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防城港納川山海府地理位置

防城港納川山海府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2 02:21:13

① 城北區的地理環境

城北區位於西寧市西北部,東與城東區交界,西與湟中縣為鄰,南與城中區、城西區隔湟水河相望,北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接壤。東西長約23千米,南北寬約5~10千米,總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
區界最東面的村莊是朝陽街道的寺檯子村,一條大寺溝將城東區與城北區分開;最西面的村莊是大堡子鎮的巴浪村;最西北面的村莊是大堡子鎮鮑家寨村,大堡子鎮的朱家坪和馬坊街道的大有山成為城北區與湟中縣的分界線;最南面以西川河為界;最北面的村莊是廿里鋪鎮的花園台村;最東北的村莊是廿里鋪鎮的雙蘇堡村。
「西寧盆地「屬祁呂山字型西翼構造帶上的一個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古老(震旦系)的變質岩層受到強烈的構造力作用,至第三紀初期,以老岩層為層底的斷陷盆地形成,即形成一個內陸湖。以後,由於氣候乾燥炎熱,氧化作用強烈,盆地內接受了一套很厚的紅色岩系的沉積。後來,又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一個南南西—北東東的緩狀背斜。同時,地殼上升,遭到後期地表水系的侵蝕,到第四紀初期,地殼又曾下降(以上升為主),伴隨著河流的侵蝕一堆積,從而奠定了城北區的地質基礎。
地質岩性 元古代的變質岩、結晶岩、震旦系的硅質石灰等一套老地層分布在盆地邊緣。 第三紀紅色岩系,僅出露與河谷平原兩側陡峻的斜坡地帶,谷底的階地基座亦由它組成。主要的為紅色粘土、頁岩、夾泥層、石膏層,整個厚度在800米以上。 第四季沉積層遍布各階地之上,上部為粘性土,下部為沙礫石層,構成階地的二元結構,是建築物的持力層。二、三級階地為濕陷性黃土。 特殊地質現象 泥石流:湟水北岸和大寺溝一帶,暴雨或大雨時常伴有泥石流出現。 淤泥層:西川三其附近及北川小寨、莫家泉灣一帶,一米以下分布有厚度為1~2.4米的淤泥層。多含腐殖質,顯黑色,為較軟地層。 沖溝:海子溝、劉家溝、溝壁陡立,為活動沖溝。 滑坡:北山地帶自大寺溝以西道雙蘇堡一帶,據記載常有山體滑坡。 城北區是西寧市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西寧古盆地的西北角。地勢北高而東南低,由西向東平緩傾斜,明顯地呈倒「人「字行,境內東北部和西南部邊緣山地海拔2400~2750米,最低海拔(大寺溝橋南)2215米,最高海拔(大墩嶺)2755米,平均海拔2275米。
地貌類型 低山丘陵區,通稱淺山地區。多為小山包形,破度較大,沖溝發育,前緣分布有沖積扇或坡積裙,大部分地表覆蓋著厚達幾十米的第四紀黃土,黃土呈中期侵蝕狀。丘陵起伏,溝壑密度1.07千米/平方米,沖蝕溝深達10米至幾十米,25度以上的坡地佔該地面積的47.2℅,水土流失嚴重。 河谷沖積平原區,通稱川水地。地勢平坦而略向河道傾斜,是山區向河漫灘的過度地質,土質肥沃,灌溉便利,坡度小於5度的土地佔該帶的90℅以上,適宜發展農林牧業,也是城區擴展之地; 河漫灘區,多為河床變遷形成的灘地,離水面很近,大多由沙礫石組成。 城北區內有兩座山,即北山和西山;兩個坪,即晉宋坪和朱家坪。 北山
位於區境的東北部,因在西寧市的北面而得名,距市區約3千米,海拔2612米,北界大墩嶺與互助縣相鄰,西延北川河東岸把這座山地稱東山,南鄰湟水河,東接泮子山,地質構造為第三紀紅色岩系北山的山前有一座小山,名為土樓山,因樣子像一座土樓而得名。 西山
即大有山、小有山,因山脈走向,人們把西川河北的山也稱北山,把北川河西南的山也稱西山。位於西寧市城北區的西北部,海拔2655.2米,北接湟中縣劉家溝,南坡到馬坊鄉西杏園,西至馬家溝。山體岩層年代為第三紀沉積岩,地表有黃土覆蓋。 晉宋坪
大堡子鄉的晉家灣、宋家寨兩個行政自然村及其所轄地區的合稱。位置在大堡鄉的北部山頂,西面連結雲谷川一自然段帶,東接海子溝一自然斷帶,北面和湟中縣的楊庫托村接壤,南面山腳下是晉家灣與宋家寨村,總面積4平方千米,實用土地約2065畝,海拔在2600~2650米之間,距西寧市中心15千米。 朱家坪
位置在大堡子鎮的西北部山頂,東面連結雲谷川一自然斷帶,西面連結湟中縣的西納川一自然斷帶,北面與湟中縣的毛兒茨溝和大掌溝為鄰,南面山根是朱南、朱北、吳仲和巴浪村的土地。該坪海拔2500~2750米,距市中心約17千米。 境內氣候特徵是氣壓低,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冰凍期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
氣溫
歷年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3.9℃,發生日期在1972年8月10日;歷年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6.6℃,發生日期在1954年12月11日;歷年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6.1℃,發生日期在1975年8月;歷年月平均最低氣溫—19.5℃.發生日期在1955年1月。歷年逐月平均氣溫1月—8.52℃;2月—5.02℃;3月1.94℃;4月7.82℃;5月11.93℃;6月15.10℃;7月17.23℃;8 月16.48℃;9月12.11℃;10月6.29℃;11月—1.00℃;12月—6.84℃.年積溫在2564.9℃左右。月日較差13.6℃,白天氣溫比日均溫高2至3℃。
日照
年平津日照時數2748小時,日照率為62.8%,年輻射總量612.5千焦/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佔43%.光源充足,全年無霜期161天。氣溫和日照能滿足一年一季農作物生長的需要。
氣壓
歷年平均氣壓773毫巴。歷年平均最高氣壓在775.7毫巴,發生日期1978年;歷年平均最低氣壓774.6毫巴,發生日期在1969年;歷年月最高氣壓789.7毫巴,發生日期在1963年9月;歷年月最低氣壓759.5毫巴,發生日期在1964年4月;歷年極端最高氣壓在790.2毫巴,發生日期在1955年3月12日;歷年極端最低氣壓753.3毫巴,發生日期在1955年4月14日。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345毫米。歷年最大年降水量541.2毫米,發生日期在1967 年;歷年最小降水量196.4毫米,發生日期在1966年;歷年最大一日降水量62.2毫米,發生日期在1964年8月19日。歷年逐月平均降水量1月1.1毫米;2月1.8毫米;3月5.1毫米;4月20.9毫米;5月46.7毫米;6月50.3毫米;7月77.3毫米;8月82.0毫米;9月56.1毫米;10月26.7毫米;11月3.7毫米;12月0.9毫米。7.8.9三個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60~70%,夜雨較多。冬季降雪,歷年日最大積雪厚度18厘米,發生在1960年4月19日。
蒸發量
歷年最大全年蒸發量2095.8毫米,發生日期在1966年;歷年最小全年蒸發量1535.9毫米,發生日期在1959年;歷年月最大蒸發量323.7毫米,發生日期1966年6 月;歷年月最小蒸發量28.5毫米,發生日期在1957年元月,月平均蒸發量1月42.9毫米;2月65.9毫米;3月145.9毫米;4月214.8毫米;5月238.5毫米;6月235.9毫米;7月231.5毫米;8月212.9毫米;9月150.5毫米;10月108.8毫米;11月60.8毫米;12月40.4毫米。
風速與風向
月平均風速,1月1.5米/秒;2月2.1米/秒;三月2.6米/秒;4月2.6米/秒;5月2.3米/ 秒;6月2.0米/秒;7月1.9米/秒;8月2.0米/秒;9月1.9米/秒;10月1.7米/秒;11月1.7米/ 秒;12月1.4米/秒。年平均風速1.7米/秒,最大風速27米/秒。大風多發生在春季。年大風日數達27.2天,北川河谷的風速小於西川河谷的風速。春夏兩季多吹東南風,秋、東兩季多吹西北風,年沙塵暴日數為8.1天,最多達19天。 截止2008年,城北區生物資源種類如下。 獸類
有赤狐、沙狐、狼、豺、旱獺、崖獺、猞猁、荒漠貓、野兔等; 禽類
有雉、鵪鶉、貓頭鷹、雕、烏鴉、鳶、喜鵲、灰喜鵲、野鴨、藍馬雞、石雞、血雉、斑鳩、啄米鳥、班頭雁、燕子、大雁、布穀鳥等; 魚類
有黃魚等。 喬木類
有雲杉、油松、側柏、銀白楊、加拿大楊、清楊、毛白楊、柳樹、榆樹、杏樹、沙棘、枸子等。 灌木類
有高山柳、杜鵑、金露梅、綉絨菊、錦雞兒、檉柳、沙棘、小櫱、皂角、枸杞、忍冬、鮮卑柳、紫丁香、榆葉梅、山桃、檀香、探春、碧桃、玫瑰、牡丹等。 草葯類
有向荊、木賊、貫眾、銀粉、背蕨、骨碎朴、麻黃、大黃、銀柴胡、酸模、赤芍、升麻、白頭翁、鐵棒錘、唐松草、翠雀、地榆、黃芪、甘草、播娘蒿、薺菜、牛蒡、仙鶴草、岩黃芪、葫蘆巴、披針葉黃花、沙參、黨參、地骨皮、曼陀羅、天仙子、甘松、旋復花、款冬花、野菊花、茵陳、大薊、小薊、蒼耳、火絨花、紫苑、黃冠菊、貝母、野蔥、野蒜、薄荷、紫蘇、羌活、防風、柴胡、獨活、前胡、秦艽、茜草、獐牙菜、亞麻、綠絨蒿、菟絲子、盤龍參、透骨草、景天、遠志、狼毒、大戟、棘豆、冬葵、蕁麻、車前、紫花丁香、駱駝蓬、蒺藜、龍膽草、蒲公英、胡桃、馬先蒿、茴香、絹毛薔薇等。 牧草類
有蒿草、苔草、披鹼草、早熟禾、羊茅、野燕麥、針茅、賴草、扁穗冰草、三葉草、紫花苜蓿、海韭菜、珠芽蓼、芨芨菜、千里光、毛莨、虎耳草、銀蓮花、無芒雀麥、頭花蓼、沿溝草、白茅等。

