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有關地理的知識
A. 哈爾濱市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呢
目前我國的600多個城市和地區分布在全世界面積第三的土地上,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每個城市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略有不同。
不過按照各個城市中的資源、發展潛力及綜合實力來看,其實我國的各大城市之間其實是有一個排名的。例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北上廣”不僅是我國的一線發達城市,同樣也是接軌國際的大都市,是代表了當地乃至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
想必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座全國最大的省會城市可以擺脫二線城市的束縛,逐漸向著一線城市乃至國際化大都市邁進,成為繼北上廣之外的另一座一線發達城市,為此,你怎麼看?
B. 哈爾濱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哈爾濱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處東北亞中心區域,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哈爾濱東與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接壤,北與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與綏化市接壤,南與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接壤。哈爾濱市總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
4-6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10℃左右。氣溫月際變化強烈,一般在8~10℃左右。7-8月份為夏季,氣候溫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23℃,最高氣溫達38℃。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氣溫月際差異很小,為各季之最。9-10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11-次年3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有時也會出現暴雪天氣。1月平均氣溫零下15℃-零下30℃,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哈爾濱市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蘭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螞蜒河、東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圖河、少陵河、五嶽河、倭肯河等。松花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天池,其幹流由西向東貫穿哈爾濱市地區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哈爾濱水資源特點是自產水偏少,過境水較豐,時空分布不均,表徵為東富西貧。全市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1630立方米。
C. 哈爾濱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1、地理優勢
哈爾濱市來位於中國東北平原源東北部,黑龍江省南部,東北亞中部。它是第一座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哈爾濱東與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接壤,北與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與綏化市、大慶市接壤,南與吉林市接壤。長春市、吉林市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相鄰。
2、水文優勢
哈爾濱市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蘭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螞蜒河、東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圖河、少陵河、五嶽河、倭肯河等。
(3)哈爾濱有關地理的知識擴展閱讀:
哈爾濱受地形、氣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哈爾濱市土壤類型眾多,包括9個土壤類型、21個亞種和25個土壤種類。黑土為城郊和12個縣(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廣、最豐富的土壤類型。
哈爾濱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天長,夏天短。年平均降水量為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為11月至明年1月。
D. 哈爾濱的地理環境
哈爾濱位於最北端,是中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春、秋季氣溫升降變化快,屬於過渡季節,時間較短。
