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景登月地理知識
㈠ 微信進入界面的圖片有什麼含義
微信登陸界面的抄圖片有何意義
如果讓你做應用程序你會把什麼放在醒目的位置。登陸圖片當然是表達程序主旨的最好的方式。
黑夜的背景,碩大的地球只看到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背影。其實之前的一些圖片都是類似的風格。這張圖片是在暗示: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時候我們從小到大學的閱讀理解,情景分析就有作用了,由於語文不太好,這個地方自行發揮吧)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是借用圖片來宣傳微信的核心功能了:私密交友。在這里,關系是一對一的雙向關注,微信在很大程度上想去抑制垃圾信息的增長,給用戶營造一個私密的環境,在這個環境是不是很契合開機這樣一個畫面。再看看微信的其他的搖一搖,附近的人什麼的功能(寂寞的人經常打發打發時間,你懂的),各種功能都圍繞著微信的核心業務來做拓展,其實說到底無非就是產品中凸現核心主題的一個功能罷
㈡ 關於人類登月的資料。急!!!!!!!!!
登月
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蘇聯連續獲得數個空間賽第一:1957年1 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與之相比,盡管美國也獲得了兩個第一:1960年 4月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泰羅斯」,1962年7月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作試驗性通信,但同蘇聯的巨大成就相此,顯得小巫見大巫。在加加林飛行之後不到四個星期,美國航天員阿蘭·謝潑德中校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亞軌道飛行(186千米),它說明美國具備了擺脫空間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國肯尼迪總統向全世界宣布實施宏偉的載人登月計劃。
這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雖然是美國與蘇聯競賽的產物,但也可以認為是人類向太陽系擴張的第一步。
宏偉工程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開始於1961年5月,預計1969年7月2 0至21日首次實現登月。
該工程的第一步是確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最後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
為了進行載人登月,美國先實施了四個輔助計劃,即在1961年至1965年發射九個「徘徊者」月球軌道器,用以了解未來的「阿波羅」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發射五個「勘探者」月球著陸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至1967年發射三個「月球軌道環形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地點進行詳細觀測,從而選出10個登月點;在1965年至1966年發射10艘「雙子座」飛船,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和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及艙外活動訓練等。
「阿波羅」工程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研製低軌道運載能力為127 噸的大推力「土星5」運載火箭。
研製「阿波羅」飛船是該工程的「重頭戲」。飛船的指令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服務艙裝有主發動機等系統;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
首次載人登月是由「阿波羅11號」飛船完成的。當時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當飛船與「土星5」火箭第三級分離,且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後,便開始接近月球,此時飛船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接著,兩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並駕駛登月艙與飛船分離,這時飛船指揮艙內的一名航天員繼續駕駛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而另兩名航天員則乘登月艙在月面著陸。登月後航天員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任務完成後,他們乘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船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沖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阿波羅」 工程極為壯觀,它激動了無數人的心,使載人登月的千年夢想變成了現實。
「鷹」落向月面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層樓房高)在百萬人的關注下緩緩升空。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雲,似乎亘古沉睡的月球正靜靜等待著「土星5」運送地球使者的來訪。當「土星5」把「阿波羅11號」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後,後者便開始獨自飛向月球。
「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埃德溫·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是邁克爾·柯林斯。從地球到月球大約有38萬千米,「阿波羅11號」飛船上載著三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9日進入月球引力圈。20日清晨,「阿波羅」到達月球上空4900千米後,接到休斯敦飛行指揮中心命令,減速飛行,進入月球軌道,於是飛船服務艙發動機逆向噴射,進入了遠月點3 13千米、近月點113千米的橢圓軌道,此時飛船繞月球一圈只需兩小時。在月球軌道上,航天員們緊張地進行登月前的准備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名叫「鷹」的登月艙,而柯林斯則仍留在稱作「哥倫比亞」的指令艙中。
