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實現地理信息化與課堂融合
1.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當今社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為了迎接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挑戰,也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深入地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理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實踐活動中落實「注重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的整合」。同時,《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要求教師「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形成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應加快校園網的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從網上獲取課程信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學校都配製了多媒體教室,這為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做為一個普通中學,我們學校的各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也開展得如火如荼。經過近幾年調查研究發現,在我校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的整合過程中,老師們不但出現了整合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新課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們必須要在校本教研中進一步思考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庫如何與地理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談談我對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一些認識、看法和建議:
一、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意義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是指將把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其目的是利用網路信息覆蓋面廣和計算機的高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在兩者的整合中,信息技術做為認知工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要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斷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效整合,這也是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的必然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改革就更加意義深遠和重大。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觀形象,也使得地理問題越來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學生動活潑,讓學生真正從書本和課堂走出來。實踐證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創設地理學習環境,用錄像、影碟以及計算機軟體的方式呈現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出現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現使得地理教學更具有活躍性和直觀性,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和價值。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術所引發的變革,就必須在地理課程理念、地理課程的設置以及實施中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資料的來源、認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作用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是互為協作的關系,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來。經過研究發現,兩者的整合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於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這就要求我們要寓教於樂,使教學活潑生動,情趣橫生,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快速提高學習效率。如:八年級下冊旅遊活動部分《美麗的西雙版納》的教學,我們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絢麗、景象逼真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的畫面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時,學生的注意力便會全部集中於此。他們一邊「欣賞」這些畫面,一邊聆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心中自然會充滿神奇的遐想和喜悅,會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同時還可以利用「西雙版納」和「新疆地區」景觀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還能使他們獲得理性的判斷和規律性的認識。學生還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遊中獲得的知識與樂趣,這樣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突出聲、像、圖等視聽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從而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有利於促進初中地理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形勢下的教學中可以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眾所周知,許多地理現象無法或很難看得到,又不適合演示。如天體運動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採用傳統教學方式表現這些,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還可能導致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不好。而計算機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利用網路資源,設計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現象,從而更易於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過圖片、動畫化小為大,利於了解微觀事物,也可以觀察遠古地殼運動及生物變化,突破時間制約,觀察動態變化,認識發展規律;觀察整個宇宙及天體的運動,了解地理事物宏觀的特徵。例如:地球的公轉及其意義一直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以往,教師只用一個地球儀很難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奧妙,而利用多媒體把地球的公轉、自轉、太陽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網路資源,學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比如關於環境問題的教學,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上網收集一些關於環境問題的現象、資料、圖片、視頻,鼓勵他們利用自己所學信息技術的知識,製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見解,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有機整合途徑的認識和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同時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的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化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地理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學習《長江》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播放長江的某一段影視片段,悅耳的聲音、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很快就會身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級下冊中講到《日本》時,經濟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知識點,這時,我們可以選擇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啟發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參與積極,在不知不覺中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地理的情感體驗。
(二)、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地理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信息技術如同一個龐大的知識匯聚點,匯聚並貫穿了眾多人們的智慧與結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庫。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地理教學,將會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豐富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模式,它使課堂形式靈活多樣化,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種學習方式,有利於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思維,還讓學生豐富了地理學科的知識,豐富了課堂。例如:「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鴨嘴獸、考拉、鴯鶓等,在探究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生存原因這個重點時,可以利用flash動畫模擬大陸漂移運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澳洲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從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謎,同時又可利用cai課件展示一段鴕鳥、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它們的生活獲得感性認識。
(三)、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此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倡導新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學習。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的內容時,教師課前利用flash製作「大洲大洋拼圖軟體」,主要目的是用來考察和訓練學生對大洲大洋空間分布以及相互位置關系的認識。在軟體中,可以首先設立了幾條重要的經線和緯線,製作了各大洲的圖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將大洲拖動到相應的位置,然後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動到相應的位置。通過這個軟體的使用,使學生更熟練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間分布,為以後世界地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計算機收集資料並展示學習成果,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中解脫出來,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從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構建過程。
