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對苗族的影響百度文庫

地理環境對苗族的影響百度文庫

發布時間: 2021-02-22 11:18:34

A. 地理環境對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歷史的面貌與發展方向,一向與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的聯系。中國的長期統一和各民族的內聚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東亞的自然環境。中國的地理環境,由於其天然特點而自成一個半封閉的、內向型的區域。這種環境一方面阻隔著同這一區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證著這一區域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密切交往。中國雖然多次分裂,但最終總能歸於統一,而且每次統一的版圖都大體相似,與地理環境有密切關聯。總之,這個地理區域的環境特點促成了多元文化的產生,又使多元文化在發展中逐漸走向一體,走向統一。

中國北方有遼闊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為主要景觀。草原被橫亘於中間的大沙漠、戈壁和陰山分割為內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兩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則是東西向綿延數千公里的山脈,山脈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草原相鄰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陽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爾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們世世代代千方百計地向南發展,以圖進入平坦遼闊、水草豐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則相繼有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和蒙古等部,盤馬彎弓,四處游牧。他們嚮往長城以內的富庶與繁榮,欽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趨勢。

中國的東北,西有興安嶺與蒙古草原相隔,東邊則是浩淼的太平洋,北邊東西向橫列著外興安嶺,把中國的東北與千里冰封的東西伯利亞劃分為兩個區域。在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內,有遼闊的東北平原與丘陵地帶。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於狩獵放牧,南部可以農耕。相繼有東胡、肅慎(滿族祖先)、烏桓、鮮卑(錫伯族祖先)、室韋(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處。東北與華北大平原之間,沿著渤海之濱,有一條狹長的走廊,由長城東端的山海關控扼其間。幾千年來,起源於東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過興安嶺,進入蒙古草原,如鮮卑、室韋;但更多的則相繼沿著這條走廊南下,向溫暖富庶和更為遼闊肥沃的中原發展。

中國的西北邊陲,古稱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亞地區。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嶺和難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構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與阿爾泰山,阻擋著西伯利亞的寒流;西邊是蔥嶺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爾高原;南邊是巍巍喀喇昆侖山,阻斷了與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見,這里是一個南北西三面環山的區域,只有東邊敞開,向東北可進入蒙古草原,向東南沿河西走廊可直達甘、青地區和富庶的關中平原。這里自古相繼有塞人、烏孫、月氏、匈奴、突厥、回紇和蒙古准噶爾部等部居處。這些古代的部落與民族,或來自於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紇、蒙古),或來自於河西走廊(烏孫、月氏),在此定居之後,也都以東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為主要的交流和發展方向。

蔥嶺以西的中亞河中地區(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經長期是中國的疆域。它處於平行流入鹹海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由一些山間盆地和綠洲組成,居住著粟特等經商務農的民族,這里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區域。由於其西、北兩邊是乾旱的草原與荒漠,活躍著強悍的游牧民族,南邊是高山雪嶺,為了經商和獲得軍事上保護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為主要外出活動的區域。

中國的西南邊界,則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脈,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橫斷山脈連接而成,構成世界上最難以逾越的天險屏障。在古代,這里是中國交通最不方便的區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萬壑組成的雲貴高原。在這片區域中,自古就生活著吐蕃(藏族祖先)、門巴、羌、白、苗、傣等幾十個民族。受西南方天塹屏障的阻擋和中原的吸引,這些民族活動和發展的方向也都是東北方的中原。

中國大陸的東南,則由一萬余公里的海岸線組成,東南方的滔滔大海,長期被古代祖先們視為陸地的盡頭。

中國這種變化多樣而又具有內聚型的地理環境,對各民族的歷史面貌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造就了文化各異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東北的狩獵族,天山以南的綠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農半牧的高原文化。而連接著中國各地的江河水網,山間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區和民族日益緊密地聯結起來。

自古生活於中原四邊的少數民族,一方面他們向外發展受到各種天然屏障和自然環境的阻隔與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溫和的氣候,遼闊肥沃而平坦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和物產,特別是先進的文化,對他們有無限的吸引力。於是,幾千年來,中國四邊的少數民族,他們各種重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活動,都是向著中原的方向,即黃河與長江中下游流域發展。這種地理環境因素,產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內聚的總體趨勢。

B. 地理環境對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處於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處於高原山地,或者海島的民族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經濟比較閉塞
求採納

C.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背後隱藏著人文地理學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講,為我們揭示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 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 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那裡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和。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 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農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 鼓傳花都是逆時針轉圈。體育運動如跑步、賽車、賽馬也是逆時針運動。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同樣是逆針向運動,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 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其實,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 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 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D. 苗族的地理環境..