偉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21日2時許,登月艙的發動機被點燃,使它與指令艙分離。指令艙由柯林斯駕駛繼續繞月飛行,而登月艙則載著兩名航天員緩慢向月球飛行。當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亂七八糟的卵石時,便決定繼續飛行,尋找平坦的地方。最後奧爾德林手控登月艙在月面「靜海」的一角平穩降落,登月獲得成功。
個人的一小步 人類的一大步
他倆向窗外眺望,進入眼簾的是一個遍布隕石坑和大石塊的陌生世界。雖然他倆都情不自禁地想走出去看一下這塊神秘的地外之地,但還是自我剋制地按預定計劃,等待地面中心指令。他們先在艙內美美地睡了一大覺,醒後在艙內吃了月球上的第一頓飯,又檢查了艙內儀器、燃料裝置、氧氣供應情況。當一切都經過精確無誤地核對後,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彼此幫助穿上登月服。7月21日11時56分,阿姆斯特朗打開登月艙艙門,擠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豎下月面(在地球上未曾模擬過此動作),他帶著電視攝像機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們為之夢想了數千年的月球,這時他說:「對我來講這是一小步,而對於全人類而言這又是何等巨大的飛躍。」19分鍾後,奧爾德林緊步阿姆斯特朗的後塵,走出登月艙。當他走到月面上時,第一句話就贊嘆說:「啊,太美了!」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很快學會了地球人不習慣的移動方法:跳躍。他倆時而用單腳蹦,時而又用雙腳跳,有些像袋鼠。兩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面鑲刻著:「1969年7月。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的地方。我們代表全人類平安地到達這里」。
7月22日下午1時56分,阿姆斯特朗奉命指揮「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離開月球軌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7月25日清晨1時5 0分,「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永載史冊
「阿波羅11號」登月後,又有五艘飛船相繼成功登月,其中「 阿波羅」15、16從環月軌道上各發射了一顆環月運行的科學衛星;阿波羅一15、16、17的登月艙中還各帶一輛月球車,用於擴大航天員的活動范圍和減少航天員的體力消耗。這6艘登月飛船的航天員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時,足跡達100千米,帶回岩石樣品約440 千克,這些均大大充實了人們對月球的認識。
「阿波羅」工程是當代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它的出現導致60至70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後來又將該計劃中取得的技術進步成果向民用轉移,帶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繁榮,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與社會效益。
㈢ 微信登陸的時候要先出現地球是怎麼想的
因為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唄,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人,寓意讓全世界的人都使用微信吧!
㈣ 微信登入頁面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兩個人是怎麼弄的
張小龍創造了微信,但很少人知道他創造微信之前三年的孤獨歲月。馬化騰說,他的人生能不能到另一個高度,就看微信了。他給了張小龍足夠的研發空間和資源平台,才成全了微信的情懷。我們看到微信登陸界面上那個眺望藍色星球的孤獨小孩,就是在張小龍再三堅持下的結果。我從沒有見過一個不孤獨的人,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站在那裡,這就是微信的啟動畫面
照片來源:
這張照片的官方編號是:AS17-148-22727,民間給它的名字叫「藍色彈珠」(The BlueMarble)。要談一下這張照片,必須說到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從1961年5月到1972年12月的十一年時間里,美國持續進行了一系列載人登月太空飛行。其中,有6次成功登上月球。而大家最為熟悉的失敗案例是阿波羅13號登月計劃,它被拍成了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藍色彈珠這張照片拍攝於1972年12月7日,當時宇航員在阿波羅17號飛船上,三名宇航員中的某一位用一台80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拍下了完整的地球照片。這張照片非常難得,因為阿波羅17號飛船執行的是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此以後,人類已經很久沒有飛船抵達這個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我們看到的大量地球的照片,都是合成照,而不是太空實拍。站在宇航員的角度,於4萬5千公里之外看過去,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這就是這張照片名字的由來。
微信的啟動畫面就是用了這張「藍色彈珠」,人類最近一次在太空中遠眺母星的景象。作為一種人際溝通工具,沒有第二張圖能更好地表達出人類內心的孤獨,以及地球家園的美好。所以,整個畫面有一種孤清中的淡淡暖意,給人的感覺是文藝到死。
㈤ 微信封面為什麼是一個人在月亮看地球
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站在那裡,這就是微信的啟動畫面,許多人對此非常熟悉。而知道畫面里是非洲,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是因為圖片里的地球為雲團籠罩,只露出一部分地貌特徵,需要對世界地圖比較熟悉的有心人才能發現這一點。
藍色彈珠這張照片拍攝於1972年12月7日,當時宇航員在阿波羅17號飛船上,三名宇航員中的某一位用一台80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拍下了完整的地球照 片。這張照片非常難得,因為阿波羅17號飛船執行的是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此以後,人類已經很久沒有飛船抵達這個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我們看到的大量地球的照片,都是合成照,而不是太空實拍。
