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地理環境以為依託
⑴ 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及特徵
一、地理位置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沖。他的地理范圍大致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在希臘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連綿不絕的山嶺河川將陸地隔成小塊。
但是,浩瀚的海域卻賦予希臘先民以廣闊的發展空間,這裏海岸曲折,綠島相連,港灣眾多,地中海氣候溫和宜人,海洋資源得天獨厚。山嶺溝壑,耕地缺乏,土地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臘從事海外貿易,海外殖民和經濟文化交流。
二、特徵
第一特點是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
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第二特點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愛奧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特點是: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
第四特點是: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范,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范,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
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
第五特點是: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
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旋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
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1)希臘地理環境以為依託擴展閱讀:
古希臘時代經濟相當發達,工商業雖然規模不大,不過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除了斯巴達採取管制經濟的體制外,其他各城邦大都寬松且自由。不過各城邦都有貧富懸殊的情況。
希臘化時代各國,尤其是埃及與西亞對於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採取嚴格的控制。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幾乎每一鄉村都設置政府經營的工廠或商店,用來充實財政,對於私營工商業也是嚴格管理;西亞的政府也有相似的手段,只不過規模較小。
但是,貧富懸殊的情況,以及工資下降和物價上升的情形相當普遍,這些現象讓人民的生活相當辛苦。
另外,大都市的興起亦為希臘化世界的特色。敘利亞的安提亞克在百年之內人口成長四倍,底格里斯河上的塞流西亞從渺無人煙之地成長為數十萬人口之多,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為當時最大城市,大約有一百萬人口。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古希臘
⑵ 有關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輝煌屬於希臘,宏偉歸功於羅馬」。近現代的西方人,似乎對古希臘羅馬文明懷著一份無法釋懷的感念,奉它們為西方文明之根。古希臘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顆璀璨明珠。在現行的人教版 必修《歷史Ⅰ》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中,在第一節的「研究的主要問題」中,提到: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影響。這一問題的提出,並適當發展,探究希臘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究,有利於學生將地理和歷史的知識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從歷史追溯,我們人類的早期文明主要發生在大河流域,是屬於大河文明。古代中國是在黃河、長江流域,古印度是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古埃及是在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而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則是以海洋為依託,屬於海洋文明。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呢?
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因此自然環境對一個民族及其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就常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利用投影,打出希臘的地圖)
眾所周知,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愛琴海、西部的愛奧尼亞海和亞德里亞海(他們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這里土地較為貧瘠,很不適於種植農作物。而且,荒涼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塊,使得陸地交通和交往極其困難。但是,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因為希臘和愛琴海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的要沖,便於古希臘人與西亞、北非的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古希臘奴隸制經濟與其它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的顯著差別就是在於發達的工商業經濟。而這個差別正是海洋賦予古希臘的。海洋的多變,時而凶險、時而平靜,使得游歷在海洋上的希臘人具有勇敢、現實、自由、多思、探索、富於進取的精神。而在希臘的每一個山頂上都能看到島嶼和大海,這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恐懼心理。與古希臘獨特的海洋性地理環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於不具備相同的條件,因此那裡的人民較少擁有希臘人所擁有的自由思想。這不能不說,地中海這個上帝賦予古希臘人的禮物實在太重要了。不僅如此,發達的海上貿易還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並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還給予人們較多的閑暇時間,以便於自由地追求各種學術。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接觸了城邦以外的文化,豐富了希臘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由更加渴求。