苗族多分布在湘西、鄂西、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該地區位於我國中南、西南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地形以丘陵為主,多山,河流較多。但交通閉塞,經濟相對落後。

E. 地理環境對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處於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處於高原山地,或者海島的民族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經濟比較閉塞
求採納

F. 貴州苗族的飲食特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苗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與黃帝族等斗爭了很長時期,最終屢戰屢敗。被版迫撤退到較偏遠的地方進權行防守或避難。直至今日,我們依然看到其中的縮影。如果你注意觀察一點,不難發現,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是在山頂或山腰等易守難攻的地方,較缺水。
由於居住地離市場較遠、供水不足等原因,所以大部分苗族都善於作豆製品、腌菜、酸湯等,容易保存,供長期食用。
隨著國家的發展,惠農政策深入農村,農村苗族人與外界交流接觸日益深入,許多飲食習慣也有了變化,從苗族的節日飲食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地方特色菜之外,其他菜類與漢族飲食並無太大差異。

G. 苗族的文化與地理位置的關系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語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8] 。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文字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並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一 。
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H. 民族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共同的地域作為民族劃分的必備條件至關重要,同時對民族的產生及民族的特性有著極大作用.我認為世界范圍內按地理環境可主要區分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類.

草原民族依賴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當本民族控制區水草豐茂時其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很少發生沖突,但當遭遇天災、水竭草枯時則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經常發生沖突乃至戰爭.一個例外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其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動因前期時是掠奪,後期則是征服.這些草原民族閑時游牧、戰時掠奪,生活形態單一,其發動的掠奪和征服戰爭帶來的是對其它民族的滅絕和對文明的破壞.草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破壞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圍繞大河流域形成,例如歷史上圍繞黃河長江的漢民族、圍繞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圍繞中東地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從原始氏族時期就有著較為嚴密的等級制度,本人認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對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黃河還是尼羅河都會有泛濫和洪水的問題,而居住在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過並且接受一個有力的首領和階層的指揮和領導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隨著對大河的治理,特殊權力階級出現了,他們作為民族首領享有極高聲望並逐漸演變為帝王.中國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為有充足的水和豐腴的土地而主要從事農耕和糧食生產,在辛勤的農業勞動中創造財富,同時接受特權階級的管理,此類民族大都順從,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在政治上即便一個王朝倒台還是會有另一個同樣性質的王朝替代,而生產生活方式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大河流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遲滯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陸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區,這類民族既沒有可供游牧的草場也沒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臘的雅典城邦.這類民族主要依賴漁業、手工業和從事商業交易,航海業發達於其它類民族,並且富於探險精神,在制度上則很少有集權統治,多為較為民主的公民會議或元老院制度.這類民族逐漸通過與其它類民族的交易積累財富,積極對外擴張貿易圈,對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有著重要作用,並且有著對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歷史發展的進步力量.

這三類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國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國家在歷史上除了對外侵伐造成破壞沒有貢獻,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邊緣國家.中國、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國家則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因農業需要而確立的先進天文歷法,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高山沿海民族國家則通過貿易逐步擴大勢力,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對當今的民主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這類民族及受這類民族特性影響的民族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

我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於地理環境差異而分出的三類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國家在世界形成一體前是很有解釋力的.在地球正日漸成為一個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環境作為一個解釋變數雖然仍然能夠比較准確地解釋民族特性,但很難解釋這些民族國家的行為模式和發展走向.因為世界變小了,原來由於地理和技術而相對隔絕的幾大區域已經沒有了界限,各種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沖突、交融,各個國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將有相似的社會階層,這使得上述三大類民族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總的來說,地理環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國家行為的論點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是有解釋力的,但是對於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建構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來比較有力地解釋民族國家的行為及其之間的關系,而地理環境只是作為國際關系中地緣政治解釋的一個重要因素.

I. 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後,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內服飾的差異往往與容氣候、環境有關。
如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綉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綉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綉花綁腿,以抵禦嚴寒
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綉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綉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並且圍腰寬大。
「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