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民族服裝與地理環境

民族服裝與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2 13:10:25

⑴ 蒙古族服裝 地理環境

遠古時代,蒙古族圍以護腰兒,後以狍皮為服。七世紀時獸皮、牲畜的皮毛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此後,隨著活動區域的擴大,與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接觸日益增多,紡織品開始傳入,以氈、皮毛、皮革製作服飾的單一局面被打破。式樣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圓領長抱、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於牧獵的裝束特點。到十三世紀、又改北方民族服裝上「左衽」的鮮明特點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飾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飾主更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戲上飄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卷檐、圓頂或尖頂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敷以朱英,帽之前綴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據說這種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後察必夫人設計的。當時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內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獵,察必皇後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陽光,騎馬時又能臧少阻力。從此習傳民間、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瑪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銀等裝飾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飾更加富貴華麗。
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須,一旦出嫁,腰帶便被緊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漢、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各種靴子靴身都比較寬大,裡面可襯皮、襯氈,可以套穿棉襪、氈襪。穿著靴子,除和長袍協調外,還便於騎馬護膝,冬可禦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傑出創造。

⑵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2)民族服裝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⑶ 藏族服飾與地理環境氣候的關系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專分的關屬系。生產、生活方式對眼飾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影響。
高原氣候晝夜溫差大 上午和中午的氣溫可以相差20度 冷時人們把衣服全部「武裝」好 中午熱的時候可以選擇將一隻袖子褪到肩膀

⑷ 各個民族的服飾和當地的氣候有什麼聯系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除受傳統意識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有 55 個,人口雖然佔全國人中的約 8% ,居住面積卻約佔全國面積的 50% - 60% ,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地形、氣候、植物、礦產資源、農業生產,以及他們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隨之形成的服飾也有其共性和個性,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種的服飾藝術,讓我們體會到了少數民族順應自然,熱愛生活,勤勞智慧的燦爛文化。
青藏高寒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青藏高寒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25% ,人口佔全國總人口不到 1% ,在這因新構造運動大幅度的差別上升造成地勢高峻,地貌復雜的山原上,居住著藏族,門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氣壓低,日照強,高原形成了氣溫低、日溫差大,干溫季分明,乾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的特點。為了適應這樣的高寒氣候,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利用高原牧區豐富的動物皮毛製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時,在皮袍的製作上多採用開胸、長袖連接下身擺裙,以應付高原地區溫度變化大,天氣變化異常的惡劣氣候.
西北乾旱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西南季風區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深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活躍西部,干濕季節交換明顯,東南季風活躍東部,氣候終年濕潤、濕度大,冬雨多,因處於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的地區,山地高原多,河流縱橫交錯,地貌類型多樣,這里聚居生活著的少數民族較多有黎族、壯族、瑤族、苗族、布依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當然這些民族服飾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風「擦爾瓦」,蹲著休息時自然形成小圍帳,可以遮風和避雨防寒,還有羌族,因為祖先是以畜牧業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與前襟下擺等處均露出長的羊毛,敞開搭在肩上,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裝的衍化物,除此之外還有基諾族的尖頂帽等明顯反應了西南少數民族在服裝上的個性。在飾品的選擇上,有的民族比較簡潔,有的民族非常重視,如佤族所居住的滄源和西盟地區,蘊藏著金、銀、石英、雲母等礦藏,女子習慣在小腿和腰間繞藤圈,上臂及手腕處戴銀飾,項間還要戴上銀項圈、項珠,東北冷濕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東北地區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是我國比較完整的地域單元,由於緯度較高,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凍土廣布、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這里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數民族,由於氣候條件上與青藏高原地區有相似之處,其服飾上也有就地取材,腳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裝,寬大遮體,以求禦寒的共性,如鄂倫春族頭頂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個身體、適宜零下 40

⑸ 維吾爾族服飾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等少數內民族兄弟的容服飾,則明顯的帶有西亞各國和俄羅斯的特色,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⑹ 課題研究: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比如藏族服飾半邊袖就與青藏高原的高山氣候有關,惠安女的服飾與討海勞動有關等等

