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相關地理知識
A. 關於廣東的地理知識 越多越好!!!
廣東屬南方地區,簡稱粵 ,屬於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B. 關於廣東鄉土地理的問題
1、因為廣東處於祖國的南部,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區,面版向東南亞,憑借沿海優權勢,海運便利,是中國與外交流的平台。
2、廣東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雨熱同期),冬季溫和乾燥;其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水分和熱量充足,土壤深厚肥沃(自然條件);協作條件較好,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勞動力豐富等(社會經濟條件)。不利條件:降水集中,常出現洪澇災害,水利工程花費量大。
3、河流特徵:流量大,支流眾多,河網密布,汛期多集中在夏季;原因:廣東東西北部主要以低山丘陵為主,中南部為低地平原地形,年降水量多,且集中在夏季。
4、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或丘陵地區,珠江三角洲產量尤為豐富;甘蔗主要分布在較南地區,多個市縣都有種植。
5、大亞灣核電站位於深圳市東南部的大亞灣。
C. 廣東的一些自然地理特徵(地理位置、氣候等等)
廣東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
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
D. 在哪裡能找到廣東省地理的各種資料
廣東省簡稱粵,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北倚南嶺,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陸地面積17.8萬平方公里,海島面積1600平方公里,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2122公里長的珠江為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廣東是中國三個人口大省之一,2005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9194萬人。省會是廣州。
早在40多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廣東活動生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 後,在今廣東境內設置海郡。武漢帝時,廣東已發展成為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明朝設廣東布 政使司,清朝為廣東省,相傳至今。廣東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840年鴉片戰爭就從廣東開始;廣東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故鄉,是 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是 北伐戰爭的策源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東江、珠江、韓江都曾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字串7
廣東是著名僑鄉。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約為2200萬人,遍布世界各地。廣東還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廣東就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1.4%,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全省有21個地級市、31個縣級市、43個縣、3個自治縣及45個市轄區。
全省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全年草木蔥綠,生機盎然。雷州半島則屬熱帶氣候。
廣東是祖國的南大門,毗鄰港澳,是我國通往南亞、大洋州、中東和非州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全省有五個對外國船舶開放的港口,它們是廣州港、黃埔港、汕頭港、汕尾港、 湛江港。其中黃埔港和湛江港是我國主要的遠洋運輸港口。
廣東省氣候溫和,山河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羅浮、丹霞、西礁、鼎湖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山。七星岩、金雞嶺、飛霞、湖光岩、小鳥天堂更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近年又陸續開發了英德縣的寶晶宮,陽春縣的凌霄岩,台山縣的上川島飛沙灘以及中山溫泉,惠州湯泉 等一批有較高療養價值的旅遊區。全省已開發成旅遊點的省級以上森林公園40個,自然保護區30個。繼廣州、深圳、珠海、肇慶之後,又有中山、佛山、江門、汕頭、惠州及南海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其中中山、南海市分別位居該批全國地級市和縣級市的第一、二名。廣州白雲山和香江野生動物世界、深圳華僑城和觀瀾高爾夫球會、珠海圓明新園、中山孫中山故居、肇慶星湖、佛山西樵山、韶關丹霞山、清遠清新溫礦泉、陽江海陵島大角灣等11家景區(點)被評為全國首批最高級別的4A級旅遊區。
E. 求廣東省地理知識!!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並在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 其中耕地面積31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5萬公頃,荒草地面積57萬公頃。山地佔全省面積31.7%,丘陵佔28.5%,台地佔16.1%,平原佔23.7%。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位於北部的南嶺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全省的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曲折綿長,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
各市經緯度
廣東省 廣州 北緯23.08 東經113.14
廣東省 潮陽 北緯23.16 東經116.36
廣東省 潮州 北緯23.40 東經116.38
廣東省 澄海 北緯23.28 東經116.46
廣東省 從化 北緯23.33 東經113.33
廣東省 東莞 北緯23.02 東經113.45
廣東省 恩平 北緯22.12 東經112.19
廣東省 佛山 北緯23.02 東經113.06
廣東省 高明 北緯22.53 東經112.50
廣東省 高要 北緯23.02 東經112.26
