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幽州和並州的地理位置

幽州和並州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15:28

A. 古代幽州在哪個省份

幽州是現在的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地區。幽州,案《禹貢》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雲:「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於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佔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寶末﹐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寧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即以范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干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

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於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只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干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勖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

B. 幽州,荊州,並州,兗州,益州,西川,青州分別是現在什麼地方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專在今兩湖屬,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涼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C. 益州、幽州、並州、朔方、交趾分別是現在什麼地方

1、益州:四川一帶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2、幽州:現在的范圍為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古代行政區劃。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

3、並州:山西太原古稱並州。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4、朔方:位於黃河河套的西北部。朔方郡,漢武帝元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並州。


5、交趾:初期范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秦朝以後,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漢朝之後其地域范圍歷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圍及其文化遺跡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D. 冀州、青州、幽州、並州是那裡

1、冀州:范圍大致包括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安版陽市、權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

2、青州:范圍大致包括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日照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3、幽州: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4、並州:范圍大致包括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4)幽州和並州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冀州行政區劃范圍隨著歷史朝代的興廢更替,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的發展演變過程。兩漢時,河北的中南部為冀州。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短命的王朝,沒來得及在政治上進行重大的變革,只是改州為郡,仍依漢制。唐朝時冀州屬河北道,其管轄區約等於兩漢時的一個郡。

宋朝時,冀州屬河北東路。唐宋兩代的「道」和「路」性質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為郡,宋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屢見於史書。其轄縣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區直隸中央政府管轄,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隸省轄下的直隸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九州

網路——幽州

網路——並州

E. 三國袁紹冀州幽州並州青州是現在哪裡

今天河北、山西全境,山東膠東地區,河南北部,遼寧西部。另外幽並冀都在黃河以北,青州大部在黃河以南。

F. 古代的幽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感謝邀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相信每個人小學的時候都背過,這是唐朝陳子昂做的《登幽州台歌》。

讀這首詩的時候,肯定很多人多會心有疑問:幽州在哪兒啊,怎麼沒聽說有這個地方?

到了乾元元年,又又把名字改為幽州。到了大歷四年,幽州再度改名,名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看到幽州的名字被不斷地改來改去,真是心疼可憐的幽州寶寶。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此後,幽州作為行政區劃不復存在。

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16個州,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幽雲十六州"。別看只有16個州,但是讓大宋掛念了200多年,北宋的滅亡也與之有很大的關系。幽州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仍能在古詩中領略當地的風采。

G. 東漢並州的什麼郡與幽州的什麼郡挨著由什麼相連

司隸州:東漢州名。亦稱司隸校尉部。東漢時轄郡七,縣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機構所在地,在洛陽縣。洛陽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司隸州的轄境相當於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陝西渭河平原。 2、青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 3、幽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九十。治所薊縣,在今北京大興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4、徐州:東漢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5、冀州:東漢州名。轄郡、國九,縣一百。治所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三國曹魏移治信都縣,在今河北冀縣。轄地相當於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 6、荊州: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7、揚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六,縣九十二。治所歷陽,在今安徽和縣。漢末移治壽春,在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8、兗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八,縣八十。治所昌邑縣,在今山東金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西南及河南東部。9、豫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六,縣九十七。治所譙縣,在今安徽亳州。轄境相當於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 10、涼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治所隴縣,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營魏移治姑臧縣,在今甘肅武威縣。轄境相當於今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陝西西部。11、益州: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二,縣一百一十八。治所雒縣,在今四川廣漢。漢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轄境相當於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大部,及陝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12、並州:東漢州名。轄郡九,縣九十八。治所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西、內蒙古自治區、河北、陝西的部分地區。 13、交州:東漢州名。轄郡七,蒼太十六。治所龍編,在今越南河內以北。三國孫吳移治番禺,在今廣東廣州。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14、雍州:東漢州名。東漢興平元年分涼州和三輔地區置。轄郡九。治所長安,在今陝西西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青海黃河以南的一部分。

H. 古代九州指的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並州」嗎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I. 幽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西漢以前,認為「九州」系禹治水後所劃分;東漢以後,有的認為九州是周制,有的認為九州是殷制。具體州名未有定說。《尚書》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呂氏春秋》有幽州而無梁州;《周禮》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爾雅》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各家所說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尚書》所說的冀州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一帶;兗州相當今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青州相當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徐州相當今河南省東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揚州相當今安徽省南部、江蘇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東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區;荊州相當今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豫州相當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梁州相當今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地區;雍州相當今陝西省和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 八荒八為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面方向;荒,荒遠之地。《說苑·辨物》:「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帶,「八荒」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郡縣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域。春秋時「縣」大「郡」小,秦代郡大縣小。秦統一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來又增加為四十郡。漢高祖劉邦分為六十二郡,區域變小了。隋唐時改郡為「州」。縣制始於春秋戰國,秦代縣屬郡,一個郡管轄幾個縣。漢代郡國並存,國以下也有縣。隋唐以後縣隸屬於州或府。國周代分封諸侯,每個諸侯都建立一個「國」。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國。西漢實行郡、國並置之制,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與郡相當,所以常連稱「郡國」。道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分為十五道,是略相當於漢代的州,隸屬於中央的監察區。北宋沿襲唐制,分全國為十三道,不久即廢,改道為路。清代又恢復道,它的范圍較小,屬於省管轄,但比府、州為大。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徵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勢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同。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當於州、府。省本為中央官署的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相當於中書省辦事處或中書省行署),簡稱行省。當時全國除中央直轄地區直屬中書省外,共設十一行中書省。後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簡稱為「省」,沿用至今。州相傳堯時,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書》說)。舜時為十二州,增加了幽、並、營三州。到了漢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國時,共十八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後又分為二十一州。從漢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監察區,有時也是行政區。從南北朝起,州的范圍逐漸縮小了,當時江南的州實際上與郡無異。在唐代,全國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但大的州,也可稱為「府」。明清統一改州為府。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唐代府隸屬於道,宋代府隸屬於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直轄於中央。明清改州為府,一府管轄幾個縣。軍 「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隸轄於路。如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相當。山東(一)戰國、秦、漢時代,通稱華山或崤山函谷關以東為「山東」,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指在華山以東包括作者故鄉蒲地(今山西省永濟縣)一帶。(二)春秋時的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的晉國,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三)金代開始,山東即指現山東半島一帶,成為行政區域名。山西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中」(今陝西省一帶),後來指太行山以西的區域為山西。元代開始,山西成為行政區域名。江東一名江左。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作西南偏南、東北偏東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江東」。三國時這個地區是孫權的根據地,所以當時又稱孫吳統治區為江東。江表泛指長江以南地區。在中原人看來,該地區在江外,故稱「江表」。《赤壁之戰》中魯肅所稱「江表英豪」,即指東吳的英雄豪傑。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唐代「江南」又為十道之一,轄境相當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貴州省東北部地區。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西及安徽省長江以南和江蘇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區。河東戰國至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後泛指山西省。因黃河經河套後,流向由北向南,本區位於黃河以東而得名。秦代開始設河東郡,唐代設河東道,宋代設河東路,除唐代河東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其他轄境均在今山西省內。東吳三國時孫吳因地處江東(指蕪湖一下的長江南岸地區),所以又叫「東吳」。古代亦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專指舊蘇州府。關外(一)秦、漢、唐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二)明清稱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得名。關內(一)古代在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叫「關內」。(二)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又,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亦稱關內關西漢、唐時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為「關西」。西垂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義詞。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秦中相當今陝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又名關中。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J.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布如何

三國(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10)幽州和並州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置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范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准,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置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致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並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