站在宇航員的角度,於4萬5千公里之外看過去,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這就是這張照片名字的由來。
微信的啟動畫面就是用了這張「藍色彈珠」,人類最近一次在太空中遠眺母星的景象。作為一種人際溝通工具,沒有第二張圖能更好地表達出人類內心的孤獨,以及地球家園的美好。所以,整個畫面有一種孤清中的淡淡暖意,給人的感覺是文藝到死。等你知道了背後的故事,又會覺得悶騷到死。
㈥ 為什麼微信的界面是一個人的背面是地球
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站在那裡,這就是微信的啟動畫面,許多人對此非常熟悉。而知道畫面里是非洲,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是因為圖片里的地球為雲團籠罩,只露出一部分地貌特徵,需要對世界地圖比較熟悉的有心人才能發現這一點。
不過,因為有了我,一切都變得很簡單了:
非洲大陸東北角上,那狹長的紅海,和東南角上的馬達加斯加島,我都用紅圈標注了出來。通過對比,這是一望而知的事情。兩張圖的區別在於,地圖是在赤道上空看地球,而照片要偏南半球很多,以至於歐洲被擠到了圖片之外,相反是南極洲在圖片下方占據了大量面積。
問題在於:各個國家習慣性地把自己國家置於地圖的中心,例如下面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和你平常看到的世界地圖絕對不一樣:
中國不在地圖的中心,是不是這樣?那麼,為什麼微信的啟動畫面上的地球是正對非洲,而不是中國呢?
因為它不是地圖,而是一張照片,一張真實的照片,用哈蘇照相機在4萬5千公里外拍攝的地球照片。這張照片的官方編號是:AS17-148-22727,民間給它的名字叫「藍色彈珠」(The BlueMarble)。
要談一下這張照片,必須說到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從1961年5月到1972年12月的十一年時間里,美國持續進行了一系列載人登月太空飛行。其中,有6次成功登上月球。而大家最為熟悉的失敗案例是阿波羅13號登月計劃,它被拍成了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
藍色彈珠這張照片拍攝於1972年12月7日,當時宇航員在阿波羅17號飛船上,三名宇航員中的某一位用一台80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拍下了完整的地球照 片。這張照片非常難得,因為阿波羅17號飛船執行的是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此以後,人類已經很久沒有飛船抵達這個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我們看到的大量地球的照片,都是合成照,而不是太空實拍。
站在宇航員的角度,於4萬5千公里之外看過去,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這就是這張照片名字的由來。
微信的啟動畫面就是用了這張「藍色彈珠」,人類最近一次在太空中遠眺母星的景象。作為一種人際溝通工具,沒有第二張圖能更好地表達出人類內心的孤獨,以及地球家園的美好。所以,整個畫面有一種孤清中的淡淡暖意,給人的感覺是文藝到死。等你知道了背後的故事,又會覺得悶騷到死。
㈦ 登月的有關知識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軌道半徑: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徑: 3476千米
質量: 7.35e22千克
古羅馬人稱之為Luna,古希臘人稱之為Selene或阿爾特彌斯(月亮與狩獵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話中它還有許多名字。
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僅次於太陽的第二亮物體。由於月球每月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角度不斷變化;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朔望月。一個連續新月的出現需要29.5天(709小時),隨月球軌道周期(由恆星測量)因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變化而變化。
由於它的大小與組成,月球有時被分為類地「行星」,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蘇聯飛行器月球2號於1959年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非地球星體上探索。第一次在著陸則在1969年6月20日(你記得你在哪兒嗎?);後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個被採回表面樣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飛行器大范圍地作了地圖映象。月球勘探者號如今正繞著月球轉。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象。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象。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面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地球,特別是海洋並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從地球表面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面的兩個膨脹點,一個正對月球,另一個則正對反面。這效果對海洋比對因態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在軌道上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但是地球也並不完全是一個流體,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在正對月球下方的膨脹非常輕微。這意味著由於地球自轉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響,使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影響力並不十分確切地存在於兩球心連線上。這也使得地球不斷向月球提供自轉能量,使得自轉速度每世紀減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轉地球軌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結果也導致了火衛一和海衛一的不尋常公轉軌道)。
