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一億年前的地理環境

一億年前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1 19:38:57

1. 億萬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

原始地球
一般指約在46億年前剛從太陽星雲形成的地球。初生的地球,在繼續旋轉和凝聚的過程中,由於本身的凝聚收縮和內部放射性物質(如鈾、釷等)的蛻變生熱,溫度不斷增高,其內部甚至達到熾熱的程度,於是重物質就沉向內部,形成地核和地幔,較輕的物質則分布在表面,形成地殼。初形成的地殼較薄,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爆發頻繁,從火山噴出的氣體,構成地球的還原性大氣。水是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原始地球的地表溫度高於水的沸點,所以當時的水都以水蒸氣的形態存在於原始大氣之中。地表不斷散熱,水蒸汽被冷卻又凝結成水。以後地球內部溫度逐漸降低,地面溫度終於降到沸點以下,於是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降落到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就形成了江河、湖泊和海洋。科學家稱那時的海洋為原始海洋。原始海洋鹽分較低,而有機物質卻異常豐富。當時由於大氣中無游離氧,因而高空中也沒有臭氧層阻擋,不能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所以紫外線能直射到地球表面,成為合成有機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電、火山爆發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間的宇宙射線,以及隕星穿過大氣層時所引起的沖擊波等,也都有助於有機物的合成。但其中天空放電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這種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較多,又在靠近海洋表面的地方釋放,在那裡它作用於還原性大氣,所合成的有機物質,很容易被雨水沖淋到原始海洋之中,使原始海洋富含有機物質,成了「生命的搖籃」。

地球的起源
科學家們過去常認為包括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在內的石質行星是一塊塵埃雲快速引力坍縮而形成的。這種坍縮產生了緻密的球體,但在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太空計劃的有關研究成果改變了這種觀點。對月坑的研究揭示出這些坑是由於在距今約45億年時大量天體的撞擊而形成的。此後,撞擊的次數看來很快減少。這一研究結果使斯米特(Otto Shmidt)提出的吸積理論恢復了活力。這位蘇聯地球物理學家於1944年提出:行星是一步一步地逐漸增大其體積的。根據斯米特的見解,宇宙塵團聚在一起成為顆粒,顆粒變成礫石。礫石變成小球,然後變成大球,再變成微行星(即星子),最後,塵埃終於變成了月球那樣的大小。隨著星體越來越大,它們的數目就減少。結果,星體(即隕石)之間碰撞的機會就減少,能夠用於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意味著為了集結成大行星這一作用要進行很長的時問。由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韋瑟里爾(George .W. Wetherill)進行的計算表明,一個直徑10千米大小的天體變成地球這樣的天體需要經過大約一億年的時間

地核、地幔、地殼的分離
按照地球是由星際物質相互吸引、聚積而形成的假說,地球是由冷變熱的。地球內部所具有的高溫,是由於星雲物質機械碰撞產生的熱,以及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這一時期地球內部蘊藏有豐富的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們應產生大量熱能。在上述兩種熱能的作用下,原始地球不斷增溫,在其內部某個深度上首先達到物質發生熔融的程度,並開始物質按比重的分異。重者下沉,輕者上浮。

比重大而熔點低的鐵、鎳等元素最先分離出來並向地心集中,導致形成地核。在重力分異過程中,還伴隨著物質的位能向熱能轉化。因而,地內上層的岩石也相繼發生熔融,結果,較輕的鐵鎂硅酸鹽物質向上集中,導致原始地幔形成。原始地幔的表層同時在失熱,變硬,遂形成堅硬外殼,這就是原始地殼。由上述可見,這一時期物質的熱狀態及與之相關的重力分異作用,在形成地球內部的層圈構造中,具有決定性意義。

