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陽關地理環境

陽關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2 03:46:13

① 陽關道在哪裡,為什麼有「陽關大道」這個諺語呢

陽關道位於玉門關以南,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道路,因處玉門關之南,依照北為陰,南為陽習俗,故而得名陽關。現在遺跡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是古代陸路對外的交通要道,陽關道經過陽關,通往西域,屬於綠洲與荒漠的交界處。

第一個,陽關道中有「陽」,「陽」象徵光明,代表著一條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第二個,這條道路,不僅是中西方交流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因為直通西域,道路廣闊漫長,所以稱其為大。

第三個,古代的絲綢之路,路途艱險無比,自然因素是要途徑荒漠,人為因素主要就是隨時有土匪、強盜出沒。所以人們為了給自己增加點勇氣,就希望這條道路沒有磨難,能夠一帆風順。

② 敦煌陽關未發現林地大面積減少,對這一調查結果你怎麼看

敦煌陽關未發現林地大面積減少,對這結果你怎麼看?

生態保護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有益於子孫後代的事情。其他的利益,特別是其他的眼前利益,都要為他們讓路。

③ 陽關因地理位置獨特而經歷了什麼

根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在公元前111年的時候漢武帝「列四郡內,據兩關」容。其中的四郡,指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指的就是玉門關和陽關。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西南70千米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由於陽關的地理位置獨特,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開始,陽關就曾設都尉管理軍務。漢代至唐代,陽關一直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以後的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數不清的將士曾在這里戍守征戰,數不清的商賈、僧侶、使臣曾在這里驗證出關,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為陽關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後來的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綢之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由於歷史久遠,陽關關城烽燧能夠保存下來的非常少。特別是至宋代以後,因與西方交流的陸路交通衰落,陽關的古關逐漸被廢棄。

④ 為什麼會有「陽關大道」這個說法

相信我們在生活會經常和朋友們開玩笑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它在我們現代人的意思里是:今後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彼此再也不去來往,並且這個「陽光道」指的是我們今後走的明媚大道,比喻好的前途。可是,在古代,這個「陽關道」還是這個意思嗎?如果不是這個意思,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對於「陽光道」,還有另一個寓意。因為在我們熟悉的詩句中就有過這樣一句關於對「陽光道」的描寫:「勸君更絕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這些古代文人的詩詞中,陽關卻經常給人的是一種冷落悲愴的感受。畢竟想想那時候交通不便,去西域路途遙遠,完全是靠著人們的雙腿,並且路途中充滿著未知,在西域途中會經常遇見沙暴與沙塵、充滿著蒼涼的塞外。所以在途中難免會希望自己有個好的前途,不枉費自己辛苦遠離他鄉謀求前途的那份心。