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氣溫約23度。
4-6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10℃左右。氣溫月際變化強烈,一般在8~10℃左右。
7-8月份為夏季,氣候溫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23℃,最高氣溫達38℃。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氣溫月際差異很小,為各季之最。
9-10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
11-次年3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有時也會出現暴雪天氣。1月平均氣溫零下15℃-零下30℃,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哈爾濱市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包括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分布集中、經濟價值高。
葯用植物中,名貴葯材有山參、黃柏、地龍、苦參、狼毒、黃芪、五味子、刺五加、黨參、茯苓、滿山紅(紅萍)等。
草原植物以「東北三寶」之一的小葉樟和飼用鹼草為主。
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猴腿菜、管伸菜、刺嫩芽、明葉菜、槍頭菜、貓爪等10餘種,還有大量的猴頭蘑、榛蘑、元蘑、木耳等食用菌。
野生油料有松子、榛子。野生花卉有130餘種,其中具有觀賞價值的有小細葉百合、渥丹百合、山丹百合、燕子花、紫花鳶尾、長瓣舍蓮等20餘種。
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實(雞頭米)、睡蓮、東北金魚藻、菱角、菖蒲、蘆葦、烏拉草。山野果子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
E. 黑龍江的地理概況有哪些
黑龍江省地處祖國東北隅,北、東與俄羅斯接壤,邊界長約3000千米。本省以邊境大河黑龍江而得省名,簡稱黑。全省轄3地區,11地級市、18縣級市、49縣、1自治縣。面積46萬平方千米。人口3640萬,有漢、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鄂倫春、赫哲、柯爾克孜、鄂溫克等民族。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東北部,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冰雪資源堪稱全國之最。全省的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分別位於西部和北部。林地面積19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1.9%,絕大多數為天然林,是開展森林旅遊的好地方。全省江河縱橫,水資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鏡泊湖、五大連池等江河湖泊氣勢宏大。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別具一格,民俗、民情濃郁,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黑龍江省是北魏和遼、金、清朝的發祥地。作為自古以來我國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現已發現4.2萬年前的先民遺址——嘎仙洞,拓拔鮮卑祖先最初居住的舊墟石室。在極具特色的少數民族中,有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有以狩獵為業的鄂倫春族和以牧業為主的達斡爾族等。特殊的人文地理地貌和氣候條件構成了黑龍江省古樸、原始、神奇的旅遊資源。哈爾濱、大慶、伊春等一批城市都具有濃郁的北疆都市特色,秀美山川、森林草原、濕地、江河湖泊可提供生態旅遊。此外還有東北虎園、丹頂鶴棲息地、北極光、火山口森林以及大廠礦、大農業、大油田等工、農業以及黑龍江、烏蘇里江兩大界河開展的對俄邊境和跨國旅遊。以上旅遊資源形成了冰燈雪雕觀賞、滑雪游樂、狩獵探險、漂流觀光、療養休閑、避暑保健、環境生態、歷史遺跡、民族風情、邊境跨國等一批特色旅遊。
從高空鳥瞰,黑龍江省的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分別位於西部和北部,東南部山地屬長白山系的一部分,包括張廣才嶺、老爺嶺及完達山。松嫩平原位於西南部由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沖積而成,三江平原則位於東部,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而成。兩片平原均為省內主要的農產區。黑龍江省偏處北緯四十三點五度以北,最北端的漢河更在北緯五十三度的位置,故此冬季漫長而寒冷,長達七個月之久從十一月至翌次三月為嚴冬期,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其實,緯度猶如地球的一把量溫尺,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氣溫的高低還取決於太陽照射地面的角度。在南方地區,中午時分太陽直射地面,故氣溫急升,漢河的日照角度卻只有大約十六度,因而晝短夜長,冬夜可長達十八小時。從九月上旬開始,西伯利亞的寒流便到達漢河,氣溫顯著下降。黑龍江、松花江、嫩江千里冰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也萬里雪飄,氣溫低於攝氏零下十度的地方更會出現滴水成冰珠的現象。
