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地理位置描述
① 中國西南地區 氣候特點
中國西南地區屬於來亞熱帶源季風氣候,東南風和西南風影響,夏季炎熱多雨,地勢較高就比較涼爽,例如昆明和貴陽;冬季溫和降水偏少,受地形地勢影響,地區差異性較大,例如昆明比較溫暖,而貴陽冷濕一些;雨季5---10月。
② 急求西南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水文,土壤,資源,自然災害,生態問題,農業,工業,交通
西南地區地處內陸邊疆,少數民族集中,腹地廣闊、資源富集,發展極具潛力。
地形多山,跨三級階梯,地質災害頻發,交通建設困難。(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和凍土;橫斷山脈:山高谷深;四川盆地:群山環繞,蜀道難;雲貴高原:地形崎嶇,喀斯特地貌發育,地無三尺平)
氣候多樣,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夏季暴雨易滑坡、泥石流。水文條件上,有多條大河,不利於航運而富水能。川江及其支流中下游和西江水系運輸價值較高。
資源條件:豐富且潛力大。農林礦資源豐富;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分布組合好。適宜發展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原材料生產基地;能源資源豐富,可開發的水能豐富,四川天然氣儲量全國第一,貴州(六盤水)是「江南煤海」,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耕地短缺。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西南林區是橫斷山區,滇南谷地是熱帶作物基地。
社會經濟條件:已形成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交通制約經濟發展,內部經濟聯系和協調差,外運能力不強影響生產;加強西南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
西南地區交通建設與經濟發展
山海公路:成都—貴陽—南寧—北海(途徑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兩廣丘陵)
泛亞鐵路:昆明—新加坡
南昆鐵路:南寧—昆明
自然災害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西南地區的地理知識點
1)概況
位置和范圍: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面積和人口:面積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區
讀圖,熟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雅魯藏布江,黃河,三江源(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並流(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柴達木盆地,青海湖。
(2)世界屋脊與高寒氣候
冬寒夏涼、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盛夏氣候最低的地區。
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明顯,從東南向西北高原內部減少。
(3)高原農牧業
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環境)。
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日照時間長,蛋白質含量高,單位面積產量高)。
主要農業區: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風小,氣溫較高,地形平坦)
氣候嚴寒——高寒牧業、河谷農業、地廣人稀
地勢高 多雪山冰川——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大河源頭
太陽能豐富
發展交通 水力發電
(4)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
太陽能: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拉薩是「日光城」
地熱能:雅魯藏布江谷地位於亞歐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羊八井有地熱電站。
水能:雅魯藏布江的水能僅次於長江。
「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有察爾汗的鉀鹽(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鉀肥廠)、冷湖的石油、魚卡的煤、錫鐵山的鉛鋅礦。
(5)交通
公路運輸為主:青藏(承擔進藏物資的85%)、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鐵路:蘭青、青藏鐵路。
航空:有拉薩——北京、成都、西寧、廣州等航線。
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多年凍土,生態脆弱,高寒缺氧。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自然保護區,長江水量的25%,黃河水量的49%,瀾滄江水量的15%來自三江源地區,這里又有「中華水塔」之稱。
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交通。
進藏鐵路的幾個方案中,選擇青藏鐵路的原因:投資少,工期短,地形較平坦,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較少。
重要意義: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西藏同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等。
④ 西南地區的介紹
西南地區,中國傳統地理分區之一,東臨中南地區,北依西北地區。包括指四川、雲專南、貴州、重屬慶、西藏五省區。西南地區以山地為主、地形結構十分復雜,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稠密、交通、經濟相對發達。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一般指中國南方地區西部(不含青藏高原)的廣大腹地,主要包括四川盆地、秦巴山地、雲貴高原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四川南部,重慶、陝西南部、雲南大部、貴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廣西西北部。西南地區省區行政區劃代碼均以數字「5」開頭。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三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四川和雲南、貴州、重慶和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十年來,由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等諸多因素,本身地處中南地區(華南地區)的廣西也經常與川、滇、黔、渝、藏五地合稱為「西南六省(區、市)」。
⑤ 運用地圖簡要評價西南地區的地理位置
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回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答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⑥ 介紹一下西南地區的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以盆地、丘陵地形為主,北有黃土高原,南有雲貴高原,西有青藏高原,東有巫山、大巴山,四周均是高山峻嶺,又處於中國氣候南北分界線附近,致使這一地區長期處於冷空氣與暖濕氣流交匯地帶,夏季悶熱潮濕,冬季陰冷多雨,春秋季多雲多霧,一年四季難有幾個晴爽天氣,是中國日照時間最短、光照強度最差的地區。據相關氣象資料統計,重慶、四川、貴州三地區,年日照時數僅1000—1400h/a,年輻射總量為3344—4180 MJ/m2.a。