大氣圈及水圈的形成與演化
大氣圈和太陽相比,氫、氮與惰性氣體(如氬、氖和氙等)已大部分耗盡。當代的地球,氖對硅的比率僅是太陽的1/1010。因此地球的大氣顯然並不完全是來自太陽星雲中的氣體部分。地球早期大氣常被假定由甲烷所組成,並含有少量氫、氨和水。這個假定主要是以木星和其他大行星大氣的推斷組成為依據的。然而,這些行星增大時的溫度可能比地球低得多,因此不能作為地球早期大氣圈的模式。如果地球約在600K時從微星增大,則可設想到大氣圈的出現是在增大之後。普遍認為,大氣圈和水圈(大洋)是由火山活動所釋放的物質形成的。然而,地球也可能在增大時含有少量的水,這是由於水在約350K的溫度下從太陽星雲凝縮,地球的水和大氣的來源可能是小行星帶。碳質球粒隕石含有大量的水和存在於地球大氣中的其他揮發物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據。小行星帶原來所含有的物質大大超過現代,而且很多這類物質已因與其他行星的碰憧而丟失。水星、月球、火星和金星上無數隕石坑說明,它們都受到可能主要來自小行星帶的隕石的強烈轟擊。地球早期階段也一定曾受到過這樣強烈的轟擊。碳質球粒隕石中含有10%的水分,而地球上可能有0.5%的物質是由來自小行星帶的碳質球粒隕石組成的。大氣圈和水圈中有一部分可能是這些隕石沖擊時釋放的物質所組成。巨大碳質球粒隕石沖擊時能夠釋放大量水蒸氣。其中一部分保存在大氣中,但大部分凝縮為水而形成小溪、河流和湖泊,並終於形成原始海洋。氮也可因沖擊時的加熱而被釋放。隕石中的復雜碳氫化合物可以分解而產生甲烷、乙烷之類的簡單碳氫化合物。它們還可以與水反應而形成一氧化碳、氫、乙醇和氨之類的氣體。由於紫外線輻射能和大氣中的放電而發生的水的分解,還會引起氫和氧的增多。一些氨和甲烷也可以在凍結狀態下從隕石或彗星殘屑(彗星在地球歷史的早期階段可能也是很多的),或是從形成於木星或土星附近的微星上來到地球。

地球大氣的一部分源自火山活動,另外還有地殼和地幔形成時的局部熔融,會從地球內部釋放出大量的水和其他氣體。這些氣體可能和隕石沖擊時所釋放的物質相似,也是富含一氧化碳、氫、甲烷和氨。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火山氣體又演變為更象現代火山的氣體。在夏威夷,這些氣體主要由水(79%)、二氧化碳(12%)、二氧化硫(6%)和氮(1%)組成。

現代地球的大氣圈主要由氮和氧組成。早期火山氣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硫,進入不斷發展中的大洋盆地。二氧化硫最終形成硫酸,它又和地殼中的物質與海底沉積物反應,形成硫酸鹽。在生命出現之後,光合作用使游離氧從二氧化碳釋放出來。

2. 1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

3. 一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的

恐龍是出現於抄二億四千襲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一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在這次災難中絕滅的還有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至於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所以在一億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生命,有各種動植物和水.

4. 一億年前的人就造了地圖嗎

俄羅斯拜西克省國立大學物理學教授、著名科學家亞力山大·丘維諾夫博士日前在真理報網站上公布了一個驚人消息: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在遠古的烏拉爾山脈,存在過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他和他的研究機構在烏拉爾山脈考古過程中發現了一塊遠古時代的石板——一塊用高科技機器製成的三維立體地圖!丘維諾夫博士稱,初步估計,該「三維地圖」石板的年齡至少有1.2億年。

發現「古中國」象形文字?丘維諾夫博士道,「一開始,還沒發現這塊神奇的石板時,我們的研究主題是∶在幾千年前,是否有古代的中國人曾經居住在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脈一帶?因為我們在該地區的一些岩石上發現了一些像是3000多年前古中國的甲骨文一樣的文字。我們通過研究所有烏法地區的檔案資料,發現了一些18世紀末寫成的檔案筆記上,記載描述了200多塊有象形文字和圖畫的遠古時代的神奇石板。我們當時的想法是,這些石板可能跟古代中國在烏拉爾山脈的移民有一種莫名的聯系。」

「神奇之石」驚現地底

丘維諾夫接著說,「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尋找這個遠古時代的文明,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這些岩石上的圖畫和文字跟3000年前的那個時代毫無關系。在這些岩石上的圖畫中,根本一次都沒有出現那個時代應該有的動物,譬如鹿什麼的。我們先後組織了6個探險隊考察了烏拉爾山脈無人區,終於在1999年7月28日,在地底下1.06米的地方,挖掘出了這個石板——我們稱它為『神奇之石』。這塊石板長度是1.5米,寬度超過1米,厚度僅有16厘米,重量超過1噸。許多科學家參觀這塊石板後認為,這是一塊浮雕——一個三維的立體地圖!」

剛開始發現這塊神奇石板後,丘維諾夫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激動極了,他們以為發現了一塊2000多年前製成的產品。很明顯,這塊石板是人造的,它共分3層,用一種特殊的粘合劑貼在了一起,而第三層更像一種白色的人造瓷!尤其讓人驚訝的是,石板表面的浮雕並不像是古代石匠用手工雕刻出來的,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一種先進而細膩的機器參與了該浮雕的製作。

地圖上山脈與「現代」稍有不同

丘維諾夫介紹說∶「在這塊石板地圖上,能夠一眼認出從烏法到撒拉維特的廣大地區。石板地圖上,烏法山脈的一側和現實中烏法山脈的走向輪廓完全一致,地圖上烏法山脈的另一側跟現實中的稍微有一點不同。其次讓我們疑惑的是石板地圖上所謂的烏法峽谷,地圖上,從現在的烏法城地區到斯特里托馬克地區,地球的表面裂開了一個長長的大口子,足有二三公里深、三四公里寬。我們通過地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地貌只在1.2億年前才可能存在過,也就是在理論上的確有這條峽谷存在!這塊石板地圖如果描繪的是它被製作時的地貌,那麼,石板地圖的歷史至少也有1.2億年!後來我們設想,現在的烏夏克河可能就是由地圖上的這條遠古時代的峽谷演變而來的。」