⑺ 請詳細介紹一下我國民族服飾和地域環境的關系,謝謝

我國民族眾多,現僅就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作一分析.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在黃河以北的地理環境中,基於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的歷史演進,所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徵、各異的文化品格、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體系。由於我國北方疆土廣大,各少數民族的風俗不同,衣著習慣也表現各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北方少數民族創造了復雜而特殊的服飾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飾既各具特色,又頗有相近之處的風格。這些民族服飾通常不僅反映出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更映射出處於不同人文環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
一、自然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不僅決定著服飾面料的型制選擇,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特點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少數民族大多數聚居在我國的西北、華北、東北等生活條件較為惡劣的邊疆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那裡的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處在自給自足的半自然經濟狀態之中,缺少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處於一種遠離經濟、社會、文化主流的邊緣化狀態。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動范圍相對狹小,各少數民族在相對隔絕的地域空間中,獨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點和藝術風格的服飾個性。「這種民族服飾個性特徵的形成,在其特定區域內的群體中,是隨著最初服飾的個體表達而被不斷推進的。當群體中某些個體的服飾被周圍的人們接受,它就會被普遍認同。進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被傳承,而後在不斷選擇那種能夠明確表示本民族文化個性的衣著過程中,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徵與符號被長久地固定和保留下來。」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林區、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如善於打獵採集類型的鄂溫克、鄂倫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煙稀少、氣候寒冷的大小興安嶺林區。他們的服飾多以野生的魚皮和鹿皮為原材料,經過簡單的縫制,加工成保暖性強、防水隔潮的袍服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屬於草原畜牧類型的蒙古、哈薩克、裕固、柯爾克孜、達斡爾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准噶爾盆地一帶。他們均以畜牧為生計,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製品便構成了他們鮮明的生活、文化特徵。屬於農耕經濟類型的有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東鄉、保安、撤拉等民族和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滿族等,其服飾原料不再局限於動物的皮毛,而更多採用了自織自染的棉麻作為主要原料,加以各種精美的紋樣和圖案,並以短小、靈活的衣裙、衣褲為主,式樣繁多。透過這些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服飾特徵,我們不僅可以對其所屬民族做出大致判斷,而且能夠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種神秘奇特而又難於言表的內容。如蒙古族的粗獷豪放;哈薩克族的勇敢強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族的純朴敦厚;維吾爾族的熱情奔放;朝鮮族姑娘的謙恭溫順等。因此,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各民族的地理環境以及與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著完全對應的關系。
二、形態結構類型
由於特殊的環境氣候和游牧狩獵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多以動物的皮毛或經過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織品為原料。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多為無結構自然形式,服裝款式表現為「寬袖大袍」,如蒙古民族的寬松肥大的袍子服裝,鄂倫春、鄂溫克族獵人的袍服下擺部分要開四衩,皆是此類結構形式的代表作。此類服飾的結構設計不要求突出人的形體,而要求服裝款式以裝飾人體為主要特徵。形成這種無結構自然形式的原因,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背景、環境條件及風情習俗等諸因素造成的穿著理念、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融合有關。在北方少數民族的社會及家庭教育中,服裝行為規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並長期影響著北方少數民族的著裝。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飾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並不強調形體。即使形體很美,服裝也不直接去展示其美,而是以各種工藝手段顯現一種人的形體以外的精神指向。北方少數民族在服飾造型上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飾表現人體的曲線,在服裝結構上採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體與衣料之間的空隙較大,顯得寬松。這種構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觀效果,重手工的精湛技藝,重服飾組合方式的整體效應。在服裝造型形式的法則上,服飾體現和諧、對稱、統一的表現手法,服裝傾向於端莊、平衡,服裝紋飾兩兩相對。由於服裝衣料追求飄逸、寧靜,服裝色彩清新淡雅,對比柔和,服飾圖案精緻、細膩,宛如秀美的工筆畫。其服裝線條簡練、流暢、飄逸,表現的是一種不留痕跡的自然韻味,從而顯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博大神秘的宇宙萬物的總體感悟和更深遠的理解與把握,此種風格千百年來已成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藝術所追求的理想目標。這種普遍採用的無結構自然形式的造型,雖與人體形態不盡吻合,但它卻通過掩飾人體的原型,以其佔有的寬闊空間,模糊了人與自然的界限,將一種重倫理、重道德、講究群體性與社會性的博大的精神內涵訴諸於具體的服飾結構之中,從而構成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主要形態特徵。
三、色彩裝飾理念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始於原始宗教信仰,隨著民族文化與哲學理念的成熟與完善,歷經幾千年的發展進程,在比較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厚的用色體系,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內涵?「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多大膽應用鮮艷奪目、層次豐富的裝飾色彩,這不僅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本身多樣化的藝術趣味和審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型。其一,以五色斑斕的大紅、大紫、大藍、大綠作為裝飾特點,其色調層次十分明顯,色塊之間所形成的對比和反差較大,因而視覺沖擊力十分強烈。如蒙古族婦女不僅在衣袖、衣襟、圍邊等許多部位綉上五顏六色的花卉圖案,就連頭飾等物件,也都綉有精美的紋樣,強化服飾及其配件間的整體協調統一,擴展本民族服飾文化的視覺創作藝術空間,並加強服 裝整體包裝效果的藝術表現和審美傳達。像有「素衣民族」之稱的朝鮮族,雖然成年男女衣著多以素色為主調,但兒童穿的「七綵衣」卻分外鮮艷亮麗,這也是一種追求絢麗色彩的類型。其二,服飾色彩雖鮮艷明麗,卻不繁縟雜亂,一般以主色調為主,表現的是一種優雅恬淡的審美情調。