與海洋和貿易具有直接關系的、發達的奴隸制工商業文明本身就是開放的、外向型的、競爭性的,這決定了希臘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只有這樣,才能對付現實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愛琴海地區氣候溫和,很適宜人居住。夏季信風從東北部刮來,溫暖了炎熱的天氣;冬季的西風雖然覆蓋了希臘半島,帶來了雨和雪,但並不寒冷,很少會結成冰。從希臘人的服飾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臘的氣候狀況。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經常光著腳。其民房和傢具十分簡陋。由於氣候宜人,希臘人喜愛在露天活動。希臘的公民大會就是在露天廣場舉行的。人們聚在露天的公共場所里,褒貶民主政治,評論人物,闡發自己的政治見解。這種社會生活有助於推動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人處於空曠的天地間時,其心胸往往十分開闊,思維活躍,整個人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因此,希臘人的自由思想與希臘溫和的氣候及其開放的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有時地理環境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古希臘如此優越的的地理環境、宜人居住生活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輝煌的古希臘文化。
在古希臘,民主是指一種國家形式即政體,按近代政治術語稱之為民主政體、民主政治、民主制。而按照希羅多德及其他古典學者根據當政人數及其宗旨和方法手段劃分政體類型的傳統方法,可分為三種正宗政體及其相應的三種變態政體:實行一人統治的為君主制和僭主制;體現少數人統治的為貴族制和寡頭制;實現多數人統治的則為民主制和極端民主制(或稱暴民政治)[2](pp.133~134)。在本文中所說的民主,乃是奴隸佔有制城邦的一種政體。這種政體在把整個城邦的利益置於首位的同時,確實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公民有一定的參政權利,使其對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積極影響,確實能夠使絕大多數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一定保障。
根據目前史料,古希臘城邦中,雅典民主政體的建立在時間上先於其他城邦,因此可以認為雅典是古希臘民主政體的發源地,而雅典民主政體的成因即可視為古希臘民主政體的成因。這些成因不外是:原始社會民主遺風;工商業發展及獨立小生產經濟的穩定;平民力量增強和貴族內部的分裂;以梭倫等為代表的個人作用等等,均為雅典民主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至於你說的公民一定是貴族,希臘城邦性質是具有共同血緣的。這種說法我覺得有點類似於我們常說的炎黃子孫,我們都是炎黃二帝的後人,這樣可以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古希臘也一樣,他們也崇拜祖先,所以,所以他們都自稱擁有共同的偉大祖先,我覺得這個道理。
⑶ 希臘人文主義思潮內容
[內容提要]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說,多為中外學界所稱道。本文剖析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與那時的城邦的民主政體、理性精神與中庸思想之間的關系,旨在說明: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是在某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並以其理性主義觀念為依託的。尤可注意的是,古希臘人對思想自由之「度」的駕馭令人驚嘆,那就是古代西方人所恪守的「中庸之道」。
人們在西方文明的源頭摭拾,常會在古希臘人那裡有驚人的發現。確實,在世界文明史上,這是一個有著諸多創造與獨特貢獻的民族,以至不少學者常常把「世界第一」的桂冠奉獻給它。本文所釋論的「思想自由」之說[(1)],亦被一些學者歸屬其間。現代英國歷史學家柏雷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書中稱:希臘人之所以使我們永遠銘感難忘,乃是因為他們最初發現了「思想自由」,並認為這「不但是他們哲學的玄想,科學的進步,政制的實驗之條件,並且是他們文學與藝術所以能各臻美妙的條件。」[(2)]。又如現代美國歷史學家伊迪絲·漢彌爾頓也說,古希臘人走在人類的前面,那時人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思考並發表識見,於是「世界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3)]。對此類說法學界盡可以褒貶臧否見仁見智。問題的重要性在於,透過這些看似偏激的論斷,需要弄明白的是: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的社會歷史成因、它的特點、巨大影響及其時代局限性等等,這對於世界歷史的研究應當是有意義的。本文從歷史學的角度,對此試作陳述與評析。
一
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是與它的城邦制度有關,尤其是它的主要城邦雅典所推行的民主政治的產物。著名的《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分析「希臘的奇跡」時提出了兩點解釋:希臘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易於吸收東方文化的成果;城邦的出現並持久的存在,是促成希臘人取得非凡成就的第二個要素[(4)]。德國歷史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更明確地指出:「希臘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識、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現實的基礎。」[(5)]這些論述,是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
說起「城邦」,並非希臘人獨創。「城邦」一詞(πσλιδ)源自於古希臘文,在現代西文著作中,則意譯「city-state」,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城市國家」。究其原意,城邦是由城市、國家與公民公社這三種互相關聯的因素組成的,它是由一個中心城市,加上鄰近的鄉村結合而成的一個國家,因而「小國寡民」是它的顯著特徵,漢譯「城邦」是符合原義的。不過,就古代城邦的結構而言,其實際情況遠比這簡略的「定義」要復雜得多,學界對此歧義紛出,爭論不休[(6)]。
我大體同意這樣的意見,城邦是人類社會最早自行瓦解的原始共產公社演化出來的一種公民集體的經濟、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的統一體系;原始社會的普遍性決定了城邦的普遍性,因此它決非為某一地區所特有和獨創。但我卻不贊同以「城邦必經論」為由,否認古代世界某些地區城邦發展的個性,亦即有意或無意忽視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由於各自具體歷史條件的不同,古代東方諸國早期出現的城邦不同於古典的城邦,即使在古典世界內部,希臘的城邦也不同於羅馬的城邦,前者基本上是各個城邦的發展史,長期沒有建成統一的國家,而羅馬卻是從城邦發展為帝國。可見,「條條道路通羅馬」未必是通例。如果硬要以「城邦必經論」這一原則來遍索各個國家與地區城邦之蹤跡,並削足適履地與之相暗合,那麼原本色彩斑爛的人類世界與世界歷史豈不成了灰色一片的了嗎?
