,大棚西瓜基地2000畝。 截至2006年,瀝海鎮共有建築特級企業1家,一級企業2家,二級企業3家。據2007年不完全統計,瀝海籍從事建築業的人群中,個人資產超億元的就有41人,超千萬元的有100多人,瀝海鎮居民60%以上的收入來自建築產業。2006年,瀝海鎮照明燈具和現代包裝材料行業共實現產值35.24億元,占瀝海鎮工業產值69.8%。
2007年,瀝海鎮實現工業產值55.96億元,增長22.29%;工業性投入5.15億元,增長17.81%;實現自營出口2.32億美元,增長29.46%;建安產值116億元,增長32.3%;財政收入2.24億元,增長43.6%,其中鎮級財政收入4570萬元,增長34.2%;農民人均純收入9870元,增長8%。
2009年,全鎮照明燈具和現代包裝材料行業共實現產值37.05億元,佔全鎮工業產值56.84%。
截至2013年,瀝海全鎮有工業企業4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50多家,工業功能區面積3500畝。2013年實現工業產值51.53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6.39億元,增長5.06%;完成工業銷售24.95億元,增長7.26%;新增工業技改投入3.05 億元,增長88.7%;實現自營出口1.36 億美元,增長11.8%。 截至2013年,瀝海鎮有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衛生院)和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瀝海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佔地面積近7千平方米、業務用房面積近4千平方米,下轄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6家村衛生室。中心現有職工106人,其中衛技人員86人,具有副高職稱1人,中級職稱10人、執業醫師19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執業護士27人。 截至2012年,瀝海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率達85%,專業漁村漁民養老保險率達100%,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91%。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