黑龍江省偏處中國東北角,是中國氣溫最低的省份。在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世界公認的兩大旅遊資源:森林和冰雪。省會哈爾濱的冰雪節晶瑩生輝,盡顯冰雕藝術的魅力。桃山原始森林狩獵之旅,遊客可享受雪獵的樂趣。黑龍江省夏季氣候溫和,太陽島、五大連池、鏡泊湖等,都是各具特色的避暑勝地。近年來,依託資源優勢,相繼開發了冰雪風光、避暑休閑、邊境跨國、狩獵、觀鳥、蒸汽機車觀賞、民俗風情、界江風光、生態環保、漂流垂釣和森林漫步等30多種特種專項旅遊項目。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旅遊資源,使黑龍江省成為初具規模的特種專項旅遊基地。
本省周圍有大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等山水環境。境內松花江、嫩江沖擊平原為東北大平原一部分,有肥沃的黑土。以小興安嶺(平頂山海拔1429米,本省最高峰)為界,平原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三江平原,也叫三江低地,一般海拔不過50米,多沼澤濕地。西部稱松嫩平原,呈波狀起伏,海拔150-200米,北端有永久凍凍土分布。「鶴鄉」扎龍設有自然保護區。小興安嶺西麓的德都縣境內有因近代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多種火山地貌,火山堰塞湖五大連池和葯泉山,分別為著名的旅遊和療養勝地。張廣采嶺深處的寧安縣境內有「地下森林」奇觀,古代火山爆發形成的山洞連綿曲折,內有雜草林木和野獸。
神州「北極」的氣候本省屬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但白晝較長,日照充分。一月平均氣溫-30℃~-18℃,七月18℃-22℃。西北端漠河被稱為我國「北極村」,最低氣溫記錄-52.3℃(1969年),常年無夏,夏至前後間或可見神奇的北極光。省內無霜期3~5個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60%以上降水集中在六、七、八月。時有春早、夏澇和秋季霜凍危險。
糧倉林海,農牧發達本省森理草原和宜農荒地廣大、松花江、嫩江流域有大片沃土荒原,是有名的「北大荒」,解放後,建立起100多個國營農場。現全省有耕地1.3億畝,人均6畝,居全國之冠。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糧食商品率(50%)也最高,是全國最著名的餘量省,「北大荒」成了「北大倉」。糧食作物有春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甜菜、亞麻和向日葵產量居全國第一:經營尚志煙、阿城蒜很有名本省也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紅松、落葉松為主要樹種。木材蓄積量16.4億立方米,約全國的四分之一而居首位。伊春有祖國林都之稱。山區有貂、水瀨等珍貴的毛皮獸,還有人參、鹿茸虎骨、麝香等名貴葯材以及木耳、蘑菇、松子等林副產品。本省還是全國主要牧業省之一,牲畜主要是牛、馬。嫩江下游為全國著名的奶牛飼養基地。哈爾濱的優良豬種白豬也很有名。河湖中盛產鮮魚,本省境內松花江產魚量約佔全省一半。黑龍江、烏蘇里江特產大馬哈魚,鏡泊湖特產大白魚。
「動力之鄉」的工業交通本省解放後建成為我國機械、石油、煤炭、森林工業基地之一。哈爾濱號稱動力之鄉,以生產大型發電機、汽輪機、鍋爐等動力設備和工具儀表著稱。齊齊哈爾是我國機車工業中心之一。本省重工業還有大慶的石油和雞西、鶴崗、雙鴨山的煤炭,伊春的森林工業等。輕紡工業主要產化纖、亞麻布、冰鞋、皮革、乳製品、塘、酒、紙等。本省鐵路長7400千米,居全國首位。公路以中南部最密集。松花江等通航河段冰期可通行馬車。哈爾濱有航空通北京、沈陽和本省佳木斯等地。
重要的工業城市哈爾濱市為本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249萬多。本市是東北解放較早的城市,市內有東北烈士紀念館,市北松花江上的太陽島為避暑勝地。冬天兆鱗公園的冰燈展覽及其附近尚志滑雪場也很誘人。齊齊哈爾市為嫩江中游工商交通中心,人口109萬多。伊春市為小興安嶺林區中心城市,人口79萬,附近有鐵力森林旅遊區。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人口分別為58萬、50萬,為東南部新興工業城市,附近有唐代滿族地方政權渤海國古跡和壯觀的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大慶市為新興石油工業城市,人口71萬多。還有煤城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市。
F. 哈爾濱各景地的地理知識
哈爾濱北國的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在銀裝素裹的松花江北岸,有一極好的旅回遊去處---哈爾濱冰雪答大世界。在這里冰城的能工巧匠用智慧與技巧,以冰雪雕塑藝術語言描繪著一幅幅壯麗的畫卷。
2013年第十四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將於2012年12月31日試開園。本次活動以「夢幻炫動冰火•神奇冰雪動漫」為主題, 佔地60萬平方米,共分為冰晶宮景區、神話園景區、海螺灣景區、冰河世紀景區、冰啤波爾卡景區、探冰川景區、迪士尼景區、國際冰雕大賽景區、歡樂頌景區,九個景區。
G. 哈爾濱的地形特點
哈爾濱市區及雙城市、呼蘭區地域平坦、低窪,東部10縣(市)多山及丘陵地。東回南臨張廣才嶺答支脈丘陵,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區,中部有松花江通過,山勢不高,河流縱橫,平原遼闊。哈爾濱市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級階地上:第一級階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間,主要包括道里區和道外區,地面平坦;第二級階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級階地逐步過渡,無明顯界限,主要包括南崗區和香坊區的部分地區,面積較大,長期流水浸蝕,略有起伏,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是哈爾濱市重要農業區;第三級階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區南部等地,再往東南則逐漸過渡到張廣才嶺余脈,為丘陵地區