廣東省 高州 北緯21.54 東經110.50
廣東省 鶴山 北緯22.46 東經112.57
廣東省 河源 北緯23.43 東經114.41
廣東省 花都 北緯23.23 東經113.12
廣東省 化州 北緯21.39 東經110.37
廣東省 惠陽 北緯22.48 東經114.28
廣東省 惠州 北緯23.05 東經114.22
廣東省 江門 北緯22.35 東經113.04
廣東省 揭陽 北緯22.32 東經116.21
廣東省 開平 北緯22.22 東經112.40
廣東省 樂昌 北緯25.09 東經113.21
廣東省 雷州 北緯20.54 東經110.04
廣東省 廉江 北緯21.37 東經110.17
廣東省 連州 北緯24.48 東經112.23
廣東省 羅定 北緯22.46 東經111.33
廣東省 茂名 北緯21.40 東經110.53
廣東省 梅州 北緯24.19 東經116.07
廣東省 南海 北緯23.01 東經113.09
廣東省 番禺 北緯22.57 東經113.22
廣東省 普寧 北緯23.18 東經116.10
廣東省 清遠 北緯23.42 東經113.01
廣東省 三水 北緯23.10 東經112.52
廣東省 汕頭 北緯23.22 東經116.41
廣東省 汕尾 北緯22.47 東經115.21
廣東省 韶關 北緯24.48 東經113.37
廣東省 深圳 北緯22.33 東經114.07
廣東省 順德 北緯22.50 東經113.15
廣東省 四會 北緯23.21 東經112.41
廣東省 台山 北緯22.15 東經112.48
廣東省 吳川 北緯21.26 東經110.47
廣東省 新會 北緯22.32 東經113.01
廣東省 興寧 北緯24.09 東經115.43
廣東省 陽春 北緯22.10 東經111.48
廣東省 陽江 北緯21.50 東經111.58
廣東省 英德 北緯24.10 東經113.22
廣東省 雲浮 北緯22.57 東經112.02
廣東省 增城 北緯23.18 東經113.49
廣東省 湛江 北緯21.11 東經110.24
廣東省 肇慶 北緯23.03 東經112.27
廣東省 中山 北緯22.31 東經113.22
廣東省 珠海 北緯22.17 東經113.34
地形地勢
全省地勢北高南低,省境北部的南嶺是珠江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丘陵分布於山前地帶。其地形大致分為四個區:
珠江三角洲:其范圍分別以西江的高要,北江的清遠,東江的惠州為頂點,總面積達4.16萬平方公里。那裡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農業發達。
粵東山地丘陵: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中、低山嶺組成,自西向東為青雲山、九連山、羅浮山和蓮花山。山丘之間多小盆地,沿海還有狹窄的沖積平原。
粵北山地:屬於南嶺山脈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大庾嶺、騎田嶺、滑石山、瑤山等。位於湘粵交界處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的最高峰。區內的北部有紅色砂岩構成的「丹霞地貌」,南端有大面積和石灰石溶岩地貌。
粵西山地台地:包括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廣大地區和雷州半島。主要山脈有雲開大山和雲霧山,是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山間多開闊的盆地,南部多花崗岩殘丘,雷州半島則是由玄武岩台地構成。
廣東四大名山
廣東省低山丘陵分布廣泛,南嶺山脈亘於北部邊境,地勢北高南低。肇慶市的鼎湖山、韶關市的丹霞山、南海市的西樵山、惠州市的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
氣候
廣東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79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銀杉和虎顏花3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
河流
廣東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
植被
廣東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分別佔全國總數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此外,還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葯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和銀杉2種,屬於二級和三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與廣東松、長苞鐵杉、野龍眼和見血封喉等41種,還有省級保護的紅豆杉和三尖杉等12種。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可觀。
人口
廣東省總人口達到1.1億,其中戶籍人7900萬人,長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3100多萬,這還不包括1100萬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目前,廣東已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2009年資料)
城市
共有21地市,具體如下:
廣 州 市
深 圳 市
珠 海 市
汕 頭 市
韶 關 市
佛 山 市
江 門 市
湛 江 市
茂 名 市
肇 慶 市
惠 州 市
梅 州 市
汕 尾 市
河 源 市
陽 江 市
清 遠 市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揭 陽 市
雲 浮 市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市。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8642萬(2000年)。
總 計 21地級市 54市轄區 23縣級市 42縣 3自治縣
廣 州 市 越秀區 東山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芳村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從化市 增城市
深 圳 市 福田區 羅湖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鹽田區
珠 海 市 香洲區 斗門區(井岸鎮) 金灣區
汕 頭 市 金平區 龍湖區 濠江區 澄海區
潮陽區 潮南區(峽山鎮)
南澳縣(後宅鎮)
韶 關 市 北江區 湞江區 武江區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仁化鎮) 始興縣(太平鎮) 翁源縣(龍仙鎮) 曲江縣(馬壩鎮)
新豐縣(豐城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
佛 山 市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三水區
高明區
江 門 市 江海區 蓬江區 新會區(會城鎮)