該地區太陽能資源雖然缺乏,但煤炭、天然氣資源卻很豐富,居民、企業的生活、生產大都依賴這兩種能源。然而,其大量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在多霧、多雨、潮濕的氣候作用下,又成為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在該地區,酸雨留下的斑駁「銹色」,隨處可見,尤以城鎮、工業園區及其周邊地區為甚。 雲南氣候大致與地形相對應。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區為山地立體氣候區,從海拔幾百米上升至幾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謂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絲猴就出沒於此。而北回歸線以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南部等地則屬於熱帶季雨林氣候,即全年高溫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東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熱冬冷,雨熱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屬於低緯高原氣候,「四季如春」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影響雲南的季風來自孟加拉灣,叫做孟灣季風。這是一股帶著大量水汽的氣流,全國大部分季風氣候區的降水也來自於這股季風。(在中國的季風氣候區,太平洋季風的主要作用是推動雨帶北移,而降雨的水分來自於印度洋季風。)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特別是氣候獨特的可處。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四川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於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佔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的70~90%;11月~4月為乾季,各月降水量小於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於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
雲南省雨量充沛,河流湖泊眾多,多年平均產水量2,222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量1600億立方米,兩項合計人均擁有約1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擁有量的4倍。豐富的水資源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並且成為最大的能源優勢。由於地形緣故,河流落差都很大,蘊藏有巨大的水能資源。雲南省參與的「西電東送」工程大部分的電能都來自環保的水能發電。
其它特點參考
http://ke..com/view/7627.htm
http://ke..com/view/9862.htm
http://ke..com/view/7242.htm#5
⑦ 西南地區的地址地貌特點
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地區的地表常見的石芽、石林、專峰林、溶屬溝、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發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態。對於石灰岩地區上述獨特的地貌,國內外學術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區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來命名,即「喀斯特地貌」。過去中國亦曾用過「岩溶地貌」一詞。在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約達130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如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廣東則有英德英西峰林,懷集橋頭鎮燕子岩、肇慶七星岩等~~
我國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廣泛,主要集中於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如廣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雲南的路南石林等聞名於世。
⑧ 四川的地理位置,詳細描述一下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地形復雜多樣。以龍門山一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區嶺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東部接近長江三峽處,海拔僅70餘米,與貢嘎山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懸殊,在中國僅西藏、新疆可比。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7萬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環抱。盆地底部龍泉山以西為川西平原區,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積達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龍泉山以東地區為盆地丘陵地貌區。該區地貌條件差異較大,據此又可分為川中方山丘陵、川東平行嶺谷區兩個地貌亞區。華鎣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內最高峰。
四川盆地邊緣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為主,佔山地面積的96%左右。該區主要的山脈有:北東緣的米倉山、大巴山;東南緣的大婁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緣、西南緣的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緣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區內最高峰為西部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該區丘陵和平原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間,平原在當地俗稱為壩子。比較有名的有廣元壩子、天全壩子等,是當地的農業中心。
川西南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
川西南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中段,地貌類型為中山峽谷。全區94%的面積為山地,且多為南北走向,兩山夾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個別山峰超過了4000米。主要山脈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錦屏山。最高峰為石棉、九龍與康定三縣交界處的無名山峰,海拔高達5793米。本區東部的大涼山山地為山原地貌。山原頂部海拔為3500-4000米,北部為大風頂,南部為黃茅埂。本區中部的安寧河谷為平原,面積約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川西北高原地區
川西北高原地區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分布在若爾蓋、紅原與阿壩一帶的高原沼澤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沼澤帶。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主要山脈有岷山、巴顏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兒山、沙魯里山。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氣候特點
四川位於亞熱帶范圍內,由於復雜的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復雜多樣。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氣候帶為主,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垂直方向上有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有利於全面發展四川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