H. 黑龍江哈爾濱人文地理詳情
哈爾濱,黑龍江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是東北北部交通、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國省轄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戶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國家重要的製造業基地[1] 。截至2015年,哈爾濱總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道里區、南崗區、道外區、平房區、松北區、香坊區、呼蘭區、阿城區、雙城區)和7個縣(依蘭縣、方正縣、賓縣、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延壽縣),代管2個縣級市(尚志市、五常市),市政府駐松北區世紀大道1號,常住人口1066.5萬人。
哈爾濱是中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春、秋季氣溫升降變化快,屬於過渡季節,時間較短。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氣溫約23度。 4-6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10℃左右。氣溫月際變化強烈,一般在8~10℃左右。7-8月份為夏季,氣候溫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23℃,最高氣溫達38℃。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氣溫月際差異很小,為各季之最。9-10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11-次年3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有時也會出現暴雪天氣。1月平均氣溫零下15℃-零下30℃,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哈爾濱的人文風俗包括:野遊、野餐、喝啤酒、冬泳、看冰燈、舉行冰上婚禮等。哈爾濱市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多為山東與河北省移民。舊時的哈爾濱,外國僑民比例較多,其中俄僑佔多數。外僑生活方式與習俗對哈爾濱人的文化、飲食習俗有一定影響。哈爾濱人舊時多以大餅子(玉米面貼餅子)為主食。原當地居民喜食大餷子、小米飯和燉菜;山東人喜吃麵食和魚;河北人喜食米飯,愛喝高粱米粥。哈爾濱人受少數民族飲食習俗影響,喜歡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種大麵包)、紅腸等,喜歡喝「蘇波湯」(俄式紅湯)。
I. 初二地理關於黑龍江省的知識
黑龍江省
Heilongjiang Sheng
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因省境東北有黑龍江而得名,簡稱黑。東部和北部以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與俄羅斯的水陸邊界長約3045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介於北緯43°26′~53°33′,東經121°11′~135°05′,南北長約1120公里,東西寬約930公里,面積約45.39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521.4873萬。 轄4地區、10地級市、15縣級市、53縣、1自治縣。 省會。
[黑龍江省政區簡圖] 自 然 條 件
地質 全省地質構造單元主要屬於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以及濱太平洋褶皺區的一部分。具體劃分為:上黑龍江冒地槽褶皺帶、那丹哈達嶺褶皺帶位於省境的北、東邊緣;西部為大興安嶺褶皺帶;東部為吉黑褶皺系,由幾個性質不同的Ⅲ級構造單元組成,包括佳木斯隆起、張廣才嶺優地槽褶皺帶、松遼拗陷。佳木斯以東的同江凹陷一部分覆蓋在佳木斯隆起的基底上,另一部分覆蓋在那丹哈達嶺燕山褶皺帶基底上。華力西運動有廣泛的花崗岩侵入,生成金、鐵、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燕山運動主要表現為斷裂運動,同時伴有岩漿活動與褶皺運動。那丹哈達嶺地槽褶皺隆起,東部山地與大興安褶皺帶亦有造山作用,並有褶皺與斷裂活動,松遼拗陷與同江凹陷強烈下沉,松嫩盆地堆積了巨厚的白堊系含油岩系,構成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東部山地地塹盆地中生成豐富的侏羅紀煤田,如雞西、鶴崗、穆棱、密山、林口、雙鴨山等地。同時沿斷裂帶有火山岩噴出和花崗岩侵入,形成許多有色金屬礦,有金、銅、銀、鉛、鋅等。燕山運動奠定了全省地貌輪廓的構造基礎。老第三紀初,進入凌夷堆積時期,山間盆地堆積作用盛行,其中夾有很厚的煤層,如依蘭、五常等地。喜馬拉雅運動,主要表現為撓曲與斷裂運動,山地撓隆上升,並沿斷裂發生火山活動,形成大面積玄武岩台地及五大連池、鏡泊湖等火山群。三江平原與松嫩平原繼續下沉,形成河湖相堆積平原。[] 地貌 全省山地平原交叉分布,地勢大體西北高,東南略低,西南、東北低平。
山地 又可分為東部山地、、三部分。