台山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湛 江 市 赤坎區 霞山區 坡頭區 麻章區
廉江市 雷州市 吳川市
遂溪縣(遂城鎮) 徐聞縣(徐城鎮)
茂 名 市 茂南區 茂港區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電白縣(水東鎮)
肇 慶 市 端州區 鼎湖區
高要市 四會市
廣寧縣(南街鎮) 德慶縣(德城鎮) 封開縣(江口鎮) 懷集縣(懷城鎮)
惠 州 市 惠城區 惠陽區(淡水鎮)
惠東縣(平山鎮) 博羅縣(羅陽鎮) 龍門縣(龍城鎮)
梅 州 市 梅江區
興寧市
梅 縣(扶大鎮) 蕉嶺縣(蕉城鎮) 大埔縣(湖寮鎮) 豐順縣(湯坑鎮)
五華縣(水寨鎮) 平遠縣(大柘鎮)
汕 尾 市 城 區
陸豐市
海豐縣(海城鎮) 陸河縣(河田鎮)
河 源 市 源城區
和平縣(陽明鎮) 龍川縣(老隆鎮) 紫金縣(紫城鎮) 連平縣(元善鎮)
東源縣(仙塘鎮)
陽 江 市 江城區
陽春市
陽西縣(織篢鎮) 陽東縣(東城鎮)
清 遠 市 清城區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石角鎮) 陽山縣(陽城鎮) 清新縣(太和鎮)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 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湘橋區
潮安縣(庵埠鎮) 饒平縣(黃岡鎮)
揭 陽 市 榕城區
普寧市
揭東縣(曲溪鎮) 揭西縣(河婆鎮) 惠來縣(惠城鎮)
雲 浮 市 雲城區
羅定市
雲安縣(六都鎮) 新興縣(新城鎮) 鬱南縣(都城鎮
農業
廣東應屬於南方丘陵地區,適宜發展「立體化」農業。農業生產類型:水稻種植業
農業區位發展優勢
自然因素:緯度較低,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受冷空氣影響小。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社會因素: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不利因素:多暴雨台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不合理開墾造
工業
http://..com/question/15498207.html?si=1
第三產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519/143077799t.shtml
風土人情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掘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廣州之所以被稱為「花城」,不單是因為廣州氣侯溫和、四季如春、鮮花常開(昆明也四季鮮花常開),更由於廣州每年春節前都舉行迎春花市,這種傾城人民逛花市的習俗,全國唯廣州所獨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規模。
早在兩漢時,廣州人便有愛花的癖好。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已說嶺南人「彩縷穿花」。因廣州人愛花,也就出現了以種花、賣花為業的人。
南漢時,河南一帶被稱為「素馨斜」,就是專門藝植花木的地方。花農和賣花女就在現在的海珠橋南岸西側的「花洲方渡頭」劃艇過河北賣花。形成花市的,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一1630年)。但那時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碼頭,後陸續擴大到廣州九個城門。花的品種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則到19世紀清咸豐、同治年間始形成。
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前三天,即從年甘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時結束。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廣州迎春花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市內各區均有花市 :越秀區在教育路;東山區在濱江路;荔灣區在多寶路;海殊區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海幢公園、流花湖、荔灣湖等大小公園,無不在春節前後舉辦形式多樣的花展、花會,成為廣州花市的一個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則成為廣州花市的中心。每個花市搭起綵樓 ,張燈結綵,在馬路中央架起長長的花棚,一層一層擺滿各種花果。廣州人好講意頭,認為春節逛花街,買支靚花,來年便能行個「好運」。當然,逛花街不只是為了買花,更多的是為了賞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種花果。
每年陰歷(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陽。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處在正陽的位置,所以稱端陽,還叫天中節。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和賽龍舟、洗龍舟水等習俗。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干多年歷史。明代以來,人們多數在珠江河海珠島對開的海面進行。但那時的龍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樣式也復雜、美觀。有十幾丈長,六、七尺高的,龍船上還有台閣,一隻船上有近百人。實質是以藝術性為主。現在,賽龍舟已成了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運動了。龍舟的形狀也多製成狹而長,形如獨木舟,以利船速。龍舟的槳數不等,少則六對,多的有五十多對。大型龍舟一般都設旗手和鑼鼓手,鑼鼓手擊鑼打鼓統率全船,劃漿的隨鼓聲或快或慢。此外劃槳的只管劃漿,掌舵的把穩舵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罩住,以致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水霧在江面飛馳,甚是扣人心弦。賽龍舟奪標者可贏得整隻燒豬出回村裡分了吃。很可惜,廣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擠擁,已有好幾年沒能在這里舉辦賽龍舟了。92年曾有建議在白雲山腳的麓湖上舉行賽龍舟的,也未能實現。好在廣州番禹的市橋,近年每年都舉辦龍舟節,盛況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遊客前往觀看。
F. 細說廣東的民居特點(用地理知識的角度解釋)
廣東建築之民居:騎樓風雨情
廣東建築之民居
廣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其首府廣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南蠻,今有廣州。