⑤ 地理位置問題

現在玉門關
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里或10里,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跡。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牆上寬均為37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編輯本段]漢代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
對於漢玉門關的關址,歷來看法不盡一致。唐宋時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均認為在唐壽昌縣(今敦煌市南湖鄉壽昌故城址)西北118里。敦煌遺書《沙州圖經》、《沙州城土鏡》、《壽昌縣地境》等認為在唐壽昌縣北160里。本世紀以來,依據敦煌西北80公里許的小方盤城所出「玉門都尉」等漢簡,許多學者認為該城即漢玉門關。還有人認為最早的玉門關在敦煌之東,或即漢玉門縣(今玉門市赤金鎮)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廣利伐大宛後才遷到敦煌西北。近年,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依據敦煌馬圈灣等地烽燧遺址所出漢簡以及當地地形、驛道相關位置等考證,玉門關應位於臨要燧東側,玉門候官燧(馬圈灣)西側,似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的馬圈灣遺址西南O.6公里處,通往西域的古驛道從此高地中間穿過。但關城遺址尚未找到,或已毀壞無存。以上盡管看法不一,但均認為漢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終漢之世沒有改變。敦煌漢長城沿線烽燧遺址所出大量的簡牘亦證明了這一點。
[編輯本段]隋唐玉門關
玉門關隋唐時,玉門關關址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唐慧立彥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於貞觀三年(629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今甘肅安西縣鎖陽城),在當地詢問西行路程,有人告知: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一葫蘆河,「下廣上狹,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導,於半夜三更到達河邊,遙見玉門關。「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葫蘆河即今流經玉門布、安西縣等地的疏勒河。這里標明瓜州晉昌城以北五十餘里的葫蘆河上置有玉門關。《隋書·西突厥傳》、《元和郡縣圖志》亦記載玉門關在瓜州晉昌縣境。據此,學界普遍認為隋唐時期的玉門關位於鎖陽城北30公里許(約合唐里50餘里),即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已移至漢玉門關東約240公里之處。這里正處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鎖陽城),西北與伊州(哈密)相鄰。且傍山帶河,形勢險要。其四周山頂、路口、河口要隘處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亂山子七烽等。關址於1958年修建雙塔水庫時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時可露出水面。關牆已坍,夯築,殘寬3.5—4米,殘高O._3—0.75米,南北160米,東西155米,開東、西二門,四周環以護城河。關牆內外散落大量素麵灰陶片、碎磚塊、花崗岩石條、殘石磨等,均系隋唐時期遺物。
唐邊塞詩人岑參曾作《玉門關蓋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形象地描繪了玉門關的沖要地位。守關甲兵多達五千,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隋唐玉門關為何東徙瓜州?這與當時伊吾路,即由瓜州經玉門關徑趨西北直達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開通有關:此路之名始見於北周。《周書·高昌傳》:「自敦煌向其國多沙磧,道里不可准記,唯以人畜骸骨及馬糞為驗。又有怪異。故商旅來往,多取伊吾路雲。」這條道路在敦煌唐人寫卷中又稱之為「第五道」。它的開通使瓜州與伊州直接連通起來,無須再繞行敦煌又往,縮短了驛程,玉門關自然亦隨之東徙瓜州。
[編輯本段]五代宋初的玉門關
到五代宋初,玉門關址又有了新的變動。敦煌遺書《西天路竟》記:「靈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肅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門關。該文書為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派遣行勤等人赴西域求法使團中一位僧人的行記。行勤等由肅州(今甘肅酒泉市)一日可抵玉門關。一日行程一般在百里以內,表明此時玉門關已東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百里的地方,當位於今嘉峪關市界內,已在安西縣雙塔堡東200公里許。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肅州「西至玉門關七十里」:「肅州又九十里渡玉門關」。一作70里,一作90里,雖不盡一致,但亦相去不遠,均為一天的路程,與《西天路竟》所記吻合。五代後晉高居誨《使於闐記》載,由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門關,又西百里出玉門關,經吐蕃界」。金河即今流經酒泉城西的討賴河。考之史籍肅州附近從未設過天門關,所記天門關在肅州西百里,百里系取成數,其位置相當於上引史料中的玉門關,「天門」當為「玉門」之誤,因字形相近或字體漫漶致誤。至於所記肅州西二百里的玉門關,實為當時玉門縣,玉門軍的治所,而非玉門關。兩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典籍皆記載玉門軍在肅州西200里許,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攻軍置縣。故高居誨之玉門關蓋玉門縣之誤。
綜上可見,五代宋初的玉門關位於肅州城西70一100里之處.已移至唐玉門關之東200公里許。酒泉城西70--'100里地方正是嘉峪關黑山的所在(位於明代嘉峪關城樓西北15里),該山系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體平地拔起,橫亘於走廊平原之上,相對高度一般200—500米。山體南部有一條東西延伸的天然峽谷,長約10公里,寬80一120米,南北兩側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勢險峻,今名石關峽或水關峽。峽內有大道,可通車馬,成為古代由酒 泉西出的要日。峽中還有一股名為紅柳溝的泉水由西向東流去,泉水自南北兩山崖間滲出,匯為水流,遂為穿越石關峽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水源。古代在乾旱戈壁地區行進,沿途人畜水源補給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由肅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紅柳溝泉水的補給,因而石關峽也就成為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石關峽東端距酒泉75里許,西.口距酒泉約95里,這一里數恰與以上記載中玉門關的位置相合。可以斷定,石關峽為五代宋初的玉門關無疑。關城遺址設於東口,已毀壞殆盡,今僅存一些殘跡。
玉門關為何要東移石關峽?有其兩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從當時河西走廊一帶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石關峽的位置正當東面的甘州回鶻與西面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的分界處,自然成為東西交通的要口。二是與當時第五道的廢奔,以及沙州社會長期穩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暢通密切相關。第五道雖由瓜州 可直達伊州,無須繞行沙州(敦煌),驛程較短,但要穿越八百里的莫賀延磧,極乏水草,路況險惡。而如果由瓜州繞經沙州再至伊州(稍竿道),雖路程較第五道遠了近百里,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規模較小,水草條件稍好,行走較易。於五代宋初的敦煌遺書等史籍中見,這一時期瓜、沙二州在曹氏歸義軍政權統治下,社會安定,穿越河西走廊的來往的行旅皆經由沙州而往,而未見有人取道第五道的,表明該道已棄之不甩,該道上設置的唐玉門關(雙塔堡)自然隨之廢棄,遂被置於今嘉峪關市石關峽的新的玉門關所取代。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從史籍上銷聲匿跡了。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置以來,伴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歷時1140餘年,關址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玉門關在東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⑥ 西域地理位置

回答樓主:

西域的地理概念

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內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容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
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

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准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因而該區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樓蘭即是由於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⑦ 我國正式開展陽關考古調查做什麼

日前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陽關遺址考古調查與研究」項目於2017年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聯合考察隊目前已經開始了調查勘探工作。「陽關在哪裡」這一千年未解之謎,或將因此揭開。

張俊民說,遺跡已被黃沙掩埋千年,考古難度較大,僅靠地表情況難以獲得有效信息。此次考古調查中,聯合考察隊除了全面梳理前人研究成果,還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尋找陽關的位置。

目前,聯合考察隊對南湖周邊,特別是古董灘、紅山口一帶進行了無人機航拍和實地調查。在古董灘的全面航拍,取得影像6000多張,可以生成1:500和1:1000的電子地圖。

考察隊完成了40多處疑似影像點的實地核驗,排除了有可能是古道、長城、烽台和壕塹的地點,確認了幾處古代水渠、耕地和村莊遺跡。此外,他們還採集了40餘件測年標本,這為進一步認識疑似點的時間、判定疑似點的屬性提供了直接佐證。

據悉,相關工作還在繼續。

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⑧ 玉門關地理位置

玉門關
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內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容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⑨ 甘肅的地理環境

今天是甘肅舟曲縣的哀悼日,原本那兒挺好的,可就泥石流破壞了這一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