我以為,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之說,正賴於它的城邦獨特性。與古代東方國家相比,也部分地與羅馬相比,古希臘城邦的這種獨特性表現為:1.古希臘城邦發展得相當充分,而且持續時間也最長,可以說,「古希臘社會的全部歷史過程就是城邦的歷史過程。」[(7)]在世界上古史上,只有古希臘人所建立的城邦保持並延續了數世紀之久;2.古希臘城邦國家的最高權力屬於公民大會;3.擔任城邦領導的各級行政長官是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的[(8)]。毋庸置疑,以上幾個特點正是古代希臘世界政治發展趨向於民主的根源以及構成民主政制的核心內容。
在此,我們以雅典城邦為例,進一步闡釋古代世界推行民主政治的城邦與公民的思想自由之間的關系。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自梭倫改革奠定基礎,中經克里斯提尼改革擴大成果,至公元前461年埃菲阿爾特斯的改革而最終確立[(9)]。埃菲阿爾特斯被刺身亡,伯里克利成了民主派的領袖,在他當政的時期(公元前461—429年)民主政治也達於極盛。在雅典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伯里克利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道:「我們的政治不是從我們的鄰人的制度中模仿得來的。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負擔公職優先於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為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10)]伯氏對民主政治的自豪感與優越感溢於言表!這個被稱為「全希臘的學校」的城邦,當時在各個方面都領先於希臘世界,「雅典文明」也成了西方文明史上第一個光輝奪目的時代。
雅典民主政體有三個主要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與民眾法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公民大會。在伯里克利時代,公民大會發展成定期舉行的最高權力機構,每月召開3至4次,凡年滿二十歲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以投票方式決定城邦的所有重大的事情。此外,對雅典民主政治富有進步意義的是國家公職人員,都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並要受到公民大會的監督,若不稱職,隨時可以罷免。公職人員卸任時要作述職報告,倘發現有瀆職或犯罪行為,要追究法律責任,直至被判處死刑。在雅典城邦,言論自由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凡公民,在公民大會上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各種建議,批評公職人員。因而在公民大會上充滿了各種不同意見的爭辯,各種不同政治派別的爭斗,有力地顯示了民主政治對思想自由的開展所具有的催發作用。
但是,古代雅典人的思想自由是有局限性的,這種局限性也取決於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因為它畢竟是在奴隸制條件下產生的,對廣大奴隸來說,他們是沒有思想自由的,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說:「所謂奴隸,就是一個不能發表自己思想觀點的人。」此外,婦女與外邦人也不能享受公民權利,自然也無法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即使對廣大雅典公民來說,依其參予城邦政治生活的實際情況來看,能經常出席公民大會的大概也就二、三千人而已,離公民總數二、三萬人不過十分之一左右[(11)],因而能夠享有言論自由並積極參政議政的多為雅典富有公民。相當一部分的雅典公民多迫於生計而不能享有這種思想自由,並失去在公民大會上發表高論的權利,故「主權在民」與「輪番執政」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至此,我們可以歷史的眼光,對古希臘時代的思想自由的形成作些歸納:首先需要的是物質基礎,這不由使人們想起了恩格斯的著名論斷:「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12)]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展之於思想自由,亦應作如是觀。非天賦的思想自由只能藉助於一定的物質手段,在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下才能作用於外部世界。顯而易見的是,當一個人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時候,他首先想的大概是如何解決溫飽,不再光著身子,因此,物質生活上的無憂無慮似是能享有思想自由的前提。在古希臘,正是由於廣大奴隸的辛勤勞動,才使一部分人可以坐享其成,去從事思想與文化上的創造。其次是精神上的條件,即可以自由地思考,平等地討論,熱烈地爭辯,安心地寫作以及享有良好的教育等等,舍此,即使是一個享有全權的公民,他也是不會有多大的作為的。再次,閑暇的時間也不可或缺。一個人只有有了閑暇的時間,才可以自由地進行思考。從表面上看古希臘文明的諸多成果都是少數上層奴隸主階級所為,實際上,由於廣大的平民階層特別是奴隸們的辛勞,才為一部分人帶來餘暇,使之可以專事精神文化的創造。簡言之,優裕的物質條件、歡愉的精神生活加之足夠的閑暇時間,在古希臘城邦制度及推行民主政治的城邦里(如雅典),都一一找到了它的歸宿,這是因為較之當時古代世界的其他地方,如中國和印度等古代東方國家,自有其獨特的與內在的歷史條件。由此再看本節一開始就引用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及卡爾·雅斯貝斯對於古希臘城邦之影響的論述,也就感到不難理解了。