廣東民居不少保存著古代氣息,該地不少華工出國,也就是現在的僑民,這些僑民回國後,就建屋,因此,廣東民居除了有中國原有的建築風格外,還匯集了外國建築形式和構件。廣東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有不少僑鄉風情建築。
雖然國內很少有人把廣東民居和江浙、徽派、四合院相提並論,但平心而論,從五邑的雕樓到客家的圍屋,從西關大屋到東山洋房,從嶺南建築的重要標志騎樓到潮州的九宮格式建築群,廣東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現代住宅和中國傳統精神結合起來作為探索。
然而,現代廣東民居,已經乏善可陳了。到處都一樣,三層或四層或五層的小樓,牆面清一色的馬賽克或瓷磚貼面,門窗清一色的不銹鋼井子格的防盜網,鄉下的有錢人家,還會在樓頂蓋一個琉璃瓦頂的八角小廳。總之,看上去就是穿西裝又鑲金牙,實在是不倫不類、不土不洋、不敢恭維。
那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即將逝去的記憶,對目前的廣東民居做一個集體反思吧。
開平赤坎騎樓十分高大
開平峴岡,騎樓下的茶客,每個人好象都有滿腹的人生顏長江攝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庫門,廣州呢?」記者問。
「廣州有騎樓。」廣州文史專家,廣州市社科院周翠玲教授如是答。
在窄窄的街道兩旁,怎麼回事?一幢幢房子好像長了腳,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細看,底層的房子似乎往裡掏空兩米左右。這樣,便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走廊,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
這就是騎樓,嶺南建築的一個重要標志。
騎樓年齡
廣州騎樓的年齡,說來還沒過100歲。周翠玲教授告訴記者:「民國七年(1918年),廣州拆城牆、擴馬路,開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盤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務民生的主幹道。當時為了充分運用馬路空間,同時又針對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便在馬路兩旁搭建起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就連現代化的建築南方大廈、新大新公司等,也採用了這種騎樓式的建築結構,一時風靡全城,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當時,騎樓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等商業街道,以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最為壯觀。這一帶商業繁華,騎樓式建築空間高敞,代表者有如新亞酒店、新華酒店等,1934年建成的愛群大酒店,首層也是典型的騎樓形式。
騎樓來源
說到騎樓的來源,目前比較流行兩種看法。
一是「歐風美雨」說。廣州是近代中國受歐風美雨影響的重要城市,至今粵語中的「士多(store,普通話中的小賣鋪)」、「波(ball,球)」、「籃把(number,號碼)」等,都幾乎是英語的音譯。歐風美雨對廣州的影響,在建築上體現得也很鮮明,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等商業建築。
廣東旅遊局發布的一份資料中說,「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因此,一些專家認為,騎樓是廣東人將西洋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騎樓是越族先民「干欄」建築的遺韻。《博物志》里說:「南越巢居」。《南越志》說:「南越柵居。」所謂「巢居」、「柵居」,就是廣州博物館展出的「干欄」。周翠玲教授告訴記者:「干指上面,欄指房屋。建築文化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史前時代,嶺南的原始建築經歷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發展過程。廣州博物館展出的漢墓出土遺物干欄,據考證是上屋住人,下面容納家畜和雜物。這種干欄,特點是乾爽、通風、避暑、防潮,適合嶺南的亞熱帶氣候和地理環境。」
無論是「中西合璧」說,還是「繼承傳統」說,騎樓作為廣州的一個符號,充分地體現了廣州的商城特色,更見證了廣州的現代化進程,在上海、武漢等城市,騎樓甚至成為「廣東街」的標志。
騎樓哲學
記者近日在圖書館翻閱了不少關於騎樓的資料,上面說,騎樓堪稱是廣東人的民間智慧的產物,不是專業建築人員的發明。
若從民俗的角度看騎樓,或許還能洞悉廣東人獨特的「騎樓哲學」。
老話說:「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頭。」但在騎樓下,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雨水如注,你都可處變不驚。
在中國傳統的建築里,「廊」是個常規項目,但多是用來賞清風、邀明月、看水景,但騎樓下的長廊,更像是社會公益,行在廊下,擋烈日,避風雨,你都可心下皆安。當然,這里還有商人的心思,你在廊內,總不能站著,好吧,就到退在2米內的店內看看,這一看,自然難免碰到合適的物件,就買了吧,皆大歡喜。
雖然店鋪退後2米,看著不如在街旁赫然醒目,但這一退,卻又退出更大的利潤空間,老派粵商的智慧盡在其中。
騎樓的又一大特色,是其自由的裝飾,這又體現出粵人不拘一格,為我所用的美好性格一面。
周翠玲教授介紹說:「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樓底三部分。有的樓頂是尖頂塔形,有的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造型豐富。牆面裝飾也多種多樣,有浮雕圖案、窗洞形式、線腳、陽台鑄鐵欄桿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羅可可建築裝飾風格,有的是嶺南特色的佳果與吉祥紋飾以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圖案。有的還把滿洲窗運用在騎樓上。」
廣州西關大屋
廣東清代四大名園(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佛山樑園)、開平碉樓、三水大旗頭村、從化錢崗村、深圳大鵬所城等等。
民系簡介:
中原移民以及融入漢族中的越人和俚人發展成廣府人,現今約有3800萬人。在廣府民系的移民過程中,南雄珠璣巷起過重要作用,珠璣巷是由大庾嶺路進入嶺南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選的定居地。在宋代歷史變遷中,遷居珠璣巷的中原人又陸續流徙嶺南腹地,落籍珠江三角洲一帶。珠璣巷因此成為聯系中原和嶺南,具有民族南遷象徵意義的地方。
專家點評: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齊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風水池塘,中軸線前端布置大祠堂,成為整個村落的構圖中心。整齊通暢的巷道發揮著交通、通風和防火的作用。鍋耳式的山牆此起彼伏,形成蔚為壯觀的廣府民居特色。嶺南園林獨樹一幟,可游可居,在擁擠中求疏朗,在流動中求靜觀,在朴實中求輕巧,在繁麗中求淡雅。在五邑僑鄉,則產生了多層的廬式民居和碉樓建築,在平面展開的傳統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樣性的西洋建築風格和裝飾題材洋溢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成為中國鄉土建築中的一支奇葩。