(四)、利用網路無法比擬的優勢,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 。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演講者。學生往往是被動的聽,是聽眾。書本是學生學習的世界;而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教師是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的建構者。以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地理網路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路中「超級鏈接」這一手段,通過對一些關鍵字建立「鏈接」,隨時從單個詞「鏈接」出去,轉到網路龐大的資料庫中搜索出相關的信息和背景資料,從而可以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假設學校假期組織學生到澳洲參觀學習,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發時衣服該帶多少,語言通不通,哪裡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主要的城市?這時通過布置學生上網收尋有關澳洲的資料,然後讓學生歸納總結並進行網上交流,向大家介紹迷人的澳大利亞風光。學生通過上網不僅獲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豐富了知識面,無形中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適當運用時事新聞,進行地理教學。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與地理相關的事物時有發生,涌現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們應該把這些地理信息進行歸類收集。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注意資料的新穎性、時代性和真實性,以及資料與地理學科的相關性。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各個環節充分運用地理新聞時事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既可以作為地理課堂的有益補充,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地理課堂效率。例如,在《東南亞》一節的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嘯的視頻資料以及我國政府對該地區進行援助的圖片、資料和文字引入新課,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對該地區的地理特徵——火山、地震頻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讓他們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綜上所述,在
21世紀的全新教育形勢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定會帶來教育觀念、教學組織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會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和地理學科的整合,還有大量值得探討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信息技術運用得恰當,必定能為新課程改革"插翅添翼"。
2. 論文"淺談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1、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並不是簡單地應用課件進行演示的輔助教學,而應該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的「融合」。在日常課程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的自然。在這里,信息技術不再只是演示媒體或工具,而應該作為一種基本素養無處不在。
國內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經過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離「有效融合」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誤區之一:觀念認識不夠,教師忽略了教學的主體分析,即學習者才是教學過程的直接受體,這就是在現有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進行教學時常發生的,對人的重視不夠,不能在學習者特徵分析的基礎上來設計教學、選擇教學媒體。最終書本知識被原汁原味地演繹成所謂的多媒體課件。
誤區之二:教學實踐中沒有有效融合「技術」。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術異化的問題,處理不好將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於受自身教育觀、技術觀及實踐能力的限制,對信息技術使用方法不當,濫用、誤用現象隨處可見。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保證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中的技術要服從、服務於人的發展這一宗旨,是技術的教育價值之所在。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是實現課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經途徑與奮斗目標。
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小組合作式學習。合作學習強調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為單位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在這過程中人人參與,人人起作用,人人充當重要角色,互相學習,優勢互補。是組員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師生的頭腦風暴。可以利用網路課程資源或者博客、論壇等把一個大課堂轉化成幾個小課堂,從一個教師發展為能者為師,人人參與教學,個個投入學習,表現出自覺、積極、主動的特徵。利用計算機網路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開展小組分工,完成教學任務,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過程。
②.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實驗教學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受條件限制,實驗不能開全開足,很多實驗學生不能一一動手操作。例如在學習青蛙的內部器官時,教師提供虛擬青蛙實驗,學生通過計算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虛擬青蛙實驗,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比真實實驗更簡便規范,觀察全面。對學生動手操作指導及時准確。幫助學生熟悉各種結構的名稱、結構和位置。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有利於個性化學習。
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是教師或師生共同設定一個問題情境,提出一個研究主題,或確立一個活動任務,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由地查閱資料、交流心得和認識,增強體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究與創新。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為前提,注重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步驟為:創設情境,誘導探究;提供資源,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深入探究;創作實踐,升華探究。
3. 淺談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教學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介綜合起來進行輔助教學的計算機教學程序。
多媒體教學題材的選取,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對於傳統教學手段難於解決的問題,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的概念或原理。課件內容必須適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表現,能突出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能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製作課件時,要運用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已有成果,結合學科特點鑽研教材,對教學內容恰當處理,精心設計,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表現力。
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特徵,在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時也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課件腳本編寫者對課程特徵要有所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從新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各課程的教材等方面來進行。如在課改實驗中,語文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數學課程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課堂。編寫課件腳本時就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徵和性質來選擇製作課件的類型:是以動畫為主,還是以圖形展示為主;是以練習為主,還是以資料拓展為主。只有明確了主次,才能為課件製作者選擇合適的製作媒體指明方向。
比賽課件能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課件能為教學創設一個主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 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
教育技術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更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我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我對二者整合的點滴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必然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已經成為目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個顯著標志。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高科技時代,傳統的教育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現代技術手段成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於教與學之中,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整合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誤區
信息技術於地理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存在不少誤區,其中最為突出,最為普遍的是以下兩大方面:
1.變傳統「滿堂灌」為新式「滿堂灌」
傳統「滿堂灌」的教法,大家都知道,而這種新式「滿堂灌」主要表現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呈現過量的繁雜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圖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個又一個的動畫,甚至圖文聲像紛至沓來,令學生目不暇接,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何談學生的主體性?這不正是新式的「滿堂灌」嗎?