二
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是以理性主義觀念為依託的,它是理性的子女。理性主義要求思想自由,因為唯其思想的自由(或自由的思想),才能使充滿理性的精神呈現出一種活潑健康與朝氣蓬勃的生命力,並對西方文明乃至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經久不息的影響;反之,沒有理性為基礎的思想和言行,其結果只能如理性主義史學奠基人伏爾泰所說的「瘋狂」[(13)],凌亂錯綜而沒有條理,不可能產生有任何適合於社會的想法,而這與理性是格格不入的。
學界論曰:希臘人創造了「人的理性」[(14)]或者是「自主理性的發現者」[(15)]。倘此論不謬,我們可以發現,古希臘人所「發現」的思想自由正是公元前6世紀以來理性主義思潮的產物,這一新思潮可以追溯到愛奧尼亞的米利都學派那裡。被稱為古希臘「七賢」的米利都學派創始人泰勒斯,首先提出了宇宙本體,一切都由水來,然後又復歸於水。泰勒斯哲學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了宇宙本體的問題而不是解答問題,但他卻是希臘思想走出神話進入科學階段的最初界標,其後的阿那克西曼德與阿那克西米尼則是繼承泰勒斯的事業。由於他們的努力,開始打破了希臘人關於世界本體的神秘觀念,而代之以純理性的解釋。
自從泰勒斯提出了宇宙本體的問題,此後這一問題便成了希臘思想家關注的中心。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從唯數的本體觀與宇宙觀出發,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數,並用數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他們在人們所感受到的表象世界背後,第一次發現了與前者相異成趣的超感覺的外部世界。
到了阿那克薩果拉與德謨克利特等人那裡,則將這個世界具體化為原子世界,他們認為世界萬物是由一種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原子所構成,並有其自身的規律,各種神祗已不能成為世界的主宰。至此,在希臘哲人看來宇宙已不再是那樣神秘莫測,昔日那種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感正在日益消失,且為一種要了解與駕馭它並為人們而利用的願望所取代。
這種願望在智者派(詭辯學派)那裡得到了有力的體現。該派代表人物普羅太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著名的命題,正與希波戰爭後雅典城邦日趨成熟的民主政治以及在這種民主政體觀照下的人本思想的高揚相合拍。在這種思潮下,新的觀念與學說到處在流傳,舊的傳統與陳言在消退,於是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出現了興盛一時的「智者派運動」。「智者派運動」啟導世人重新估價一切舊的傳統觀念,否認神的存在,對推動當時希臘人的思想自由不啻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這是人類思想的一次解放。
從前蘇格拉底時代發展到蘇格拉底時代,蘇氏的「認識你自己」更為希臘精神開辟了一個新天地。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創造力的反省,一種對人類自身存在的深刻反省。蘇格拉底七十高齡時,以不信神祗與蠱惑青年的罪名被判處死刑,留下的「申辯詞」[(16)]成了西方思想史上為思想自由請命的千古絕唱。在那裡,他主張,凡為一個人的理性所宣判為錯誤的東西,就不應該去想、不應該去做,即使受到當權者或法庭的強迫,也要不惜任何代價予以抵制,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審判台前加以考察。他的思想顯示了一種類似近代理性主義者的思想光輝和為真理而獻身的忘我精神。蘇格拉底的確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殉他的事業、他的信仰的。
希臘從擺脫神到轉向自然、轉向宇宙本體再轉向人,這一過程伴隨著人類思想的一次次解放,也標志著古代人類的精神不斷覺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古希臘人在文化的諸多領域,創造出了令後世稱羨的光輝的業績,成為通向西方文明的一大源流。
在古希臘人的想像中,神人是同形同性的。神們同人一樣,有形體、會說話、愛打扮,在人格化了的諸神身上,也具有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體現了更多的人的品格,諸如勇敢與懦弱、善良與殘忍、寬容與嫉妒等等,在著名的荷馬史詩中,人們能領略到這一點。神與人之區別在於,神們比人更有力量、更長壽、更美麗,於是,在那裡,「神秘奇詭的幻感漸失,神們也失去深沉的神秘性,只是一種在高明愉快境域里的人生。」[(17)]而人們所感受到的也是一種生活在沒有受到神的限制的人生,同樣是充滿了歡樂,而安適自在。說到底,希臘人的神是為著人的自身利益而存在,所以他贊美神,實際上也就在贊美人類自己。
在古希臘,宗教構成了城邦生活的一個部分,具有明顯的世俗性質。如每年雅典城邦祭祀雅典娜女神,人們要連續舉行幾天的賽車、音樂、舞蹈與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顯示了一幅雅典公民文化生活的畫卷。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也是一種創作與表演的戲劇活動。雅典城邦每逢宗教節日,便由國家出資上演悲劇與喜劇,並發放「觀劇津貼」以資助貧窮的公民能享受這一世俗的文化慶典。當然在戲劇作品中,也不乏神靈的出現,但劇作家們更關心的不是宗教,而是各種各樣的人、人的命運及人生的意義。