①東部山地(張廣才嶺、老爺嶺、太平嶺等)。屬華夏系與新華夏系隆起帶。地貌屬中山、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800~1000米左右,最高峰為張廣才嶺主峰大禿頂子,海拔1690米。地面組成物質以花崗岩為主體,並有大面積玄武岩分布。山文走向與構造方向一致。地形較破碎,多平行山脈與谷地,著名者為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的牡丹江谷地,老爺嶺與太平嶺之間的穆棱河谷地。
②小興安嶺。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比東部山地為低,平均海拔500~1000米,基本屬於低山丘陵區。地勢和緩,河谷寬廣。地面組成物質除前震旦紀的結晶岩、古生代沉積岩、花崗岩外尚有大片玄武岩分布,構成熔岩台地。
③大興安嶺。屬新華夏系隆起帶。大部分海拔千米左右,呼瑪縣境內的大白山海拔1529米左右,東坡陡西坡緩。地表切割較輕,山勢渾圓,保留有古夷平面形成明顯的平頂山,並有寬谷。永久凍土分布廣泛,並有融凍泥流、凍裂作用等明顯的冰緣現象。地面組成物質以花崗岩、石英面岩、安山岩為主。
平原 可分為、松嫩平原(見)兩部分。
①三江平原。由、、沖積而成。其中的興凱湖平原為湖積平原。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僅50~60米。沼澤佔全區面積50%。第四紀地層厚達110~200米左右。
②松嫩平原。物質組成以沖積物為主,其周圍為洪積物所組成的台地,中間部分是松花江、嫩江形成的沖積平原,第四紀地層深厚,海拔110~150米,地勢平坦。境內西部有沙丘及廣布的鹽鹼泡和沼澤。周圍是山前台地,北部為剝蝕堆積台地,呈丘陵狀,頂部平坦,海拔180~350米;東南部為沖積洪積台地,呈波狀起伏,海拔180~250米。
氣候 省境位於中國最北部,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氣溫最低的省份。冬季漫長、嚴寒、乾燥,1月均溫-31~-15℃,極端最低溫-52.3℃(漠河)。夏季溫暖、短促、多雨,7月18~23℃,極端高溫41.6℃(泰來)。10℃以上活動積溫1400~2700℃。 年降水量400~650毫米,可以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長之需。 省內南北溫度差異明顯,大興安嶺北部屬寒溫帶,凍土深厚,無霜期不足3個月,南部氣溫較高,無霜期100~140天。東西降水差異也甚明顯,東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向西遞減,平原西南部僅400毫米左右。從而影響自然景觀緯度地帶與經度地帶的明顯差異。
水
[page_break]文 省內河流密布,水量充足。河流主要屬於黑龍江水系。黑龍江南北二源在漠河鎮以西的恩和哈達附近匯合後,流經省境北部邊緣,是中國北方重要的邊境河流,沿途接納松花江、烏蘇里江等支流後,流入俄羅斯境內。黑龍江幹流江寬水深,自漠河鎮以下可通輪船,冰期長達6個月。 松花江為黑龍江在中國境內之最大支流,主要流經省境中部地區,最終於同江縣注入黑龍江。河水含沙量小(0.1千克/立方米),礦化度低(小於0.5克/升)。松花江水量豐富,在省境流域面積廣闊且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富航行之利,是重要水運航道,主要支流有、、湯旺河等。嫩江是松花江最大支流,流經黑龍江省西部,富航運、灌溉之利,並盛產魚類;牡丹江流經東南部,水流含沙量小;湯旺河流經東部。烏蘇里江的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棱河、撓力河等,從松阿察河注入烏蘇里江之點起,到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匯合點止,為中國、俄羅斯界河,江面寬闊,水流緩慢,冰凍期約5個月,水產豐富,可通航。是省內最大湖泊,位於省境東南,中國、俄羅斯兩國邊境上,北部屬中國,南部屬俄羅斯,面積43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9米,最深達10米。是中國最大的堰塞湖,系火山熔岩壅塞牡丹江河床而成,位於寧安縣境,面積9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50米,最深達62米。
土壤 省境東部山地的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壤,此外還有白漿土、草甸土及沼澤土;小興安嶺地帶性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大興安嶺地帶性土壤為漂灰土,表層腐殖質多呈泥炭狀。此外有暗棕色森林土、沼澤土等。三江平原土壤肥沃,類型多樣。在低平地區分布有白漿土、草甸土;低窪地區有沼澤土;崗地上為黑土和草甸黑土;局部的低山丘陵為暗棕色森林土。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為黑土及黑鈣土,其他土類有草甸土、沼澤土、白漿土、鹽土、鹼土等。黑土肥力高,黑土分布地帶是本省糧食生產基地。
動植物 黑龍江省東部山地的地帶性植被為針闊混交林,樹種較多。主要針葉樹有紅松、魚鱗松、沙松、紅皮臭,並有第三紀的活化石紫杉;闊葉樹有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等,林中還有藤本植物。動物種類較多,珍貴動物有東北虎、紫貂、馬鹿等。小興安嶺較東部山地冷濕,地帶性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其樹種組成與東部山地相似,但樹種較少,缺少沙松及某些闊葉樹。西北部混有東部山地缺少的興安落葉松。闊葉樹有青楷槭、紫椴等。在東南部常形成紅松純林,素有「紅松故鄉」之稱。小興安嶺是中國開發較早林區,因森林採伐,生態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在五營建有紅松林保護區(見)。大興安嶺地帶性植被為興安落葉松林。植物種類比小興安嶺及東部山地少,興安落葉松林從海拔1000~1400米都有分布。分布最廣的是落葉松―杜鵑林。1100米以上的石質山地出現落葉林―偃松林,山地下部較緩和的坡地為落葉松―草類林。河谷溪旁有成帶狀的溪旁落葉松林。樟子松林也是大興安嶺主要林型之一,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山脊和南坡,多呈小塊純林或與興安落葉松混交。此外,在河谷中還有分布不廣的紅皮雲杉。野生動物種類較多,有駝鹿、榛雞等。