2.教師成了專職的放映員、解說員
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點、每一個活動甚至包括教師必要的知識講解,都通過圖像、文字、聲音顯示出來,課堂中教師很多時候僅僅充當放映員、解說員的角色,教師被課件牽著走。殊不知多媒體教學軟體無論製作多麼完美,也只是一種教學媒體,絕對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什麼才是真正的整合
當前許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教學整合的認識就是認為如何研發適合中學地理新教學要求的課件展開教學,這就是整合了。這只是其中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如何為學生構建數字化信息平台,讓學生處在數字化環境之中,學生能夠把信息技術當成一種工具,能夠運用它來獲取、分析和應用信息,主動學習。例如在七年級地理上冊《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課中,先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將一些地區的氣候資料變成數字化學習資源並展示這些地區相應的民居景觀圖及簡介),然後提出問題:「請說出黃土高原的窯洞、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和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根據需要解決問題,學生上網進行自主探索,將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接著在信息化教學平台上進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達成對這一問題的共識,再到全班,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班級交流(學生發言或通過網路平台演示),得出結論,實現意義建構(總結出民居與當地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我想這才是整合的更深層次的理念。
四、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方法
1、因勢利導,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它往往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程度來選取自己學習的信息,選擇學習的途徑,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數量,而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多媒體課件及網路教學最大的優點可以通過交互功能實現人機對話,通過對話學生可以逐步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形成學習的主體地位。地理教學中圖像內容較多,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交互特性進行教學,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體及網路教學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的實情,現在不少學生連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都不具備,最好少用網路教學,否則大量繁雜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一無所獲。較好的是可藉助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隨後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尋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2、興利除弊,客觀認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課件及網路教學固然有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地理掛圖、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觀空間結構功能,錄像機、影碟機的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板圖板畫的直觀、實用等,是多媒體課件和網路教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有關地球形狀的教學,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建立起空間概念,無論是課件中動畫的地球,還是靜態展示的地球圖片、經緯網等,都不如拿個地球模型——地球儀,來得真切。選擇時要遵循的唯一原則就是:誰最能說明問題就用誰,千萬不可為了展示現代教育技術而進行多媒體網路教學。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什麼教學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關鍵在於如何揚長避短。
分享:
5.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怎樣融合信息
一、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在高新技術更為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課程決定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
二、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
在傳統的課堂中,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根本無法實現地理教學的全部目標,而要真實的再現一些情景很困難。課堂中可以利用電腦模擬火山地震的爆發、演示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形成、板快的運動與大陸的漂移、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枯燥的知識、深奧的理論融入進去,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三、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易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主要的降水類型」一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信息技術: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動畫展示這幾種形式。讓學生知道這幾種都是降水,並說明水的含義是廣義的。另外。可以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並補充兩點。並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的過程。並說明空氣下沉時,溫度下降。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掌握降水的三種主要類型。區分三種降水類型的關鍵在於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僅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過程,而且是靜態的。我們是想讓它動起來。就可以用flash動畫。從濕潤空氣水平運動受到阻擋,爬升,在迎風坡降下地形雨這一動畫過程。並且讓學生明確在迎風坡空氣上升,溫度下降。在背風坡空氣下降,溫度上升。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另外對於對流雨,主要原因是濕潤空氣受熱上升而形成。第三種鋒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氣的交匯上升,都可以用動畫來完成。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更突破了難點。學生可以生動的接受這些,並且在學中感受到了快樂,不再為枯燥難懂的知識發愁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怎樣判斷氣候類型」一節中,實際上知識很多,要把所有氣候類型做一小結。堅持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總原則。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大類的溫度標准。其次是展示熱帶中的四種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季風,熱帶草原的氣溫曲線與降水的柱狀圖。並歸納,氣溫曲線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攝氏度氣溫線之上。降水的柱狀圖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還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顯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顯的干濕季。將四種氣候類型的氣候圖認真看清楚。並重點記憶。其次是寒帶氣候,這個比較簡單。最高月均溫在5攝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氣溫曲線的最高點的氣溫大概是5攝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氣候還是苔原氣候很容易。這里就不多說了。最後用兩頭堵的辦法得出溫帶氣候的溫度標准。不是上述兩種溫度標準的就是溫帶的氣候。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那到底是溫帶哪種氣候類型呢?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氣溫曲線是否穿過0攝氏度水平線?展示幻燈片。兩種可能一種穿過,另一種沒穿過。分別用兩張幻燈片。穿過的有兩種。一種是溫帶季風,一種是溫帶大陸性。再通過降水來定。沒穿過的情形要多些。諸如亞熱帶季風,亞熱帶濕潤,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等氣候可能再進一步通過降水來定。這些都可以相應的幻燈片來展示即可。通過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課堂容量,將零散的知識進一步整合。達到一氣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關鍵在於精心選題、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好,它能把地理知識所涉及的從宏觀到微觀問題、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古到未來的大跨度內容,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在幾分鍾甚至在幾秒鍾之內展示在學生面前,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理解、難以表達的問題。但是,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選題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題,解決重點、難點。如果投影片、錄像片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再用電腦輔助。譬如在講到亞洲東部與南部的季風氣候時,用兩張圖,一張夏季風圖,一張冬季風圖。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電腦課件以及flash動畫。
