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論文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2 02:22:23

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這個方面很大,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極大的影響,不管從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還是從交通、經濟、城市規劃等人文因素,都是人類社會所必需的。具體的自己去分析吧。

❷ 給我找一篇論文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容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❸ 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地理環境只能讓人改變自己來適應人所在的環境中,就好像如今的社會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人出發,人無法適應環境就很難生存下去

❹ 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及不利影響

有利影響:修建水庫等設施緩解了水資源的時間分配不平衡;南水北調等回水資源調配工程,緩答解了水資源空間分配不平衡;還有就是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分布不平衡狀態等。
不利影響: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樣性的減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劇、大氣的溫室效應突顯及臭氧層的破壞等。

望採納

❺ 論文:試述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說明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當代環境問題。

人類對環境的依賴性——— 人類通過勞動實現對自然界的作用,引起自然界的變化,改變自然界的面貌。同時人類生活消費著各種資源,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在質和量的方面都極大地增長了,不斷增長的消費又促進了對環境資源開發的加劇。 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對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已遍及整個地球,這對地球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發展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人與環境應和諧相處——— 無論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有毒化學品污染,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幾乎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伴生物。單靠科技手段和用工業文明的思維定式去修補環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必須在各個層次上去調控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改變支配人類社會行為的思想。環境問題是一個涉及到人類文明的問題,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參考資料: http://www.xj8898.com/SmallC/hbws/2006-5/7/065712105425674.html

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陸地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採集和狩獵階段

農業社會階段

工業社會階段

後工業階段

人地關系

及原因

人類被動地適應環境,極大地依賴環境。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

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人類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但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

人類在創造財富的同時,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

建立人地協調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人類活動

表現

以幾千種植物(採集)和幾百種動物(漁獵)為取食對象。

人類大規模地耕種和飼養以獲取食物

大量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和能源發展,工業生產並排放廢棄物

在環境優越。科技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人類活動分布地區(影響因素)

少數動植物資源豐富地區。

地形平坦,溫度適宜、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肥沃利於農業生產的地區

礦產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地區

環境優美、知識密集、交通便捷地區

❼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背後隱藏著人文地理學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講,為我們揭示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 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 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那裡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和。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 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農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 鼓傳花都是逆時針轉圈。體育運動如跑步、賽車、賽馬也是逆時針運動。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同樣是逆針向運動,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 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其實,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 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 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❽ 論述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管從地質地貌,還是水源等問題都會有影響啊

❾ 簡述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及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地理環境,或者來說,社會發源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1 人是因自然地理環境下進化而來的
2 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源於自然,各種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產生活資料,
3 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人有不同的影響

❿ 論述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要太長

1、地理區域化,各個地理區域有了自身特點;
2、生態影響,生態環境得到不同程度改變;
3、大氣污染嚴重化;
4、海洋生態改變,海平面上升;
5、生物圈經濟化,為人類所服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