地圖上竟有「水力發電站」

據丘維諾夫博士稱,除此之外,還有更讓人驚訝的,在三維石板地圖上還雕刻著兩個寬500米、總長度達1.2萬公里的河道系統,在這個河道系統內,包括12道300米寬、10公里長、2公里多深的大水壩,這些水壩使水產生一個巨大的落差,能從一邊很容易地傾泄向另一邊,整個水道系統極像現代的水力發電站!「如果當年真的建成過這個水道系統,那麼,總共將有1000萬億立方米的泥土將被挖走。那將是幾十個大金字塔的工程。」丘維諾夫博士最後說道。

5. 地球是幾億年前誕生的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內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容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迪士尼有同名紀錄片。

6. 地球六億年前的環境 急!

地球6億年稱「前寒武紀」:具體又為為太古代,其時限約從38億年回至26億年前,是地球形成的初期答;遠古代,時限自26億年前至5.7億年前,地球已不再是滿目荒蕪了,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重疊的還有震旦紀,8.5-5.7億年前,在這段地史中,原核生物演化為真核生物,形成地史時期的菌-藻類時代。

7. 地球現在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月亮之所以圍繞地球公轉,是因為地球引力對其起作用,同樣,月亮的引力也為地球起到剎車效應。由於月亮的引力,地球會形成潮汐,潮汐碰撞時會散發一部分能量,因此地球在慢慢減速中。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自轉一圈只有幾個小時,在20年左右地球自轉一圈只有10幾個小時,而在恐龍時期,地球自轉一圈需要20小時左右;我們所生活的今天,地球自轉一圈耗時24個小時。

關於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我們就聊到這里。

8. 一億年前的地圖描繪了哪些信息

據科學家了解到,在這塊石板地圖上,能夠一眼認出從烏法至撒拉維特的廣大地專區。石板地圖屬上,烏法山脈的一側和現實中烏法山脈的走向輪廓完全一致,地圖上烏法山脈的另一側跟現實中的稍微有一點不同。

讓科學家們疑惑的是石板地圖上所謂的烏法峽谷,地圖上,從現在的烏法城地區到斯特里托馬克地區,地球的表面裂開了一個長長的大口子,足有兩三千米深,三四千米寬。我們通過地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地貌只在1.2億年前才可能存在過,也就是在理論上的確有這條峽谷存在。

這塊石板地圖如果描繪的是它被製作時的地貌,那麼,石板地圖歷史至少有1.2億年。後來,科學家設想,現在的烏夏克河可能就是由地圖上的這條遠古時代的峽谷演變而來的。

9. 46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

優質解答
那是個人間煉獄,地球剛剛形成時,全球都在猛烈火山爆發,表面全是由岩漿殼組成,隔幾米就有一條很大的裂縫,岩漿「觸手可及」
根據測定地球上放射性物質的衰變速率,得知我們的地球存在了46億年,也就是說,我們的地球是在46億年前誕生的.
1896年,法國柏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鈾.1905年又有人發現岩石具有放射性特徵.之後,通過人們的進一步研究,發現根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蛻變速度,可以測定岩石的具體年齡.如利用鈾鉛法就可以測算出岩石形成的實際年齡.因為,一克鈾(U235)在一年中,總會有1/74億克裂變為鉛和氦,只要我們按一定的要求進行岩石采樣,並用專門儀器測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鈾(U235)和鉛(Pb237)的比值,就能計算出岩石的年齡.這種方法稱之為同位素年齡定位.同位素年齡也叫絕對年齡.此外,利用銣鍶法、鉀氬法、C14法等,也可測量岩石年齡.比較起來,用鈾鉛法測算極古老的岩石更理想些.通過以上方法對原始地殼古老岩石進行測算,地球上的古老岩石一般都不小於36億年至37億年.最多可達40億年.
另外,由於地球形成時年齡與太陽系年齡相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學家用一些墜落於地球上的隕石和從月球採集的月岩(壤),經測定,並綜合地球最古老岩石的年齡,可推算出地球形成時的年齡,大約為46億年.如用銣鍶法測得吉林隕石年齡為47億年.組成吉林隕石的物質是在47億年前由太陽原始星雲中分離出來的,故比地球形成時的年齡要早一點.目前,一般以46億年為限,46億年開始產生古地殼以來這段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時間,也稱古地理圈時期;46億年以前的階段,稱為「天文時期」,又稱「前地質時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