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青藏高原相關知識
Ⅰ 高中地理青藏高原有哪些主要問題
簡單的,比如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特點及形成原因。
難點的,比如青藏高原如何影響我國氣候,當然需要有材料。青藏鐵路技術設計內容等
Ⅱ 地理高手幫忙從高中地理角度全面分析青藏地區。
自然地理
氣候:高山氣候,光照充足,熱量不足。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
大。夏季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地方,冬季氣溫一般比同緯度低18-20度。降
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區域內干濕季明顯,4-9月為雨季,10-3月為旱
季。
地形: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為主,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屋
脊」
土壤:有凍土層,不適宜耕作
水源:高山冰雪融水為主
河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雅魯藏布江是該地區最大
的河流,水量居全國第三,誰能僅次於長江。
人文地理
資源:太陽能資源(拉薩是日光城)、地熱資源(羊八井地熱發電站)、水能資
源豐富。藏北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柴達木盆地含有豐富的煤、石油
鉛鋅、鹽(察爾汗鹽湖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鉀肥廠)
交通:青藏鐵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多高山阻擋,交通不便。
勞動力:人口較少,勞動力數量少,素質相對低。
市場:經濟相對不發達,人口少,市場狹小。
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扶持
宗教:藏傳佛教
農業:游牧業為主,氂牛、藏綿羊、藏山羊為三大牲畜,我國四大牧場之一。種
植業集中在雅魯藏布江谷地,青稞為主要作物。
工業:不發達。主要以開發資源為主的工業
第三產業:旅遊業為主
重點記憶
青藏鐵路開發遇到的困難:高寒缺氧、生態脆弱、多年凍土、紫外線強
烈。
青藏地區開發的不利條件:經濟落後、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破壞地表結
構、引發地質災害、交通不便等
分析雅魯藏布江谷地發展農業有利條件時可以分為光、熱、水三點來答。
其形成原因是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Ⅲ 高中地理 用地理環境整體性解釋青藏高原的隆升 先謝過~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我想是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大氣圈,水圈,岩石圈之間是相互專關聯的。大氣屬圈與岩石圈,水圈一起孕育了生物。三者任何一方面有變化都會影響其他的方面。
三個圈層中岩石圈最硬,因此岩石圈的變化讓青藏高原個頭上升,其他的兩方面也必須的「服從」。隆起的部分相對其他地方更突出,在風的侵蝕下,形成了高原,而不是很高的峰。水往低處流,自然與青藏無緣。而大氣的降水,則將白色的外衣送給的青藏高原。
希望我的答案您會滿意。
Ⅳ 我國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開展關於「青藏高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他們通過網路搜索,查詢到下列相關材
(1)青藏高原隆起對(周邊地區)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專原隆起對(周邊地區)地理環屬境的影響;青藏高 原隆起對(周邊地區)大氣環流的影響;地理環境整體性研究(凡提及青藏高原對氣候、大氣環流、 地理環境整體性影響的均可) (2)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高原季風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一致,使東部地區①夏季風增強, 降水增多,且降水集中於夏季;②冬季風增強,冬季氣溫更低,氣溫年較差增大。 (3)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並向東擠壓;(高原邊緣地殼比較活躍,多斷層;)汶川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一 個斷裂帶上。(地殼運動的能量不斷積累,在汶川劇烈釋放,形成強震。) |
Ⅳ 高中地理關於青藏高原的疑問
因為青藏高原雖然普遍是高原,並且有極高的山峰,但是應為緯度高,相應的光照條件也不錯,晴朗的夏季熱量就很充足,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平原地區也可以種小麥~見通俗點大概就是這樣子滴~
Ⅵ (高中地理)青藏高原不是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嗎為什麼總體氣溫低呢
你都說他是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了。高氣壓帶氣流下沉,溫度低才下沉啊。而且青藏高原這個地方海拔特別高。高氣壓帶一般是降水比較少。
Ⅶ 高中地理所有知識點的總結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6.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7.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8.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9.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10.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Ⅷ 高中地理問題,青藏高原為什麼晝夜溫差大回答簡便點不要復制
青藏高原屬於高山高原氣候,垂直變化較大。
Ⅸ 高中地理知識
以下分析,前提都是同緯度地區:
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熱量不易散失,並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沿山坡下沉匯合之處,加上輻射冷卻,故氣溫日較差大。
隆起地形上部由於海拔高和方圓面積小的關系,氣溫受地表影響小而主要受周圍空氣的調節,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氣溫日較差通常比同緯度的平地小氣溫日較差小。
平地則介於兩者之間,山谷大於山峰;高原大於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質量、水汽、雜質相對較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大,晚上大氣逆輻射弱,所以氣溫日較差較大;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水域面積大,大氣質量、水汽、雜質集中在對流層底部。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晚上大氣逆輻射強,所以氣溫日較差較小。
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原因:地面是大氣長波輻射最直接的熱源,因而在同一點上,地面的溫度要比其上空的溫度高。到地面上固定一點的距離越長,溫度就越低。
下面是較為專業的解釋,有點深奧...