嶺南古建之經典——體味廣州西關大屋千年滄桑所謂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這里的西關大屋和竹筒屋等廣州典型的傳統建築便應運而生了。由於此類建築以西關一帶居多,故稱為"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古老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此營建的大型住宅。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客家傳統民居的特點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一、堅固性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地震,台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
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二、安全性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坎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三、封閉性
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四、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樓,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遺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後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承啟樓」最多時曾住80戶,600多人。家鄉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戶雖多,但由於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里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廣東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交錯,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廣東開平碉樓-開平碉樓興起
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市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市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宇。
廣東開平碉樓-碉樓類型及藝術特點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牆樓(用灰沙、糖、鹽、蜆殼、蚝殼等混合逐層錘打夯成),中期的青磚樓(用一般的青磚加厚建成),到最後的鋼筋水泥樓(用鋼筋混凝土按現代建築用料建成)。
類型上,約分三大類:一是更樓或燈樓,這種樓一般建在村頭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團及更夫使用,裡面有槍支、探照燈及報警器,一旦發現匪賊立即報警,讓村民准備。二是眾樓,由十多戶或幾戶人家合資興建,這種碉樓有3~6層,每層設有2~4間房,如有匪賊或洪澇,各戶人家可住進眾樓,以避災難。三是居樓,由華僑獨資興建,用於長久居住。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碉樓的造型千姿百態。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入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它在建築結構上則充分體現了防衛功能,其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鋼窗、鐵門,牆身厚,頂層四面都有槍眼,樓頂還有瞭望台、探照燈、警報器、槍械等,在歷史上對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極大貢獻。
G. 廣東地區的地理特徵,要詳細的,謝謝
廣東陸地的地勢大體是北高南低,地形復雜,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以山地版和丘陵為主 位於北權緯20°09'~ 25°31',東經109°45'~117°20',是中國大陸最南的省份。植被屬熱帶、亞熱帶植被 豐富的自然資源 海路交通便利
H. 廣東省地理知識
清遠應該是地級三線城市了,廣東是華南地區
I. 廣東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臨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省中部。廣東陸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大門和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使廣東的航運和貿易發展最早,且經久不衰,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全長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為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7萬公頃;林地面積101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全省海撥500米發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山地佔16.12%,平原佔23.66%,河流水面佔1.23%。
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為665.5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62%左右。