不對稱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轉同步。比如,它的軌道位相始終相對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變。由於地球的自轉因月球的影響而減緩,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轉速度也因地球而減緩,不過在那時作用力要強烈得多。當月球的自轉速度減緩到適合自己軌道周期時(這樣膨脹點就在地球正對點),就沒有任何的多餘扭力了,這樣月球的情形就穩定了。這種情況也類似地發生在太陽系其他衛星上。最終,地球的自轉也將慢到合適於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情況一樣。
自然,月球也顯得不太穩定(由於它的不太圓的軌道)以致於較遠端的一部分度數可不定時地看到,但大多數遠端表面(左圖)一直無法完全觀測,直到蘇聯飛船月球3號1959年上天對其進行拍攝才解決了問題。(注意:這里並沒有什麼「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時間。一些對「黑暗面」的稱謂往往是指月亮不為人所見的另一面,因為「黑暗」有「不為人知」之意。這種稱謂在今天不夠正確)。
月球沒有大氣層。但是來自Clementine飛行器的證據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極,處於永久陰暗面的大環行山處有固態水--冰。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號飛船證實。顯然月球北極也有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殼平均厚68千米,從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環行山的107千米。地殼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內核。然而它並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別熾熱。奇怪的是,月球的質心與它的幾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樣,在這一側其地殼也較薄。
月球表面有兩種主要地形:巨大的環形山與古老的高原和相對平滑與年輕的maria。maria地形(覆蓋月球表面達16%)是由火山噴出的熾熱的熔岩沖蝕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層塵埃與流星撞擊的石頭碎片覆蓋。出於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於靠近於地球的一面。
大多數靠近地球的環形山,火山由科學歷史上的著名的稱謂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則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羅,加加林和Korolev(因為第一張照片由月球3號拍到,所以具有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偏向)。另外,類似於近地區,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環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徑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為太陽系最大的撞擊盆地,並在西側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陽系中重環山的典型。(從地球上看;左側圖的正中)。
阿波羅號和月球號計劃帶回了一塊重382千克的石頭樣本。這些提供給了我們有關月球的詳細知識。它們具有特別的價值,在月球上著陸後的廿年,科學家們還是在這快最期的樣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這樣,月球就提供了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在地球上無法找到的證據。
根據早先的對阿波羅樣本的研究,有關月球的起源並不一致,主要有三種理論:co-accretion同生說,主張地球與月球同時形成於太陽星雲;fission分裂說,主張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說,主張月球形成於其他地方,後來為地球所捕捉。這些理論證據都不足,但是來自月亮石頭的最新和最詳細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擊說:地球曾被一個大物體(相當於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擊,月球則是由噴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斷又有新信息被發現,但撞擊說如今被廣泛接受。
月球並沒有全球性磁場,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頭存有剩餘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過全球性磁場。
由於沒有大氣和磁場,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陽風的攻擊。在它剩餘的40餘億年光陰里,大量來自太陽風的氫離子將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羅返回的樣本證明了它對研究太陽風的價值。月球上的氫可能在未來當作燃料使用。
㈧ 人類第一次登月的背景了解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專發射場點火升空屬,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
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16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阿波羅11號(Apollo 11)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
阿波羅11號的成功實現了約翰·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會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的目標。
㈨ 進入微信時站在月球上的人是誰
2的時候假設沒有退出微信,開屏後打開是不會出現地球畫面的,現在升級了4.3,不管有無退出微信,只要鎖屏後再開,就會像啟動那樣,經過站在月球上的人看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