一、「高處不勝寒」的三種原因
經常在教學中遇到學生對青藏高原等山地氣溫低的原因就簡單回答:地勢高。甚至有的參考書也如此講解,其實這很易對學生產生誤導。同樣是海拔較高,而產生的「高處不勝寒」卻應該分為三種情況來分析:
1.平原高空的「高處不勝寒」
這應該是較簡單,學生易解釋清楚的一種情況。由於地面是大氣熱量的主要直接熱源,在平原的上空,由於離地較遠,所以,高空氣溫較低。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氣溫不高。
2.山地的 「高處不勝寒」
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氣比同緯度平原近地面大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少,太陽輻射因此很強。可是因為山地在同海拔地區地面面積較平原地區小,所以即使太陽輻射強,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熱量,發出的長波輻射有限。因此也就導致山地大氣得到的來自山地的地面輻射較少,使得氣溫不高。此外,山地的地形復雜,植被較多,並且雲霧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陽輻射。另外,山地海拔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換作用較強,風力較大,使氣溫不會太高。因而「高處不勝寒」。
3.高原地區的「高處不勝寒」
高原地區同樣有著高海拔,空氣稀薄的特點,因此太陽輻射很強。然而高原地區與山地不同,大氣與陸面接觸面積比山地大,地面輻射較多。在強烈的太陽輻射下,廣闊的地面增溫並產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輻射。可地面輻射的增多並沒形成平原地區那樣的較高氣溫,原因仍然在於其稀薄的大氣,由於大氣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較少,使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氣的保溫作用弱,使整個地氣系統的熱量流失很快。這樣,大氣的氣溫也就不會很高了,同樣導致了「高處不勝寒」。比較起來,同緯度平原地區近地面空氣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對大氣的保溫作用強,地氣系統的熱量流失慢,故氣溫較高。
由此可見,同樣是「高處不勝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簡單總結,平原高空大氣是離地面這熱源太遠而「供熱不足」;高山地區的大氣是地面小而「供熱不足」和高空風力的影響;而高原上的大氣是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強而大氣保溫作用弱使氣溫不高。青藏高原的氣溫低的根本原因應該是空氣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氣的保溫作用弱。
Ⅹ 青藏高原的相關知識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與印度、尼泊爾、不丹毗鄰;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以4000米左右的高差與塔里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相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高原上居民稀少,人口總數還不到中國總人數的1%。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發育極其年輕,地勢的極大隆起及其能產生的強烈熱力、動力作用,以及面積遼闊、地形復雜,加之此處緯度較低,故自然環境十分獨特,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輕而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單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山嶺海拔超過6000米,高峰終年積雪;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羌塘-昌都、岡底斯和喜馬拉雅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北面的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構造帶等,屬於歐亞古陸南緣的構造帶,在早中元古代結晶基底上,發育了早古生代優地槽,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皺基底,晚古生代轉化為穩定的蓋層。其中石炭-二疊紀出現含煤建造,暖水動物群和華夏植物群繁盛。
南面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構造帶,在中晚元古代結晶基底上整合遞變,從早古生代開始發育了地台蓋層,海相沉積一直延續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廣泛發育了岡瓦納相冰海雜礫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岡瓦納古陸北緣的微陸塊。由於這6個構造帶最新海相地層層位和作為各構造帶分界的縫合帶,明顯地從北向南依次變新,表明青藏高原是由歐亞大陸不斷向南增生,岡瓦納古陸北緣微陸塊不斷解體、北移、拼貼到歐亞大陸南緣而產生的。始新世青藏高原結束了洋殼演化和洋殼向歐亞大陸俯沖的歷史。
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已拼合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之間發生大陸岩石圈俯沖。在俯沖帶地殼縮短,分層變形、分層加厚。經歷了構造抬升和均衡隆升的階段,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出現。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中更新世以來近200萬年地殼隆升的結果,並且這一隆升過程至今尚未結束。青藏高原中若干條反映不同時期洋殼的蛇綠岩帶,揭示了岡瓦納古陸不斷解體,向北漂移,與歐亞古陸碰撞、拼合,歐亞古陸不斷增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