教學中,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為了使課件有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圖形比例准確,為了使自己的製作課件水平有所提高,我還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鏈接,及flash動畫的製作等等。
6.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融合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專生置身於特定的環屬境去感知去體驗,進 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在傳統教 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從而對地理產生興趣
7. 如何有效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的整合
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於地理教學過程中是實現地理教育現代化和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內一項重要手段。現代信容息技術運用於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顯示工具和演示工具,能大大提高教學質量,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信息技術正在引發地理教育的一場革命,它將極大地改變地理教師的教學方法、工作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理念。教師不是被計算機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從新的視角考慮問題。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的意義,在於探求實現信息技術的運用與學科課程教學有效整合的規律、途徑、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終實現把信息技術教育的任務和學科教學的優化統一在同一教學過程中。
8.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
將現代信息技術糅合到學科教學過程中。
(1)用信息技術的動態效果,為學習解難、激趣。內
(2)利容用信息集成化的特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用信息技術的互動功能,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4)利用信息技術的交流功能,促進相互學習。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滲透與融合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它是一個復雜的長期實踐過程,但終極目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我們應合理有效地將這種手段和工具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去,使其能在更廣闊的教學領域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健康發展。
9.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
1)教學設計
「三段式」對教師教學設計的要求更加嚴格,設計的過程既要考慮到教師、學生、技術、媒體,又要考慮知識內容等多種因素。多數教師缺少教學設計的理念,教學設計的過程僅僅是一種形式,只注重課堂教學的設計,忽視了課前准備的過程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基本都是圍繞課堂教學內容來實施,很少照顧到學生的預習和知識鞏固與延伸,所以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利用常規的網路通訊工具,比如QQ空間、博客或網路學習空間,這些學生易於接受,耳熟能詳的網路工具,將預習要求、教學設計、重點難點、教學資源、知識拓展等內容上傳到空間(絕不僅僅是文字教材的復製品)方便學生預習,讓學生在課前知道如何預習和自主學習,對於課堂教學效果很有幫助。
(2)課堂教學
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來看,95%以上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僅是停留在課堂教學層面上(這里指的是在教學中應用的教師,沒用的就更談不上了),而且大部分都只是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的環節上的應用,比如圖形、圖片、視頻、聲音等等,還有些條件較好的學校試圖嘗試利用網路教室完成課堂教學過程,也只是形式的改變,課堂教學沒有發生結構性變化,教學效果並不顯著,因此以夭折而告終。
對於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認識與理解多數教師仍是停留在公開課、賽講課、教研等活動中。要想讓所有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理解和使用,確實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適度超前。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
「三段式」所呈現的課堂教學:課堂上學生相互交流學習體會、每個學生都呈現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收獲,教師解難答疑。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主動參與,教師只是這一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者,真正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理念。這種課堂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比常規的課堂教學好得多,三維目標的達成會很輕松。
3)課後反思:教師的教學反思、學生學習體會、知識鞏固與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教師或學生的空間,師生可以互訪,並可以實時交流溝通。如龍沙小學快樂作文博客,就是屬於課後知識拓展與延伸方面的,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對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10. 如何真正讓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升(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哪裡呢?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1]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探討,最後多無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1996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劃,2010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進行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引出一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命題)。
由於這一命題與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內容看,NETP2010是涵蓋美國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劃,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范圍來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闡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最終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或者說,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在於: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
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有何差異。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