這種色彩搭配方式,以東北的朝鮮族婦女服飾為典型代表,而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堪稱色彩調配的藝術傑作。該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飾,由蓋頭、上衣、領褂、圍腰、長裙等幾部分組成,以上衣為主色調,多為白色、嫩黃、湖藍、淺綠等顏色,間以紅色點綴。這是一種追求明快和諧色彩的類型。其三,追求莊重深沉色彩的類型。如滿族傳統服飾用色,以白色為崇尚色,象徵純潔善良、吉祥和平,哈薩克族服飾則以黃色象徵智慧和苦悶、黑色象徵大地和哀傷、綠色象徵春天和青春。可見北方少數民族在服飾色彩的應用與追求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明顯差異。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各民族之間共同的地理環境,同居一地構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緣關系,也導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間長期共存的外部空間聯系及其風情習俗、傳統文化上的互融與互補。同時,各民族生存空間和地理環境又有各自的獨特性,從而產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遠流長、個性突出、特點鮮明的民族特色,並由此積淀發展成為服飾色彩的豐富形式。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那些鮮艷奪目、層次豐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這些民族對服飾色彩的自覺與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對色彩的崇尚。可見,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特點,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區域關系。
四、審美情趣表達
如果說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形成和發展的客觀條件,那麼審美心理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主觀因素,是在客觀必然和主觀需要基礎上的一種主觀能動的反映與創造。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一向以其鮮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藝、各異的樣式和獨特的風韻著稱於世間,其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極其豐富和多樣的。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處在比較落後,甚至原始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文化類型中,反映到服飾的審美心理上,他們具有追求形式美、嚴格遵循對稱法則的特徵。這就使得他們的服飾帶有某種原始藝術的意味。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遵循形式美的對稱法則表現在服裝式樣的對稱,服飾上的鑲嵌、綉制的紋樣、圖形的對稱以及飾物的對稱等諸多方面。如以漁獵為生的鄂溫克、鄂倫春族姑娘喜歡穿著鑲嵌寬邊的對襟長袍。不僅整個袍子是左右嚴格對稱的,就連裝飾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邊也是嚴格對稱的。撒拉族婦女為兒童縫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縫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斕,但縫制者在拼接時仍特別注意到了圖案、花色的嚴格對稱。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但大多數遵循了對稱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則。這一法則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但從對稱形態的安排來看,絕大多數分布在垂直軸線的左右兩側,而很少分布在一條橫線的上下兩方。假如把服飾作為一種藝術品,那麼它有別於繪畫、雕塑或其他造型藝術,是一種活生生的將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的藝術創造。這種創造充滿了少數民族的智慧和藝術的靈感。因此,在審美價值上更給人一種不同風格與韻味的立體感和生動感。如果說我們在談到色彩和形式時,可以相對脫離服飾主體的話,那麼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飾的風格與韻味時,卻不能忽略不同服飾主體的存在,以及他們與本民族服飾密不可分的關系。
五、吉祥圖案寓意
北方少數民族雖受歷史與環境的影響,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存在一定差異,但在服飾圖案上,卻表現出一種趨同的傾向,即取材於大自然,將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飛禽走獸、奇花異草,隨手拈來,融入本民族的服飾圖案之中。這里除了沿用漢族服飾中常見的「吉祥如意」、「龍鳳呈祥」、「連年有餘」等深含寓意的圖案外,各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寓意深刻的圖案。滿族服飾中,常常將大自然中的花、鳥、蝴蝶等形象綉在服飾的重要部位,以簡練誇張的表現手法,採取均衡對稱的幾何圖形,構成主要紋樣,並用相關飾物作四周陪襯,形成嚴謹的圖形布局,使整個圖案紋樣和諧統一,形成較完整的裝飾圖案。回族服飾中,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動物、鳥蟲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圖案與阿拉伯文字圖案,蒙古族服飾中的紅纓帽,其帽頂象徵太陽,紅纓象徵陽光。這些喻意不同的表達,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深刻感悟與崇尚。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還常常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圖騰崇拜。崇拜觀念往往是與某種自然動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遺留」甚至於某種禁忌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由於這種淵源及歷史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民族服飾各自不同的裝飾特點及其強烈的民族文化特徵。服飾圖案不僅可理解為一種藝術,更應理解為一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行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屬於文化品類,它的存在價值由其文化本質所決定。北方少數民族的不同服飾圖案,有著不同的文化品格,並以不同的表達方式,使這種文化品格趨向藝術化,從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飾行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會化意義。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結構樣式、首飾造型、色彩表現、裝飾紋樣都有其歷史淵源和特定含義。它們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飾上記載、傳遞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以激勵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員。
綜上所述,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反映的各種文化形態,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作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它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徵的形成,既取決於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活方式、技術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更取決於諸如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禮儀、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積淀。可以說,在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表象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了解了與其表象相關聯的文化背景,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把握它生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