② 黃河下游的支流

黃河支流眾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

白河發源於紅原縣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經紅原縣,至若爾蓋縣的唐克鎮附近匯入黃河,河道長270公里,流域面積5488平方公里,幹流均為土質河床。從河源至龍日壩,河道長38公里,流經丘陵山區,落差大,平均比降為24‰,谷底寬0.5~1.5公里;龍日壩至瓦切,河道長155公里,流經淺山丘陵區,河道彎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寬達2~3公里,兩岸多灘地,部分地段已沼澤化,區間有五條較大支流匯入;瓦切至入黃口,河道長77公里,流經平原區,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緩,平均為0.3‰,谷底寬增至3~5公里。

黑河發源於紅原與松潘兩縣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亞恰,由東南流向西北,經若爾蓋縣,於甘肅省瑪曲縣曲果果芒匯入黃河,河道長456公里,流域面積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於紅原弧形構造的內側,受弧形構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時期,這里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而斷陷成湖,匯集周圍山地水流,自成獨立水系,稱為唐克湖,後逐漸成為沼澤。白河、黑河就是在這一沼澤區發展而成的,所以這兩條河除上游丘陵區有較明顯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澤間串流蛇曲,水系發育為湖串形。沼澤遍布,湖泊眾多,較大的沼澤地有喀哈爾喬、喬雷喬、喬迪公瑪、黑青喬、鄂列格納和日十喬等,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堅、莫烏錯爾格等。湖沼面積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別占各河流域面積的18.6%和43.4%。這些沼澤地區,河道平緩,排泄不暢,底層又為粘性土質,滲透性差,土壤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而且日照強烈,植物生長繁茂,有利於泥炭、沼澤發育。在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沼澤地。泥炭層厚可達十幾米以上,儲量19.1億噸,分布集中,質量也比較好,據當地試驗,泥炭的發熱量很高,每公斤可達3000大卡,大致與木柴相仿。泥炭不僅是一種能源,而且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肥料,還可以提煉稀有金屬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又是「松潘低壓」常年所在地區。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只有0.7~1.1℃,極端最低氣溫達-33.7℃。氣候特點是「冬長、夏無、春秋短」。多年平均氣壓為666~670毫巴,變幅不大,水的沸點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氣中的含氧量約相當於內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為640~750毫米,是黃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區之一,7~9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級和頻次都是黃河流域的低值區,加之地面沼澤對徑流的滯緩作用,無大洪峰出現。黑河若爾蓋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實測洪峰流量為191立方米每秒,歷時一個月,洪水總量達3.3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白河為17.8億立方米,黑河為18.3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分別為32.4萬立方米和24.1萬立方米,居黃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於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和黃土高原西部,兼有這兩大地區的特點。地形類別復雜多樣,上游為河源草原區,中游為土石山林區和黃土丘陵區,大多數地區都是草場遼闊、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蓋度高,水源涵養條件好。下游屬黃土丘陵溝整區,約占流域面積27%,溝壑縱橫,植被稀少,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流域氣候,雖屬大陸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氣候交綏的影響,大部地區濕潤多雨,降水量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餘90%以上的地區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區還高達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發育,受西秦嶺構造體系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褶皺頻繁,斷裂以高角度斷層為主,多為北西西方向,因而幹流呈大「L」形,其轉折點在由民縣。河源至由民縣,洮河大體順西秦嶺自西向東流,經417公里至由民縣後,急轉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劉家峽水庫區。岷縣境內洮河河谷形態較為開闊,灘台地較多,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區之一。河出岷縣後峽谷與川地相間,川地人口較多,農業集中,峽谷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洮河流域平均寬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

湟水位於黃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聳的祁連山脈與河西走廊水系相鄰,南部以拉雞山與黃河幹流為界,西隔日月山與青海湖為鄰。湟水流域處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大地構造屬祁連山褶皺帶,地質條件復雜,因而水系構造十分獨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條相互平行山脈及其所夾的兩條谷地組成,構成了湟水幹流與支流大通河兩個並行、但自然條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觀區。

支流大通河位於流域北部,由祁連山及其緊傍的大坂山組成一狹長的谷地,大通河流經其間,上游多沼澤,中下游為高山峽谷,河道長561公里。以兩河交匯點計,它比湟水幹流還長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積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積的46%,流域平均寬僅30~50公里。流域內海拔高程為3000~4000米,氣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煙稀少,以畜牧業為主。