三江平原植物種類豐富,初步估計超過千種。其原始地帶性植被是分布在低山丘陵區的針闊混交林,現多為次生闊葉林。三江平原多為低平原,多漫灘、湖泊、沼澤,排水不良,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植被,此外,還有草甸及水生植被等。松嫩平原主要植被類型是羊草草甸草原,局部地區還有榆樹疏林地、荒山、荒地;鹽鹼土分布區為鹽生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種有羊草。在齊齊哈爾市東南部,烏裕爾河下游的扎龍地區有中外馳名的丹頂鶴自然保護區(見)。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黑龍江省隸屬於中國東部季風區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的大興安嶺針葉林區、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和東北平原森林草原區。
針闊葉混交林區 包括小興安嶺亞區和三江平原亞區。①小興安嶺亞區。 以海拔600~1000米溫帶紅松闊葉混交林中、低山丘陵景觀類型為主。是中國重要林業基地。②三江平原亞區。地勢最低,濕地廣布。以草甸沼澤低地景觀類型為主。是中國墾荒重點區,重要商品糧基地。
東
[page_break]北平原森林草原區 包括山前台地和松嫩平原兩個亞區。①山前平原亞區。以溫帶森林草原黑土台地平原景觀類型為主。地勢波狀起伏,土壤肥沃,是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②松嫩平原亞區。以溫帶草甸草原平原景觀類型為主,草場廣闊,農牧業發達。地下石油、天然氣蘊藏極富。
大興安嶺針葉林區 黑龍江省東北部屬本區北部亞區。以海拔1000~1200米的山地為主,分布大面積落葉松,為中國多年凍土分布區。森林、礦產資源豐富。
發 展 簡 史
黑龍江省開發較晚,但東北地區各族先民很早就在此勞動生息。近年「哈爾濱人」的發現,證實2.2萬年前後黑龍江地區已有了原始先民的活動。商、周以後這里的肅慎人即與中原王朝建立了隸屬關系。東胡人曾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其後,夫余奴隸制政權臣屬於兩漢王朝。北朝時黑龍江各族加強了同中原的聯系。唐時在今省境設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室韋都督府。居住於松花江一帶的歷史的起源。沿江依蘭、湯原、撫遠等地均建有城堡。元代屬遼陽行省,分設開原路、水達達路等行政區,開辟了通往黑龍江下游和呼倫貝爾一帶的驛道。明時屬遼東指揮使司和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因長期戰亂及民族遷徙,幾經興衰,經濟發展緩慢。16世紀末~17世紀初努爾哈赤及皇太極以征剿和招撫的手段逐漸統一黑龍江地區女真族各部。清政權建立後,先屬寧古塔將軍(1757年後改稱吉林將軍)管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抗擊不斷南侵的沙俄擴張勢力,清廷於(黑龍江北)璦琿設黑龍江將軍,後將軍衙門逐漸南遷至新璦琿城(今璦輝鎮)、墨爾本(今嫩江鎮)、齊齊哈爾。黑龍江、吉林兩將軍轄區以松花江、混同江(松花江、黑龍江匯合後至海一段)為界。公元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疆界,北到外興安嶺,東至大海,包括庫頁島。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沙俄強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強行侵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餘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
為充實邊疆,抵禦沙俄繼續南侵,並為緩和華北地區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政府於咸豐末年被迫放棄封禁政策,逐漸放荒,從此山東、河北各地農民大舉移入,1903年中東鐵路及其他鐵路修建後,移民益增。鐵路沿線的土地、森林和礦山陸續開發,工商業城鎮不斷出現與發展,各地區間聯系日益加強,逐漸形成了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和佳木斯等經濟中心,在俄、日勢力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經濟日趨突出。
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廢東北三省將軍,改設行省,各省置巡撫。黑龍江省松花江以北屬黑龍江省管轄,松花江以南屬吉林省管轄。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黑龍江先後設都督府、 行政公署 、巡按使公署、省長公署及省府。1932年日本侵佔黑龍江後,劃該地區為七省,發展殖民性的采礦業、伐木業、加工業和農業。,抗日戰爭勝利後,黑龍江境內設立黑龍江省、松江省、合江省、綏寧省、嫩江省、黑嫩省、牡丹江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已合並為黑龍江、松江兩省。1954年松江省撤銷,並入黑龍江省,省會駐哈爾濱。
人 文 概 況
人口與民族 黑龍江省在百年前人煙稀少 黑龍江省人口分布一般是南部多於北部,如哈爾濱及其周圍各縣,每平方公里平均500多人,而伊春市僅33人,黑河地區22人,大興安嶺地區不足6人。
1949年全省城鎮人口佔24.2%, 現上升到47.17%,是中國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省份。
[