廣東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河網縱橫,山塘水庫、魚塘眾多,水產資源豐富。除可供捕撈海面外,全省有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8萬公頃,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淡水養殖主要有鯇、鱅、鰱、鯪、鯉等魚種;海水養殖主要有蝦、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4%。植物種類繁多,逾500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約54種,大沙欏、黃檀、楠木等屬世界著名珍稀樹種。動物770多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2種。為保護各類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植被類型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全省設立了6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肇慶鼎湖山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
廣東地質構造復雜,岩層錯落,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1種,以有色金屬居多。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鍺、泥炭等2種;居第二位的有硫鐵礦、鋁、鉍、鉈、銀、油頁岩等6種;居第三位的有鈮、鉭、硒等7種。廣東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灣2個盆地,勘探查明有十個大型油氣田,是一個面積廣闊、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具有實際開發的美好前景。
廣東地處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熱量豐富。除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大部分地區為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平均日照時數1750—2200小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無霜期長,絕大部份地區農業生產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重要產區,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聞名的富裕地區。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黎、苗等42個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的0.6%。
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2000萬人左右,約佔全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華僑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居多。有歸僑、僑眷約2000萬人。在海外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另外,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有500萬人。廣大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貫熱愛祖國,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廣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年,廣東省堅持統等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全省農業總產值(現價)2154.79億元,此上年增長4.51%;其中,種植業產值959.97億元,增長5.65%;林業產值61.72億元。增長3.36%;畜牧業產值571.09億元,增長1.82%;漁業產值466.45億元,增長4.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5.56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1.42億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87元,增長4%。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擴大,總產在大災之年基本保持穩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復生產面積1.59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2萬公頃;直接補貼種糧大戶5.7萬戶,受益面積18萬公頃,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刀276.3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3%,在連續四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增加的好勢頭;盡管受嚴重早災影晌,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512.34萬噸,增長0.63%。
動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滾感的阻擊戰中,各級農業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撲滅疫情,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向人傳染,得到農業部的表揚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強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工作,規范疫情報告和工作通報制度;抓好動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應急預案,建立防疫物資應急貯備制度,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長7.7%,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全省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企業拖欠民工工資的狀況大有改善。農村居民從事勞務所獲得的工資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收入均有較快增長。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高收人農戶人均純收人9580.77元,增長8.3%;中高收人農戶5090.37元、中等收人農戶3768.57元、中低收人農戶2800.57元,分別增長7.6%、8.0%和8.6%。由於減免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使低收人農戶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長4.0%。人均純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難戶所佔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為6.4%。