湟水幹流位於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雞山兩條平行山脈組成一條較寬的谷地,湟水流經其間,流域平均寬60~100公里。兩岸支流眾多,呈平行對稱排列,較大支流有葯水河、西納川、北川河、沙塘川、引勝溝等。北川河流域面積3371平方公里,僅次於大通河。湟水幹流谷地,主要地形為黃土丘陵,土層深厚,海拔較大通河為低,氣候溫和,人口稠密,農業開發較早,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湟水流域屬大陸性氣候,由於區內地形差異大,氣溫的時空變化也較大,西寧有句民諺:「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繪了這一地區的氣候多變的特點。流域地勢較高,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0.6~7.9℃,七月平均氣溫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達600毫米以上。湟水幹流與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況有很大差別。據民和、享堂兩水文站資料統計,湟水年平均徑流量為46.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0.24億噸。湟水幹流民和站年平均徑流量為17.9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1.5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050萬噸,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300多噸,屬輕度侵蝕。支流大通河水量較豐,據享堂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為28.6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9萬立方米,高出湟水幹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幹流的15.5%,平均含沙量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條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於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於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幹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流域內盆地面積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縱橫,是自治區的重要糧食基地之一。北部為山區,約占流域面積的54%,其餘為黃土丘陵區。在內蒙古境內,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幹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構造上,北部山區屬於陰山東西緯向構造帶,南部平原屬於斷陷盆地,這個斷陷盆地稱為河套湖,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獨立水系,大黑河只是當時盆地周圍水系中位於東邊的一條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盆地南邊河曲至托克托間的支流被黃河溯源侵蝕而拉開,湖盆遂歸入黃河水系,大黑河才成為黃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東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組成。大黑河幹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長120公里,穿行於石山峽谷間,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長116公里,流經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質河床,其中美岱至三兩河長63公里,比降1.63‰,三兩至河口河長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烏素河、寶貝河等較大支流匯入。西部各支流,都發源於大青山,較大的有哈拉沁溝、烏素圖溝、槍盤河(水磨溝)、萬家溝、美岱溝、水澗溝等,集水面積數百平方公里至千餘平方公里,溝道長數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溝口附近有洪積扇,出峪口後無明顯河床,山洪漫流於平川之上然後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經平原低窪處,將平原分為兩半,東部稱大黑河沖積平原,西部稱黃河沖積平原,匯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閭處。大黑河水系的特點是幹流和支流在山區均有固定流路,進入平原後則無固定流路,並多與灌溉渠道交織在一起,水系紊亂,排泄不暢。歷史上大水之年,托克託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壓境,南面又受黃河頂托,素有「萬水歸托」之稱。

本流域地處中緯度,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東向西遞減,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來自山區和丘陵區。幹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為2.33億立方米,共有年徑流量4.29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4萬立方米。年輸沙量以美岱站計為600萬噸,平均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400噸。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現在七八兩個月,陡漲陡落,山洪暴發時,常挾帶大量泥沙並含有大量有機質,淤積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引用山區洪水淤灌農田。建國後有了更大發展,幹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許多引洪淤灌工程,節節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來,除個別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黃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於陝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幹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據溫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實測資料統計,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平均含沙量高達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56萬噸,中下游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每平方公里竟高達2~3萬噸,是黃河流域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泥沙顆粒粒徑大於0.05毫米的粗泥沙占總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窟野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程從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較大。水系分布為喬木樹枝狀,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為兩大支,西支為正流稱烏蘭木倫河;東支稱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長109公里,集水面積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6%。兩河合流後稱窟野河,兩岸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支溝甚多,水土流失特別嚴重。流域西北部地區屬風沙和乾燥草原區,植被稀少,風蝕嚴重。

流域內出露的岩層多為砂岩或砂頁岩互層,呈水平排列,強度低,易風化。基岩上部為紅土、紅色土與新黃土。新黃土由風積而成,中值粒徑大於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黃河中游常見暴雨中心地區之一,短歷時暴雨強度可達每分鍾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漲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極高。溫家川水文站實測,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達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現過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屬黃土高原與荒漠地帶接壤地區,氣候乾燥,生態環境脆弱。流域內煤炭資源蘊藏豐富,著名的東勝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當規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經濟發展,以及減少輸入黃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無定河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北部自於山北麓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後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於陝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據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無定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和毛烏素沙漠邊緣,兼有這兩種地貌特徵。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點,流域內可分為三個類型區:一是風沙區,位於流域西北部,面積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54.3%,地面為第四系鬆散的沙土和沙質黃土所覆蓋,地貌形態有流動、半固定、固定沙丘和灘地,水蝕輕微,風蝕劇烈。二是河源梁間區,位於流域西南部,面積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11.4%,溝蝕特別嚴重,年侵蝕量占流域年輸沙量的21.4%。三是黃土丘陵溝整區,位於流域中下游,面積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34.396,水土流失嚴重,年侵蝕量占流域年輸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77萬噸。

多年來,無定河被列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區治沙成績很大,流域內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攔泥淤地壩庫工程,特別是在無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攔泥的庫壩,有效地攔減了泥沙。通過綜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經有所改變,據川口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徑流量減少25.3%,年輸沙量減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響)。近年來,流域內發現儲量巨大的天然氣資源,並已進行開發。1997年,無定河流域的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佔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佔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澆地719萬畝,佔全省44%。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呂梁山、太行山等經向構造體系的影響,在一連串的地塹盆地中發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現在更長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遠流長,貫穿著忻定、太原、臨汾、運城等四大盆地,穿過中條山南流,於平陸縣茅津渡入黃河。後經喜馬拉雅運動,首尾均遭奪襲。據考證,現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嶺關風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東支,後來由於石嶺關隆起,以及太行山東側的河流溯源侵蝕速度較快,奪襲汾河東支而成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個很不自然的彎曲,汾河則保留其西支而成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經運城盆地南流入黃河,後因涑水河谷北東走向的斷裂復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轉向,循涑水河谷下游運行,至永濟縣城附近匯入黃河。至上更新世時,由於龍門山與孤峰山間斷裂作用再度復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棄古河道而折轉西流,匯入黃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態。

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較大的變化。據河津站實測資料統計,1951~1959年平均年徑流量17.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71億噸。自1959年以來,由於修建大量的水庫工程和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徑流量減為14.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減為0.28億噸,較前期分別減少年徑流量18%,年輸沙量60%。80年代以來,河津站徑流量銳減,流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緊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問題。

八、渭河

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於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按華縣及狀頭水文站測驗資料合計,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占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圍包括陝、甘、寧三省區的87個縣市,人口2406萬,耕地5867萬畝,分別占黃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寶雞峽以東地區是有名的關中平原,大型灌區集中連片,大中城市很多,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發育,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影響,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渭河幹流偏於流域南部,沿秦嶺北麓東流,河道長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寶雞峽流經山區,河谷川峽相間;寶雞峽以下,流經地塹斷陷盆地,稱關中平原,河谷寬闊,比降平緩,水流彎曲。南岸水系源於秦嶺,流經石山區,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發育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集水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內主要產沙地區。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