在古希臘,從沒有出現一部宗教聖典,「希臘最幸運的,就是沒有《聖經》。沒有《聖經》這件事,就是他們自由的表現,也是他們能得到自由的重要條件。」[(18)]因而,在那裡,只有眾神而沒有上帝、沒有耶和華的觀念,任何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上帝」。在那裡,更沒有形成一個有勢力的祭司階層,希臘人對祭司的權力有很嚴格的限制,他們管理廟宇,掌管神壇,主持祭祀,但他們無權干預與決定城邦的政治生活,簡言之,祭司們的作用不在前台,而只能側身於幕後,為城邦公民的世俗生活效勞。凡是涉及到公民的生活與自由權利時,祭司們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定權,而是訴諸法律。因此人們更樂意追隨與敬重有學問、善於理性思考的學者,而不願意去逢迎與崇奉祭司。
概括地說來,希臘人的思想自由或自由思想的成長,是因為推行民主政治的城邦的「主權在民」,而沒有出現一個君臨於萬方或自比天神的君主,此其一;在城邦的實際生活中,也沒有出現一個有組織的有勢力的僧侶祭司集團,此其二;更沒有出現一個鉗制人們自由思想的統一的宗教意識形態,此其三。有此三點,燦爛的思想自由之花何愁不結出豐碩的文明之果呢?
所有這些,在古代東方各國,卻顯示出了不同的情景。
在古埃及,人們崇敬神,太陽神被認為是最高的神,而法老則是人間的神——太陽神的兒子,具有無比的權力;在那裡,祭司人多勢眾且又壟斷知識,具有很大的特權,正是這一強大的僧侶階層,扼殺了人們的理性觀念與獨立思考的精神。
在古印度,世人所謂的「東方是精神的」,想必比其他東方國家要強烈得多。在那裡,「理性世界與精神世界是分離著的,天地萬物都受精神世界的掌管。」[(19)]理性的分析與觀察已無法立足,而權勢顯赫的各宗教派別的僧侶,卻在這幻化的世界中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
在美索不達米亞,對神祗的敬奉、廟宇的建造、祭品的奉獻、祭司的作用等等,都顯示了與古埃及、古印度等相類似的「東方式」的特點,而這與古希臘的情景又是何等地迥然不同。
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之說,在西方中世紀遭到了厄運。基督教的神學觀念桎梏並扼殺了古典文化,而最嚴重的是對理性的希臘人形象的摧毀。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把希臘文化連同它的思想自由都一古腦兒地被打入冷宮。直至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開始,時代再一次回盪古希臘智者派哲學家普羅太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歷史音響,人文主義思潮風靡一時,砸碎了套在人們頭上的精神枷鎖。希臘「復興」了,希臘的思想自由之說再度勃興,人類文明史經歷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比之古希臘文明的全盛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那一次自由開放的思想潮流又大步向前了。
三
凡事物的發展都有「度」,有道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也會變成謬誤,這說明掌握「度」的重要性。在哲學上,所謂「度」指的是事物所應保持的數量界限,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要越過這個界限,引起事物的質變。此理與思想自由之說亦然。
對於思想自由,與其說古希臘人是自由思想與獨立思考的始作俑者,毋寧說他們很早就對思想自由「度」的掌握很有感悟,並在實際的駕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是嗎?在古希臘著名的德爾菲神廟的石碑上,刻著這樣二句話:一為「認識你自己」,另一為「萬事切忌極端」,很醒目地向世人昭示他們所恪守的中道思想。
希臘人在思想自由與自由思想上所尋求的「適度」,就是平衡與和諧,亦即中庸之道。希臘人的思想自由與中庸之道的緊密結合不僅是希臘精神[(20)]的一種標識和特徵,而且也是使希臘文明能得以發揚光大與燭照後世的重要原因。
崇信中庸之道,可以說是古希臘自詩人荷馬至古典時代思想家們的共同傳統。荷馬史詩中就出現有「和諧」與「合度」的概念,《田功農時》的作者希西阿德曾以「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的箴語勸諭世人,明顯地反映了早期希臘人的中道觀念。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人們指出宇宙的基調有三:平均、秩序與調和,並在數量的比例中表示著音樂式的和諧,而畢氏本人的「黃金分割律」更有其不朽的價值而傳揚後世。古典時期原子論學派的大家德謨克利特的中庸觀很明顯,他說:「適中是最完美的:我既不喜歡過分,也不喜歡不足。」[(21)]當然,在古希臘的所有思想家中,亞里士多德的中庸論最為著名。亞里士多德視中庸為調適過度與不足之間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方法。他認為,美德是一種中庸。在他看來,身體要保持健康,情緒要加以適當控制,即不能愉悅失常,又不能痛苦萬分,要適度而不能過度,總之,要篤守中庸之道,而惡人惡行(如偷盜、奸殺等)則與此是無緣的。亞氏的中庸論屬於倫理學的范疇,它作為一種行為的道德指南,在當時及對後世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在西方學界被稱為「黃金中道」,歷久不衰。
