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歷史與地理信息
① 瀘州在那裡古代很有名的地方
瀘州
瀘州古稱江陽,地處四川南部,其市區位於沱江、長江交匯處,自公元前135年設江陽郡至今,已有2130多年的歷史,歷來是川、滇、黔三省結合部的物資集散地,是川南經濟中心和西南地區經濟中心的重要補充。下轄七個縣區,幅員面積12243平方公里,人口450多萬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制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元代,准許釀酒、制鹽、制茶、分兵屯田,修築馬道、橋梁,開辟驛傳,製造木船發展航運事業,溝通物資交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明朝,瀘州直隸省,十五世紀初,瀘州進入全國三十三個較大的商業及手工業城市行列。清代,實行移民入川,促進瀘州經濟、文化發展,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古老的瀘州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留下了許多的文物古跡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紀念地。玉蟬山摩岩造像造型生動,報恩塔極具唐代建築藝術特點,春秋祠飽含清代雕刻藝術之精華,龍腦橋以石雕藝術精湛、造型雄偉、布局奇特著稱,建於明萬曆年間已有400多年窖齡的瀘州老窖舉世聞名。納溪有蔡鍔將軍和朱德元帥率護國軍進行「護國討袁」戰爭,大敗北洋軍伐的「棉花坡古戰場」,江陽區有朱德紀念館,劉伯承元帥指揮瀘順起義指揮部舊址,古藺有紅軍四渡赤水渡口和長征期間黨中央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住地等等,這些都分別列入了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
全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其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② 瀘縣歷史
瀘縣,史稱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犍為郡,即轄江陽縣。民國2年(1913年)撤銷瀘州直隸州,本屬改稱瀘縣。民國24年隸屬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首和專署所仍設瀘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1月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遷瀘(1952年9月撤銷),省、地、縣三級再次同治。1950年7月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單位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7月,瀘州專署撤銷,瀘縣隸屬宜賓專員公屬。1983年3月瀘州市升級為省轄市,瀘縣屬瀘州市。1996 年 6 月,瀘州市區劃調整,將瀘縣一分為三,6 個鄉鎮劃歸江陽區,5個鄉鎮劃歸龍馬潭區,瀘縣保留 24個鄉鎮,定福集鎮為新縣縣城所在地。2006年瀘縣區劃調整,保留19個鎮。
瀘縣,始建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地處川南,與重慶市和自貢市接壤。幅員面積1532平方公里,轄24個鎮,人口103.56萬人。是全國科普示範縣、科技工作先進縣、建築勞務輸出基地縣、商品糧基地縣、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四川省小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雙擁模範縣、文化先進縣、敬老模範縣、勞務開發基地縣;是全省20個百萬人口大縣之一,中國西部百強縣之一。
境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堪與趙州橋、瀘溝橋媲美;省級風景名勝區玉蟾山和玉龍湖,被譽為「川南明珠」和「川南第一湖」;有「東方活龍」之稱的中國瀘州雨壇彩龍數度進京獻藝,獲多項大獎,飲譽海內外。
③ 瀘州歷史
瀘州市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梁武帝蕭衍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1950年1月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1949年12月設置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區專員公署,1952年3月改稱隆昌專員公署,同年12月改稱瀘州專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瀘州專員公署)。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
④ 四川瀘州簡介。(高分)
地理環境:
瀘州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東經105°8』—106°28』,北緯27°39』—29°20』之間。下轄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縣及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幅員12242km2,人口455萬。
自然資源:
瀘州境內資源豐富,具有建立大型礦山工業基地的條件。古敘礦區無煙煤預測儲量達52.2億噸;硫鐵礦預測儲量達32.17億噸;天然氣年產量16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62.34萬千瓦,可開發量34.8萬千瓦。此外,瀘州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合江福寶原始森林、古藺黃荊原始森林等極具開發價值。
交通:
瀘州是川南重鎮,歷來是川、滇、黔、渝三省一市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是四川南下出海之要道。東西以長江「黃金水道」連通華中、華東地區,南北以國道321線伸入雲貴腹地。民航已開通5條航線,鐵路已開通隆昌—瀘州段,港口年吞吐能力超過350萬噸。
優勢、特色產業:
瀘州是國家衛生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四川糧、豬、果、林、煙的重要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一個以化工、機械、釀酒為主,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城市。瀘天化、天華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尿素126萬噸,使瀘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化肥生產基地;長江工程機械集團屬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集團;「瀘州老窯」、「古藺郎酒」馳名中外,使瀘州擁有「酒城」的美譽。
⑤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建縣以來的千年變遷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清光緒34年(1908年)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為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本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銷道制,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1913年恢復道制,撤消瀘州直隸州本屬,改稱瀘縣,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隸屬永寧道。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分四川省為18行政督察區,瀘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系不變。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署遷回瀘州市。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並,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32號):瀘縣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⑥ 瀘洲歷史
瀘州歷史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版州之域。周權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
⑦ 瀘州的歷史沿革
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置瀘州,領江陽郡。江陽郡領:江陽縣(治今江陽區)、漢安縣(治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綿水縣(治今長寧縣北)、安樂戍(治今合江縣合江鎮)。州、郡治今江陽區。
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國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郡屬益川,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
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未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改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屬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1950年1月川南區委遷瀘縣,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
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2日,古藺解放;3日,瀘縣、合江、納溪解放。5日,瀘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代行縣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瀘縣委員會和瀘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設瀘縣專區,轄瀘縣、納溪、合江、隆昌、富順、敘永、古藺和古宋8縣。
1949年12月設置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專員公署,屬川南行署區。7月1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瀘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瀘州市人民政府。瀘縣專署駐瀘州市,轄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古宋、納溪、富順、隆昌等8縣。1952年3月,瀘縣專署遷隆昌縣,改稱隆昌專區,後屬四川省領導。同年12月專署遷瀘州後,改稱瀘州專區。原由川南行署直轄的瀘州市劃歸瀘州專區。轄1市、8縣。
1953年1月12日,瀘州市劃歸瀘州專署領導,並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委託瀘州專署代管。)
1960年,撤銷古宋縣,並入敘永縣。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市中區。6月1日,市委、市政府辦事機構正式成立。1985年1月17日,市中區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賓地區的古藺、敘永2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5年12月24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江陽區;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新設瀘州市龍馬潭區;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1996年7月1日,正式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瀘州市轄三區四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 古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