葫蘆河發源於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流經甘肅省靜寧縣、庄浪縣、秦安縣、至天水三陽川注入渭河,河長300公里,流域面積1073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涇河,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於陝西高陵縣注入渭河,河長455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據張家山站資料統計,年徑流量2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82億噸,是渭河的主要來沙區。涇河幹流河源至崆峒峽和下游的早飯頭至涇陽張家山為峽谷河段,其餘河段河谷較寬,平涼至涇川間,河谷寬2~3公里,是涇河的最大川地區。涇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狀,支流眾多,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條,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帶匯集,常形成較大洪水。流域內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影響,水沙分布很不均勻,水量多來自上游六盤山區及幹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來自北岸支流。馬蓮河是涇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定邊縣境,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發源於甘肅環縣境內,流域面積7478平方公里。這兩條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是涇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北洛河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白於山南麓,於大荔縣境匯入黃河,河長680公里,自西北流向東南,北洛河水系分布為喬木樹枝狀,支流眾多,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蘆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華池縣的子午嶺,河長235公里,流域面積5449平方公里,流域內植被良好,水蝕輕微。據壯頭水文站資料統計,北洛河年徑流量為9.2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98億噸,流域的上游地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二是流域的主要產沙地區。據劉家河水文站資料統計,上游地區控制面積只佔全河30%,年輸沙量卻佔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區,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嶺和東部的嶗山、黃龍山,因有大面積的森林,水源涵養條件好,是流域的主要產水地區。北洛河尾閭段離黃河很近,歷史上由於黃河擺動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黃。

涇河、北洛河雖屬黃河二級支流,但因流域面積大,水沙來量多,其匯入地點離渭河口接近,多把它們作為獨立水系研究,常與渭河幹流並列,稱為「涇、洛、渭」。渭河下遊河道比降平緩,入黃口附近河段歷來受黃河河道擺動和洪水頂托影響。三門峽水庫修建後,黃河河床淤高,渭河下遊河道也發生溯源淤積,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澇災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42公里,流域形狀狹長。據黑石關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2萬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圍包括陝西、河南兩省21個縣市,總人口569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301人。洛河流域北靠華山、崤山,南倚伏牛山與長江水系毗鄰,東南以外方山與淮河為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河流走向大致與黃河幹流平行。流域內的土石山區占流域面積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區,植被較好,並有大片森林覆蓋,水源涵養條件較好。黃土丘陵區占流域面積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區,植被稀少,人煙稠密,耕墾指數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沖積平原區只佔流域面積3.5%,分布於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基地,也是歷史上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古都洛陽即位於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處於暖溫帶南部,年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南部山區高達900毫米。流域內暴雨較多,而且降雨強度大,雨區面積也較大。暴雨中心常出現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陽石咼鎮暴雨中心最大24小時降雨量高達734.3毫米。據歷史資料分析,洛河是黃河洪水的主要來源區之一,由於洛河鄰近黃河下游,洛河發生大洪水對黃河下游威脅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峽谷段河谷狹窄,岩性堅硬,有許多優良壩址。洛河兩岸支流眾多,源短流急,多呈對稱平行排列。最大支流為伊河,位於流域南部,以熊耳山與幹流相隔,集水面積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31.9%,流向與幹流平行,河谷形態亦與幹流相似。次大支流為澗河,位於流域北部,集水面積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7.1%。這兩條大支流都在洛陽至偃師間匯入幹流,它們與幹流一起組成扇狀水系,往往伊、洛、澗河同時發生洪水,匯流集中,形成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別建成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起到了削減洪水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發源於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流域邊緣山嶺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約1000米。流域內石山林區占流域面積的53%;土石丘陵區占流域面積的35%;河谷盆地佔流域面積的10%;沖積平原區占流域面積的2%,分布於濟源五龍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災威脅。

幹流河道分為四段:河源至安澤飛嶺,長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礫石,河谷寬400~1000米,兩岸山高50~100米;飛嶺至護澤河口,長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潤城盆地,河谷一般寬200~500米,兩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發電的水輪泵站多處;護澤河口至五龍口,長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斬切太行山,穿行於寬約200~300米的峽谷之間,兩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內石灰岩地區溶洞水發育,最大的馬山泉,流量達4立方米每秒;五龍口至沁河口,長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經沖積平原,通稱沁河下遊河段,在博愛北金村附近接納最大支流丹河。丹河發源於高平丹朱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里,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遊河道兩岸築有大堤,全長150多公里,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米,武陟縣木欒店附近臨背河懸差7~10米,與黃河幹流下遊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歷史上決口泛濫頻繁。

沁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14.4℃,無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遞減,上中游平均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7.8億立方米,其中,82%來自五龍口以上,其餘來自丹河。年徑流的年際變化及年內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實測年徑流量為2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3%。7~10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徑流量僅佔17%。年平均輸沙量為720萬噸,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間洪水來源區之一。沁河洪水約有60%~70%來自五龍口以上,據調查考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陽城九女台曾發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總人口217萬,農業人口佔92%,耕地537萬畝。沁河下游灌區,相傳始於秦代。建國後,全流域水利建設發展較快。據統計,1981年灌溉面積已達205萬畝(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區)。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發源於河南新鄉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台前縣張庄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溝和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耕地530萬畝。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歷史上是黃河決溢遷徙的地區。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黃河河道兩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臨黃大堤與北金堤之間的水系,幾經演變成為今日的金堤河。

③ 黃河有幾條支流

洮河抄是黃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襲肅省西南部,源出甘、青兩省邊境西傾山東麓,東流到岷縣折向北,經臨洮縣到永靖縣城附近入黃河,全長500餘千米。
湟水在青海省東部,也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縣包呼圖山,向東南流經西寧市,到甘肅省蘭州市西面的達家川入黃海,全長349千米。上遊河谷呈串珠狀,下游寬闊,水能資源豐富,灌溉條件便利。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寧武縣管岑山,經太原市南流到新絳縣折向西,在河津縣西入黃河,全長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經太原盆地,介休縣義棠鎮以下河谷變窄,過靈石峽進入臨紛盆地;下遊河谷開闊。
渭河在陝西省中部,是黃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在潼關縣入黃河,全長787千米。上游及經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農業發達。

④ 杭州海外海納川大酒店廚師QQ

其實許多國際知名的酒店品牌在很早以前便將兒童作為關注的焦點,酒店內通常都會提供專設的兒童菜單、兒童DVD光碟等等。此外,威斯汀品牌還攜旗下酒店推出了兒童俱樂部項目,如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內的兒童俱樂部便會面向212歲的小客人提供歡迎禮包、育智游戲等多種服務。而前往無錫靈山元一希爾頓逸林酒店度假的小朋友們還可以在酒店的兒童樂園中玩到當下熱門的游戲機Wii,以及遙控汽車、電腦游戲等諸多娛樂項目。即使是在中國大飯店這樣的高端商務酒店中,宜春酒店預訂,咖啡苑近期推出的周末早午餐也充分考慮了家庭客人們的需要,餐廳內部特意開辟的兒童休閑區不但可以讓兒童們舒適玩耍和娛樂,還令家長們釋放出更多的時間來享用酒店的美食及周末的好時光。

對於大多數家庭出遊的客人們來說,老人和孩子,畢節酒店預訂,始終是家庭旅行中天倫之樂的核心。而基於兒童們好玩耍、獵奇心理強、自我保護意識差等諸多特點,許多酒店在推出家庭特惠套系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在優惠中融入了更多關注到小朋友們的環節,並且增設了兒童樂園、兒童休閑區等特殊區域,一方面在酒店中給予了孩子們更多的娛樂空間,一方面也達到了令家長們無需在度假過程中還要耗費過多精力去照看小孩兒的目的。