⑻ 雲南的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 地理環境使民族服飾景觀呈現出多樣性特點 。
由於所處的生態環境差異較大,使雲南省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呈現出不而的服飾景觀。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服飾,不同的服飾具有不同的外觀特徵。總的來說,歸納為以下幾個部分:

高寒山區的民族服飾以厚實、粗糙為特徵 ;壩區與河谷的民族服飾則以輕盈 、秀美為基調。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飾景觀上也呈現出多樣性。同是一種民族.居住在山地的與居住在壩區(小盆地)的民族服飾比較,有明顯差別。山區全年氣溫比壩區低,偏於冷涼,氣候變化大,一日多變,加上風大、潮濕,給人們的表著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
白族服裝只是適合大理壩區的氣候,住在海拔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為抵禦寒冷,身上則拉羊皮,並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區高海拔地帶的彝族,絕大多數人都常年按著整張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還有一個既作為護腰又當做飾物的圓形綉花白團氈(彝族叫「裹背」)。這種服飾在壩區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見不到的。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
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盡管如此,人們在喜愛各種新衣料的同時,對各類具有傳統特色的衣料仍保持著深探的感情。從形制特點看,由於雲南民族眾多,服飾類型也具有多樣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
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花了積分從網路文庫里找到的!求最佳答案!

⑼ 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後,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內服飾的差異往往與容氣候、環境有關。
如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綉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綉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綉花綁腿,以抵禦嚴寒
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綉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綉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並且圍腰寬大。
「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