[page_break]赫哲族漁民] 全省總人口中漢族人口佔95%,少數民族佔5%。共有35個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族等。滿族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牡丹江流域的寧安、五常、雙城、阿城、呼蘭、 依蘭、綏化、 望奎、哈爾濱和黑河等地,主要從事農業;朝鮮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穆棱河流域和松花江中游各縣,多從事水田生產;回族多分布於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多從事工商業和服務行業;蒙古族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各縣,以從事牧業或半農半牧業為主;達斡爾族分布嫩江流域各縣市,以農牧漁業為主;錫伯族分布在雙城、五常、呼蘭、嫩江等地,以農業生產為主;鄂倫春族分布在塔河、呼瑪、黑河、遜克和嘉蔭等地,以從事狩獵業和農副業為主;赫哲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東北部的同江和饒河兩縣,以從事漁獵業為主,兼營農、副業;鄂溫克族聚居在訥河縣團結鄉,從事農、牧、漁業;柯爾克孜族聚居在富裕縣的友誼鄉,以從事農牧業為主。
經濟概況 黑龍江省土地遼闊,自然條件優越,石油、煤炭、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成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農林牧業基地,並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與俄羅斯毗鄰城鎮近百個,除已開放的綏芬河、黑河、遜克口岸外,1989年哈爾濱、佳木斯、富錦亦已開放。
農業 黑龍江省土地資源豐富。平原面積遼闊,耕地佔全省土地的19.6%,林地面積達48.85%。還有大面積草原草坡和水面。
黑龍江省現有耕地中半數為50年代以來所開墾。已建有百餘大型農牧場,國營農場耕地面積佔中國農場系統的1/2以上。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機耕面積佔耕地面積2/3,為中國平均數的一倍。荒涼的「北大荒」已建成中國的「北大倉」。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林、牧、副、漁各業也同步增長,農林牧趨向協調發展。
此外,全省尚有待墾土地400萬公頃。
[黑龍江友誼農場收割小麥] ①中國重要的大豆、糧食產區。主要糧食作物有大豆、玉米、 小麥、水稻、 穀子、高粱和馬鈴薯,玉米、穀子和高粱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小麥、大豆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及黑河地區。大豆產量約佔全國1/3,居首位。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多或灌溉條件較好的沿江河地帶,較集中於牡丹江、穆棱河和松花江流域各支流,黑龍江及其各支流沿岸也有零星分布,是世界水稻分布最高緯度地區。馬鈴薯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區。
[黑龍江省農、林、牧業及農業區] ②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佔次要地位,但發展迅速。主要有甜菜、亞麻、向日葵和煙草等,是中國最大的甜菜、亞麻和葵花籽產區。
③林業生產地位重要。森林面積佔全國13.3%,木材畜積量佔全國17%,森林覆蓋率達35.7%,三者均居全國各省區首位,是中國最大的林區。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區。松嫩平原西部有著名的東北西部防護林,為中國「三北」防護林的組成部分。廣大山區和草原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食用菌資源。全省蘆葦面積26萬多公頃,已開辟蘆葦生產基地。省境又為世界著名的黑加侖產區,1990年產黑加侖5200噸。位於「北大荒」的世界最大的山葡萄生產基地,1990年總產
達1200噸。
④畜牧業佔一定地位,西部有遼闊的優質草原,北部和東部山區有面積較大的荒坡草甸,發展畜牧業條件優越。以飼養牛、馬為主。其中奶牛飼養量和產奶量均居中國第1位。養羊200多萬只,多為優良的東北細毛、半細毛羊。奶山羊發展很快,成為中國重要基地之一。生豬和家禽飼養量較多。在濱洲鐵路沿線的松嫩草原區已建立奶牛生產基地,在中西部草原區建立牛、羊基地,在東部山區建立半細毛羊基地,在中部糧食生產區建立商品豬生產基地,在濱北鐵路沿線及其附近地區建立奶山羊基地,在各大中城市郊區建立家禽生產基地。
⑤全省江河沼澤湖泊水面大,部分可利用養魚。松花江的鰲花、哲羅、鯿花,鏡泊湖的鯉、鯽,興凱湖的大白魚,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鰉魚、大馬哈魚等都是著名珍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了人工養殖。
農
[page_break]業區 因氣候、地形等的地域差異,形成6個農業生產類型區:
①松嫩平原地區。 包括綏化、松花江2地區及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3市。 是黑龍江省光、熱資源較豐富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土地墾殖率高。為黑龍江省糧食、大豆、甜菜、亞麻、油料和畜牧、水產基地。農田防護林具一定規模。
②三江平原地區。 包括佳木斯和鶴崗、雙鴨山3市。除西北和西南為山地外,均為低窪平坦的沖積平原。水土條件較好,但熱量條件較差。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立40多個大型穀物農場,是中國最大的墾區。農林牧副漁的發展潛力都很大,又是中國大馬哈魚和鰉魚的唯一產區。