在這方面,杭州酒店預訂,來自萬豪國際酒店集團的消息應該令不少家長和兒童們都心動不已,從今年的7月1日到12月6日,全球范圍內萬豪旗下的2000多間酒店共同推出了一項名為尼克時光(Nickelodeon Your Stay)的家庭特惠計劃,該計劃中酒店方將與全球知名的兒童娛樂品牌尼克公司強強合作,使小朋友們在住宿過程中可以通過尼克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得到充分的娛樂。

家庭遊客人向來是度假類酒店比較關注的重要客源,隨著每年層出不窮的大小節假日的到來和各種能夠拉動旅遊資源的大型活動的舉辦,以及酒店入住率的波動周期等因素的不斷變化,一些靈活的度假類酒店便會面向家庭遊客人不定期地推出各種各樣有主題、有講究的優惠項目,從暑期開始到陽歷年底為止的這段時間則普遍是雙方都比較關注的黃金時段。

商務型酒店瞄準時機,擴大客源

一些老牌的度假勝地此時已經吹響了酒店家庭特惠之旅的號角。在三亞、千島湖等地,許多度假酒店如三亞仙人掌度假村、三亞瑪瑞納度假村、千島湖天清島度假村等等都紛紛推出家庭游套餐,通常入住兩三晚的價格僅在千餘元,已經是非常實惠;此外,希爾頓酒店集團旗下在亞洲的首家度假酒店無錫靈山元一希爾頓逸林酒店在今年夏天還特別明確地打出了暑期家庭假日行的優惠產品,從7月至9月中旬,三口之家的客人來這里入住除了可以享受到每晚僅550元的房價,還可以意外地得到免費的歡迎飲品和免費兩小時的一種酒店娛樂項目的使用機會。據酒店市場傳媒經理鄧新介紹,酒店內部打造了不少娛樂設施,比如單車環游、水上步行球等都可以供客人體驗,並且周邊山水環抱,緊鄰靈山大佛,非常適合家庭度假。

度假類酒店首當其沖,趁熱出新

作為旅途中的另一個家,每逢盛夏時節,世界各地的許多知名酒店品牌都會紛紛向家庭遊客人遞出橄欖枝,推出物超所值的家庭優惠計劃,吸引眾多家庭游顧客的眼球,同時也在夏日為酒店自身營造出更為溫馨的氛圍。熱度超常的今年夏日也不例外。

關注兒童,酒店巧抓家庭顧客的心

通常對於以商務客人為主要客源的酒店來講,單純面向家庭游顧客的優惠及推廣機會其實並不多見,但是當暑期或是一些旅遊旺季的周末來臨,許多國際知名品牌旗下的商務型酒店還是會瞄準時機,精心打造出一些迎合以家庭為單位前來酒店入住的顧客口味的產品。

⑤ 黃河一共有多少條分支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黃河支流眾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

白河發源於紅原縣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經紅原縣,至若爾蓋縣的唐克鎮附近匯入黃河,河道長270公里,流域面積5488平方公里,幹流均為土質河床。從河源至龍日壩,河道長38公里,流經丘陵山區,落差大,平均比降為24‰,谷底寬0.5~1.5公里;龍日壩至瓦切,河道長155公里,流經淺山丘陵區,河道彎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寬達2~3公里,兩岸多灘地,部分地段已沼澤化,區間有五條較大支流匯入;瓦切至入黃口,河道長77公里,流經平原區,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緩,平均為0.3‰,谷底寬增至3~5公里。

黑河發源於紅原與松潘兩縣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亞恰,由東南流向西北,經若爾蓋縣,於甘肅省瑪曲縣曲果果芒匯入黃河,河道長456公里,流域面積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於紅原弧形構造的內側,受弧形構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時期,這里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而斷陷成湖,匯集周圍山地水流,自成獨立水系,稱為唐克湖,後逐漸成為沼澤。白河、黑河就是在這一沼澤區發展而成的,所以這兩條河除上游丘陵區有較明顯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澤間串流蛇曲,水系發育為湖串形。沼澤遍布,湖泊眾多,較大的沼澤地有喀哈爾喬、喬雷喬、喬迪公瑪、黑青喬、鄂列格納和日十喬等,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堅、莫烏錯爾格等。湖沼面積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別占各河流域面積的18.6%和43.4%。這些沼澤地區,河道平緩,排泄不暢,底層又為粘性土質,滲透性差,土壤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而且日照強烈,植物生長繁茂,有利於泥炭、沼澤發育。在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沼澤地。泥炭層厚可達十幾米以上,儲量19.1億噸,分布集中,質量也比較好,據當地試驗,泥炭的發熱量很高,每公斤可達3000大卡,大致與木柴相仿。泥炭不僅是一種能源,而且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肥料,還可以提煉稀有金屬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又是「松潘低壓」常年所在地區。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只有0.7~1.1℃,極端最低氣溫達-33.7℃。氣候特點是「冬長、夏無、春秋短」。多年平均氣壓為666~670毫巴,變幅不大,水的沸點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氣中的含氧量約相當於內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為640~750毫米,是黃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區之一,7~9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級和頻次都是黃河流域的低值區,加之地面沼澤對徑流的滯緩作用,無大洪峰出現。黑河若爾蓋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實測洪峰流量為191立方米每秒,歷時一個月,洪水總量達3.3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白河為17.8億立方米,黑河為18.3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分別為32.4萬立方米和24.1萬立方米,居黃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於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和黃土高原西部,兼有這兩大地區的特點。地形類別復雜多樣,上游為河源草原區,中游為土石山林區和黃土丘陵區,大多數地區都是草場遼闊、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蓋度高,水源涵養條件好。下游屬黃土丘陵溝整區,約占流域面積27%,溝壑縱橫,植被稀少,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流域氣候,雖屬大陸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氣候交綏的影響,大部地區濕潤多雨,降水量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餘90%以上的地區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區還高達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發育,受西秦嶺構造體系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褶皺頻繁,斷裂以高角度斷層為主,多為北西西方向,因而幹流呈大「L」形,其轉折點在由民縣。河源至由民縣,洮河大體順西秦嶺自西向東流,經417公里至由民縣後,急轉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劉家峽水庫區。岷縣境內洮河河谷形態較為開闊,灘台地較多,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區之一。河出岷縣後峽谷與川地相間,川地人口較多,農業集中,峽谷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洮河流域平均寬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

湟水位於黃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聳的祁連山脈與河西走廊水系相鄰,南部以拉雞山與黃河幹流為界,西隔日月山與青海湖為鄰。湟水流域處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大地構造屬祁連山褶皺帶,地質條件復雜,因而水系構造十分獨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條相互平行山脈及其所夾的兩條谷地組成,構成了湟水幹流與支流大通河兩個並行、但自然條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觀區。

支流大通河位於流域北部,由祁連山及其緊傍的大坂山組成一狹長的谷地,大通河流經其間,上游多沼澤,中下游為高山峽谷,河道長561公里。以兩河交匯點計,它比湟水幹流還長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積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積的46%,流域平均寬僅30~50公里。流域內海拔高程為3000~4000米,氣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煙稀少,以畜牧業為主。