中庸精神規范與制約著古希臘人的自由思想,進而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周谷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一文中曰:古希臘人講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與發展,謂之「生態平衡」,又說「人類文化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就是生態平衡的過程」[(22)]。用周氏之論觀察古希臘城邦的社會政治生活,這種「生態平衡」的過程亦即中庸精神的心路歷程。對希臘人的心態而言,梭倫的「自由不可太多,強迫也不應過份」[(23)]這句話,再清楚不過地道明了希臘人當時所崇尚的中庸精神。在那裡,城邦是有法度的,尤其在那些「主權在民」的民主城邦政治生活中,公民們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言論自由與必要的約束、有克制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間都是適度的,他們厭惡無政府狀態和那種極端化的行為,也反對專權與壓制。這都可為梭倫之語作出佐證。可以這樣說,古希臘城邦文明之所以能維持幾個世紀並在人類文明史上大放異彩,似乎體現了這種「生態平衡」,換言之,「希臘所取得的全部成就都打上了這種平衡的烙印」。[(24)]歷史事實確是如此,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戰爭的爆發,也是古希臘城邦之間的「失衡」所致)後,極端的個人主義與極端的民主(如在雅典)等行為急劇地導致了社會的混亂局面與城邦的衰落,伯羅奔尼撒戰爭不但結束了雅典的霸權,而且也毀滅了整個希臘世界的自由。由此可見,在那裡,中庸之道可以說也是一條通向文明進步的道路。
誠然,古希臘人的中庸之道最卓越地體現在藝術領域里。在這個領域,他們對「度」的掌握、對「生態平衡」的駕馭、對和諧之美的追求可謂是爐火純青,令後人嘆服。且看雅典衛城上的帕德嫩神廟無不顯示出「和諧、勻稱、整齊、凝重、靜穆」的形式美,遠眺雅典聖殿,「真如一曲凝住了的音樂。」[(25)]希臘藝術在雕刻、尤其是人體雕刻方面,取得了更高的水平,對中庸之道的運用達到了某種出神入化的境界。在那裡,採用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律,追求人體的美,使之趨於最勻稱、最完美的狀態,而不可再作任何的增減,此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26)]是也。這種妙不可言的「和諧之美」,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著名雕刻家梅龍的「擲鐵餅者」,坡里克利特的「持矛者像」以及菲狄亞斯的「雅典娜神像」等作品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表現。
古希臘人的藝術與世界古代其他地區藝術之區別在於:它不是一種矯揉造作的裝飾物,也不是藝術家個人的一種心靈反映,它著力表現的是人類全體,刻意描述人的偉大,人生的意義;但它是把倫理功能與審美要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它那裡,人性之美與人性之善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乃至是超自然主義的,因此它所要表現的是一種「宇宙的美」。這種對「理想的美」的渴求,已不只在藝術領域,而擴展到文化、社會與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具有異常廣泛的含義。古希臘離我們很遠,但又很近,因為它很美,而這種美是可以超越時空的。在那裡,雅典的情,斯巴達的力,絕少病態,健康活潑而又完美和諧,這或許是希臘文明的魅力之所在,或如馬克思所說的「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範本」[(27)]的緣由吧。
由此看來,古希臘人對思想自由與中庸之道的有機協調,正如本文開首引柏雷教授之語所揭櫫的,前者之成功正是他們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領先於當時之世界,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希臘的奇跡」的歷史前提。也唯其如此,才可使「希臘人的思想經過長期的積累,它的創造力達到了驚人的高度,二十三個世紀以來,在明智的人的心目中,一向是他們從過去得到指導和鼓舞的燈塔。」[(28)]這是事實,這是二千餘年來為一部西方文明史所不斷驗證的歷史事實。
⑷ 希臘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南端,北部與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接壤,東北與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接壤,西南瀕愛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大陸相望。
希臘的歷史可一直上溯到古希臘文明,被視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3000年~前11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600年~前1050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明。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隸制城邦國家,前5世紀發展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46年並入羅馬帝國。15世紀中期被奧斯曼帝國統治。1821年,爆發希臘獨立戰爭。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1974年通過全民公投改為共和制。