東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在地域上由西向東遞增:盆西900—1200小時,盆中1200—1400小時,盆東1400 -1600小時。在時間上,春夏多於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陽總輻射量3100—4200兆焦爾/平方米,其時空分布與日照類似。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數為2000-2500小時,地區差異不大,僅龍門山區相對少,為1600—2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多為5000—6800兆焦爾/平方米,屬全國光能豐富區之列。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時數1200—2700小時,較東部盆地多一倍。空間上,由東北向西南部遞增;時間上,乾季多於雨季。全年太陽總輻射量4000—6200兆焦爾/平方米,除小涼山東側外,光能資源大於東部盆地。
東部盆地年平均氣溫14—19℃,比同緯度地區高1℃。一月平均氣溫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氣溫15℃—19℃;七月平均氣溫25℃—29℃,是全年最熱月份:十月平均氣溫15℃-19℃,接近該區年平均氣溫。四季分明:春季候溫10°-21.9°,長約3個月;夏季候溫≥22°,長3個多月;秋季候溫10℃—21.9℃,長2.5個月;冬季候溫<10℃,長3.5 個月。全年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4200℃—6100℃,無霜期280-300天。川西高原主體部分年平均氣溫<8°C;一月平均氣溫-5°C左右;四月平均氣溫5℃—10℃;七月平均氣溫10℃—15℃;十月平均氣溫5℃左右。全年無夏,冬季漫長,可分3期:寒期候溫≤0℃,冷期候溫1.1℃—9.9℃,溫涼期候溫≥10℃。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在2000℃以下。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氣溫 5℃,德昌以南谷地10℃—12℃,為全省冬季最暖地區;四月平均氣溫10℃—24℃;七月平均氣溫15℃—26℃;十月平均氣溫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兩季。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銳減至2000℃。
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於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佔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的70—90%;11月—4月為乾季,各月降水量小於10毫米。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於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
四川主要河流水系
岷江水系:全長735公里的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之一。她從仙境般的阿壩州走來,向物產豐饒的成都平原而去,一路穿山越嶺,奔向大海。她孕育了古老莊重的藏羌風情,造就了澤被千古的都江堰,留下了奇異瑰麗的遠古文明,養育了沿河兩岸逐其而居的人民…… 岷江的惠澤之功,使她贏得了「天府之國」「母親河」的譽稱。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在四川境內長1375公里。唐古拉山皚皚雪峰下的涓涓細流,匯集成了虎跳峽的滔滔急流,驚濤拍岸。這里是四川省境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和彝族、摩梭人風情獨特的地區,擁有巨大的水能資源和生態資源。 沱江水系。全長702公里的沱江,因《史記》載「岷江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述而得名。並被視為岷江的「雙生」河流。沱江發源於茂縣九頂山,主要流經盆地丘陵地區。沿途土地肥沃,人口集聚,文化悠遠,古跡眾多,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地域之一。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是四川水路運輸的主要河流,全長1120公里。其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支流是涪江和渠江。涪江發源於岷江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區;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江,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遺址和三國蜀漢遺跡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四川北部和東部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
成都: 成都有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其平原面積和丘陵、山地面積幾乎各佔一半。成都是古蜀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述。景觀::"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巴山蜀水,絢麗多姿,自古為文人學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脈構造各異,景觀獨特現屬重慶市地域,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自西向東橫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壯麗多姿,被稱為中國的山水畫廊。成都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的發達城市繁榮的景象與沿海城市不相上下,比比皆是。
瀘州市,四川省轄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川渝黔滇結合部。地理坐標北緯27°39′-29°20′,東經105°08′41〃-106°28′,東西寬121.64千米,南北長181.84千米,幅員12,243平方千米。
內江
內江市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座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通自貢、宜賓、瀘州,北到遂寧、南充,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
⑨ 中國西南方向指哪裡
西南地區
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共五個省市區。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西南地區又被稱作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 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4.5% 。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大部。
區域地理位置為東經97°21'~110°11',北緯21°08'~33°41'之間。 毗鄰 不丹 、巴基斯坦 、尼泊爾、 印度、寮國、緬甸等國。
(9)西南地區地理位置描述擴展閱讀:
西南地區地處環球緯向特提斯造山系的東部,是一個由泛華夏陸塊西南緣和南部岡瓦納大陸北緣不斷弧後擴張、裂離,又經小洋盆萎縮消減,弧-弧、弧-陸碰撞形成的復雜構造域。
西南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東南部。行政區劃下的西南地區地形比較復雜,區域內四川盆地海拔在500米左右,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的海拔分別為 2 000米和1000米,而青藏高原東緣的海拔基本在3500米以上,區域內各種地貌形態分布廣泛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