湟水幹流位於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雞山兩條平行山脈組成一條較寬的谷地,湟水流經其間,流域平均寬60~100公里。兩岸支流眾多,呈平行對稱排列,較大支流有葯水河、西納川、北川河、沙塘川、引勝溝等。北川河流域面積3371平方公里,僅次於大通河。湟水幹流谷地,主要地形為黃土丘陵,土層深厚,海拔較大通河為低,氣候溫和,人口稠密,農業開發較早,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湟水流域屬大陸性氣候,由於區內地形差異大,氣溫的時空變化也較大,西寧有句民諺:「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繪了這一地區的氣候多變的特點。流域地勢較高,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0.6~7.9℃,七月平均氣溫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達600毫米以上。湟水幹流與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況有很大差別。據民和、享堂兩水文站資料統計,湟水年平均徑流量為46.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0.24億噸。湟水幹流民和站年平均徑流量為17.9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1.5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050萬噸,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300多噸,屬輕度侵蝕。支流大通河水量較豐,據享堂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為28.6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9萬立方米,高出湟水幹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幹流的15.5%,平均含沙量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條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於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於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幹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流域內盆地面積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縱橫,是自治區的重要糧食基地之一。北部為山區,約占流域面積的54%,其餘為黃土丘陵區。在內蒙古境內,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幹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構造上,北部山區屬於陰山東西緯向構造帶,南部平原屬於斷陷盆地,這個斷陷盆地稱為河套湖,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獨立水系,大黑河只是當時盆地周圍水系中位於東邊的一條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盆地南邊河曲至托克托間的支流被黃河溯源侵蝕而拉開,湖盆遂歸入黃河水系,大黑河才成為黃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東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組成。大黑河幹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長120公里,穿行於石山峽谷間,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長116公里,流經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質河床,其中美岱至三兩河長63公里,比降1.63‰,三兩至河口河長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烏素河、寶貝河等較大支流匯入。西部各支流,都發源於大青山,較大的有哈拉沁溝、烏素圖溝、槍盤河(水磨溝)、萬家溝、美岱溝、水澗溝等,集水面積數百平方公里至千餘平方公里,溝道長數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溝口附近有洪積扇,出峪口後無明顯河床,山洪漫流於平川之上然後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經平原低窪處,將平原分為兩半,東部稱大黑河沖積平原,西部稱黃河沖積平原,匯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閭處。大黑河水系的特點是幹流和支流在山區均有固定流路,進入平原後則無固定流路,並多與灌溉渠道交織在一起,水系紊亂,排泄不暢。歷史上大水之年,托克託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壓境,南面又受黃河頂托,素有「萬水歸托」之稱。

本流域地處中緯度,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東向西遞減,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來自山區和丘陵區。幹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為2.33億立方米,共有年徑流量4.29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4萬立方米。年輸沙量以美岱站計為600萬噸,平均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400噸。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現在七八兩個月,陡漲陡落,山洪暴發時,常挾帶大量泥沙並含有大量有機質,淤積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引用山區洪水淤灌農田。建國後有了更大發展,幹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許多引洪淤灌工程,節節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來,除個別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黃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於陝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幹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據溫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實測資料統計,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平均含沙量高達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56萬噸,中下游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每平方公里竟高達2~3萬噸,是黃河流域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泥沙顆粒粒徑大於0.05毫米的粗泥沙占總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窟野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程從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較大。水系分布為喬木樹枝狀,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為兩大支,西支為正流稱烏蘭木倫河;東支稱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長109公里,集水面積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6%。兩河合流後稱窟野河,兩岸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支溝甚多,水土流失特別嚴重。流域西北部地區屬風沙和乾燥草原區,植被稀少,風蝕嚴重。

流域內出露的岩層多為砂岩或砂頁岩互層,呈水平排列,強度低,易風化。基岩上部為紅土、紅色土與新黃土。新黃土由風積而成,中值粒徑大於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黃河中游常見暴雨中心地區之一,短歷時暴雨強度可達每分鍾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漲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極高。溫家川水文站實測,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達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現過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屬黃土高原與荒漠地帶接壤地區,氣候乾燥,生態環境脆弱。流域內煤炭資源蘊藏豐富,著名的東勝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當規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經濟發展,以及減少輸入黃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無定河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北部自於山北麓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後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於陝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據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無定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和毛烏素沙漠邊緣,兼有這兩種地貌特徵。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點,流域內可分為三個類型區:一是風沙區,位於流域西北部,面積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54.3%,地面為第四系鬆散的沙土和沙質黃土所覆蓋,地貌形態有流動、半固定、固定沙丘和灘地,水蝕輕微,風蝕劇烈。二是河源梁間區,位於流域西南部,面積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11.4%,溝蝕特別嚴重,年侵蝕量占流域年輸沙量的21.4%。三是黃土丘陵溝整區,位於流域中下游,面積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34.396,水土流失嚴重,年侵蝕量占流域年輸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77萬噸。

多年來,無定河被列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區治沙成績很大,流域內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攔泥淤地壩庫工程,特別是在無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攔泥的庫壩,有效地攔減了泥沙。通過綜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經有所改變,據川口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徑流量減少25.3%,年輸沙量減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響)。近年來,流域內發現儲量巨大的天然氣資源,並已進行開發。1997年,無定河流域的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佔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佔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澆地719萬畝,佔全省44%。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呂梁山、太行山等經向構造體系的影響,在一連串的地塹盆地中發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現在更長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遠流長,貫穿著忻定、太原、臨汾、運城等四大盆地,穿過中條山南流,於平陸縣茅津渡入黃河。後經喜馬拉雅運動,首尾均遭奪襲。據考證,現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嶺關風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東支,後來由於石嶺關隆起,以及太行山東側的河流溯源侵蝕速度較快,奪襲汾河東支而成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個很不自然的彎曲,汾河則保留其西支而成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經運城盆地南流入黃河,後因涑水河谷北東走向的斷裂復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轉向,循涑水河谷下游運行,至永濟縣城附近匯入黃河。至上更新世時,由於龍門山與孤峰山間斷裂作用再度復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棄古河道而折轉西流,匯入黃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態。

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較大的變化。據河津站實測資料統計,1951~1959年平均年徑流量17.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71億噸。自1959年以來,由於修建大量的水庫工程和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徑流量減為14.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減為0.28億噸,較前期分別減少年徑流量18%,年輸沙量60%。80年代以來,河津站徑流量銳減,流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緊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問題。

八、渭河

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於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按華縣及狀頭水文站測驗資料合計,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占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圍包括陝、甘、寧三省區的87個縣市,人口2406萬,耕地5867萬畝,分別占黃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寶雞峽以東地區是有名的關中平原,大型灌區集中連片,大中城市很多,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發育,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影響,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渭河幹流偏於流域南部,沿秦嶺北麓東流,河道長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寶雞峽流經山區,河谷川峽相間;寶雞峽以下,流經地塹斷陷盆地,稱關中平原,河谷寬闊,比降平緩,水流彎曲。南岸水系源於秦嶺,流經石山區,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發育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集水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內主要產沙地區。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