希臘還是西方哲學、奧林匹克運動會、西方文學、歷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科學和數學原理,以及西方戲劇的發源地。希臘的文化與技術進步對世界歷史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通過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帝國傳播至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
希臘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而且還是巴爾乾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其海運業,旅遊、僑匯並列為外匯收入三大支柱。且農業發達,工業主要以食品加工和輕工業為主。
⑸ 希臘的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希臘的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
希臘半島多山版,連綿不絕、山勢陡峭的山權脈將陸地阻隔為一個個地理上相互隔絕的小單位,這為後來形成一系列「小國寡民」、獨立自治城邦國家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響
平原的缺少與土地的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季風氣候則有利於種植葡萄和橄欖,因此,通過海外貿易換取糧食成為維系希臘人生存的基本途徑
而環海的位置、曲折的海岸線、眾多的海灣良港則為航海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希臘人也在征服大海的過程中鑄就了勇於開拓、樂於求索的民族性格
⑹ 希臘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地理環境 聽語音
位置境域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南端,北部與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接壤,東北與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接壤,西南瀕愛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大陸相望。
希臘地圖
希臘全國總面積為131957平方公里,其中15%為島嶼,約有1500多個島嶼,島嶼總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15021公里,領海寬度為6海里。
地形地貌
希臘大陸部分三面臨海,河流短急,海岸多曲折港灣。
希臘衛星地圖
希臘多半島、島嶼,最大半島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最大島嶼為克里特島。
希臘地形圖
希臘境內多山,四分之三均為山地,沿海有低地平原。奧林匹斯山在希臘神話中被認為是諸神寓居之所,海拔2917米,是希臘最高峰。希臘最低點海平面為0米。品都斯山脈縱貫希臘西部,中部為色薩利盆地。
氣候
希臘南部地區及各島嶼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全年氣溫變化不大,冬季氣溫在6℃~13℃之間,夏季則在23℃~33℃之間,夏季較長,陽光強烈。北部和內陸屬於大陸性氣候,冬溫濕,夏乾熱。從北到南平均氣溫:1月5~11℃,7月25~27℃。希臘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東部地區年降水量約400~700毫米,西部地區年降水量約900~1200毫米。
希臘
自然資源 聽語音
截至2014年,希臘主要礦產資源有鋁礬土(儲藏量約10億噸),褐煤(儲藏量56億噸)、重晶石(硫酸鋇)、鎳、鉻、鎂、石棉、銅、鈾、金、石油、大理石等。全國森林覆蓋率為17%。
⑺ 古希臘地理環境對早期文明的影響
古希臘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顆璀璨明珠,在人教版必修《歷史Ⅰ》第六單元提到: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影響。這一問題的提出,並適當發展,探究希臘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這一問題的思考,將有利於學生把地理和歷史的知識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輝煌屬於希臘,宏偉歸功於羅馬」。近現代的西方人,似乎對古希臘羅馬文明懷著一份無法釋懷的感念,奉它們為西方文明之根。古希臘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顆璀璨明珠。在現行的人教版 必修《歷史Ⅰ》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中,在第一節的「研究的主要問題」中,提到: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影響。這一問題的提出,並適當發展,探究希臘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究,有利於學生將地理和歷史的知識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從歷史追溯,我們人類的早期文明主要發生在大河流域,是屬於大河文明。古代中國是在黃河、長江流域,古印度是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古埃及是在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而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則是以海洋為依託,屬於海洋文明。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呢?