泛珠三角區城農業合作和外向型農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聯席制度,確立了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銜接落實制度;組織草擬、修改、審定《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近期和中長期工作目標。籌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治談會——「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推介會」,承辦2004年廣東省農產品(成都)交易會。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擴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長37.8%,疏菜增長加24.7%,成為廣東省創匯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增加,規摸擴大,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離。有2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級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1083家,其中,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29家,省級105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增收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加快。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42個,帶動農戶83萬戶,會員11萬戶,會員平均增收10%以上,高於全省農民增收平均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人財政資金3.1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3.37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3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宗,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東西兩界和粵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示範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農民增收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實施。農業部門累計創辦了71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和一批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組織制定省級農業標准101個。全省21個地級市、56個縣、27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最安全檢側中心(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發展較快,全省通過認證的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60個,產品共1206個;綠色食品企業110家,有效期內產品數224個;累計評出「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6個。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毒鼠強專項整治達到預期目標,質量安全事故大幅減少。
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農科議案實施效果明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躊越計劃」、「948計劃」、「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種子工程」等項目繼續實施,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下鄉和培訓工作有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線科技人員11萬人次,服務農戶162萬戶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300期,培訓農民36萬人次。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決定,14個市、80個縣(市、區)全面啟動農村安居工程。全年籌集資金3.9億元,按整村推進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共347條村2.36萬戶。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貧困村173條。省屬水庫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較快推進,動工興建移民住房1.06萬戶。產業化扶貧效果良好,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23萬戶,戶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和省直機關掛鉤扶貧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態家園畜民計劃」和「一鄉一品」活動扎實推進,推動了田區生態壞境建設,主導產品逐步形成,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
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及分配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體制有所創新,全省六成村已實行會計委派、選聘或代理制;兩成以上的村實行農經電算化管理。農村財務公開內容逐步規范,有96%的村實行財務公開,近六成村達到了規范化公開。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停初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
J. 關於廣東地理
所謂「泛珠三角」,簡稱「9+2」,即: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9個省(區),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形成的超級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