葫蘆河發源於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流經甘肅省靜寧縣、庄浪縣、秦安縣、至天水三陽川注入渭河,河長300公里,流域面積1073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涇河,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於陝西高陵縣注入渭河,河長455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據張家山站資料統計,年徑流量2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82億噸,是渭河的主要來沙區。涇河幹流河源至崆峒峽和下游的早飯頭至涇陽張家山為峽谷河段,其餘河段河谷較寬,平涼至涇川間,河谷寬2~3公里,是涇河的最大川地區。涇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狀,支流眾多,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條,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帶匯集,常形成較大洪水。流域內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影響,水沙分布很不均勻,水量多來自上游六盤山區及幹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來自北岸支流。馬蓮河是涇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定邊縣境,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發源於甘肅環縣境內,流域面積7478平方公里。這兩條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是涇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北洛河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白於山南麓,於大荔縣境匯入黃河,河長680公里,自西北流向東南,北洛河水系分布為喬木樹枝狀,支流眾多,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蘆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華池縣的子午嶺,河長235公里,流域面積5449平方公里,流域內植被良好,水蝕輕微。據壯頭水文站資料統計,北洛河年徑流量為9.2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98億噸,流域的上游地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二是流域的主要產沙地區。據劉家河水文站資料統計,上游地區控制面積只佔全河30%,年輸沙量卻佔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區,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嶺和東部的嶗山、黃龍山,因有大面積的森林,水源涵養條件好,是流域的主要產水地區。北洛河尾閭段離黃河很近,歷史上由於黃河擺動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黃。

涇河、北洛河雖屬黃河二級支流,但因流域面積大,水沙來量多,其匯入地點離渭河口接近,多把它們作為獨立水系研究,常與渭河幹流並列,稱為「涇、洛、渭」。渭河下遊河道比降平緩,入黃口附近河段歷來受黃河河道擺動和洪水頂托影響。三門峽水庫修建後,黃河河床淤高,渭河下遊河道也發生溯源淤積,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澇災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42公里,流域形狀狹長。據黑石關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2萬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圍包括陝西、河南兩省21個縣市,總人口569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301人。洛河流域北靠華山、崤山,南倚伏牛山與長江水系毗鄰,東南以外方山與淮河為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河流走向大致與黃河幹流平行。流域內的土石山區占流域面積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區,植被較好,並有大片森林覆蓋,水源涵養條件較好。黃土丘陵區占流域面積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區,植被稀少,人煙稠密,耕墾指數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沖積平原區只佔流域面積3.5%,分布於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基地,也是歷史上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古都洛陽即位於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處於暖溫帶南部,年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南部山區高達900毫米。流域內暴雨較多,而且降雨強度大,雨區面積也較大。暴雨中心常出現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陽石咼鎮暴雨中心最大24小時降雨量高達734.3毫米。據歷史資料分析,洛河是黃河洪水的主要來源區之一,由於洛河鄰近黃河下游,洛河發生大洪水對黃河下游威脅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峽谷段河谷狹窄,岩性堅硬,有許多優良壩址。洛河兩岸支流眾多,源短流急,多呈對稱平行排列。最大支流為伊河,位於流域南部,以熊耳山與幹流相隔,集水面積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31.9%,流向與幹流平行,河谷形態亦與幹流相似。次大支流為澗河,位於流域北部,集水面積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7.1%。這兩條大支流都在洛陽至偃師間匯入幹流,它們與幹流一起組成扇狀水系,往往伊、洛、澗河同時發生洪水,匯流集中,形成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別建成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起到了削減洪水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發源於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流域邊緣山嶺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約1000米。流域內石山林區占流域面積的53%;土石丘陵區占流域面積的35%;河谷盆地佔流域面積的10%;沖積平原區占流域面積的2%,分布於濟源五龍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災威脅。

幹流河道分為四段:河源至安澤飛嶺,長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礫石,河谷寬400~1000米,兩岸山高50~100米;飛嶺至護澤河口,長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潤城盆地,河谷一般寬200~500米,兩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發電的水輪泵站多處;護澤河口至五龍口,長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斬切太行山,穿行於寬約200~300米的峽谷之間,兩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內石灰岩地區溶洞水發育,最大的馬山泉,流量達4立方米每秒;五龍口至沁河口,長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經沖積平原,通稱沁河下遊河段,在博愛北金村附近接納最大支流丹河。丹河發源於高平丹朱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里,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遊河道兩岸築有大堤,全長150多公里,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米,武陟縣木欒店附近臨背河懸差7~10米,與黃河幹流下遊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歷史上決口泛濫頻繁。

沁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14.4℃,無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遞減,上中游平均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7.8億立方米,其中,82%來自五龍口以上,其餘來自丹河。年徑流的年際變化及年內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實測年徑流量為2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3%。7~10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徑流量僅佔17%。年平均輸沙量為720萬噸,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間洪水來源區之一。沁河洪水約有60%~70%來自五龍口以上,據調查考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陽城九女台曾發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總人口217萬,農業人口佔92%,耕地537萬畝。沁河下游灌區,相傳始於秦代。建國後,全流域水利建設發展較快。據統計,1981年灌溉面積已達205萬畝(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區)。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發源於河南新鄉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台前縣張庄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溝和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耕地530萬畝。

⑥ 納川成海 是什麼意思了

出自李斯的《諫逐客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接受個方面的意見,匯集個方面的力量,才能成就大業。