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因此自然環境對一個民族及其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就常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利用投影,打出希臘的地圖)
眾所周知,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愛琴海、西部的愛奧尼亞海和亞德里亞海(他們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這里土地較為貧瘠,很不適於種植農作物。而且,荒涼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塊,使得陸地交通和交往極其困難。但是,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因為希臘和愛琴海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的要沖,便於古希臘人與西亞、北非的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古希臘奴隸制經濟與其它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的顯著差別就是在於發達的工商業經濟。而這個差別正是海洋賦予古希臘的。海洋的多變,時而凶險、時而平靜,使得游歷在海洋上的希臘人具有勇敢、現實、自由、多思、探索、富於進取的精神。而在希臘的每一個山頂上都能看到島嶼和大海,這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恐懼心理。與古希臘獨特的海洋性地理環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於不具備相同的條件,因此那裡的人民較少擁有希臘人所擁有的自由思想。這不能不說,地中海這個上帝賦予古希臘人的禮物實在太重要了。不僅如此,發達的海上貿易還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並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還給予人們較多的閑暇時間,以便於自由地追求各種學術。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接觸了城邦以外的文化,豐富了希臘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由更加渴求。與海洋和貿易具有直接關系的、發達的奴隸制工商業文明本身就是開放的、外向型的、競爭性的,這決定了希臘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只有這樣,才能對付現實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愛琴海地區氣候溫和,很適宜人居住。夏季信風從東北部刮來,溫暖了炎熱的天氣;冬季的西風雖然覆蓋了希臘半島,帶來了雨和雪,但並不寒冷,很少會結成冰。從希臘人的服飾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臘的氣候狀況。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經常光著腳。其民房和傢具十分簡陋。由於氣候宜人,希臘人喜愛在露天活動。希臘的公民大會就是在露天廣場舉行的。人們聚在露天的公共場所里,褒貶民主政治,評論人物,闡發自己的政治見解。這種社會生活有助於推動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人處於空曠的天地間時,其心胸往往十分開闊,思維活躍,整個人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因此,希臘人的自由思想與希臘溫和的氣候及其開放的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有時地理環境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古希臘如此優越的的地理環境、宜人居住生活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輝煌的古希臘文化。
⑻ 希臘民主政治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什麼
希臘民主政治有利的地理環境是希臘海洋性自然地理條件。
1、由山嶺、回水域隔開的小塊陸答地形成了天然的、有一定獨立性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
2、土地貧瘠限制了糧食生產、同時刺激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3、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為古希臘人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
4、海岸線曲折,有很多優良的天然海港,通過發展航海業,可以加強對外界的聯系,為希臘人的海外活動提供了便利,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
5、航海活動也有利於希臘人形成開放的民族性格和富有探索精神的民族心理。
6、冬季多雨,夏季乾熱,季風氣候,有利於葡萄和橄欖的生長,通過海外貿易出口葡萄酒、橄欖油等,可以換回糧食,有利於加強與周邊國家聯系,形成了較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工商業的相對活躍有利於平等互利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