③東部山區。包括松嫩平原以東,三江平原以南的牡丹江市、雞西市和佳木斯市,松花江地區部分山區縣。是重要的林業基地,農牧業發展條件亦較好。東部密山―虎林一帶是重要墾區。鏡泊湖與興凱湖的水產業亦佔一定地位。
④小興安嶺地區。包括伊春市及其所轄各縣。除河谷盆地外,多為山地。降水較多而積溫較少。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林業基地。林副業和農業亦相應發展。
⑤黑河地區。包括黑河地區各市縣。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積溫較少,無霜期較短,是以小麥、大豆和馬鈴薯為主的農業區。
⑥大興安嶺地區。位於黑龍江省最北部,大部分處於寒溫帶,氣溫低,積溫少,農業種植業受到一定限制,但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農業人口比重最小,林業比重最大地區。
工業 黑龍江省資源豐富,但原有工業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以來石油、煤炭、機械、森林工業、化工和輕紡、食品工業均有較大發展。重工業產值已居中國第6位,成為中國重要工業基地。原油、木材、鐵路貨車、膠合板、纖維板、亞麻布、乳製品等產量均居中國第 1位。天然氣、 黃金、汽油、 柴油、軸承、聯合收割機、食糖、煤炭、輪胎和化纖等產量在中國亦占重要地位。黑龍江省輕紡工業雖有所發展,但仍較薄弱。輕工業產值不到工業總產值的1/3。
①能源工業。 比較發達。 原油年產量佔中國的近40%,石油工業產值居各工業部門之首,大慶原油除供應全國外,並有出口。在大慶、哈爾濱和牡丹江等市建有規模較大的煉油和石油化工企業。黑龍江省煤炭資源豐富,原煤產量僅次於山西、河南兩省, 居中國第3位。有雞西、鶴崗等大型煤礦。現正大力開發雙鴨山附近的東榮煤田。黑龍江省已成為東北地區煤炭工業重點建設地區。電力工業發展很快,先後興建了哈爾濱、富拉爾基、佳木斯、牡丹江、雞西、大慶、北安和亮子河等大中型火力發電站和鏡泊湖水電站。全省發電量居中國第10位。
②機械工業。省內主要工業部門,產值僅次於石油工業。目前擁有動力設備、機床及鍛壓設備、軸承、工具設備、化工設備、礦冶設備、輕工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儀器儀表及國防設備等部門。其中重型機床、動力、軍工、飛機、軸承、電表、電影機械等廠均為中國骨幹企業。
③木材采運及加工業。20世紀50年代其產值占各部門之首,現居第4位。原木與木材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伊春、大興安嶺、牡丹江和合江等林區為主要採伐基地。木材加工和林化工業亦較發達,有規模較大的制材、膠合板、 [大慶石化總廠] [黑龍江省主要工礦業] ④化學工業。原料豐富,但基礎薄弱,經多年發展,化學工業已初具規模。擁有基本化工、化肥、基本有機化工、橡膠、塑料和制葯等部門,大慶石油化工總廠、大慶30萬噸乙烯廠、哈爾濱化工總廠、阿城黑龍江滌綸廠、牡丹江樺林橡膠廠等均為國內重要化工企業。
⑤冶金工業。具有相當基礎。齊齊哈爾建有大型特殊鋼廠,伊春西林等建有小型鋼鐵廠,哈爾濱的軋鋼工業已有一定規模。黑龍江省有色金屬豐富,黃金開采規模較大,主要分布在漠河、呼瑪、黑河、嘉蔭、樺南和穆棱等地,是中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中國以砂金為主的黃金生產基地。哈爾濱建有中國最大的鎂鋁加工廠,鎂鋁合金產量佔中國的一半以上。
⑥紡織工業。省內盛產石油、木材、亞麻和羊毛,具有發展紡織工業的三大資源優勢。已建成擁有毛紡、麻紡、棉紡、化纖紡和印染相配套的紡織工業體系,哈爾濱和蘭西亞麻紡織廠是全國最大的亞麻紡織企業。哈爾濱、肇東、安達的毛紡企業規模較大,大慶、哈爾濱等地的化纖紡織工業日益壯大。
⑦食品工業。基礎較好,產值長期占工業中的第3位。擁有發展乳製品、製糖、糧油加工和釀酒等食品工業的四大資源優勢。全省擁有60多家乳製品企業,產量佔全國1/4以上,其中以安達乳製品廠規模最大。全國最大的甜菜糖產區,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產糖省。哈爾濱、齊齊哈爾、拉哈、阿城和佳木斯為主要製糖中心。
⑧造紙工業。黑龍江省為中國造紙工業重點發展地區,佳木斯造紙廠是全國最大的造紙廠之一。
交
[page_break]通運輸 省境地處中國東北邊陲,國內與國際的運輸地位重要。已初步形成以鐵路為骨幹、聯系公路、內河、航空和管道運輸的交通運輸網。
①鐵路是省內運輸網的骨幹 ②公路里程4.7萬公里,居全國第6位,其中高級和次高級路面約佔1/8。 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輻射全省,公路有京哈(北京―哈爾濱)、哈綏(芬河)、哈同(江)、哈蘿(北)、哈伊(春)、哈黑(河)、哈滿(洲里)、哈大(連)等干線。
③內河航運條件較優越,通航里程達4776公里,居中國北方各省區之首。黑龍江有1890多公里航道,可通航大型江輪,漠河、呼瑪、黑河、遜克、嘉蔭、肇興和撫遠為沿江重要港站。松花江幹流928公里,全線可通航大型江輪,肇源、哈爾濱、通河、沙河、依蘭、佳木斯、富錦和同江等為沿江重要港站。其支流嫩江自齊齊哈爾以下396公里可通航大型江輪;呼蘭河自蘭西以下,牡丹江自長江屯以下可通小汽船。烏蘇里江自松阿察河口至與黑龍江匯合處全長495公里,其中虎頭以下400公里可通航大型江輪。此外鏡泊湖、興凱湖亦有航運之便,但因冬季封凍時間長,通航期只有六七個月,故水運作用受到限制。
④管道運輸隨大慶油田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 省境內有原油、 成品油和天然氣管道共長約300公里。原油管道直通大連、秦皇島和北京,承擔原油外運的主要任務。貨運量佔全省貨運總量1/4以上,僅次於鐵路,成為省內運輸系統的主力。
⑤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哈爾濱機場為全國八大機場之一。先後開辟了許多中、近程和遠程航線。以哈爾濱為中心,有通往長春、沈陽、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大連、西安、佳木斯、牡丹江和黑河等省內外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