⑦ 沈陽到錦州筆架山兩日游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西部,面積10301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香港那麼大(香港面積107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40平方公里,人中為296.8萬,市區人中為75 .6萬有漢,滿,蒙古,回,朝鮮26個民族。錦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據考證,數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錦州最早稱徒河,據傳虞舜時就已築城。歷代給錦州留下了許多遺址,墓葬及歷史文物。錦州是歷代兵家必經的戰略要地,是明清大戰的主戰場,又是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的主要戰場。錦州開發區是中國東北開發區最便捷的進出海口之一,是遼西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前沿,它規劃開發面積5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7平方公里,主要吸引各方面資金興辦面向國際市場的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興建高級賓館,飯店,商場,別墅,游樂中心其中筆架山風景區以其得天獨得厚的旅遊資源成為旅遊度假區,筆架山風景區位於錦州本南沿海地區,距市中心有37公里。筆架山海拔76,南北長4華里,規模顯然遜色於內地的名山,但因其危立於茫茫渤海之中,所以登臨遠眺,卻別有一番情致。若晴日,波平浪靜,金光萬道,若凌晨,煙霧迷離,赤橙黃綠,變化萬千……既久,心胸則如大海一樣坦盪,確有「閣中開明月,窗里發雲霧」之妙處。景區內有大筆架山,小筆架山,天橋和海濱浴場等組成的自然風光,山上還有筆峰山門,呂祖亭,五母宮,三清閣和一線天等景點,各個景點都有美妙的神話,傳說,世代傳誦使人浮想聯翩,那麼筆架山是怎能么形成的呢?傳說遠古時候,這里原是一片汪洋,後來二郎神擔來兩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大小兩座海島,也就是今天的大小筆架山。那麼,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大小筆架山,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下車隨我來。大家請看,近海處有一座海島,亭亭兀立於煙波浩渺的大海之中,雲纏霧繞巍峨矗峙。因狀如筆架,故得名筆架山,每當旭日噴薄面海,筆架山身披萬道霞光,被流金閃動的大海哄托著,遠遠望去,司令員似項天立地的長毫,被誰揮動著,書萬般神奇。這奇觀,便是前人稱謂的筆峰插海,是錦州八景之中的佼佼者,清翰林院陸善林曾有詩贊成日:筆尖端端聳碧天,峰頭雨後起雲煙,插來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納川。大筆架山距海岸有1600多米,天橋是連接筆架山和海岸的紐帶,所以素有「筆峰插海」天下一絕的美稱,除筆峰插海之外,錦州八景還有:石棚松景,紫荊朝旭,虹螺晚照,錦水回紋,湯水冬魚,凌河煙雨,古塔昏鴉,即為清初之來的錦州八景。大家再請看,我們身長後的這兩位仙女的雕像,旁邊還注有「仙女造橋」四個大字,我想您一定會猜想這橋必然是仙女建造的。那您為什麼樣不問一下這兩位卧著,而另一位是站看的那位手裡還捧著什麼。這就要從一個迷人傳說說起:相傳,在很以前,有兩位九天仙女駕著五彩祥雲來到大,小筆架山(在大筆架東北而2.5公里處,另有一小島,名國小筆架山)的上空遊玩,俯視一看,這兒的水奇秀,立刻被吸引住了並想把陸地和海島連接起來,造福人間,於是姐姐便在大筆架山修養,妹妹在小筆架山個橋,約定在五更前把橋修好,姐姐生性剛強,不怕困難,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變成了一塊塊石子,終於在天亮前把橋修好了,姐姐擔心妹妹,變去看她,見修了一半就累的睡著了,因天將明,組線急忙捧了把土,灑向沒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筆架山的天橋是石子的,而小筆架山的天橋一半是土堆的。當然這是傳說,不是為據,但人們還是為了紀念姐妹兩個人,為她們雕刻了門像,根據這個傳說,所以站著的就是勤勞的姐姐,卧著的一個當然是貪睡的妹妹,好了,我現在告訴大家,天橋的真正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沖擊而成的自然通道,它隨潮水的漲落時隱時現,是潮汐運動的結果,海水漲潮的周期大約為二十四小時五十分鍾,此間,海水漲落兩次,大家再看,雕像不遠處的那口淡水井,井深約4米,直徑約1米,可別小看了這口井,您看它離岸邊只不過50米,井水不是如海水有鹹味,而是甘甜爽口,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是靠海最近的淡水井,據說,此井建於1912年,修山進由天淡水不足,主持個修山的道士便下山尋找水源,在海邊以現泉眼並打造水井,井底東南角與大海相通,打井人便用巨石將其堵住以阻止海水灌入。井壁用山上青石砌成,井水為北部山坡泉水匯集而成,離海如此之近的淡水井堪稱筆架山「一絕」。好了,遊客朋友們,現在踩在我們腳下的這釘卵石通道,便是天橋。您看,現在正是落潮,海水已慢兩邊退去,遠遠望去,像不像一條蜿蜓的蛟龍,隱現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大家看前面那些心急的遊客,已經踏著碧海浪花,漫步在滄茫的大海之中了,那情景多像「八仙過海」在各顯著神通,沿著這條卵石通道步行就可以到山門處。這期間,大家可以邊走邊玩,拾貝殼,捉海蟹,找海螺,觀海浪,領略一下神奇天橋的美。走過了天橋,那麼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函是筆峰門。大家請看,它是一坐石造的山門,正現「光耀國家」背面「重道親德」這是當年主持修山的道人賀保江所寫。北京的石頭劉家雕刻,山門左面,原有一尊用漢白玉雕塑的孫悟空石像,現已無存。油沿著山路往前走,但是呂祖亭,您看,它形如小塔,高10米,二層,亭外有十五磴石階上層有漢白玉石佛一尊,下層有漢白玉石佛兩面座,傳達室說這是呂洞賓在八仙過海時小憩之所,故得名呂祖亭。在呂祖亭南面就是五母宮,原事業是五間二層石屋,後來中上層毀壞底層每間有石佛一尊,五位女佛面南而坐,有的手拿書卷,有的手拿石榴等,各個體態安祥,身姿秀麗,在其它殿閣中,女佛也為數甚多。原來,過去在此出家的盡是尼姑,多時竟有120佘人,堪稱女尼的王國,所以專為女紀念日諷宮,在五母宮門前,聳立著兩根石柱,刻有巨龍攀柱,雕工精細,活龍活現。在五母宮南面,位於筆架山的最高處,便是三清閣,它是六層石樓,高26.2米,純一色的石牆,石廊,石壁,石門,石梯,就連壁畫,門神也是石刻,無一點兒木器和鐵料,閣內有迴廊周旋,上下曲徑相通,殿宇,閣樓位置,布局都有在對稱中求變化,分散中相連接,設計之巧,組合之精,堪稱建築之上乘。門口,窗口的石雕,刀工細膩,紡質逼真,生態盎然,閣中現存大小石佛43尊,其中三清閣頂層的太陽光佛理聖盤古朔像為最,大家請看,此朔像為漢白玉製作,在全國絕無僅有,它始建於1912年至今已經歷了85年的風雨滄桑,「盤古」頭頂吉祥島,蓮花座,它的左眉代表太陽,右眉代表月亮,又目圓睜,光茫如炬,其眼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左手執火,右手執水,整尊朔像上雕6條造型各異的表龍,暗寓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玄妙,其造型和雕塑風格獨具匠心。登三清閣最吸引人的是站在平台上眺大海,不僅可以欣賞到大海的風光,而且可以尋糜到歷史的古跡。大家請看,筆架山的不遠處,清晰可見有一港口,那便函是錦州港,它是中國環渤海經濟圈中最北端的港口,也是遼西地區近400公裏海岸線上唯一的對外開放的商港,現有「四雜一油」5個泊位,其中萬噸級油泊位1個,年吞吐量550萬噸,到本世紀末將再建6至8個泊位,增加集裝箱,客運等功能,屆時年吞能力將突破1000萬噸,跨入區域性大港行列,還有在1996年10月份,電視連續劇「情戀筆架山」就是在這實地拍攝的,並陸續在錦州電視台,有線台和遼寧電視台播出,按中央電視台中的規范化標准,精編後的「情戀筆架山」電視連續劇為11集,將往中央電視台播出讓全國的人都了解錦州,了解筆架山,熱情好客的錦城人歡迎全國各地的人們到錦州來游覽參觀,來筆架山遊玩,好了,遊客朋友們,到這里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行遊玩,您可以在這吹吹海風,看看海浪,或到山下拾點兒貝殼,洗個海澡,我們3點鍾在山門處集合。時間過的好快,現在正好幾只小螃蟹,拴了那麼我貝殼,好了,我的導游工作到此也就結束了,跟大家也、該說再見了。那麼,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歡迎大家再來錦州再來筆架山遊玩,再見!
海門:筆架山風景區大門,也叫海門。由北京清華大家建築學院設計,分南北兩部分,南側是20米高的彩虹式的拱形門,象徵著連接岸島的「天橋」北側是22米高,東西對稱的兩把金鑰匙造型,寓意著兩把金鑰匙打開景區大門,讓遊客打開景區大門,讓遊客跨天橋登上筆架山。

⑧ 馬鞍山的新口號:聚山納川,一馬當先 那個馬還是指馬鋼啊

一馬當先~~看了馬鞍山電視台的宣傳片,才知道這里的「馬」指的是馬鞍山,「當」指的是當塗~~這個口號發布時,和縣和含山還沒有劃過來~~

⑨ 防城港納川·山海府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防城港納川·山海府

城市:防城港

樓盤位置:港口回防城港市港口區漁洲城龍山南路

產權年限答:70年

公交線路:郵電局(公交站):201路;北部灣商業中心(公交站):4路;人民路農機公司(公交站):4路;防城影劇院(公交站):4路;201路;新華書店(公交站):201路;防港大廈(公交站):3路;防城區司法局(公交站):3路;防城區司法局(abc幼兒園旁)(公交站):206路;醫葯總公司(公交站):206路;防東防北路口(公交站):206路;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

樓盤圖片: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